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一年级《画》教案
《画》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分别是凶字框、口字旁、春字头。
2.会认3个字。
3.知道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
2.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谁愿意说一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学习说,学习猜)。老师说一个谜语,请你们大家猜一猜谜底是什么?看谁听得准,猜得对。“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你们猜出是什么了吗?我们学完这篇课文,你就会知道的。
二、看图
1.出示图:学生自己认真观察图,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请同学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可以从远到近,也可以从近到远的顺序。(图上画了山、水、花、鸟)那么这首诗是怎么写山、水、花、鸟的呢?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字。
2.画出的生字和会认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小伙伴互相读读课文,听听读音是否准确。
4.指名读课文,大家纠正读音。
四、学习生字的字形结构及字义
1.先让学生识记生字,识记时可以联系诗句内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2.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忆的?
3.请记忆字形巧妙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人:独体字,笔画记忆:撇,捺。也可以用手势记忆,左右手心相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就是“人”字。组词:好人,人民。
色:上下结构,可以用熟字“鱼”来记,去掉“田和横”换成“巴”字就是“色”字。组词:景色、彩色。
无:独体字,可以用熟字“天”来记,“天”字最后一笔“捺”改写成“竖钩钩”就是“无”字;也可以用“二”字加上一撇一竖变钩。“无”就是没有的意思。组词:无有、无用、无人。
画:先认识“ ”(凶字框)可以用熟字换笔画的方法记忆。用“鱼”字来记,去掉上面的角字头,换成“横”,下面的“横”写成“凶字框”就是画。组词:画画,图画。
春:先认识“春字头”。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春字头”,下面是“日”字,合起来就是“春”字。学生书空“春”字笔顺。组词:春天、春雨、春风。
听:认识“口”字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斤”字,合起来就是“听”字。组词:听讲、听话。
4.抽读生字和词语的卡片,巩固生字。
五、正确书写生字
1.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的重点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在书上描红。
3.教师重点指导“画”和“春”两个字。
4.其他几个字学生自己照书中的范字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在生字本上正确、规范地书写每个生字。
六、学习诗句理解意思
1.学习前两行诗句。
(1)自己小声读读这两行。边读诗句,边看图边思考,这两行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读这两行。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板书:远 山 有色近水 无声
(3)让学生找找二行诗句中的相对应的词。
“远看”和“近听”、“山和水”、“有和无”、“色和声”是相对应的词。
(4)认真看图,远处的山、近处的水怎么样?
眺望远处的山峰,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朦朦胧胧)看图水流从高处往下流,会发出什么声音?那么诗中却说走近了还是听不到水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呀!你们猜到这则谜语的谜底了吗?(画)
(5)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同桌读,指名读。
2.学习后两行诗句。
(1)总体学法:
①读诗句,对照图,说说这两行的大致意思。
②想想诗句中是怎样写画中的山和水的。
③联系实际想,应该是什么样的景色,而书中为什么这样写?找到诗句与画的联系。
(2)学生结合学习方法自学后两行的内容。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4)指名说说对后两行诗句的理解。
(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是那么鲜艳、美丽。当人们走近的时候,枝头上的鸟不害怕,仍然停在枝头上)板书: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又是什么样的情况?
(春天过去了,花就谢了,当人们走近鸟时,鸟一定会飞走的。)
(6)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突出“去、还在、来、不惊”这几个词。
学生练习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朗读全首诗。(1)在诗句中找出意思相反的词。(对应的词读一读。
花——鸟 山——水 声——色
4.结合板书练习背诵。
(1)自己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板书:
14.画 远 山 有色
2)找出相近水 无声 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第2篇:新版一年级《画》教案
6.画
教学目标:
1.学习4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分别是走之旁、斜刀头。
2.会认10个字。
3.知道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理解每句诗的意思。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学会4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2.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
投影 课件 卡片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谁愿意说一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学习说,学习猜)。
老师说一个谜语,请你们大家猜一猜谜底是什么?看谁听得准,猜得对。“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你们猜出是什么了吗?我们学完这篇课文,你就会知道的。
二、看图
(一)出示图:学生自己认真观察图,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二)请同学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可以从远到近,也可
以从近到远的顺序。(图上画了山、水、花、鸟)那么这首诗是怎么写山、水、花、鸟的呢?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一)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字。
(二)画出的生字和会认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三)同桌小伙伴互相读读课文,听听读音是否准确。
(四)指名读课文,大家纠正读音。
四、学习生字的字形结构及字义
(一)先让学生识记生字,识记时可以联系诗句内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记忆字
形,了解字义。
(二)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忆的?
(三)请记忆字形巧妙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远:半包围结构,先认识“辶”走之旁。加一加方法记忆:元加走之旁就是远。
组词:远处,远方。
色:上下结构,可以用熟字“鱼”来记,去掉“田和横”换成“巴”字就是“色”
字。组词:景色、彩色。
近:半包围结构。加一加方法记忆:今加走之旁就是近。形声字方法记忆:今与近发音比较相近,走近某处要有腿走路。
听:认识“口”字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斤”字,合起
来就是“听”字。组词:听讲、听话。
无:独体字,可以用熟字“天”来记,“天”字最后一笔“捺”改写成“竖钩钩”
就是“无”字;也可以用“二”字加上一撇一竖变钩。“无”就是没有的意思。组词:
无有、无用、无人。
(四)抽读生字和词语的卡片,巩固生字。
五、正确书写生字
(一)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的重点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二)在书上描红。
(三)教师重点指导“水”和“来”两个字。
(四)其他几个字学生自己照书中的范字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五)学生在生字本上正确、规范地书写每个生字。第二课时
一、学习诗句,理解意思
(一)学习前两行诗句
1.自己小声读读这两行。边读诗句,边看图边思考,这两行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读这两行。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板书:远 山 有色近水 无声
3.让学生找找二行诗句中的相对应的词。
“远看”和“近听”、“山和水”、“有和无”、“色和声”是相对应的词。
4.认真看图,远处的山、近处的水怎么样?
眺望远处的山峰,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朦朦胧胧)看图水流从高处往下流,会发出什么声音?那么诗中却说走近了还是听不到水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呀!你们猜
到这则谜语的谜底了吗?(画)5.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同桌读,指名读。(二)学习后两行诗句。1.总体学法:
(1)读诗句,对照图,说说这两行的大致意思。
(2)想想诗句中是怎样写画中的山和水的。
(3)联系实际想,应该是什么样的景色,而书中为什么这样写?找到诗句与画的联系。
2.学生结合学习方法自学后两行的内容。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4.指名说说对后两行诗句的理解。
(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是那么鲜艳、美丽。当人们走近的时候,枝头上的鸟不害
怕,仍然停在枝头上)板书: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又是什么样的情况?
(春天过去了,花就谢了,当人们走近鸟时,鸟一定会飞走的。)6.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突出“去、还在、来、不惊”这几个词。学生练习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7.朗读全首诗。
(1)在诗句中找出意思相反的词。
(2)找出相对应的词读一读。
花——鸟山——水声——色
二、结合板书练习背诵
1.自己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三、作业设计
书写“来、不、”两个生字。教学反思
反思《画》这篇课文的设计与实践,总的来看非常务实:务实的思想、务实的设计、务实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在情境中学习,体现了语文教与学的理性回归。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识字写字是重点。课堂上,以读为主,始终让“读”贯穿学习。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学生边读诗句边认生字,让孩子既在文中识记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应用。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给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借机点拨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赏图、读诗、识字是轻松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第3篇:一年级语文《画》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的谜底是什么来?现在老师给你们说一个“千条线──”好再听这一个“有时象个圆盘──”“天上栽花六个瓣,──”好,难不住你们?我再说一个“远看山有色──”
生:(兴奋的,异口同声)画。你们猜的对,出示课题《画》;老师边板书课题《画》能背过这首古诗的请举手,呀,这么多能背过的?老师今天想知道你们是怎样为什么猜是画?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一部分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一部分学生呆住了,根据是什么,还从来没去想过。
师:别急着说,今天咱们就来一起讨论是根据什么?好)。
评析: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
第4篇:人教版一年级《画》教案
画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4个字。认识“辶、忄”2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教学难点 了解诗意。教学准备
一幅山水画,认字卡片及相关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喜爱朗诵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11个生字,结合图片了解诗意。教学难点
正确有节奏的朗读诗句。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指导看图
1.激趣导入: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样东西,请看(课件出示山水画)。2.指导看图
(1)指导观察图画,说
第5篇:一年级语文《画》教案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坠落”为你整理了“一年级语文《画》教案”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一年级语文《画》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汉字,能找出字与画的关系。
2.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认识图标小话筒。
4.练习口头组词,丰富学生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学认8个汉字,知道字与画的关系。
教具准备:
图卡、字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很早以前还没有汉字的时候。有兄妹俩,哥哥负责打柴,妹妹管洗衣做饭。有一天早晨,哥哥很早起来要到他家后面的一座山上去砍柴,可是怎样告诉还在熟睡的妹妹呢?他想了一个好办法,拿起树枝照着远处山的样子在地上画了一座山(贴图),旁边放上一根柴。哥哥走后妹妹醒来,看到地上的图知道了哥哥的去向。中午,妹妹要去河边洗衣,她也
第6篇:一年级语文《画》教案
课型新授课:课时2
学习目标设计
1.认识10个字,认识1个偏旁。
2、会写“人、七、儿、无、九”5个字;
3、学会猜谜语。
预习模块
预学设计:
自己读读52页,找出认识和不认识的字。
问题生成:
读音不规范的地方很多。
展示模块
一、猜谜语
1、提问:头戴小红帽,身穿大白袍。走路摇摆摆,游泳稳又快-----鹅。
大家一起背诵咏鹅。
2、提问: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雨。
二、朗读课文,并识字。
1、先将黑板上的10个字认读一下,仔细观察这些字,有没有哪个字的一部分你认识呢?然后领读课文。
2、解读意思:
远看山有色:远远地看,山上绿色青葱;
近听水无声:走进了,却听不到流水哗啦啦的声音;
春去花还在:春天过去了,花儿没有凋谢,还在开放;
人来鸟不惊:人走近了,鸟不会惊走。
------------------画。
3、
第7篇:一年级上册教案《画》
一年级上册教案《画》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上册教案《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上册教案《画》1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受到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3个部首,理解文中的反义词;会认读5个字。
3、能用自身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4、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和部首。
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挂图。
四、课时布置: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平时俺们看了许多画,今天请同学们仔细地来看一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