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关于语境视域下的汉语词义研究论文
关于语境视域下的汉语词义研究论文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只有在真实语境的具体运用中才能实现其交际功能。词义不仅具有静态的语言义,而且会受特定语境的制约而产生动态的言语义。在现实的语言交际中,词的语言义无法自给自足,它只能勾勒一个词语抽象的轮廓,却无法提供被概括对象的全部细节,必须借助语言义之外的语境信息才能够得以补充和确定,顺利完成交际。因此,词义对语境有极强的依赖性,它只有在语境中才得以显现,又是在语境的制约和影响中不断演变和发展。语境不仅是词义存在的土壤和解释词义的必要条件,也制约和影响着词义。所以,语境视域下的汉语词义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语境理论概述
语境,简言之,就是“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作为沟通词汇语言义和言语义的桥梁,对于语境的研究也成为国内外语言学家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国外语境研究概述
在西方语言学界,最早将“语境”作为语言科学的概念进行系统研究的是波兰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他于1923年在The Meaning of Meaning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语境问题:“话语和环境相互紧密地纠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并创立“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概念。随后,英国语言学家弗斯(Firth)在马氏基础上成功地将语境概念引入语言学的研究当中,他在《社会中的个性和语言》一书中,将语境区分为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和由非语言因素构成的“情境中的上下文”两类。
(二)国内语境研究概述
在我国,语境研究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传统的语言研究就已经注意到语境在词义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就反复强调对词义的解释要注意“隐括”和“随文解之”的区别。此后,近代学者黄侃进一步提出了“说字之训诂与解文之训诂”的观点,其“解文之训诂”也等同于在特定语境中解释词义。陈望道是我国最早明确提出、探讨语境问题的语言学家,他在1932年的《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了“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的著名论点以及语境构成的六个要素,影响深远。
二、语境对词义的制约与影响
进入言语系统的'词义,必然会受到语境的制约与影响。语境对词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可以显示词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境使词义由概括模糊变得清晰具体;由多义变为单义;还可增加词的临时性意义,使其充满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语境还会影响到词义的选择,制约着词义的组合与搭配。
(一)语境使词义单一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词多义或歧义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或是由于多义词具有多个义项,或是由于词义本身的模糊性,也可能是因为同形同音词的混淆。这时,必须借助特定的语境作为补充才能够确定词的具体含义,实现词义的单一化。
(二)语境使词义具体化
词义具有概括性,它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抽象概括的反映,舍弃了客观对象的细微差别。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对“草”的释义为:高等植物中栽培植物以外的草本植物的统称。这只概括出了“草”这类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并未容纳客观世界中所有草在形状、颜色、高矮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三)语境赋予词临时性意义
在特定语境中,一些词往往还会增加临时性意义。这些临时性义素并非词义本身所固有的,而完全是由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所临时赋予,并且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即古代注疏所说的“因文诂义”“随事为文”等。如果脱离了上下文语境,这种意义便会消失。
(四)语境可以选择词义
语境对词义的选择,指在具体语境中词语搭配的问题。一个词能否在特定语境中出现,能否和语境中其他词语相互搭配,表现了词义的选择性。例如我们可以说“喝水、喝药、喝汤”,却不能说“喝饭、喝西瓜、喝馒头”,这是因为在“喝~ ”的语境当中,只有“水、药、汤”具有[+液体]的义位特征,而“饭、西瓜、馒头”却只有[-液体]的义位特征,后者只能在“吃~”的语境中出现。因此,语境会对词义产生制约,只有符合语境的词义才能被选择和显示,否则便会出现搭配不当的问题。
三、语境分析对词义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语言运用中,词义和语境紧密相连,从语境分析的角度来研究汉语词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动态语境:词义研究的必要条件
语境分析在词义研究方面最首要的贡献在于:它突破了以往词义研究仅局限于语言内部结构的传统,将词义研究的视野由语言内部转向宽广的外界语境。传统语言学更多关注的是词汇的语言义,而忽视了对其动态言语义的分析,将语境的因素排斥在语言本体的研究之外。实际上,语境与词义密不可分,动态语境更是词义分析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二)语境渗透:词义发展的有效途径
语境对词义的发展和演变也发挥着巨大作用。词的语言义和言语义之间并非截然对立,词义的言语成分和语言成分之间也存在着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仅许多言语义是在语言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且一些言语义还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逐渐演变成词语的语言义。
(三)语境分析:符合汉语特点的必要补充
与词形丰富的西方语言不同,汉语属于分析型语言,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词语缺乏形态的变化。而且,悠久的历史为汉语沉淀出极为丰富的词汇,加上中国人倾向于含蓄、婉转、隐晦的表达方式等,使得语境在汉语词义分析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中国人在言语交际中善用的比喻、婉言、双关等修辞方式,如果没有特定的上下文语境,甚至深层的社会文化语境为依托,仅凭字面词义就想顺利完成交际几乎是不可能的。从广义的社会文化语境来看,其对词义的影响更是一种深层次、潜移默化的影响。假如不了解中国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就无法读懂《红楼梦》的深刻内涵;假如不了解旧中国的社会现实,也就无法体会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因此,结合语境来进行词义分析,不仅是符合汉语特点的有效方式,更是理解汉语词汇深层内涵的重要条件。
综上所述,语境对词义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它使词义变得单一而确定,灵活而生动,并成为词义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为词义提供了必要的补充和依托。因此,词义依赖语境,词义研究也必须结合语境分析才能够真正做到完整和科学,离开语境,词义也就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第2篇:语境问题研究论文
语境问题研究
摘要:语境成为各学科中越来越重要的概念之一,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强调了语境的重要性。语境作为一个概念,常常被诉求为分析策略的一部分,在多学科下具有普遍性特征,还有本质的、一般适用性基本原理,也就是哪里有人诉求于语境,哪里就有人提出普遍的、本质的、一般适用性原理,强调更广泛的应用规则和普遍性。鉴于以上语境特征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就会提升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什么是语境,语境是如何被定义和选择,和被谁定义和选择?那么,语境作为当代社会科学重要的分析工具,定是国内外学者必然关注的焦点。关键词:困境;相对主义;普遍主义
语境成为各学科中越来越重要的概念之一,“语境概念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它涉及到文学、艺术、科学、哲学、宗教、社会人类学等多个领域。可以说,在有说明和解释的地方,就会有语境概念的使用”[1]。那么我们就会提升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什么是语境,语境是如何被定义和选择,和被谁定义和选择?语境作为当代社会科学重要的分析工具,定是国内外学者必然关注的焦点。本文更深入、细致地分析语境的本质问题,对语境的概念进行拓展性研究。
一
关于词语“语境”
从单词“语境”的词源看,“语境”是拉丁语动词“texere”的派生词,意思是“去编织”。相关的拉丁动词“contexere”含有“织到一起”,“交织在一起”“连接在一起”或“去构造”。因此把词或句子编织在一起,以及字面上的构造,把论述的支离部分连接或粘合在一起,这是以前的意义。更现代的意义就是在一个特定的段落或文本的前或后并决定其意义的部分。另外,比喻性的用法,把它称为“道德语境”“大楼语境”等等,或者它们暗示着某种联系或者关系,比如,与某事物相关的环境或联系。
语境用法的历史表明一种转向,这种转向是关于在演讲或写作中从构成语言意义扩充(伸展)的行为到理解语言意义伸展的条件和决定其意义的术语的转向。它首先表示的是构成行为,把语言的每个部分组成有意义的言语或完成的文本,然后它开始感知意义是由于语言的伸展的条件,且的的确确这些条件是如何感知语境。从描述连接的行为到这个术语特指已经联接在一起形成的这些条件。下面一个相似的在社会人类学中语境概念的意义将被看到。对于许多社会人类学家来说,文化的观念成为主要的语境,不过,文化的概念已经从包含友人们所说、所做、所想的观念转向为人们所说、所做、所想的语境的说明。
术语的修饰的意义使得周围的具体对象或现象的条件观念有所发展。这些条件又能被看作关于描述性的元素的组成部分,正如在大楼和自然背景之间;或被看作是所考虑对象的意义的一些决定。在最广意义上,修饰性语境的意义暗含着以某种或其他方式所思考的一套普遍联系被建构为所讨论的相关的对象或事物。联系暗含着分离,一些事物通过语境联系到对象的同时另外也隐含着没有联系或分离。实际上一些语境可能被认为是相关的,另外一些可能是无关的。如果事物能放置在语境中,他们也一定隐含着脱离语境。没有考虑进来的、看作是无关的或没联系的能够以相关的定义或语境被引入所描述的图像中。[2] 当代的更宽广的语境修饰性的意义与其他隐喻联系起来。包围对象的语境具有宽泛的同义词,正如环境、周围、框架、背景。语境是我们围绕试图理解的现象和为它的适当理解提供资源的框架。因此,语境概念包含了两个并列的基本存在(entity):聚焦的现象和现象嵌入其中的环境。我们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隐喻意义上描述语境:语境作为一个框架包含了要被理解并且成为附有意义的现象。语境作为环境,作为背景,作为一种看法或作为要理解占据中心位置的现象的舞台。在定义语境和为什么这样定义时,我们有这样多的困难,其理由是,当我们谈论它时,我们采取隐喻的描述,是不难掌握它的。现象的效果和意义与陈述的效果和意义一样,是通过它的理解建构起来的。当试图理解一个陈述、行为或对象的意义时,我们把它放到我们努力去理解的各种语境中。精确地描述构成相关语境的要素和画出语境的界限的困难,来自于这样的事实,即,语境的详细说明是对它本身解释的结果。在这种意义上,意义是语境依赖的,就好像语境是意义依赖的一样。
二
语境的哲学视野
语境问题太难,语境作为一个概念,常常被诉求为分析策略的一部分,这是普遍主义者、形式主义者、或其他普遍的立场。这些方法倾向于不是强调局部的唯一的特殊性,而是强调更广泛的应用规则和普遍性。沙夫斯坦(Scharfstein)强调语境主义和其他相对主义形式之间的联系:“语境的依赖是有限制的相对主义的一种,而相对主义从哲学上讲是很难限制的”。哪里有人诉求于语境,哪·里就有人提出普遍、本质、一般适用性的基本原理。Scharfstein举了类似的例子,提出作为两种哲学形式,语境主义作为相对主义的一种类型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普遍主义。他争辩道,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是同样必不可少的和相互必需的,因为对于概念的对比,类似于“绝对”取决于相对的概念,这是根据他们作为绝对的意义,相反依然,相对概念取决于“绝对。”语境的困境是坚持语境主义导致了极端的相对性,不仅仅是极端的相对主义的结果,而且是极端的个体主义:
通过赋予实物更稳固的语境…….我们增长了对他们个体性的认知并且使他们更唯一。通过语境特征的极端限制,实物应该成为彻底的唯一。
或者:
对语境的强调倾向于使每件事和个别的与其他本质上的区别……这导致了重要的引人注意的概念,就是每个人和每件事是绝对个别的。[2]
相对主义不像语境论,它激励着大量的哲学的讨论,这导致了人类学家们进入高阶哲学争论的漩涡中。对于语境主义的声称没有像相对主义那么强烈,语境学家Geertz 得不到支持,毫不犹豫地站在相对主义者的立场,攻击他的对立者——反相对主义。认识论的相对主义完全避开了连续的实体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是独立于我们或一些理解的方案。就“对我真实”这个层次的相对主义而言,一些评论者主张“很少有人推荐,以致其人数……真的令人惊讶”。极端认识论的相对主义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而且还有相对主义作为真理的地位问题。以不是很极端的形式“相对主义的修辞学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因为需要感念性的框架来说明实体”,不必否定存在着要被理解的实体。详述的相对主义简单地成为一种我们熟悉的特殊的语境主义。具体详述的相对主义是特殊的语境主义[2]。
不过,无论是哪种色调的语境论者必须面对在实践的社会世界的哲学方法和特殊哲学家的问题。所有一般的声明由人们随时随地提出,这些声明以特殊的语言提出。他们的声明没有提出“教育的自由和日常的习惯模式”。哲学家争辩道,工作在由他本人和其他人经验形成的特殊的语境内,我们应该读他或她的工作像读诗一样,他或她的工作像个人经验的表达,或作家真正经历过的事情。反语境论者视觉试图剪断语境这个链条;但是他们的声明从来不可能离开经验、实践、历史和知识社会学。
结论
语境不是一个单纯的、孤立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整体系统,任何一个语境要素的独立存在都是无意义的,要素之间都有着必然的联系。作为语言学的分析工具,对语境的依赖性又反映了其在哲学上的用途。由多个语言学家提出的语言学特性的语境特征,比如框架、行为环境、情景以外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性的结构等,这些特性在人类学中也有所体现。又如在社会学中,语境可能是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或宗教的和生态学的,它们可能是交互的、系统的、历史的。同样,语境的困境也被认为是语境在社会学、人类学中的困境。语境的困境是坚持语境论导致了极端的相对性,在这里暗含着它的哲学意义,不仅仅是极端的相对主义的结果,而且是极端的个体主义。在社会学中,我们通过语境来探讨每种文化和社会的独特和唯一,将会导致一种相对主义,等等。这些语境的本质问题需要更被清楚地、深层次地认识到,才能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才能帮助我们理解想要理解的对象。
参考文献
[1] 杜建国.语境与意向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 Dilley Roy.The Problem of Context[M].1999, Berghahn Books.
第3篇: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宣传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一日千里,新闻传播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单一传播方式,而愈加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激烈趋向,这对高校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应战和更高请求。在媒介融合的视域下,高校宣传工作必需不时更新思想、改造传播方式、进步人员素质,深化研讨媒介融合的内涵和规律,不时丰厚高校宣传工作的载体战争台,推进高校宣传工作完成顺利转向和圆满重构。本文主要就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宣传工作的新途径进行剖析研讨。
[关键词]媒介融合论文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一日千里,自媒体、流媒体等新兴传播媒介不时涌现,对传统信息传播提出了宏大的应战,传统新闻传播面对的外部生存环境和内在发展压力也不时增大。而且,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媒介的呈现,新闻传播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单一传播方式,而愈加呈现出融合
第4篇: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宣传研究论文
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宣传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一日千里,新闻传播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单一传播方式,而愈加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激烈趋向,这对高校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应战和更高请求。在媒介融合的视域下,高校宣传工作必需不时更新思想、改造传播方式、进步人员素质,深化研讨媒介融合的内涵和规律,不时丰厚高校宣传工作的载体战争台,推进高校宣传工作完成顺利转向和圆满重构。本文主要就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宣传工作的新途径进行剖析研讨。
[关键词]媒介融合论文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一日千里,自媒体、流媒体等新兴传播媒介不时涌现,对传统信息传播提出了宏大的应战,传统新闻传播面对的外部生存环境和内在发展压力也不时增大。而且,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媒介的呈现,新闻传播不再满足于传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