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赞美城市建设者农民工的诗歌
赞美城市建设者农民工的诗歌
一双,
青筋暴突的手,
一双,
长满老茧的手,
一双,
粗糙干裂的手,
一双,
皱纹阡陌的手,
一双,
播种过谷雨,
和寒露的手,
一双,
孜孜不倦地抚摸泥土,
和庄稼的手,
一双双,
新城建设者的手。
新城的建设者们,
从,巍巍大山深处走来,
从,故乡的田间地头走来,
从,年迈的父母和待学的儿女,
身边走来,
看一家人的期冀,
披一路千里尘风,
在拥挤的列车里,
夜以继日地,
延伸着他们的梦想。
背起,
简陋的行囊,
背起,
对父母妻儿的眷恋;
带着,
一身山野气息,
带着,
一份操持家务的责任,
从生于斯长于斯的,
山沟村野,
懵懂懂懂地走过了,
陌生的繁华繁荣的城市,
走进了工程项目建设的,
繁忙繁重的'工地。
在高高的脚手架上,
一双双大手抬起,
放下,
又举起;
在狭长的隧道里,
一双双赤足滑过,
立定,
又前行;
在耸入云天的塔吊里,
一双双眼睛朝上,
向下,
又向上,
在,
市民酣然的甜梦中,
他们擦亮黎明;
在,
市民悠闲的漫步中,
他们焊接黄昏;
在市民蜗居,
在空调的大楼里,
他们抑或头顶烈日,
挥汗大干,
抑或身披寒风,
依然热火朝天,
新城的建设者们,
远离了故乡,
熟悉的山峦田垄,
远离了山间的,
清泉鸟鸣,
远离了村头父母双亲,
那一遍遍的叮咛,
远离了孩子们,
倚门渴盼的眼神。
第2篇:农民工是现代城市的建设者
农民工
农民工是现代城市的建设者,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生力量。他们子女的 教育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关乎农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关乎社 会 公平与法治原则的实现,关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发展后劲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水准,更 是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所构建的和谐 社会主义社会是指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公平;人际关系环境和谐,社会稳定。但是 如果没有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和谐,甚至连子女受教育这样的基本人权都 不能保障,那么我们的和谐社会就只能是少数人的和谐。本文拟以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为 背景,探讨当前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的问题。
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受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是否平等的重要指标,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具体反映在农 民工子女的就学渠道等方面。他们的就学渠道主要有:第一,在公立中小学借读。第二,就读于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所办的学校。第三,进入民助公立(或公助私立)学校学习。第 四,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第五,在家乡学校接受教育。抽样调查显示有65% 的适龄儿童 在家乡接受教育,他们的父母亲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处在教育的边缘地位。第六,部分 农
民工子女失学或辍学。
2、就学过程不平等
第一,与城市孩子同处一校的农民工子女,由于户籍的限制,必须比城市孩子多缴纳 高昂的赞助费和借读费,尽管他们生活的经济条件比城市孩子要低很多。接受农民工子女的 城市公立学校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类是城市中基础薄弱的学校,二是城郊的乡镇学校。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经常是“插班”或者是被„单独编班”。由于户口不在当地,经济条件薄弱,常被公办学校的城市学生排斥;由于父母工作流动性大,学校有时会疏于管 理;由于没有学籍,成绩因此不计入教学考评,甚至无机会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 各种活动,以及“三好学生”的评选和一些体育竞赛;部分教师素质不高,往往歧视农民工 子女学生,甚至剥夺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资金短缺,且不少学校办学以赢利为目的,办学条件被 降到最低,因此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设备奇缺、管理水平低、师资力量弱以及存在安全方 面的 隐患等。所以农民工子女尽管有学可上,享受的依然是比公办学校低得多的待遇;而且 当地教 育主管部门还有比较严重的城市本位观念,不但不落实国家的政策,对这些学校进行财政补 贴,改善教学环境,反而以地区、部门利益为重,动辄以办学规模太小、条件太差等不合规 范为理由将学校关闭,不给予其合法的办学地位,全然不顾流离失所的学生。
二、和谐氛围中潜伏着不和谐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格局隐患
长期的城乡隔阂,使处于同一个班的城乡两地孩子的生活方式、心理感知、话语体系等方面 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农民工子女极易受到城市孩子的排斥,甚至是冷嘲热讽;由于父母的工 作流动性大,他们也经常跟着流动,导致他们经常缺课,成绩不理想。所以农
民工子女普遍 自卑、自我评价偏低,产生自闭、强迫症、心理不平衡、不适应、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对社会的对立感、仇恨感。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不良的心理问题极易诱发心理危 机,到了一定程度,还会出现反社会行为,破坏社会的稳定。那些经常随父母流动的农民工子女,多数最终还是会失学,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因为不能受到应有的教育,无法在走 上社会之前获得谋生的基本技能,这些人就很难有效地参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建设。对整个 社会来说,在市场经条件下,人们接受教育的差距对应着收入的差距,教育不公平的发展会 使收入不公平形成恶性循环,恶化社会的利益格局,埋下城乡、地区、阶层之间人际关系
紧张的隐患,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背道而驰。
2、留守女童问题
第一,情感依存缺失与道德滑坡。
长期见不着父母,或“寄人篱下”,造成留守女童情感依存缺位,性格柔弱内向、自卑 ,逆反心理强,甚至怨恨父母;对社会失望、恐惧,变得孤僻,甚至情感转移,从而出 现情感错位导致行为出轨。道德监管的家庭缺位使有的女童在生活中我行我素,对不良习气 接受力强。留守女童多数成绩不理想;有很多早早结束学业。这些提早结束学业的女童,她 们有的在家帮做农活;有的过早进入劳动力市场,从事一些服务行业的工作;有的甚至成为 色情业从业者,当三陪女和卖淫女,成为法制社会的一个赘瘤。这些未来的母亲由于不能受 到
应有的素质教育,造成社会人才培养中家庭教育的恶性循环。
第二,易成性侵犯对象。
性监护缺位以及性安全防范教育的滞后导致女童自我防护意识缺乏;思想、文化、法制 教育落后等因素造成农村的治安局势尚不稳定,具有安全隐患;再加上农村地域宽阔、人烟 稀少的地理环境和偏僻的居住环境,犯罪分子会轻易利用这些因素,使得农村留守女童极易 受到性侵害。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曾以“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形式把中国公民分成身份不同的 两大类别,蜂拥入城的农民工居住在城市,户籍却仍是在农村。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应 由户籍所在地负责。农民工子女在流动的同时,教育资金并没有随之流转,从而致使处于流 入地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不了流出地政府的教育财政补贴,也没有资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优待。《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招收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全日制公办中小 学,可依国家有关规定按学期收取借读费”,显示国家政策赋予流入地学校收取农民工子女 的借读费和赞助费的权利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因此在流入地城市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必 须比城市孩子多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现
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果。、义务教育制度的过度分权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过度分权。《义务教育法 》第八条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第十二条规定 :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 保证。这个教育法则明确了流入地政府对流动人口学龄儿童的入学并没有法律上的责任,作 为城市边缘人口,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流出地政府带给他们的教育补助。因此,义务教育 的过度分权是造成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主要原因。、农民工经济收入低
在我国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运输业以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农民 工占到从业人员的半数以上,人数超过一亿。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经济社 会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理应得到公平、公正待遇,但农民工却经常遭遇工资偏低或拖欠的不公 正待遇,收入普遍微薄。他们大部分居住在城市郊区,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城市学校尤 其 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使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额外的赞助费和借读费,他们只能“望学兴叹”,这是导致他们子女上学难的直接动因。
4、农民工家庭的流动性大,社会交往面窄
农民工居住空间狭窄,条件较差,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农民工子女尽管生活在广 阔的城市空间,他们实际却只拥有狭隘的生活空间,这与乡村社会中频繁的互动行为形成鲜 明对比;经常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使适龄儿童的正常学习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甚至造成了阶 段性辍学,影响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客观层面上拉大了与其他儿童的教育差距,进一 步加剧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弱势地位。
四、解决对策
1、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户籍制度,逐步削弱户籍制的身份定位功能,解除教育 体
制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传统模式。
2、调整现有义务教育格局,合理配置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完善社会捐赠机制,多渠道 筹措教育经费。
3、消除法律上的歧视。、协调疏导农民工的流动。
第3篇:城市建设者
城市建设者
每一天,我们都目睹着城市的变化,楼房变高了,城市变美了,而这一切功劳都要属于我们的城市建设者们。
城市建设者们大部分都是农民工。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工,长期见不到自己的亲人,在他们眼里到处都是孤独与寂寞。他们每天工作很累,但是待遇很低。他们穿得很破旧,吃得也不好,干的是很危险的活,而有一些没有良心的老板有时候少发给他们的工资,故意拖欠他们的工资。想到这里,我觉得那些老板真可气!
城市建设者们,他们默默的为城市奉献着。有了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的城市才变得更漂亮,我们应该多给他们一
点关心,社会应该多给他们一点温暖。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一班:韩稷康
本文系作文网(zuowen.com)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第4篇:建设者之歌的农民工演讲稿
建设者之歌的农民工演讲稿
一、从漂泊的日子开始
我注定是一条河流,绕过故乡的河流
挥汗如雨的笔墨
我也是还没有出发就枯萎的旋涡
把面孔隐藏地很深刻
所有等待的结局
在月光很宽敞的地方,一挥而过
二、此刻,我面对故乡
夕阳如花,绽放的瞬间
穿越河流的人都面带微笑
而我和幸福,只一河之隔
谁又能平静呢
远离故乡的人,站在船头忧思的人
许多似是而非的命运随浪花浮沉
而故乡的门,在风口处
轻轻坠落
三、白露为霜,白露为霜
徘徊在田间地头的亲人大声吆喝
我坐在麦垛上,回忆春天
回忆河流里,一朵花无法愈合的伤痛
可是,我依然孤独,依然孤独地等候一场冰雪
覆盖我,还有一路跋涉的`马车
面对瓜熟蒂落的生命,我很从容
和拉纤的人一样
在太阳下流血,流汗,大口地呼吸
然后,轻松地找到自己
更倾心河流的咆哮
让所有封锁目光的黑暗,落荒而逃
黎明之前,我始终缄默
四、站在河滩
第5篇:城市建设者的新年愿望
城市建设者的新年愿望
工人们的午饭都是自带的,也不好意思吃人家的东西
昨天是农历小年,离春节只剩七天,年味儿越来越浓。可在济南不少建筑工地上,建筑工人还在忙碌。记者了解到,目前还在工地上坚守的多是来自济宁、泰安、长清、齐河等地的农民工。昨日上午,记者走访了济南几处工地上的城市建设者们,看看他们春节是否回家过年,来年有什么愿望。文/记者刘建宇 图/记者赵天羿
“最开心的事是 拿到钱回家过年
今年30岁的高修涛是工地上的一名“架子工”,他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搭脚手架,在高楼还未拔起的高度,他和他的脚手架得先到达。昨日上午,高修涛带着记者爬上四层楼高的脚手架。虽然钢管结构稳固,但向上爬的过程还是让记者捏了一把汗。高修涛笑说,“恐高的人做不来”。
高修涛已经在工地上做了8年,他说最讨厌下雨阴天,因为他的工作计日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