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有机农业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7-14 07:19:2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可持续发展有机农业论文

可持续发展有机农业论文

1有机农业生产的必要性

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呢?回到文章的开头,看看中国传统农业长盛不衰的秘密———培养地力,即可得到答案。一是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注重有机肥的施用以培肥土壤;二是采用土地可以承受的方式进行耕作,这就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秘诀。然而石油农业却渐渐的打破了这种可持续性,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要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一是逐渐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要从石油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变;二是利用生态、环保、经济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注重土壤培肥,保护生物多样性,注重作物自身的调节作用,注重作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与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利用综合的植物病害生态防治措施,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并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与中国的传统农业都强调有机肥的利用,都强调土壤肥力的培养等,所以有人会简单地认为有机农业就是传统农业。其实有机农业是人们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这与传统农业具有质的区别。有机农业注重农业生态的平衡,有利于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将生态学与经济学的观点引入到农业生产体系中,有利于现实的可操作性。单从有机农业的病虫害的生态防治而言,有机农业拒绝施用化学农药(化学农药往往具有“铲除”的作用),但有机农业却更多的是利用物理、生物、农事等操作方法,将植物病虫害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保持农业生态的动态平衡,实现农作物病害的综合生态防治。

2发展有机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正如上面提到的有机农业是“将植物病虫害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保持农业生态的动态平衡”,这就要求有机农业在现实的操作上更具可操作性,建立一个相对平衡的动态农业生产体系,并通过一定的农事措施来维持该体系。

2.1有机农业的病虫害防治问题

对于有机农业的生产,农业工作者最担心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如果缺少化学药品对农作物的保护,农业生产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从三个方面分析,即使不施用化学药品的有机农业生产也是可行的,①在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植物源杀虫剂、杀菌剂、趋避剂和增效剂;允许使用矿物源乳剂和植物油乳剂;允许使用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动物;允许有限度的使用活体微生物农药;②当一些病害,特别是土传病害(比如茄科植物枯萎病)发生时,即使采用化学方法也很难进行有效的防治。此时采用综合的生态防治方法似乎更有效,比如:轮作、阳光晒土、施用有机菌肥、嫁接苗等措施的单独使用或者结合使用;③当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建立后,这个体系自身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该体系能更好的发挥作物自身调节作用,特别是作物与环境的作用,提高作物自身的抗性。

2.2有机农业生产成本高问题

对于有机农业的生产,农业工作者担心的第二个问题是有机农业生产劳动力投入多,生产成本高如何对待?有机农业投入成本的确较高,但往往有机农产品的价格也比普通的农产品贵很多,比如在大型超市中1kg有机大米100元左右并不是稀奇的事(特别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当然现在有机农产品主要还是用于出口)。随着集约化农场和公司加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的发展,以及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消费者已经不再单单满足于吃饱的社会背景下,大量的.资金投向农业,特别是有机农业生产中,这也促进了有机农业的发展。较高的有机农产品价格能抵消较高的有机农产品生产投入,并能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会大量的使用农业有机废弃物(秸秆、厩肥、人畜粪便等等),这些都大大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和治理这些污染所需的费用。因此,有机农业的生产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其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3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维持与发展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当前非化学制品的农药和肥料生产已相当丰富,基本可以满足当今有机农业生产的需要。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农事操作措施,能够有效保证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维持与发展。①常用的一些生态防治措施一般包括:轮作,特别是水旱轮作与绿肥轮作;施用生石灰或者硫磺对栽培土壤的pH值进行调节;注意田园卫生的整理;抗病品种的使用以及使用嫁接苗来对土传病害进行有效的防治;有机堆肥与有机菌肥的施用;天敌的使用;昆虫性外激素诱捕器、色彩诱器、灭虫灯、防虫网等的使用;②有机农业适用的药剂包括:植物源杀虫剂,如:除虫菊素、印楝素、鱼藤酮、苦参碱,等等;微生物源杀虫剂,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等;植物源杀菌剂,如:儿茶素、乙蒜素、等等;微生物源杀菌剂,如:井岗霉于未涂膜组,同时涂膜液中所含的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对番茄的硬度变化没有显著影响。

3多糖类可食性包装纸的应用

多糖类可食性包装纸富含大量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其中膳食纤维在加工生产中含量稳定,加工后的成品营养损失较小。现代生产加工还将豆腐渣、水果渣、酒糟等纤维素含量高的食品加工下角料高压压制成型,既节约生产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具备一定营养价值。

3.1可食性纸型食品

可食性纸型食品原料取自绿色食物,外观薄又轻,营养成分配比科学。其中“糯米纸”以番薯、小麦或玉米淀粉等原料打浆成型后制得,在食品外层包裹后有效防止食品碎屑飞扬、黏手或黏嘴等,而且入口即化,增添了不少趣味性。生物胶涂层包装纸选用特制的淀粉胶及骨胶,配以一定量的添加剂,用于香肠、烟熏肉制品及要求耐一定温度和水分的食品包装。另外,以蔬菜、野菜、食用菌、水果等制得包装纸,可直接包在点心或者饭团外,也可切碎后加入中西餐或汤内食用,部分蔬菜纸还兼有降糖、降血脂作用。

3.2可食性降解抗菌保鲜膜

可食性降解抗菌保鲜膜是在可食性包装基材的基础上添加一定浓度的抗菌剂。通过抗菌剂的缓释作用和光催化作用等达到抗菌、保鲜目的的一种薄膜。作为阻隔层抗菌保鲜膜可有效控制水分迁移、脂肪氧化及营养物质损失,同时保持食品性状,隔离有害微生物,从而延长货架期。在可食性降解抗菌保鲜膜中常用抗菌剂主要包括有天然类抗菌剂和无机抗菌剂两种。天然抗菌剂,如:溶菌酶、精油类(牛至油、大蒜素油等)、多酚类(茶多酚、石榴多酚、香芹酚等);无机抗菌剂包括有纳米氧化锌、TiO2、AgNO3等。2011年杜会云等报道在大豆分离蛋白中添加壳聚糖、溶菌酶和牛至油制得复合膜,该产品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酿酒酵母和黑曲霉都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添加牛至油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大于壳聚糖和溶菌酶;壳聚糖对酿酒酵母的抑制作用大于牛至油和溶菌酶。

3.3可直接食用的多功能食品薄膜

多功能可食性膜主要是利用天然高分子膜材料,添加适量成型剂、防腐剂,甚至配加酶制剂等生物活性物,浸涂于大田产品或采摘后食品表面,干燥后形成一层几乎看不见有阻氧、阻水、防虫、防腐、抗氧化、抗褐变等不同性质的薄膜,该膜可直接食用。例如,薄皮水果及大叶蔬菜的保鲜膜常常可随果蔬一起被送入口中;糕点、糖果的内包装及一些畜产品的内包装中也以入口即化、美味透明等功能而更为实用。同时制药领域可降解人造肠衣,如尼龙肠衣、聚氯亚乙烯肠衣等也己经得到广泛应用。其中目前已通过食品、药品安全认证的人造肠衣为胶原纤维蛋白肠衣,该产品为胶原纤维蛋白质变性成浆,然后加压挤压制成,目前尚不可直接食用,但其为天然植物材料制得,生物可降解性、食用安全性及产品韧性、伸展性等优点,将使其进一步为市场认可。进一步还可根据原料成分及功能,研制具有各种保健功能的果蔬纤维素包装纸,为肥胖症者提供减肥纸,为糖尿病人提供无糖果蔬纸,为预防各种文明病提供高膳食纤维纸等。

4小结

多糖类可食性包装材料来源丰富,且性能优良,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和开发前景。但目前我国多糖类可食性包装材料大多数只局限于实验室小规模生产,缺乏大型自动化生产规模。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型可食性包装材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可食性包装材料的大规模自动化生产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2篇: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

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

一、复合农林业崛起的历史背景

复合农林业,又可称为农林复合系统、农用林业或混农林业,是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其实践历史与古代农业基本平行。但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资源危机及环境恶化”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其实践经验和理论价值才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经过世界各国的共同研究与探索,认为:复合农林业在协调农林“争地”矛盾,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促进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复合农林业倍受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日益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为促进各国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交流,推动复合农林业的发展,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林业委员会提出:林业的发展。应与农业、牧业结合起来,与解决贫困化结合起来。

二、复合农林业的基本内涵

复合农林业的定义,是由国际复合农林业研究中心(ICRAF)经过几十年的日臻完善才最后确定,且目前仍在不断地提炼和升华。ICRAF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于1982年推荐了第二任主席Lundgren和Raintree(1982)的共同定义:Agroforestry是一种土地1982的共同定义:LundgrenRaintreeAgroforestry利用系统和工程应用技术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业或牧业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时空排列法或短期相间的经营方式,使农业、林业在不同的组合之间存在着生态学与经济学一体化的相互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学科、领域内的渗透,Lundgren于1990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复合农林业做了更深刻的解释:Agroforestry是一种新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将乔木和灌木有机地结合于农牧生产系统中,具有为社会提供粮食、饲料和其它林副产品的功能优势,同时借助于提高土地肥力,控制土壤侵蚀,改善农田和牧场小气候的潜在势能,来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生产力,并逐步形成农业和林业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维和新理论。

尽管世界各地及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复合农林业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但其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是相同的。其内涵可以概述为:复合农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并根据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合理搭配,形成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和多产业的人工复合经营系统。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是复合农林业的重要标志。对比其它土地利用系统,复合农林业系统具有多样性、系统性、集约经营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三、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特点

1、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不断生产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农产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具有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它是生产的持续性、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生态持续性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1)粮食安全目标:积极发展谷物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以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解决温饱问题,消灭饥荒现象。

(2)脱贫致富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综合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

(3)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永续良性循环目标: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2、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既有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的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又具有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等主要特点。21世纪,正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农业将面临资源消耗不断增加、环境负荷不断加重和人口数量增长趋势还将继续的三重压力。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即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具体地说:

(1)我国人口基数巨大,人均农业资源紧缺,已严重地制约农业的发展,所以必须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重视资源的永续利用。长期以来,我国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数量人口生存所需食物的生产。

(2)自然灾害频繁,土地质量下降的现状,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为此必须努力提高林木覆盖率。

(3)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农业投入的不足,要求在重视生态效益的同时,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以促进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农村经济,建国以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已逐步形成了对农业持续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的财力和物力的来源。而在不少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农业投入的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缓慢,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加重了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

四、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依据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以及复合农林业的发展背景和基本内涵,可以认为,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表现如下:

(1)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多产业的有机组合,在同一地块上,将“一维”的农业生态系统转为“多维”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增加了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样性,充分地挖掘生物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和气候等资源的利用率。

(2)鉴于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以牺牲林业用地来满足粮食需求,或依靠减少耕地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林木覆盖率、改善环境,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制度,在粮食不减产的同时,实现了林木覆盖率的提高,解决了长期以来未能很好解决的“农林争地”的矛盾,为协调粮食增产、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3)复合农林业是一项以生物措施为手段的资源管理系统,它充分利用树木的生理、生态功能,调节系统内小气候环境,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创造有利的外在条件。

(4)复合农林业利用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实现了种群在不同生态位上的“共生互补”、“相互依存”,增加了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5)复合农林业,将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系统转变为依靠系统自给、生物自肥的人工复合系统,加快了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参考文献:

[1]李文华等。中国农林复合经营。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卢良恕。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培训班教材,1995。

第3篇: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基优班论文

摘 要

垦区是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基地, 实施可持续发展农业, 对垦区的生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重点集中于解决重大的稀缺农业资源和重大自然资源难题。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体系。

关键词:农业 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 农产品需求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基优班论文

1.前言

垦区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有机农业与绿色食品论文

有机农业与绿色食品论文

姓名:学号:班级:

摘要:本文从有机农业的概念及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综述了有机食品

在我国推广的屏障及展望.关键词: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

论文正文:

1.有机农业概念:

有机农业的概念起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德国和瑞士首先提出。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机农业的概念才开始被广泛地接受。

“有机农业”是指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 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

有机农业生产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循环利用 有机生产体系内的物质、依靠体系自身力量保持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多样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可持续发展有机农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可持续发展有机农业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