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庞统传》文言文阅读题
《庞统传》文言文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领南郡太守。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选精兵,昼夜兼道 阴:暗地里
B.大军卒至,一举便定 卒:通猝,突然
C.闻数有笺谏璋 数:多次
D.统复故位,初不顾谢 谢:推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伐人之国而以为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又喜将军之去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于涪大会,置酒作乐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庞统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性好人伦,勤于长养 ②今因此会,便可执之
③并使装束,外作归形 ④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⑤阴选精兵,昼夜兼道 ⑥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统年少时老实憨钝,20岁时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最好的,从此他渐渐出了名。
B.庞统足智多谋,在攻取益州的策略上,早就成竹在胸,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三条计策,由其选择。
C.杨怀、高沛是刘璋的著名将领,倚仗自己兵强马壮,又占据着重要关隘,曾多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
D.庞统大度耿直,面对刘备做得不对的事情,他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事后仍然坚持原则,不向刘备道歉。
5(1)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3分)
(2)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3分)
(3)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 还向成都,所过辄克。(4分)
参考答案:
1.D(谢:认错,道歉,谢罪)
2.A(A、却,表转折;B、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C、动词,担任/ 表被动;D、介词,在/ 介词,对于)
3.B(①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恳奉养父母,属于品行端正。④刘备痛惜流涕是因为庞统为国捐躯,英年早逝)
4.C(曾多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错,原意是曾多次写信劝刘璋打发刘备回荆州)
5.(1)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到夜里。司马徽感到他非常奇异。(状语后置调整顺序1分,坐1分,异1分)
(2)现在趁会面的机会 ,就可以擒住刘璋,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
(因、执各1分,句子大意1分)
(3)刘备认为他的中策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
(然、即、辄各1分,句子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他年少时老实憨钝,没有人了解他。颍川人司马徽高雅,有能鉴定人才的名声,庞统成年的时候前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到夜里。司马徽感到他非常奇异,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之首,从此渐渐出名。
后来南州郡任命他为功曹。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奋奉养父母。庞统后来担任南郡太守。刘备会见了他并和他长谈,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对他的待遇仅次于诸葛亮,最后他和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刘备进入蜀地。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陵会面,庞统献策说:现在趁会面的机会,就把刘璋擒住,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刘备说:刚来到别人境内,还没有恩信,不能这样做。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要替刘璋北征汉中,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选拔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平时又没有防备,我们的大军突然来到,一举就能拿下益州,这是上计。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各自凭借精兵,镇守关头,听说多次写信劝刘璋,让刘璋打发您回荆州。您还没到成都的`时候,派人告诉他,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假扮打点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去的意向;杨怀、高沛二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因为您的回去而高兴,估计必定会带少量骑兵来见您,您因此把他们拿住,进而收降他们的军队,进军成都,这是中计。撤退到白帝城,和荆州连成一线,慢慢地谋划攻打他,这是下计。如果犹豫不决,就会带来大祸,不能长期这样。刘备觉得他的中计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
在涪陵集会,置酒作乐,对庞统说:今天的集会,真是高兴啊。庞统说:征伐别人的国家却很高兴,这不是仁义之人的军队。刘备喝醉了,大怒说:武王伐纣,有歌有舞,他不是仁者吗?你的话不对,赶紧出去!于是庞统起身告退。刘备不久就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他的酒席,一点也不谢罪,喝酒吃饭依然如故。刘备问庞统:刚才的话,是谁不对?庞统回答说:我们君臣两个都有不对。刘备大笑,酒宴又回到原来的欢乐气氛。
刘备进军围攻雒县,庞统率部队攻城,被飞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岁。刘备非常悲痛惋惜,一说起来就流泪。封庞的父亲为议郎,又升任谏议大夫。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叫做靖侯。
第2篇:庞统
庞统怎么死的 庞统诈死落凤坡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214年,刘备调诸葛亮、张飞等人带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阳。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刘备再度进攻雒城(今四川广汉县),军师庞统不幸中箭身亡。作为当时益州战场上的总军师,庞统的不幸身亡,对刘备集团实在是巨大的损失。眼看着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而他却看不到了。对于庞统的死,史载“刘备军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史书的记载可谓简洁明了,一语中的。但是,庞统的死只是意外中箭这么简单吗?
庞统怎么死的?庞统之死始末,历史上庞统怎么死的,庞统炸死落凤坡是巧合还是阴谋
庞统诈死落凤坡:隆中对策荆州问题发生矛盾
庞统(179—214),字士元,荆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年少淳朴好学,但是没人能赏识他。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他的叔父庞德公和当时的荆州名士“水镜”司马徽却不这么认为。司马徽认为他是“南州士之冠冕”。而“水镜”的号,又是庞德公赠与司马徽的。可见庞统确实是了不起的人才。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大半个荆州,被群下推为荆州牧,这时庞统也投奔了刘备。当时刘备并没有与庞统深入交谈过,对其不是很了解,只认命他做个耒阳县令。庞统认为刘备大材小用,所以在任不理县务,没有什么出色的政绩,后来被刘备免了官。当东吴鲁肃知道此事后,感到非常可惜,便马上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信中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再加上此前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这便引起了刘备的高度重视。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两人谈古论今,纵横天下,刘备甚是惊讶,认为庞统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后又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地位可见一斑。既然有两个军师中郎将,那么必将要有两个用兵方向,这就是后来的益州方向。
建安十六年(211),曹操扬言要进攻汉中的张鲁。汉中与益州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益州牧刘璋得知此事非常恐惧。此前刘璋的别驾张松由于没有受到曹操的赏识,对曹操特别忌恨。劝说刘璋迎刘备入蜀进攻张鲁。刘璋听从了张松的建议,派军议校尉法正邀请刘备帮助自己对付张鲁,法正奉命来到荆州,迎接刘备入蜀。法正看出刘备有雄才大略,是真正的明主。于是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劝刘备借机谋取益州,自己与张松做内应,来个里应外合,共谋大事。刘备思考再三,认为可行。
“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
这句话本是庞统在刘备谋取益州犹豫之际时说的。但进一步看,就会发现,庞统对荆州之地并不看好。魏、吴两国早已对荆州虎视眈眈,荆州已成为三家的必争之地,矛盾之地。再加之,荆州这几年也饱受战火,人才本来就很少,经济十分落后,南方蛮夷不好管理。所以,他对荆州这块战略要地并不感冒。相反,她认为荆州是一块是非之地,早晚要出乱子。但是,这就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中的荆州之地发生了潜在矛盾。“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在隆中对策中,诸葛亮对荆州甚是看好,在他眼里荆州的地位与益州同样重要,有了荆州,才能与益州实现钳形攻势。在之后刘备伐吴的主要目的就是重新夺回失去的荆州,而赵云、黄权等人都极力劝阻刘备不要伐吴,力陈伐吴之害,刘备执意不肯。刘备向来能听从群下的建议,为何在伐吴这个问题上,却不听众劝,一意孤行呢?史书对诸葛亮是否赞成伐吴并无明确记载,那么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诸葛亮赞同伐吴,因为荆州是隆中对策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对不容有失。不难看出,庞统对隆中对中的“跨有荆、益”,两只拳头打人是有自己看法的。当然,并不是诸葛亮不能听取他人意见,只是对于隆中对策,诸葛亮希望别人在自己的意识下执行,会更好的发挥众人的所长,隆中决策是整个战局的指导方针。至此,这就为二人之间的无形的矛盾,和庞统的死,埋下了祸根。
庞统的第一次“自救”
庞统与诸葛亮之间,必然要有一人要追随刘备入蜀,因为庞统对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有着自己的看法,所以诸葛亮没有追随刘备入蜀,而留下镇守荆州。这还不够,刘备手下的重要将领关羽、张飞、赵云等也都留下镇守荆州。这一来让刘璋放松戒备;二来可见诸葛亮对荆州是多么的重视啊!入蜀是危险的,弄不好会葬身此地。庞统很”幸运“,随刘备入蜀,黄忠、卓膺等也随同入蜀,在别无其他重要将领。
在整顿好一切以后,刘备信誓旦旦地开进即将属于他的益州。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今四川绵阳东)相会,在刘璋给刘备准备的宴会上,庞统献策说:“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但是刘备并没有同意这个策略。刘备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如果是诸葛亮,他一定是不会献此策。早在曹操南下荆州时,刘备过襄阳,诸葛亮就曾提议攻打刘琮,但是刘备“不忍”,或者说是仁义观念束缚着他。刘备在荆州十余年,都没敢对刘琮轻举妄动,更何况现在呢? 庞统大概可能也知道这点,但这又是绝好的机会,庞统不想错过。倘若刘备采纳了这个计策,那么庞统可能就不会死,或者能立下更为卓越的功劳。没办法,错过了,这样庞统失去了“自救”的第一个机会。
之后,刘璋隆重地招待刘备及其部下,增拨给刘备不少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今广元市青川县)也交给他督理,命他率兵去进击张鲁。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今四川广元西南)。但他并未立即去进攻张鲁,而是停在葭萌,“厚树恩德,以收民心”。
第3篇:庞统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庞统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领南郡太守。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
第4篇:庞统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庞统
沽源县第五小学 冯国英
⑴庞统出山
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人,姓庞,名统,字士元,道号凤雏先生。鲁肃推荐他去见孙权。孙权问庞统:“你平生所学,以何为主?”庞统说:“不必拘执,随机应变。”孙权说:“你的才学比公瑾何如?”庞统说:“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孙权平生最喜欢周瑜,见庞统轻之,心中不乐,于是对庞统说:“你且退下,待有用你处,再来相请。”庞统长叹一声而出。鲁肃说:“主公为何不用庞士元?”孙权说:“狂士也,用之何益!”鲁肃说:“赤壁鏖战之时,此人曾献连环计,成第一功。主公相必知道。”孙权说:“这是曹操自己想把船连在一起,未必是他的功劳。我发誓不用他。”鲁肃作书推荐庞统到刘备处。在此之前孔明在外地也遇见庞统,写一封信叫他去找刘备。于是庞统来到荆州,此时孔明视察未回。刘备听说庞统来,急忙请进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