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我不满意的作品》教育随笔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7-12 07:13:4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幼儿教师《我不满意的作品》教育随笔

幼儿教师《我不满意的作品》教育随笔

美术活动“胖胖的鱼”正在进行中。没多久,吴昊和博博便开始聊天了,经我提醒后,他们才继续作画,但过了一会儿便将作品交给我,表示已经完成。我发现他们画的鱼有的不涂颜色,有的虽然涂了颜色但大部分涂到了轮廓外面,并且由于画的鱼又少又小,画面上还有很多空白。

我告诉他们这些“鱼”的身体没有好好装饰,颜色也没仔细涂,画面上也还有很多空白,要求他们考虑颜色的搭配并仔细、耐心地涂色,将画面画饱满。

博博和昊昊答应着将画作拿了回去,没过一会儿,他们又将画拿来交给我,但是画面上并没有多大的改善,仍旧是涂了一半颜色的鱼和大片的空白,于是我再次说明要求,又将画作退了回去。

当博博和昊昊第三次将画作拿给我时,画面上多了几条鱼,颜色也饱满了一些,但是画面仍旧有许多空白,涂色也不到位,总之我还是不满意。但我还是默默地收下了他们的画(见图1、图2)。

在接下来的几次活动中,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孩子的身上。我在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是孩子的问题吗?我仔细地观察过孩子。除了教学活动,我也经常看到孩子们会自发地画鱼。我发现孩子们对鱼的基本形态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也能运用一些线条和图形表现不同的鱼,颜色的运用也比较多样,这说明孩子有一定的绘画技能。同时我也发现不少能够较长时间认真作画的孩子的作品也不尽如人意,这说明造成这种情况不是因为孩子的作画态度问题。

难道是我的问题?于是我对自己的言行作了一番深刻的反思,发现还真存在不少问题。

●提供的画纸过大。提供一张过大的纸,对孩子们的构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孩子们完成作品所需要的时间也更长。而孩子注意集中的时间有限,当他们画了很长时间仍然无法看到所期待的“美丽”画面时,或者发现要完成这幅作品还需要更长时间时,他们就会对继续作画感到疲倦。

●提供的材料单一。在这些美术活动中,我给孩子提供的材料只有画纸、水彩笔和油画棒。

●活动的组织方式缺少游戏性。在活动中,我只是让孩子欣赏图片,然后观察交流,便让孩子进行创作。但在美术活动中,如果孩子没有丰富的感性经验,没有丰富多样的材料支持,没有生动有趣的创作情境,那么孩子的表达或者创造的源泉就会枯竭,创作的过程会变得枯燥乏味,甚至还会半途而废。

●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我的注意点在于孩子的作品是否达到我的预期,孩子是否具有坚持性、耐心、细致等学习品质,从中可以看出我的主导地位非常明显,我总是以我的价值取向为标准去要求、评判孩子,希望孩子朝着我的预期发展。所以,我对孩子们的作品不满意,并且首先想到的原因是孩子坚持性、专注力等不足,而没有第一时间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组织策略是否有所欠缺。

有了上述的反思和认识,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尝试着做了一些调整。

●将画纸裁成正方形。经过这样的处理,我发现孩子们的构图更加合理,鱼的“游向”也更加多样。

●创设了“彩色线圈要去海底旅游”的情境,让孩子用线圈“玩”遍整片“海洋”(画纸),还提供了橡皮泥、毛线、纸板、纸箱、羽毛、纽扣、透明塑料纸等多种材料,供幼儿进行创作。生动有趣的情境,各种材料的使用,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大大提高,作品也变得丰富多样了。

在线圈“走遍海底”以后,线圈留下的痕迹为孩子们的想象提供了支架,比如,特别大的形状可能是一条凶猛的鲨鱼,小的是可爱的小鱼(见图3);竖着的圈可能是小鱼在往上或者往下游;三角形的圈可能是三角形的鱼或者是一条张大嘴巴的食肉鱼(见图4)……

●当孩子一下子无法完成作品时,为了让孩子善始善终,我让孩子把画作先保存起来,告诉他可以在其他时间完成作品。这样既尊重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又能培养孩子的“匠心精神”,使孩子对自己的作品认真负责,而不是粗制滥造或半途而废。

这件事让我明白,教师要把握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了解、尊重他们的发展水平和能力,而不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需要站在儿童角度仔细地斟酌,在不断反思、学习的过程中,调整自己不恰当的教育行为,促使自己更快地成长。

摘自:《幼儿教育》20XX.09

第2篇:我不满意的作品教育随笔

我不满意的作品教育随笔

美术活动“胖胖的鱼”正在进行中。没多久,昊昊和博博便开始聊天了,经我提醒后,他们才继续作画,但过了一会儿便将作品交给我,表示已经完成。我发现他们画的鱼有的不涂颜色,有的虽然涂了颜色但大部分涂到了轮廓外面,并且由于画的鱼又少又小,画面上还有很多空白。

我告诉他们这些“鱼”的身体没有好好装饰,颜色也没仔细涂,画面上也还有很多空白,要求他们考虑颜色的搭配并仔细、耐心地涂色,将画面画饱满。

博博和昊昊答应着将画作拿了回去,没过一会儿,他们又将画拿来交给我,但是画面上并没有多大的改善,仍旧是涂了一半颜色的鱼和大片的空白,于是我再次说明要求,又将画作退了回去。

当博博和昊昊第三次将画作拿给我时,画面上多了几条鱼,颜色也饱满了一些,但是画面仍旧有许多空白,涂色也不到位,总之我还是不满意。但我还是默默地收下了他们的画。

在接下来的几次活动中,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孩子的身上。我在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是孩子的问题吗?我仔细地观察过孩子。除了教学活动,我也经常看到孩子们会自发地画鱼。我发现孩子们对鱼的基本形态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也能运用一些线条和图形表现不同的`鱼,颜色的运用也比较多样,这说明孩子有一定的绘画技能。同时我也发现不少能够较长时间认真作画的孩子的作品也不尽如人意,这说明造成这种情况不是因为孩子的作画态度问题。

难道是我的问题?于是我对自己的言行作了一番深刻的反思,发现还真存在不少问题。

●提供的画纸过大。提供一张过大的纸,对孩子们的构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孩子们完成作品所需要的时间也更长。而孩子注意集中的时间有限,当他们画了很长时间仍然无法看到所期待的“美丽”画面时,或者发现要完成这幅作品还需要更长时间时,他们就会对继续作画感到疲倦。

●提供的材料单一。在这些美术活动中,我给孩子提供的材料只有画纸、水彩笔和油画棒。

●活动的组织方式缺少游戏性。在活动中,我只是让孩子欣赏图片,然后观察交流,便让孩子进行创作。但在美术活动中,如果孩子没有丰富的感性经验,没有丰富多样的材料支持,没有生动有趣的创作情境,那么孩子的表达或者创造的源泉就会枯竭,创作的过程会变得枯燥乏味,甚至还会半途而废。

●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我的注意点在于孩子的作品是否达到我的预期,孩子是否具有坚持性、耐心、细致等学习品质,从中可以看出我的主导地位非常明显,我总是以我的价值取向为标准去要求、评判孩子,希望孩子朝着我的预期发展。所以,我对孩子们的作品不满意,并且首先想到的原因是孩子坚持性、专注力等不足,而没有第一时间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组织策略是否有所欠缺。

有了上述的反思和认识,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尝试着做了一些调整。

●将画纸裁成正方形。经过这样的处理,我发现孩子们的构图更加合理,鱼的“游向”也更加多样。

●创设了“彩色线圈要去海底旅游”的情境,让孩子用线圈“玩”遍整片“海洋”(画纸),还提供了橡皮泥、毛线、纸板、纸箱、羽毛、纽扣、透明塑料纸等多种材料,供幼儿进行创作。生动有趣的情境,各种材料的使用,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大大提高,作品也变得丰富多样了。

在线圈“走遍海底”以后,线圈留下的痕迹为孩子们的想象提供了支架,比如,特别大的形状可能是一条凶猛的鲨鱼,小的是可爱的小鱼;竖着的圈可能是小鱼在往上或者往下游;三角形的圈可能是三角形的鱼或者是一条张大嘴巴的食肉鱼(见图4)……

●当孩子一下子无法完成作品时,为了让孩子善始善终,我让孩子把画作先保存起来,告诉他可以在其他时间完成作品。这样既尊重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又能培养孩子的“匠心精神”,使孩子对自己的作品认真负责,而不是粗制滥造或半途而废。

这件事让我明白,教师要把握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了解、尊重他们的发展水平和能力,而不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需要站在儿童角度仔细地斟酌,在不断反思、学习的过程中,调整自己不恰当的教育行为,促使自己更快地成长。

第3篇: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我是今年新工作的幼儿教师,在师范学习了五年,学到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学得了一定的技能技巧,自以为对幼教有了相当的了解。当我满怀自信,踏入幼儿园的大门时,才发现,自己懂得的仅是一些皮毛。幼儿园是那么的生动活泼,而我在校所学的是一些文本化的基本理论。一下子我迷失了方向,不知怎样才能找到理论和实践的交点。

在我面前的是一群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他们对幼儿园有着好奇和陌生,正如我一样。我们彼此迎接着对方的到来。新学期的前几天,孩子们对幼儿园有着诸多的不适应,他们用哭来宣泄他们的情感。我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孩子们玩,吸引他们的注意;用双臂来拥抱他们,擦去他们腮边的泪水;不断的点头回答他们:宝宝吃完午饭睡一觉,醒了以后玩一会爸爸妈妈就来接了。“用话语给他们安慰。当傍晚孩子一个一个接走,关上教室门才发觉,手臂有酸胀的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和孩子一起玩转教学开学不久,我将中班主题‚幼儿园里朋友多‛中的‚一起进行的活动‛升级为‚幼儿园的一天‛,在大班开展教学活动,希望通过让幼儿了解一日活动的作息安排,学着对自己的幼儿园生活作一些自主的安排,以此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这原本是一个无需幼儿探索,纯粹接受性的学习内容,如何做到让幼儿在主动的状态中愉悦地完成其实质是被动的学习任务呢?

我尝试以绘本《喜欢钟表的国王》为背景,让幼儿通过认识钟点来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打下认知基础。

在教学时,我通过绘本中‚国王将钟表‘锁’在王宫里而造成人们起居和劳作的混乱‛这一情节作背景,让幼儿认识钟点。接着,我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梳理‚国王8点吃早餐的时候,我们应该干什么‛这一线索,呈现了井然有序的幼儿园一日活动的作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幼儿教师《我不满意的作品》教育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教师《我不满意的作品》教育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