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的阅读答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7-16 07:13: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饮酒》阅读答案

《饮酒》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饮酒》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饮酒》阅读答案1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其五阅读答案一

1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建造)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

B.心远地自偏(偏僻)采菊东篱下(篱笆)

C.山气日夕佳(傍晚)飞鸟相与还(结伴)

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欲辨已忘言(辨别)

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3.陶渊明是_____________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1.D(“真”为真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

2.B

3.东晋安贫乐道悠然自得

(1)诗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2)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个特点作简要的分析。

12、(1)心灵超脱尘世。诗眼(关键)。

(2)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景:菊、山、飞鸟、落日……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饮酒其五阅读答案二

2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2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2分)

【答案】2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2分)2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意思对即可。2分)

14.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1分)

15.“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6.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4.心远地自偏(1分)

15.“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16.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3分)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见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但这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读者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劝农》)等等,不胜枚举。这都是表现自然的运动,因其无意志目的、无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这首诗也是陶诗艺术风格的一个典范代表。它除了具有陶诗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于理趣,诗句更流畅,语气更自然,情貌更亲切。

《饮酒》阅读答案2

【原文】: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①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

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③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予,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旦盟羞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主宣直l――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适:到……去 ②罢:了结,③讲:和解

【翻译】:

魏文侯(魏斯)和群臣饮酒,兴致正高时,突降大雨,文侯命令马上备车前往近郊。左右侍从劝说:“饮酒正在兴头,天又下雨,国君要到哪里去?”文侯回答:“我事先与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乐,但怎能失约呢?”于是起身前往,亲自告诉对方,因下雨,取消打猎的事。

韩国向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魏斯)说:“我和赵国情同手足如兄弟,不能答应你。”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击韩国,魏文侯同样拒绝。韩、赵两国使者皆愤然辞去。事后,两国得知魏文侯的外交政策,都开始向魏国朝贡。自此,魏国开始强大,其他诸侯国不能跟它争锋。

魏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后,封给儿子魏击。魏斯问群臣:“我为君如何?”大家皆回答:“你是仁德的国君。”只有任座说:“国君攻克中山,不将它封给弟弟,却分给儿子,怎么能称得上仁德呢?”魏斯大怒,任座匆忙告辞。魏斯再问另一位大臣翟璜。翟璜回答:“国君是仁德的君主啊!”魏斯再问:“你怎么知道?”翟璜回答:“臣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刚才任座言辞正直,我才得以知道。”魏斯大悦,派翟璜速召回任座,亲自下堂迎接他,待作上宾。

【阅读训练】:

20.结合语境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韩借师于魏以伐赵( ) ②皆朝于魏 ( )

③二国皆怒而去 ( ) ④使乐羊伐中山 ( )

21.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例句:君将安之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B.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

C.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D.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23.读了上文以后,你觉得魏文侯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20.①军队②朝见、朝拜③离开④派、派遣 (每小题1分,共4分)

21.D(3分)

22.我听说君王仁义臣下就正直,刚才任崖的话坦率直爽,我因此知道您仁义。(闻、向者、是以,每词1分:句子大意,1分。共4分)

23.信守诺言,能搞好与邻国的关系,善于接受臣下的意见。(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饮酒》阅读答案3

【课前预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

1、结庐:

2、喧:

3、君:

4、心远地自偏:

5、悠然:

6、辨:

7、忘言:

8、相与还:

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三、朗读诗歌

【课堂练习】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陶渊明的“,”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

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课后练习】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答: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答: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答:

【试题链接】

一、 (20xx年浙江省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答:

二、(20xx年四川省成都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l~2题。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一]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答:

2、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答:

附【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结庐:建造房屋。庐:简陋的房屋。

2、喧:吵闹的声音。

3、君: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文中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4、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5、悠然:闲适的样子。

6、辨:说明。

7、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8、相与还:结伴而归。

【课堂练习】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5、“见”字好。“见”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或:“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6、C

《饮酒》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已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文侯:魏国君主。②适:到……去。③虞:古代管理山泽的官。④中山:中山国。⑤击:文侯的儿子魏击。⑥任座:人名。

8.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车乘的总称,亦特指帝王的车,转指帝王。

B.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立为国,故称。

C.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D.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上客”,即上等客人。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B.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C.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己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D.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文侯是个诚实守信的人,为了不违狩猎之约,弃宴亲自前往。

B.魏文侯坚持外交原则,曾惹怒了实力不弱的韩、赵两国。

C.针对魏文侯封地于子的不当做法,任座敢于仗义执言,体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D.魏文侯一会儿“怒”,一会儿“悦”,若非翟璜的巧妙解说,任座定会性命难保。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

(2)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答案】8.D9.C10.D

11.(1)我事先与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乐,难道可以无视一个约定吗?(2)刚才任座的话坦率直爽,我因此知道您仁义。

【解析】

【8题详解】

D项解说有误。客:外来的(人),与“主”相对:客人。上客:尊贵的客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意思是“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击韩国,魏文侯同样拒绝。韩、赵两国使者皆愤然辞去。事后,两国得知魏文侯的用意,都开始向魏国朝贡。”可断句为: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己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故选C。

【10题详解】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可知,魏文侯是位圣明的君主,不可能轻易杀人。当任座说他称不上仁德时,他只是大怒,没想杀他。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期:约定。直:直爽。是以:因此。

【点睛】译文参考:

魏文侯和群臣饮酒,兴致正高时,突降大雨,文侯命令马上备车前往近郊。左右侍从劝说:“饮酒正在兴头,天又下雨,国君要到哪里去?”文侯回答:“我事先与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乐,但怎能失约呢?”于是起身前往,亲自告诉对方,因下雨取消打猎的事。

韩国向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和赵国情同手足如兄弟,不能答应你。”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击韩国,魏文侯同样拒绝。韩、赵两国使者皆愤然辞去。事后,两国得知魏文侯的用意,都开始向魏国朝贡。自此,魏国开始强大,其他诸侯国不能跟它争锋。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后,封给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为君如何?”大家皆回答:“你是仁德的 国君。”只有任座说:“国君攻克中山,不将它封给弟弟,却分给儿子,怎么能称得上仁德呢?”魏文侯大怒,任座匆忙告辞。魏文侯再问另一位大臣翟璜。翟璜回 答:“国君是仁德的君主啊!”魏文侯再问:“你怎么知道?”翟璜回答:“臣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刚才任座言辞正直,我才得以知道。”魏文侯 大悦,派翟璜速召回任座,亲自下堂迎接他,待作上宾。

《饮酒》阅读答案5

回答问题。(12分)

文侯①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②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③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会期哉!”乃往。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后知文侯之意,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④,克之,以封其子击⑤。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⑥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文侯:魏国君主。②适:到……去。③虞:古代管理山泽的官。④中山:中山国。⑤击:文侯的儿子魏击。⑥任座:人名。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文侯应之亦然( ) (2)皆朝于魏( )

(3)克之,以封其子击 ( ) (4)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

【小题2】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画两处。(2分)

韩 借 师 于 魏 以 伐 赵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会期哉!

【小题4】文章叙述了关于文侯的哪三件事?请概括回答。(3分)

答案

【小题1】(1)这样(2)拜见、朝拜。(3)战胜、攻破(4)通“返”,返回

【小题2】韩/借师于魏/以伐赵

【小题3】我事先与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然快乐,但怎能失约呢?

【小题4】(1)魏文侯守信赴约(2)魏文侯和解韩赵矛盾(3)魏文侯迎任座为上宾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文侯应之亦然”中“然”是这样的意思,“皆朝于魏”中“朝”是拜见、朝拜的意思,“克之,以封其子击”中“克”是战胜、攻破的意思,“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中“反” 通“返”,返回的意思。本题虽然考的是一些常见的实词,但考生也要注意辨别实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含意。这就提醒考生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当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对文言实词的积累,以便考试时能够得心运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因此,本句可以这样来划分句子的节奏:韩/借师于魏/以伐赵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的翻译,句中的“虞人、期、虽、岂”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关键是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我事先与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然快乐,但怎能失约呢?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考生在备考前应该掌握一些分析文章内容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从题目、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中心的过渡段落、关键语句等方面去着手分析。因此,在认真阅读原文后,可以知道,文章叙述了关于文侯的三件事是:(1)魏文侯守信赴约(2)魏文侯和解韩赵矛盾(3)魏文侯迎任座为上宾。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饮酒》阅读答案6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建造) 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

B。心远地自偏(偏僻) 采菊东篱下(篱笆)

C。山气日夕佳(傍晚) 飞鸟相与还(结伴)

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 欲辨已忘言(辨别)

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3。陶渊明是_____________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饮酒阅读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

1。D(真为真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

2。B

3。东晋 安贫乐道 悠然自得

(1)诗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2)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个特点作简要的分析。

饮酒阅读练习及答案整理,仅供参考:

12、(1)心灵超脱尘世。诗眼(关键)。

(2)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景:菊、山、飞鸟、落日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饮酒》阅读答案7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饮酒二十首(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①。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②尘羁。

[注]①远望时复为:倒装句,即“时复为远望”。②绁:捆綁,束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联中的“没”字用得巧妙,欲扬先抑。先写青松被杂草掩没,不见其姿,目的是突出下文青松的“卓然”。

B、第二联着力塑造青松的形象,运用对比、反衬手法,描绘出众杂草在寒霜凝结之时全部倒伏于地,青松却高枝卓然的景象。

C、第三联意谓青松多了,蔚然连成松林,人们可能还不觉得它们的与众不同,但是单独一棵松树立在天地间的时候人们才称奇。

D、第四联说作者将酒壶挂在松枝之上,有时候又极目远眺;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赞美青松,启下说明世事扰得自己烦恼。

15、这首诗题为“饮酒”,但很显然,诗人意不在酒,请具体分析诗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答案】

14、D

15、①诗歌的前六句托物言志,以卓尔不群、岁寒后凋的青松自况,表达出诗人坚贞傲岸、超拨于流俗的品性;②七、八句描写酒壶挂枝、自在遐观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③末二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启下说明世事扰得自己烦恼”错误。陶渊明心里爱这东园青松,便将酒壶挂在松枝之上,饮酒、流连于松树之下。即使不到园中,亦时常从远处来瞻望青松之姿。挂壶寒柯,这是何等亲切。远望松姿,正是一往深情。渊明之心灵,分明是常常从青松之卓然高节,汲取着一种精神上的滋养。结笔两句,梦幻,喻人生之短暂,翻见得生命之可珍惜。绁者,捆缚也。尘羁即尘网,谓尘世犹如罗网,指的是仕途。生命如此有限,弥可珍惜,不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中,失掉独立自由之人格。这种坚贞高洁的人格,正有如青松。这才是真正的主体品格。故选D。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写青松与众草比,它不凋零。“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是说等到严寒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这又从时人令上来写。也只有等到冬天来临,寒霜使众草凋谢。青松的高枝才显得格外挺拔。“独树”指青松独立傲然。单看青松,“岁寒知松柏之后凋”,独立不凋,这时人们才觉得珍奇。“寒柯”,岁寒不凋的松枝。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诗歌的前六句是写“松树”,塑造了卓然独立、不畏严寒、独树一格、与众不同的青松形象,诗人实则是托物言志,表现自己的品性。“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渊明之心灵,分明是常常从青松之卓然高节,汲取着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写诗人自己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梦幻,喻人生之短暂,翻见得生命之可珍惜。绁者,捆缚也。尘羁即尘网,谓尘世犹如罗网,指的是仕途。生命如此有限,弥可珍惜,不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中,失掉独立自由之人格。这种坚贞高洁的人格,正有如青松。这才是真正的主体品格。“何事绁尘羁”的意思是“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饮酒》阅读答案8

【甲】水陆 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1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不蔓不枝 蔓: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 而:___________

(3)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___ (4)结庐在人境 庐:___________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水陆草术之花,可爱者 甚蕃。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7.【甲】文中揭示菊的象征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能印证“背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8.【甲】文和【乙】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请作简要概述。(5分)

参考答案:

15.(1)生(长)枝蔓(2)表示转折的连词,却(可是)(3)少,稀少(4)简陋的房屋(或“房屋”) (共4分。各占1分)

16.(1)水上、地上各种草本花和木本花,可爱的很多。

(2)此情此景蕴含着淳真的情趣,想要辨别表达却找不出恰当的语言。 (共4分。各占2分)

1 7.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共2分。各占1分)

18.【甲】文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热爱自然(归隐自洁)的生活态度。 (共5分。各占2分,语言表达占1分)

《饮酒》阅读答案9

赵襄子饮酒

赵襄子①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②,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③,而殊不④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⑤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⑥!然亦殆矣!”

导读:赵襄子日夜饮酒不止,还不知醒悟,优莫将其与殷纣相比,使赵襄子霍然顿悟,优莫可谓善于劝谏的了。

注释 :①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年晋国大夫。②废酒:停止饮酒。③矣:语气词,了,表示已经实现的事情。④殊:副词,很,极。殊不,意思是,一点也不。⑤然则:(既然)如此,那么。⑥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相亡:一块儿灭亡。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诚邦士也( ) 2.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 )( )

3.今天下尽桀也( ) 4.不亡何待( )

二、选文“然亦殆矣!”中“殆”的意思是______,我们还学过,_____,百战不殆。

三、翻译

1.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

2.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四、优莫把赵襄子饮酒五日同纣的行为作_______,语意深长。

【译文及参考答案】

68.赵襄子饮酒

赵襄子喝酒,五天五夜没停止,对侍从说:“我真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呀,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优莫说:“君主您多努力呀!比纣还差两天罢了!纣喝酒取乐达七天七夜,现在您已经持续五天了。”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也要灭亡了吧?”优莫说:“不会灭亡。”襄子说:“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优莫说:“桀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遇上了汤武,现在天下都是桀一样的人,而您是纣一样的人。桀与纣并存世上,哪能一同灭亡呢?不过,也危险了!”

一、1.确实 2.尽力、努力 比不上 3.全、都 4.等待什么(其中“何”为疑问代词,什么)

二、危险 知己知彼

三、1.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 2.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

四、对比

《饮酒》阅读答案10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南山,即庐山,当时是佛教、道教云集的胜地。

9.这首诗把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

解析:结合诗句和手法分析作者是如何记叙、如何描写、如何议论、如何抒情的即可。

参考答案: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而字作坚决的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至八句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10.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要分析出见或望独特的表达效果。可以结合作者的动作或感情去分析。

参考答案: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达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饮酒》阅读答案11

刘向

赵襄子饮酒

赵襄子①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②,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③。”优莫④曰:“君勉之,不及纣⑤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⑥?”优莫曰:“桀⑦、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⑧?然亦殆⑨矣。”

【注释】①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②废酒:停止饮酒。③病:疲惫。④优莫:人名,即侍者。⑤纣:商纣,商代的亡国之君。⑥何待:等待什么。⑦桀:夏桀,夏代的亡国之君。⑧相亡:一块儿灭亡。⑨殆:危险。

9.下列选项与文中“不亡何待”中的“亡”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自取灭亡

B.国破家亡

C.亡国之语

D.亡羊补牢

10.本文主要通过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讽刺了赵襄子的心理;“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说明赵襄子有所醒悟,侧面表现了优莫巧妙的艺术。(3分)

答案:D(2分)

语言示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劝诫(3分,每空1分,后两空意思对即可)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诚邦士也()2.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

3.今天下尽桀也()4.不亡何待()

二、选文“然亦殆矣!”中“殆”的意思是______,我们还学过,_____,百战不殆。

三、翻译

1.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

2.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四、优莫把赵襄子饮酒五日同纣的行为作_______,语意深长。

参考答案

一、1.确实2.尽力、努力比不上3.全、都4.等待什么(其中“何”为疑问代词,什么)

二、危险知己知彼

三、1.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

2.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

四、对比

[参考译文]

赵襄子(喜欢)喝酒,(有一次一连喝了)五天五夜还没有停止,他对身旁的侍臣说:“我真是国中杰出的人才。连续喝了五天五夜的酒,竟毫无疲惫之意。”侍臣优莫说道:“您再努把力吧,同商纣王相比,只差两天了。商纣王连续喝了七天七夜,您已经持续五天五夜。”赵襄子听了这话,害怕起来,问优莫:“照你这样说,我的国家也要灭亡了吗?”优莫答道:“(没有关系,)不会亡国的。”赵襄子说:“只差两天就赶上商纣王了,这样下去,不亡国还等什么?”优莫说:“夏桀、商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遇到商汤、周武;当今天下都是夏桀,您不过是商纣式的人物,夏桀与商纣共存于当世,怎么能够把对方灭了呢?但这也够危险的了。”

《饮酒》阅读答案12

景公饮酒

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谏曰:君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①也;不听,又爱②其死。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于是公遂废酒。

[注释]①臣为制:即制于臣,受臣子控制。②爱:吝惜,舍不得。

23.下列对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七日七夜不止(停止) B.则臣为制也(被)

C.又爱其死(喜爱) D.令章遇桀、纣者(假使)

24.你喜欢景公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3.C

24.喜欢。因为他是一个较开明的君主,臣子以死相劝,他舍不得杀;晏子跟他讲道理,他还能听得进。

《饮酒》阅读答案13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仔细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回答下列问题:

(1) 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2) 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这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3)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答:

(1)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2)“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想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3)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饮酒》阅读答案14

饮酒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

【注】①绁:捆绑,束缚。

8、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掩没,但后来“卓然见高枝”;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或“独树一格”“特立独行”等均可),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关注。 评分标准:答出2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可得满分。

9、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标准:每点2分,抒情方式1分,情感1分。

《饮酒》阅读答案15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①。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②尘羁。

【注】①远望时复为:倒装句,即“时复为远望”。②绁[xiè]:捆绑,束缚。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草”指众多的草和树。诗歌的一、二两句写经过风霜,青松不凋,而众多的草和树都枯萎、零落了。

B.“独树”指青松独立傲然。单看青松,“岁寒知松柏之后凋”,独立不凋,这时人们才觉得珍奇。

C.诗歌前六句,集中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诗人用“众草”反衬“青松”,以“连林”反衬“独树”,塑造了青松不畏严寒、卓然独立高大形象。

D.本诗全写青松,诗人借青松表达了自己坚贞高洁的人格,托物言志,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12.这首诗题为“饮酒”,但很显然,诗人意不在酒,请具体分析诗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志趣?

11.D

12.①诗歌的前六句托物言志,以卓尔不群、岁寒后凋的青松自况,表达出诗人坚贞傲岸、超拨于流俗的品性;②七、八句描写酒壶挂枝、自在遐观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③末二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D项,“本诗全写青松”分析不正确。本诗后四句写了诗人酒壶挂枝、自由自在的生活,直抒胸臆,表达了不愿被尘世束缚的感慨。故此题答案为D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然后归纳。本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都是在写青松。一、二两句写青翠的松树生长在东园里,荒草埋没了它的身姿,写青松平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写等到寒霜凝结的时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这才显现出它卓尔不群的高枝;五、六句写在一片树林中人可能还不觉得,单独一棵树的时候人们才称奇,这四句突出了青松青松岁寒后凋、卓尔不群的特点,诗人以青松自比,托青松言志,表达的是自己坚贞超俗的品性。第二部分是诗歌的后四句,写诗人的活动。七、八句写诗人提着酒壶抚弄寒冬中的树干,有时候又极目远眺。表现出一种悠然自我的境界;九、十句写生活的世界就是梦幻一样,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不愿被尘世俗务束缚的思想。考生依据这些信息可总结出本题答案。

第2篇:《饮酒》阅读答案

《饮酒》阅读答案

导语:陶渊明一生主张出仕,向往归隐田园的生活。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网小编为您整理的饮酒的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诗后题目(6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4.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1分)

15.“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6.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14.心远地自偏(1分)

15.“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16.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3分)

下面小编继续为您提供一些作者的介绍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身世

陶渊明,中国是中国文学史上堪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比肩的伟大诗人。陶渊明自己从来没有说过是哪里人,甚至也不说生于何时何地。于是,在陶渊明的出生年份上,就出现了公元365年、公元369年、公元372年等等多个版本。陶渊明的身世也成了难解之谜。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宜丰学者凌诚沛主持组建了“陶渊明始家宜丰”研究小组。前后经过近20年的调研考证,他们确认陶渊明于公元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公元393年陶渊明时年29岁,与妻及子离开南山陶家坪。此后陶渊明一家在浔阳居住了24年。其间,陶渊明因王氏妻亡,继娶浔阳翟氏。公元416年,陶渊明52岁,与妻翟氏带幼子佟回到宜丰故里,修葺南山旧宅而居之,11年后,陶渊明卒于星子栗里,后归葬康乐县义钧乡之七里山即今宜丰澄塘镇的七里山。上述考证的结果,第一次给了陶渊明生平事迹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

生平

青少年时期(28岁以前)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而贫苦。”他自述:“自余为人,逢运之贪。箪瓢屡罄,絺綌冬陈。”(《自祭文》)但物质生活虽然贫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而另一方面,匡庐山水和田园风景,也使他爱好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学仕时期(29-41岁)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归田时期(42-63岁)

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历史评价

东晋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士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

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隋唐

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

唐朝

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

赏读《高士传》,

最佳陶征君,

目耽田园趣,

自谓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视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

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

青囊仍隐逸,章甫尚西东。

鼎石分门户,词场继国风。

尊荣瞻地绝,疏放忆途穷。

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

江湖漂短褐,霜雪满飞蓬。

牢落乾坤大,周流道术空。

谬惭知蓟子,真怯笑扬雄。

盘错神明惧,讴歌德义丰。

尸乡馀土室,谁话祝鸡翁?

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膻”,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

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

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

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

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阳山。

夷齐各一身,穷饿未为难。

先生有五男,与之同饥寒。

肠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

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

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

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

昔常咏遗风,著为十六篇。

今来访故宅,森若君在前。

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

慕君遗容利,老死此丘园。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不见篱下菊,但余墟中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

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中写道:

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两宋时期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北宋王安石曾说过,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已”。

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八个字,概括陶诗的艺术风格,还是很准确的。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他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晚年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居高声自远”,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元朝至今

沿袭了两宋对陶渊明的崇高评价。

鲁迅先生曾说过,“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是田园诗的精品或极品。其中《少无适俗韵》,编在中学生的语文课本中。诗的抒情沁人心脾;诗的写景,豁人耳目。读过后叫人终生难忘。什么时候读,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却未必志同道合。仔细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的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的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道、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渊明诗文的精华所在。

第3篇:《饮酒》阅读答案

《饮酒》阅读答案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饮酒》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饮酒》阅读答案1

赵襄子饮酒 (7分)

赵襄子①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②,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③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④!然亦殆矣!”

注释 :①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年晋国大夫。②废酒:停止饮酒。

③然则:(既然)如此,那么。④相亡:一块儿灭亡。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饮酒阅读答案

饮酒阅读答案

饮酒阅读答案1

【原文】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问题】

(1)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但意境醇美,请结合具体词句品味。(2分)

(2)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并分析一下陶渊明内心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同口语,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又展现了醇美的意境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看见南山的美景,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2)“真意”指的是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得人生自然之理。(1分)表现了作者鄙弃官场黑暗,对闲适生活和自然风光的喜爱。(答出“田园生活”或“自然风光”即可)(2分)

饮酒阅读答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饮酒》的阅读答案

《饮酒》的阅读答案

【原文】

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麓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问题】

11.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话状况。

B.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

C.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的'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1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

11.B(2分)

12.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1分)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1分)(基本意思符合即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饮酒赏析及答案

《饮酒》(结庐在人境)赏析训练及答案

1、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2、诗中表现自己在俯仰之间悠然自得形象,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3、诗中被王国维誉为“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物我合一境界”的两句诗是:。

4、诗中展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心胸的句子是:,.5、本诗中以物我两忘的超然神韵而千古流传的诗句是。

6、“南山奶粉”的广告巧妙套用诗中佳句是:。

7、诗中 几个字暗写官场的污浊。

8、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

9、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看”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或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10、“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是指作者的 生活,“真意”是指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饮酒》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饮酒》的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