第1篇:《依依不舍情》说课稿范文
《依依不舍情》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依依不舍情》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依依不舍情》说课稿1
大家好!我将从教学设计思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创新点、教学效果与教学反思这三个方面为各位介绍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依依不舍情》。
5月的长江南岸,碧空如洗,水光潋滟。朝夕相处6年的孩子即将毕业,笑脸依旧,笑声依旧,丝丝不舍才下眉头,缕缕担忧顿上心头。酝酿良久,我决定和孩子倾情演绎《依依不舍情》。
我首先根据教材和学情拟定了活动目标。
“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方向”。于是,我为孩子们创设适宜的活动条件,灵活多样组织孩子们参与活动。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母校,感激母校,并产生回报母校的愿望。
2、体谅教师的辛勤劳动,感激教师的辛勤教育。
3、珍惜同窗情。
4、学会感恩。
二、知识和技能:
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依依不舍情”。
三、过程和方法:
1、进一步提高收集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
2、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并能在短时间内整理思绪,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3、协调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思路:
“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方向”,这是我设计活动的原则。首先创设愉悦、轻松、活泼的情境;其次,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思考,感悟,体验,并力图让活动丰富多彩;第三,活动中我和孩子们地位平等,我们是合作者。
1、激活情感。沉浸在毕业歌忧伤的旋律中,再以观看集体操的视频进行活动准备,营造不舍的氛围。
2、感悟深情。演精彩小品,深悟同窗情,对友话心思;观师忙碌工作视频,听师配乐讲故事,客串记者小采访,真情故事暖人心;看后勤员工辛勤劳动视频,表感谢之情;随“小导游”畅游校园,抒留恋之情。此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悟在表达,学会有情即表,有爱即说。
3、感恩回报。分组讨论如何感激同窗和师长,回报母校,随后分组汇报。孩子大多只知索取,这是最好的感恩教育。
4、升华情感。教师配乐朗诵,孩子感受教师似海深情。在《感恩的心》优美旋律中结束活动。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创新点:
1、资源整合。
通过多媒体把教材资源和学生生活进行了有效整合,让孩子真切感受生活,实践生活。补充名人尊师的故事,以指导孩子行为,用视频再现后勤员工劳动,孩子对其工作的艰辛一目了然,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2、资源开发。
利用多媒体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首先设计丰富的活动,如配乐朗诵、唱歌、讲故事、小组讨论。其次巧用音乐打动孩子,触动真情之弦,激发不舍情。《毕业歌》,创设情境,渲染气氛;配乐朗诵,孩子泪流满面;《感恩的心》,升华情感,永怀感恩。
3、自主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让孩子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课前安排孩子准备“导游活动”,让他们自己取景,做“PPT”,写导游词,选小导游。
4、网海拾贝。
利用博客,开展网络教研,听百家之言,采众家之长,改教学设计。
六、教学效果与教学反思:
孩子在活动中,深刻感悟了同窗情,师长情,母校情,并产生了感谢同窗,感谢师长的真挚情感和回报母校的切实愿望,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倾听和倾诉的能力。我觉得还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将课程资源开发最大化,创更佳学习环境,获最佳的教学效果。
师徒是人类古老的共舞舞伴,感谢教学,每天都提供给我重返这古老舞池的机会。感谢孩子给我的感动,感谢这一切美好。
《依依不舍情》说课稿2
《依依不舍情》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一起走过》的第二课。这课的主题活动包括三部分的`内容,即“同窗情谊深”、“心存感激”、“临别赠言”,设计这三个主题活动意在引导学生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同学的帮助和关心;引导学生去感受教师的教育之恩,激发对教师的感激和留恋之情;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校,增强对母校的亲近感并产生回报母校的强烈愿望;让学生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老师和同学的内心感受。
根据教材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培养学生热爱母校,感激母校的情感,产生回报母校的愿望。
2、珍惜同窗情,感恩同学。
3、让学生体谅教师的辛勤劳动,感激教师的辛勤教育。
知识和技能方面:
学生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过程和方法方面:
1、通过学生课前的准备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
2、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倾诉,并能在短时间内整理思绪,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协调合作的能力。
活动方法:
“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方向”。这句话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品德与社会教师的身份。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材,传授知识,而是为孩子们创设适宜的活动条件,灵活多样运用教学活动与组织形式,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以此让学生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成长!
因此我的活动设计力求突出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我时时谨记我是孩子们中的一员,我是孩子们活动中的一个合作者!
其次,我尽量让我的活动设计以具体的事例出发,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去感悟,去体验!
最后我争取让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
活动过程:
一、课前活动
课前的活动我尝试过几种方案。其一是让孩子们欣赏《一路顺风》这首歌,这首歌哀婉缠绵,很容易激发孩子们的离愁别绪,但是这首歌还是显得成人化了点,虽然突出了离别之痛,但与校园与师长的联系不够紧密。后来我在专家的指导下让孩子们欣赏《毕业歌》,这首歌旋律欢快但是又略带伤感,更重要的是这首歌不但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更抒发了对校园生活深深的怀念之情,因此,我觉得这首歌再合适不过。用这样的气氛去渲染课堂,真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导入
我的导入非常简单,采用了直抵学生心灵的追问方式,“就要离别了,你想说点什么?”此时,我想,六年的小学正如一副彩色的画卷在孩子们的面前徐徐展开,千言万语要说的太多,但是又感觉无从说起。依依不舍情,难分难舍情, “千般情思万般无奈”啊!
三、主体活动
主体活动我主要分为了两大版块。第一版块是感悟,感悟同窗情、师长情和母校情。每个活动的引入我均采取了孩子们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现象场景让孩子们去回忆去感悟。接着,我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孩子们,把时间完全交给了孩子们,孩子们通过倾听诉说等方式充分感悟了所有的真情,这样的活动形式虽然简单,但是都是真情与真情的碰撞。我设计这个活动的理想目标是“爱到如此才知深—— 情到深处才知真”,可惜我驾驭课堂能力有限,这样的境界实在是可望而不可及!
第二个版块的活动是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商量用恰当的形式表达对同窗、师长的感激之情,如何回报母校。这个活动的设计既是为了让孩子们宣泄情感,又是孩子们的才艺展示的舞台,同时也是孩子们创造力的体现的窗口!可以说这个活动环节体现的也是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孩子们的展示“恰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四、活动小结
说是活动小结,好像并不太合适,因为最后只是“我口诉我心”。我先给孩子们送去美好的祝愿,其实这也是每位善良的教师共同的祝福。然后表达了对孩子们的依依不舍情,表面看是“独角戏”,实则也是教师对孩子们依依不舍情的回应!“自古多情伤别离”啊!
最后恳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
第2篇:《依依不舍情》的说课稿
《依依不舍情》的说课稿
《依依不舍情》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一起走过》的第二课。这课的主题活动包括三部分的内容,即“同窗情谊深”、“心存感激”、“临别赠言”,设计这三个主题活动意在引导学生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同学的帮助和关心;引导学生去感受教师的教育之恩,激发对教师的感激和留恋之情;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校,增强对母校的亲近感并产生回报母校的强烈愿望;让学生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老师和同学的内心感受。
根据教材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培养学生热爱母校,感激母校的情感,产生回报母校的愿望。
2、珍惜同窗情,感恩同学。
3、让学生体谅教师的辛勤劳动,感激教师的.辛勤教育。
知识和技能方面:
学生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过程和方法方面:
1、通过学生课前的准备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
2、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倾诉,并能在短时间内整理思绪,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协调合作的能力。
活动方法:
“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方向”。这句话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品德与社会教师的身份。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材,传授知识,而是为孩子们创设适宜的活动条件,灵活多样运用教学活动与组织形式,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以此让学生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成长!
因此我的活动设计力求突出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我时时谨记我是孩子们中的一员,我是孩子们活动中的一个合作者!
其次,我尽量让我的活动设计以具体的事例出发,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去感悟,去体验!
最后我争取让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
活动过程:
一、课前活动
课前的活动我尝试过几种方案。其一是让孩子们欣赏《一路顺风》这首歌,这首歌哀婉缠绵,很容易激发孩子们的离愁别绪,但是这首歌还是显得成人化了点,虽然突出了离别之痛,但与校园与师长的联系不够紧密。后来我在专家的指导下让孩子们欣赏《毕业歌》,这首歌旋律欢快但是又略带伤感,更重要的是这首歌不但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更抒发了对校园生活深深的怀念之情,因此,我觉得这首歌再合适不过。用这样的气氛去渲染课堂,真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导入
我的导入非常简单,采用了直抵学生心灵的追问方式,“就要离别了,你想说点什么?”此时,我想,六年的小学正如一副彩色的画卷在孩子们的面前徐徐展开,千言万语要说的太多,但是又感觉无从说起。依依不舍情,难分难舍情, “千般情思万般无奈”啊!
三、主体活动
主体活动我主要分为了两大版块。第一版块是感悟,感悟同窗情、师长情和母校情。每个活动的引入我均采取了孩子们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现象场景让孩子们去回忆去感悟。接着,我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孩子们,把时间完全交给了孩子们,孩子们通过倾听诉说等方式充分感悟了所有的真情,这样的活动形式虽然简单,但是都是真情与真情的碰撞。我设计这个活动的理想目标是“爱到如此才知深—— 情到深处才知真”,可惜我驾驭课堂能力有限,这样的境界实在是可望而不可及!
第二个版块的活动是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商量用恰当的形式表达对同窗、师长的感激之情,如何回报母校。这个活动的设计既是为了让孩子们宣泄情感,又是孩子们的才艺展示的舞台,同时也是孩子们创造力的体现的窗口!可以说这个活动环节体现的也是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孩子们的展示“恰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四、活动小结
说是活动小结,好像并不太合适,因为最后只是“我口诉我心”。我先给孩子们送去美好的祝愿,其实这也是每位善良的教师共同的祝福。然后表达了对孩子们的依依不舍情,表面看是“独角戏”,实则也是教师对孩子们依依不舍情的回应!“自古多情伤别离”啊!
最后恳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
第3篇:12依依不舍情
庙滩镇小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导学案 学科品德与社会年级 六主备人czy执教人
学科品德与社会年级 六主备人czy执教人
课后反思:
学科品德与社会年级 六主备人 czy执教人
课后反思:
第4篇:依依不舍情讲课教案
12.《依依不舍情》教学设计
棠棣镇中心小学
吴若静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骄傲;感受浓浓的师生情以及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
能力目标:以恰当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能为母校的发展献计献策,为母校、为老师、为学弟学妹们做力所能及事。
知识目标:感受成长的乐趣。教学重点:
回顾小学的生活,感受自我的成长,感受同学间的友爱和学校、老师的教育之恩。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教学准备:
收集能反映自己与同学共同学习生活的照片、文字等。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同窗情谊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是6月8日,离你们小学毕业只有不到20天的时间了,即将离开可爱的母校,告别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让我们先看几组照片吧!(展示几组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照片
第5篇:依依不舍话离别,念念不忘援疆情。
依依不舍话离别,念念不忘援疆情
首先,特别感谢组织对我们的信任,赋予我们这次援疆的机会。我们既感到激动,又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这将表明我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北京人的形象,关系到新疆群众对援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在工作上恪尽职守,尽职尽责;作为一名援疆教师,我们更是本着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大局意识,坚持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积极履行职责;援疆的一年中,我很荣幸被分配到和田五中任教。教学方面:担任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每天我都早早的来到学校上早读课,一周加上自习有18节课,两个班级一共有学生一百多人,相当于我在北京四个班的工作量。刚开始那会经常是一天下来嗓子哑的说不出话来。但是乐在其中,这是五中对我的信任,委
第6篇:小学毕业主题《依依不舍情》优质教学案例
《依依不舍情》教学案例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六年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状态。学生通过六年的共同学校生活,已经有自己的朋友圈,他们渴望友情,难舍友情;他们善于发现学校以及老师的工作对自己的影响,难忘师恩,难忘母校;另一方面,他们很多时候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渠道,较为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回顾小学的生活,感受自我的成长,感受同学间的友爱和学校、老师的教育之恩。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尊重学生内心对同学、对老师、对母校的真实感受,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激发。教师还要关注中途转学的学生,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转学经历。还有教师要注意引导、及时纠偏,可避免不必要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