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春笋》教学心得反思
《春笋》教学心得反思
一、文本解读。
《春笋》它描写春天到来之际,春笋破土而出,向上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课文语言简洁、生动、节奏感强,是一篇很优美的小散文诗,非常适合学生阅读二、教学思路。我十分喜爱这篇课文,因为它短小明快,文中小春笋那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形象也能引起一年级小朋友的共鸣。在研读了文本之后,我决定全文抓住一个趣字,以此入手,调动起学生的感官认知,从而融入文本,得到体验。
(一)、以画激趣促读图画具有直观的,形象的特点。用图画再现课文情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既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知特点,又能激起学生对课文兴趣。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效果,将春笋如何醒来,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在春风、春雨中,一节一节,向上向上快乐地成长形象地再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产生亲自前往看一看,读一读的兴趣,为有感情地朗读开启了成功之门。
(二)、以演动情带读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来演绎文中情节,可以使他们对之产生亲切感,就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的体验。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会使他们特别兴奋,情绪热烈,印象深刻。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扮演春笋的小朋友们伸伸懒腰,悠悠醒来,一个一个猛然起立,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假象石块:顶在头上的书本)。一站一掀之间,真切地感受到了春笋那顽强地生长意志。冲破、掀翻需要何等的力量啊!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激情被带出,再来读这段话,效果势必不一样。课文最后,伴随着动感活泼的音乐,孩子们舒展着双臂,挺起胸膛,在春风中生长,在阳光中生长,在春雨中向上,一节又一节,向上再向上,他们不就是那些生机勃勃的小春笋吗?
二、以想拓意助读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通过想象可扩展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思维,能丰富语言文字的情感内涵,弥补文字描述的局限与干涩,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只小春笋还没醒呢,你想请谁喊醒它呢?此时,小朋友们纷纷出谋划策,利用已有的知识,请出了春风、春雨、小青蛙、小溪、太阳公公等来唤醒小春笋,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驰骋。
三、反思
上午上完了课,我整个人也沉浸在一种快乐之中,姑且不谈课的成功与否,我感到自己在课堂上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进去,和这些一年级的小朋友们一起蹦着跳着扮演小春笋,连我的心也跟着年轻起来了。其实,这节课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我首先感到满足的是,在这节语文课上,我与学生都获得了一种情感的体验,这应该是我们最大的收获,下面具体来谈一谈关于这节课的得与失。
亮点之一:生动鲜活的形象。为了让孩子们能对小春笋产生亲切感,真正在课堂上能引起共鸣,我在课前花了心思,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不仅在课件中选取了春笋娃娃活泼可爱的画面,而且还做了小春笋的头饰,小春笋的胸章,还买了一个真正的春笋,通过剥外衣让孩子获得了最直观的感受,课堂上运用了这些手段,成功地调动起了孩子的参与热情,气氛很活跃。
亮点之二:惟妙惟肖的表演。曾经的语文课堂流行过一阵表演风,不管是不是需要,都要演上一段,后来这种方法被批驳了。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结合《春笋》这课的特点,我认为,让他们通过冲报纸、顶书包去感受春笋如何冲破泥土、掀翻石块的顽强生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亲身体验过再来读一读课文,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把自己的感情带进去,这比老师单纯地去说:这里要读重点,这里要有感情。好多了。今天的课堂孩子们无论是在破土而出,还是表演向上生长都很投入,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学语文的方法。
亮点这三: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教学环节中的剥春笋、小游戏雨后春笋都是考虑到孩子的年段特征而设置的,但是在实际课堂上有些字词的体会学生并没有说透,要不要挖很深,咬文嚼字,我认为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大可不必如此,只要他们读了,思考了,有自己的想法了就是一种收获。
不足之一:课堂节奏没把握好。低年级教学,识字写字应该是重要一环,但这节课最大的`失误就是最后给孩子写字的时间太短了,没有达到真正训练的目的。其实在许老师班试上的时候时间是够的,但是我没有想到春笋的外衣这么难剥,以至于耽误了时间,这也提醒我细节不能忽略,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事先考虑充分。
不足之二:基本功不扎实。以前教高年级,对于学生写字说实话并没有太多的关注,所以自己的板书也比较随意,结果到了低年级就发现自己的不足了,每一节课教生字我都是对着习字册一笔一画给学生做示范,可是还会出现书写不标准,写得不好看的情况,今天上课的范写冲字就是这样,为了不给学生不良的影响,于是我又擦掉重写,平时课堂上我也常这样做,今天上课也就情不自禁地来了一句:写的不好看,老师擦掉重写。
第2篇:《春笋》教学反思
《春笋》一文写的是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春笋被春雷唤醒后,纷纷出土的景象。第二段写春笋出土后,顽强向上生长的情景。这篇课文,虽然简短,但是让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笋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顽强的生命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我们生活在北方,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本地的孩子看不到竹笋的整个生长过程,大家对春笋这个物体没有什么了解,部分同学只是品尝过而已,课文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针对这一情况,我先买来春笋实物,准备在课上让学生仔细观察,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课堂上让我感到很成功的教学有两处,值得回味。
“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是课文《春笋》的第一自然段。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文中表示动作的词语让学生表演,从而形象地体会到春笋破土而出的景象。我让孩子们把自己当作春笋来演一演。孩子们通过动作的演示,真切感受到了春笋破土而出的情景。一个个春笋都从地里钻出来了。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春笋那顽强地生长意志,再来读这段话,效果水到渠成。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运用实物教具——春笋深入浅出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即理解了“浅褐色”“裹着”“嫩生生”三个比较抽象的词语,在实实在在的教学情境中,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视觉、触觉和朗读的结合,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不足之处:尽管课前自己准备得很充分,但自己在教学中还是表现得不够沉稳,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忘记了熟读才能成诵的智理名言。没有引导孩子们以多种方式的朗读来进行熟读成诵的铺垫就急着让孩子们进行背诵,所以效果并不好。总结起来还是自己紧张了,才会忘记重要的环节。
第3篇:《春笋》教学反思
《春笋》教学反思
《春笋》一文写的是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春笋被春雷唤醒后,纷纷出土的景象。第二段写春笋出土后,顽强向上生长的情景。
这篇课文,虽然简短,但是让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笋的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顽强的生命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以读悟情。
《春笋》这篇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诗一般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春笋在美好的春天到来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学设计做了如下尝试,一、利用实物 突破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春笋穿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在课堂上我将一个从菜市买来的春笋,让学生近距离的观察春笋那尖尖的脑袋,
第4篇:《春笋》教学反思
《春笋》教学反思
《春笋》描写的是春笋在美好的春天到来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
我从日常生活入手,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春笋,部分学生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说不出来。教师就相机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引导学生先观察春笋的外形和生长的环境。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学习。“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中,通过联想自己早上被父母叫醒重点理解“唤醒”。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来演绎文中情节可以很自然地加深学生内心的体验。“冲破泥土,掀翻石块”。通过动作展示,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春笋那顽强地生长意志。“冲破”、“掀翻”需要何等的力量啊!在通过朗读来加深对文章字词的感悟。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激情被带出,再来读这段话,效果势必不一样。“一节又一节,向上再向
第5篇:春笋 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张韦娜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要谦虚谨慎。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让孩子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板书课题,在板书时,老师有意把“小松树”的小写得很小,把“大松树”的大写得很大,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趣味,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二、以“读”为主,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