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合工大高分子化学课件
合工大高分子化学课件
合工大高分子化学课件
1高分子化合物的定义:由结构简单的相同单元通过共价键重复连接相对分子量大分子链长的化合物。
2.分子量的多分散性: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均一的特性为多分散性。
3.数均分子量:通常采用聚合物的稀溶液测定,如用冰点降低、沸点升高、渗透压法和端基滴定法来测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数均分子量。(W/N W为总质量 N为分子个数)
6. 逐步聚合的实施方法:熔融缩聚;溶液缩聚;界面缩聚 ;乳液缩聚
1. 三个基元反应: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
2.自由基聚合:用自由基引发,使链增长(链生长)自由基不断增长的聚合反应。
3.(1)引发剂效率:用于引发聚合的引发剂占引发剂分解或消耗的百分率。
(2)低于1的原因:引发剂分解产生的初级自由基,只有一部分用来引发单体聚合,还有一部分引发剂由于诱导分解或茏蔽效应伴随的副反应而消耗,使引发剂的使用效率降低。
(3)引发剂的选择:1.根据聚合方法选择.本体,溶液,悬浮聚合时,选用油溶性引发剂,而乳液聚合则选择水溶性引发剂。2.根据聚合温度选择活化能或t1/2适当的引发剂,使自由基形成速率和聚合速率适中。一般选择半衰期与聚合时间同数量级或相当的引发剂。3.选择适当的引发剂量,引发剂浓度不仅影响聚合速率,还影响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3.动力学方程的推导用到三个假设:1.链转移不影响聚合速率,链终止反应为双基终止。2.链自由基的活性与链长无关。3.单体消耗速率就是聚合物生成速率,链增长反应消耗的单体远大于链引发。
4.聚合是在稳态下进行。
4.自动加速的原因:体系黏度增加 效果:随反应的进行,链自由基的终止速率受到了抑制。
5. 动力学链长:每个活性中心从引发到终止所消耗的单体分子个数。
6.自由基聚合反应的实施方法主要有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
1.聚合物化学反应分类:聚合度变大、变小、不变,
2聚合物的老化:聚合物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以致最后会丧失使用价值。
聚合物的降解3个过程:解聚,无规则断链,侧基脱除。
1.链结构的三个层次:1.化学组成2.结构单元的链接方式3.支化和交联。
2.高分子物质只存在液态和固态,没有气态。为何?
要想形成气态,首先要克服液体分子间的作用。但是高分子的分子量太大了,分子间作用力强。有
这能量克服分子力的话,早就已经分解掉了。所以高分子不太可能有气体. 3取向:聚合物在外力作用下,分子链,链段和结晶聚合物中的晶粒等取向单元沿着外力作用方向择优排列。
取向的应用:在合成纤维生成中采用高速牵伸工艺使分子链取向而使纤维拉伸强度大幅度提高。
4.怎样保证纤维既有较高的强度又有较好的弹性? 在成型加工时,可以利用分子链取向速度的不同,用慢的取向过程使整个分子链获得良好的取向,以达到高强度。然后再很短的时间内用热空气或水蒸气很快吹一下(热处理),使链段解取向,使之具有弹性。
5. 为什么大多数合成纤维都是用结晶性高聚物制得的?
(1)分子链的对称性好(2)分子链的规整性好(3)分子链的柔性好(4)有共聚结构
6.三态两区特点:
(1)玻璃态:分子链几乎无运动,聚合物类似玻璃,通常为脆性的,模量为10^4-10^11 Pa (2)玻璃化转变:整个大分子链还无法运动,但链段开始运动,模量下降3-4个数量级,聚合物行为与皮革类似。 (3)高弹态:链段运动激化,但分子链间无滑移,受力后能产生可以回复的大形变,称之为高弹态,为聚合物的特有的力学状态。模量进一步降低,聚合物表现出橡胶行为。(4)粘流转变:分子链重心开始出现相对位移,模量再次急速下降,聚合物既呈现橡胶弹性,又呈现流动性。对应的转温度Tf称为粘流温度。(5)粘流态:大分子链受外力作用时发生位移,且无法回复。行为与小分子液体类似。
第2篇:高分子化学课件
高分子化学课件
分子与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有间隔。初中化学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如何准备呢?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高分子化学课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分子化学课件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子和原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大板块来给大家阐述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 本课题内容计划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前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学生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加之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的关键 。《分子和原子》一节,通过模拟原子运动、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2)智力水平: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时期,认知能力和水平都比较高。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智力支持。
3.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的特点。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理论解释日常现象。
(2)学习运用分析、归纳和模型化等方法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本课题是学生初次接触微观世界,从微观角度学习化学,认识世界的开端。所以对物质粒子性的认识决定着后面学习的成败。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1)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
(2)能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利用多媒体技术、探究活动和评价反馈等方式对重、难点进行突破。
二、教法分析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情景创设:创设一个与本节内容相关且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出新课。
(2)实验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
(3)活动探究:组织学生完成几个活动,归纳、总结分子的三个特点。
(4)评价反馈:设置课堂练习,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
三、学法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 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设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情境,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由于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微观概念,对分子和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容表象,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这节课我将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教学:创设情景——新知探究——课堂小结——巩固提高——课后练习。具体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常这样的现象:放学回家后一踏进家门,“哇!今天吃****菜”, 这是一个同学们都很熟悉的生活场景,从情景入手,抓住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提出问题:
明明没有看到桌子上的菜,却能隔很远就能闻到,为什么?
通过提问将学生引入一个问题情景当中,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当学生给出答案后,进而追问:你知道香味四溢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吗?
由追问将问题继续深化,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自然过渡到本节的主要内容——探究物质的构成。
(二)新知探究
引导:物质表现出来的很多特征,都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有关系的。
通过引导明确宏观想象与微观构成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宏观现象的分析,推测物质可能的微观组成。
1.此时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教材中安排的探究实验操作有点复杂,用时较长,且不利于照顾学生的差异。所以对探究实验进行了调整——设计了三个操作更为简便的探究实验,节约操作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展开讨论。同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多媒体展示实验内容及主要操作步骤):
(1)碘加热升华
(2)品红在冷水、热水中的扩散
(3)氨水使试管内滤纸条上的酚酞变色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物质具有什么样的结构才会导致出现这样的实验现象。要求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汇报结论。
通过讨论,学生获得的探究结果不一定与事实相符,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苯分子和硅原子照片。让学生感受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如果前面学生的探究结果与事实出入有较大出入,这时可以让学生继续思考。最终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结论。
[板书]一、物质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在确立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分子的特点。我设计了三个小活动引导学生对分子的三个特点进行探究。同时利用活动突破本节的难点。
2.活动一:刚才给大家展示的苯分子和硅原子图片在普通的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的,它是利用分辨率更高,放大倍率更大的电子隧道扫描显微镜拍摄到照片。这说明分子大还是小?
介绍两幅图片的来历,引出分子很小的特点。为了能更直观的感受分子的小,继续引导学生活动。
分子到底有多小呢?现在假设一个任务: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数一数一滴水中的分子。假设每人每秒中数1个,计算一下需要多长时间能数完?
(利用计算结果,加深学生对分子很小的印象)
[板书]分子的特点
1.分子很小
2.活动二:分析实验
(1)品红在冷水、热水中的扩散
(2)氨水使试管内滤纸条上的酚酞变色
从氨水使试管内滤纸条上的酚酞变色,品红在冷、热水中扩散,由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水到渠成的引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特点。
[板书]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从生活中真实的.事例出发,引导学生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的思想,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活动三: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补充两个小实验:1体积的水和1体积酒精混合后为什么不是得到2体积溶液?利用1升黄豆和1升小米混合总体积小于2升的生活实验,启发学生思维,得出:“分子间有间隔的”结论。
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然后吸入一定体积的水,再试一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气体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热胀冷缩的现象。
[板书]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物质在不同状态时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有关分子的这些特点,在八年级物理第十单元中已经出现过,直接引用就可以了。补充这个实验目的是提示学生各学科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要学会整合各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课堂小结
5. 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总结后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
通过让学生自己小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可以反映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突出本节的重点。
(四)巩固提高
6.引导: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以下生活现象。 (多媒体展示)
(1) 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
(2) 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封保存?
(3)25c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cm3的钢瓶中。
建构注意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建构意义,即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设计练习的目的,第一,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反馈。第二,是让学生在解释——指正——再解释的过程中巩固提高对分子特点的认识,进一步对难点进行突破。
(五)课后练习
1、P51习题1(1);2(2)、(6)
2、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生活中与物质粒子性有关的例子。看哪些你能用所学知识解决。 题目1属于基础性题目,适合于所有的学生完成。可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题目2属于活动性内容。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将知识带出课堂,引入生活。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五、板书设计
课题二 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二、分子的特点
1、分子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板书设计体现的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展示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更清晰的印象。
第3篇:高分子化学课件
高分子化学课件(合集11篇)由网友 “馄饨大赛第一名”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高分子化学课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高分子化学课件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子和原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大板块来给大家阐述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 本课题内容计划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