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的另类解读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7-12 07:13:0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自卑的另类解读散文

自卑的另类解读散文

曾经有朋友问我:“哥们,我怎么才能走出童年的自卑?”

我反问:“你的童年怎么啦?”

朋友:“小时候很苦,爸妈经常吵架,把我放在爷爷奶奶家,由于环境不好,所以我成绩不好,还老生病,后来因为爸妈离婚,爸爸找了继母,我就更自卑,后来爸爸生意失败,我感觉我的人生更糟了……总之,我的童年很黑暗,导致我现在做什么事都很自卑……”

我又问:“可是,现在的你还生活在大人的吵骂、继母的白眼、小伙伴的嘲讽中吗?”

朋友:“现在我是大人了,现在当然没有!不过,过去对我影响太巨大了!”

我说:“你看,这些年来,成长的是你的身体;没成长的,是你的心灵。你的身体长大了几十岁,你的心智却还停在几岁十几岁……”

很多朋友的自卑源于这种错位。他(她)的经历没能很好地成为改变命运的动力,而是用来时常沉湎其中的痛苦和障碍力!这类朋友往往还有一种固执的心智模式:我的过去不好,所以我的现在才好不到那里去。“我就是衰人啊,所以才衰命啊!因为我衰命啊,所以才不如人啊!”他们时常把童年与过去背在身上,挂在嘴上,用以平衡“为什么现在还会失败”的沮丧,还有就是用来‘我失败是因为我自卑,我自卑是因为我的过去造成的’自欺式慰藉。

后面这句,前半句或许有些关联——“我失败是因为我自卑”;但后半句“我自卑是因为我的过去造成的”却可以通过成长和重新认识而改变。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黄阳光的事迹,他没有双手,但他却用双脚画出了美丽的画卷,他可以用脚来穿针引线,他的脚可以创造出比常人用手创造的更多的财富,一个没了双手的人尚且如此坚强,正常人又有什么自卑的理由呢?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回忆自己获得成功的理由时说:

我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了上天的.眷顾,他赐给我三个恩惠,让我受益无穷。

第一个恩惠,我家里很穷,穷到连饭都快吃不上了。托贫穷的福,我从小就尝到了擦皮鞋、卖报纸等辛苦劳动的滋味,并以此得到了宝贵的人生经验。

第二个恩惠,从一出生,我的身体就非常孱弱,托孱弱的福,我得到了锻炼身体的机会,这使得我到老年也能保持健康的身体。

最后一个恩惠,就是我文化水平低,因为我连小学都没毕业。托文化水平低的福,我向世上所有的人请教,从未怠慢过学习。

所以,你看,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看待问题才是问题。同样是不堪的童年,有人视它为“自卑的理由”;有人却视它为“上天的恩惠”。

上帝永远是公平的,它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打开一扇窗。因此只要我们换个角度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或许,你会拥有一笔更大的财富。

第2篇:童话另类解读

童话另类解读

一只名叫史瑞克的绿色怪物,因为长得丑陋而独自在沼泽地过着孤独的生活。有一天,一大群被童话王国驱逐的童话人物闯入了他平静的生活。富有正义感的史瑞克决定前往皇宫,跟那个卑鄙蛮横的童话王国统治者法尔奎德谈判。为了让所有的童话人物回家,他答应帮法尔奎德前往火龙城堡救出美丽的公主菲奥娜。一只喜欢唠叨的骡子唐基跟随史瑞克踏上了营救公主的旅途。他们征服火龙,成功救出公主。在路途上,公主发现史瑞克丑陋的外表下有一颗善良、勇敢、害怕孤独的心。唐基鼓励史瑞克勇敢追求真爱,就在最后一刻,史瑞克终于战胜了自卑,向美丽的公主表达了爱意。最后,绚烂夺目的光环散去,怪物并没有因为吻了公主而变得英俊,公主也没有因为怪物之吻而解除咒语,她变得和史瑞克一样丑,与所有的童话故事背道而驰,但他们却拥有了最美好的幸福和真爱。字幕上打出的一行字让人如沐甘霖:为什么每个童话都要有百分百的完美?怪物和公主拥有真挚的爱情,即使永远快乐生活在沼泽地里,又有什么不可以?

解读:

《怪物史莱克》故事的心理学含意是自然界的权力规律不是按标定的地位、等级、尊卑、美丑来决定的,是按实力来决定的,正如狮王争霸。不管史莱克是否善良,如果没有一种超然的神力和勇气以及胆怯的智者骡子唐基的帮助,他不可能赢得伊人归。当然,拥有可以拯救世界的力量和权力可以赢得伊人身,却无法赢得伊人心。还需要有颗敏感、善良、宽容的心来获得公主和读者的认同。相比之下,东方的故事要平实一些,一个放牛娃没有能力、备受欺压,只因为有善良的心也照样赢得美人心。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传统的美丽爱情故事,多少于类似小说唐吉珂德讽刺骑士精神那样来刻意嘲讽文化构建出的完美爱情,结尾正是明证。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一个快乐的公主会嫁给一个像史莱克那样好心男人,因为快乐的人并不那么需要帮助。一个落难的公主却可能嫁给拯救或帮助过她的平常人。那么,对于一个好心且具有能力的男人,能否得到像史莱克那样的幸福,要看你所处那个年代能否存在受难的格格。

一个被拯救的与一个拯救者恋爱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样的不平等关系必须被小心维持,因为这是爱的合理性前提。两人生活中也许会填满拯救者的无私奉献与被拯救者的真情感激。性爱肯定是不怎么样的,一方拼命的要另一方满足,而另一方因为感激和歉意产生快感压抑。好像永远要上演拯救的一幕,当拯救者累了,被拯救者反过来开始起劲教导拯救者如何有教养、体面的生活。像感恩一样,新的拯救游戏又开始了。他们的后代会高度认同公主,认为一切人格的优点都源于此,会轻视年老衰弱,还有些愚钝的史莱克,把人性中的恶归罪于他。

小人鱼的故事,出自丹麦著名作家和诗人安徒生在19世纪出版的《安徒生童话全集》。

在美丽的海洋深处,人鱼国王的小女儿爱丽儿十分向往人类的生活,在一次暴风雨中,纯洁善良的爱丽儿救起了遇难落水的英俊王子,从此便爱上了他。为了和心爱的王子生活在一切,爱丽儿向丑陋的巫婆乌苏拉求助,希望能够变成人类,但不怀好意的乌苏拉,野心勃勃地想夺取国王所统治的海洋世界,所以与爱丽儿约定:用爱丽儿动听的声音交换成为人类的条件,但是上岸后的第三天太阳下山前,得到王子的真爱之吻,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类,否则她的灵魂将永远属于巫婆。而在这唯美伤痛的爱情童话中,小人鱼为成全王子和另一位公主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让化为泡沫的躯体为心上人的快乐而祝福。

解读:

《美人鱼》用最悲情的笔调描写最纯情女子,注定要走的一种悲惨结局,对爱情的执着奉献无异于一种自虐。不过,这样的自虐是存在一种心理需求的,常常发生于自我意义的丧失者,希望通过对一个人无私的爱,换来一些关注和喜欢,因此获得存在的价值。有的时候,我们的文化有一种苛求色彩,把爱情中保持边界并寻找获益的女子看成是对爱不纯洁的人。其实,这是男权文化对女性价值的否定,正如性自由是男性倡导而来,爱情的纯粹论也是帮助男人可以胡作非为的工具。把美人鱼这个角色换成一只可爱的公鱼试试,你会觉得很滑稽,故事不仅不美,而且觉得那个男人只是痴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就是明证。

这个故事对纯洁美丽的少女是一剂可卡因,让那些年轻的生命在这种虚幻的美好中化为水泡,女孩子们一定要引此为鉴。如果我们去找文化象征,故事中美人鱼美妙的歌声象征少女的贞洁,正是美人鱼情结让很多善良的少女愿意把它作为一种对爱的牺牲,一旦失去美妙的歌喉(童贞),爱情仿佛就变轻了,像水泡一样。当然,现代人已经不那么看重贞洁了,歌喉也不再具有交换的价值。

爱只是一种心理需求,不是生命的全部。率先爱自己,珍惜自己,心疼自己的女子,才能得到男友的爱、珍惜、心疼。一个善良的男子和美人鱼这样的女子恋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游戏,因为这样的奉献游戏让每个人都有沉重负担,爱情不再是一种轻松、娱悦、欢快的事。即便结成婚姻,日子可能也不好过。一个把自己看得不重要的人做一切事情只为了对方,生活也全凭对方决定,性事自然不会有自己的主张。但爱情是需要彼此取悦的,如果你不能取悦你的爱人的同时取悦自己,或者不知道如何取悦自己,你的婚姻能有多幸福呢?

《白雪公主》来源于18世纪德国格林兄弟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而编著成的著名《格林童话》,是一个纯洁美好的爱情故事,百年来家喻户晓,流传甚广。

在一个遥远的国度里,有一位皮肤像雪一样白,脸颊像苹果一样红润的白雪公主,她美丽善良,纯洁可爱,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她的继母——恶毒的皇后则是一个嫉妒心极强的巫师。当她从魔镜中得知世上最美丽的女人是白雪公主后,她妒火中烧,指使猎人将白雪公主暗中除掉。猎人不忍心,偷偷放了白雪公主,把猪心带回皇宫交差。住在森林深处的七个善良的小矮人收留了白雪公主,她和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一起快乐地生活。然而平静的日子没有延续多久,坏皇后得知以后,化装成老太婆骗白雪公主吃下了有毒的苹果。白雪公主倒地不醒,而坏皇后也在七个小矮人的追赶下摔死在悬崖下。就在小矮人们悲痛欲绝时,白雪公主的白马王子出现了。王子深深的一吻破除了魔法,白雪公主得救了。公主和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解读:

《白雪公主》的象征意义应该是失足少女。本身高雅的女子因为颠沛的命运流落街头,被黑势力控制,虽然有好心人帮助她几渡危机,最后还是遭遇邪恶陷害,深陷困境。白雪公主的昏睡象征着善良的心已经死了。这也是一个需要被拯救的爱情,白马王子深情的一吻(爱情与联姻)可以帮助一个美丽的女子重获新生。当然,把邪恶的巫婆看成后妈的无情亦无不可,但在当今的世界被父母操纵的婚姻已经很少。

和这样的少女恋爱,你一定要多读《白雪公主》,这样可以增加你们爱情的美感,也能帮助女孩重塑自我,寻得信心。不过,那个男人不要老以白马王子自居,因为这个吻一旦吻了,你们就平等了,不能老提对方吃毒苹果的事。爱情中最忌讳的不信任,或翻成年旧事,以为人犯错误会一犯再犯,这样的思维模式可能把爱情搞得冰冷。让那个善良的女孩刚出狼窝(困境)又入虎口(婚姻),她已经非常脆弱的心这次更是被深深伤害,被自己喜欢的人伤害,不仅心死,恐怕连灵魂也没了。勉强活着的她只能幻想新的白马王子,开始新的漫长等待。结果你成为黑势力继续压制她自由生活的延续,拯救了她却害死了她。

解读的说明:所有的解读都会故意的曲解作品的原意,把故事从原有的文化定义与逻辑下解构与释放,这是心理学的改译。同样的故事在不同的视觉下表达不同的意义。所以,对忠实于原作品真实,或内心不能容忍不真实的人,我要说声抱歉!

《小红帽与大灰狼》的故事,也来源于18世纪德国格林兄弟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而编著成的著名《格林童话》。天真活泼的小红帽在妈妈的嘱咐之下去看望生病的奶奶,半路上贪玩摘野花,遭遇了阴险狡猾的大灰狼。大灰狼从小红帽口中骗得了她此行的目的,决定吃掉小红帽和她的奶奶。它先偷偷地跑到奶奶家把奶奶吃掉了,然后穿上奶奶的衣服假扮成奶奶在床上等待小红帽。小红帽见对“奶奶”的种种迹象感到蹊跷,大灰狼眼见伪装败露,跳起来要吃掉小红帽,小红帽夺门而逃,追赶的过程中遇到了善良勇敢的猎人,猎人杀掉了大灰狼,救出了奶奶。从此,小红帽再也不敢在路上贪玩了。

一个好玩的女子邂逅大灰狼的故事,几经艰难终于跳出升天,从此安分守己。解读这个大灰狼是唐璜那样的花花公子还不够,还必须是个老男人。老男人具有七十二变的本身,能说会道,爱情技术炉火纯青,很能迷惑小姑娘。很多年轻女子涉世不深,不能识破这样的男人屁股下的狼尾巴,错把他当成一个好人。不过,这样的解读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我们比较接受夫妻同庚这样的观念,甚至还认为女人可以少大一点。而反观西方世界,年龄跟爱情无关,真正的爱情是没有年龄的价值取向的,是可以跨越一切的。

那么,还能怎样来解读呢?我的脑海跳出恋父这个精神分析的词。一个刚出茅庐的少女很可能得到一些大人的关爱,由于恋父情结的影响,无意识想在关系中获得一种亲情(投射所致)。由于想继续拥有这样的感觉,少女会把对对方的依恋看成是爱或误解是爱,当然也不排除成人的诱导。不过,这样的爱很多只是试图维持关系,没有来自内心的激情。等到自己真正性成熟,并真正的需要激情时,才明白与大灰狼的依恋不是自己需要的爱。

如果一个纯真的女子遇到一个好心的老男人,问题还不大,那人会保持一种道德边界,让少女在关系中得到的只是亲情和信任。遇到一个坏唐璜可能就不那么简单。这样的人会利用少女的无知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不过,考虑到文化的多样性,大灰狼似的老男人也是文化标定而已,是一些小男人的愤愤不平。也许,跟这样的成熟男人你更能得到性爱的成长,更能积攒可以用于周旋、应付复杂情爱关系的能力,甚至更易到达性爱中的涅磐境界。也许,与大灰狼经历有时候是让人犹如从茧中挣脱,像美丽的蝴蝶,展开劫后重生的翅膀,在自由天空中飞翔得更快、更高。

同性爱——快乐王子&小燕子

《快乐王子》是爱尔兰著名作家王尔德的作品,一百多年来享誉世界。

一对同性朋友,王子雕像与小燕子。冬天来临,燕子想飞到埃及,那里是他冬天的归宿,但每一回他要走,都被王子苦苦劝留,两者之间若即若离。燕子还是留了下来,并按照王子的嘱咐,将镶嵌在雕像上的金银珠宝啄下,四方奔走,送给苦难中的人。最终,他俩都面临绝境,书中这么描写:

“亲爱的王子,再见吧!”燕子喃喃地说:“你肯让我亲一下你的手吗?”

“小燕子,我很高兴,你到底要到埃及去了,”王子说,“你在我这里呆得太久。不过,我要你亲我的嘴唇,因为,我爱你。”

“我去的地方,不是埃及,”燕子说,“我是到死亡之家去,死是睡的兄弟,不是吗?” 燕子吻了快乐王子的嘴唇,跌落在他的脚下,死了。就在那个时刻,在这座雕像里,响起了一个奇怪的爆裂声。原来,王子的那颗心碎了。

?/P> ?/P> 解读

同性爱是一种文化的产物,人们会对小时候的同性玩伴自然的产生一种情愫或依恋,这种依恋除了没有对侵入身体的欲望外,差不多和爱是一样的。尤其对于中国人,在传统礼仪的熏陶下,男女受授不亲,小时候只能与同性游玩。按照性发展理论来看,这种社会文化更容易产生同性爱群体。

我小的时候和青年的时候,每个时段都有一个同性的好友,而且只和一个,形式上很像是恋爱。儿童时期是王志祥,一块糖要咬成两半分,割扁桃体、患腮腺炎也一起住院,幼儿园、小学都在一个班。少年时期是张清满,少年轻狂,吟诗作画,互相欣赏,经常会挤一张床,把另一张床空着。青年时期是文浩,志同道合,兴趣个性都很相似。当然,这些朋友仍旧是我现在的好友。

同性的爱情多少有点反向色彩,像一种逆反或标新,有时比异性间爱的更极端。尤其是女性间的爱,由于隐私的分享和共同面对文化与社会压力,爱的扭结就更深,双方不得不发展更深的依恋来维持关系的快乐。所以,同性恋的破灭所致的刑事案件比率可能比异性恋更多。

客观的说,女性同性爱有一种美感,相似一种人自慰自爱的过程。在艾滋病、性病高发的今天,女性同性爱有很高的安全性。男性同性爱却比异性爱间更多风险,因为身体侵入与体液的交换比异性爱间更猛烈,感染病毒的机会更大。

不管怎么说,《快乐王子》的故事不像是同性恋象征。王子的心碎不仅是小燕子的死,也在于感觉他的存在已经没有了价值。一个总在寻求自我价值,生活在渴求意义下面的人,如果有一天失去了自我感,心碎的感觉亦如快乐王子。

那么,人们真的那么需要存在的意义吗!?存在是不需要意义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也是唯一的意义,这是存在主义大师说的话。当人不再需要被存在的意义所驱使,人们才可能享受生命的自在之乐,才能品尝自然的纯美和情爱的甘甜。

做小王子这样的人,注定是悲剧!爱情竞赛——大力水手、公主奥莉薇&布鲁托

大力水手是在75年前横空出世的。1929年1月17日,大力水手开始在漫画家埃尔兹·西格的为当时的《纽约时报》所作的连环画《顶箍剧院》中现身,并且一炮走红。

大力水手波佩是个为人诚恳正直,奉行正义,专门打击怪物及恶势的小伙子。他有一个可爱的女朋友,名叫奥莉薇。这个奥莉薇是个百分之百的女人,曲线除外。她思想独立、想象力过盛,因此惹来无数的麻烦,令她穷于应付。所以波佩的时间多半都花在救援女友奥莉薇上。所幸有波佩和“菠菜大力丸”,她才能度过难关。波佩尽管不怎么会说甜言蜜语,但是却比任何男朋友都来得有耐心、有爱心。虽然奥莉薇真心爱着波佩,但偶尔也会被财富和奉承所诱惑。在他俩的关系中,存在着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布鲁托,最爱破坏波佩和奥莉薇的感情,是个讨厌的第三者。布鲁托唯一的长处便是有恒心,不论他挨揍多少次,但总坚信自己能打败波佩,赢得奥莉薇的芳心。

另类解读

大力水手的故事我没有真正看过,偶尔看过一些片断,感觉只是游戏而已。如果用心理学去解构的话,应该是勇气、正直、正义与财富、邪恶、权力的较量。老百姓喜欢把拥有权力与财富的人比喻成为头脑愚钝、简单的人,但他们贪婪、执着,不达目的不罢休。善良的人总是被动的,总是在防御,守紧自己的所属。奥莉薇只是一个谁胜谁负的象征,所以她摇摆在两种势力里。

另类解读不一样,这个故事表达的是人内心善与恶此消彼长间的争斗。布鲁托其实是人的本能欲望(本我),它自我中心,贪婪,顽固,被色欲所引,被权力所惑,只获取不给与。波佩更像人们头脑中的道德观念(超我),善良,崇尚真爱,关心,利他主义,只给与不获取。在物欲下面道德总是处在弱势的位置,所以也是他不如布鲁托有力,有心计的原因。好在有菠菜大力丸撑腰,这个大力丸应该代表主流文化构成的社会压力,使柔弱的大力水手看起来还能勉强保持住像个体面的正人君子。

那么奥莉薇象征着自我,她面临本我与超我的竞争,但她把握着一个权力,那就是在两者之间选择。整个故事看起来像奥莉薇(自我)玩得一种高级游戏,她扮演一个弱者,从而获取一些物欲享乐的机会,但她不用承担责任,责任应该是波佩的事,谁让他的力量总是时有时无,让本能钻了空子。我觉得,人应该摇摆在利他与利己,节制与欲望,自行其是与自我约束,付出与收获两个极点之间,这才是活生生的生活。人无论被那个极点主宰(其实不可能),结果可能都会让他人不寒而栗的。

再来说说如何处理爱情的竞争游戏,愿意玩这种游戏的人一定是多少有些闲得无聊的人,因为你爱的是一个人,不是物,用不着你守着看着。只要尽到你的努力,表明你的态度,胜负不由你决定。如果现实中的爱情真像大力水手与布鲁托那样,爱情一定好玩。可惜,很多男人不允许这样的竞争发生,要不自动退出,要不就横眉相对。不过常常这个横眉不是针对布鲁托,而是针对奥莉薇。这是女性的可悲,谁让你被看成容易控制的弱者。我猜根源还在一种男权文化,如果女人接受了我,女人就是我的。谁来和我竞争就是一种冒犯。聪明的女子也会刻意回避这样的竞争,因为不仅不浪漫,反易遭人指责。

如果我来建议,我希望聪明的女子更要关注那个遇到竞争就稍微退后的人,有些男子不是因为胆怯,或者爱你不深,而是内心有一种善意,把选择权还给你,让你可以自由抉择。这样的男人是块宝,失之交臂太可惜。

最后申明,六篇童话故事的编写部分来自《时尚娇点》杂志社。

第3篇:弟子规 的另类解读

弟子规 的另类解读

姚文嚼字 天涯论坛 2014-04-16

最新发现,《弟子规》原来是一部初入宦海的启蒙读本

听说,前一段时间著名学者钱文忠到某省监狱为犯人做《弟子规》讲座,并且收到了意料之中的圆满效果,很令人感动。钱教授先在百家讲坛给狱外的我们讲解《弟子规》,紧接着就马不停蹄地深入狱中给犯人讲解,充分体现了在国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最近参观一所省级模范监狱,我不但被这里的豪华建筑和超越一般工薪一族的生活水平所震撼,而且也为狱方将国学作为犯人改造的首选读本的创意所深深折服。说实在的,古文我虽然也读过一些,但《弟子规》却一直没看过。也正因此,我不得不找出这个古人的初级读本研究一番。

还没读到一半,我就惊异地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原来《弟子规》实际上是专为人们仕途创作的一个初入宦海的启蒙读物!你只要将《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荷塘月色〉的另类解读

《荷塘月色》的另类解读

马豫星

语文教学重要的凭借是课文,而文质兼美的典范作品更是以言语教学为特征的语文科不可或缺的媒介;立足言语分析去把握典范作品的主题,然后又借助主题去领会学习作品的言语,对于语文的“教”与“学”都有务实的积极意义。

本文以语用学之合作原则为理论工具,去重新审视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荷塘月色》之主题,以体现立足言语把握主题学习言语教授言语这一语文科之根本手段。

一、疑问提出:

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的主题在中学课本里历来是这样叙述的: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之中,夹杂着不满黑暗现实但无法超脱的哀愁。这正是那个黑暗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但如此主题,怎能统摄全文?

(1)为什么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呵,自卑散文

呵,自卑散文

01

那年,我6岁,世界一片灰蒙蒙,似乎没有未来。由奶奶暂时扶养,每天上学放学循环往复,最值得开心的,便是春节前夕,也就是除夕。

因为这天是爸妈回来的日子。

依稀记得,村口高高的水渠(也就是村民浇地用的渠道),就在水渠的边沿,我跟弟弟静静的等着。等着出现一对提着大包小包的身影,一高一低的身影。

有时我常常想,村外的世界到底是什么呢?

这样想着,仿佛自己被困在一所牢笼里,白雾雾的被笼罩着。

最令人伤心的,便是离别。记得有次实在舍不得,在临走时的那个晚上,整夜整夜的依偎在妈妈的怀里,那么的温暖,那么的不想失去。

一年见一次,长达数年的间隔离别终究熬不住,但却盼着下雨,因为有一次他们下雨的时候回来了。

很傻,我带着弟弟在楼房顶上跪着求雨,回想起来,觉得丢人,又觉得可怜,觉得心塞,觉得自己没有一颗坚毅的心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另类鼓励散文

另类鼓励散文

随着女儿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到来,这几天我一直在琢磨一件事,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越想答案越显得苍白。

事情是这样的:1994年,我因“下海被淹死”,象蛇吃了烟油一样,蛰伏一在老家一年,整天无所事事,只能靠每天大量一抽一烟、大口喝酒来抵抗内心的阵痛,所以和我往来的人很少很少。

一天吃过午饭,老婆和几个妇女在我家走廊里聊天,突然吵闹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奇怪地放下茶杯,伸头向走廊望去,只见素有“半仙”之称的表兄,在拿着我两个孩子的手在仔细端详着,大约有二十几分钟后,他煞有其事地说:“小老表,你真有福啊!”

我没好气地回了他一句:“我能有什么福啊!潦倒成这田地,还会有什么将来呢!”他顺手接过我递过去的博爱烟,在长长的指甲上敲了两下,慢条斯理的用打火机点上,继续说道:“你别看你现在这个样子,因为你心直,不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自卑的另类解读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卑的另类解读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