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道融《溪上遇雨》全诗翻译赏析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7-10 07:13:5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崔道融《溪上遇雨》全诗翻译赏析

崔道融《溪上遇雨》全诗翻译赏析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崔道融《溪上遇雨》全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溪上遇雨二首(其二)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 喷洒前山此独睛。

忽惊云雨在头上, 却是山前晚照明。

【译文】

我独自坐在山间的岩石上,看见前面浓密的乌云含着雨水喷洒在前方的山峦上,而此却依然阳光灿烂。我正悠然欣赏大自然这一奇观时,忽然大吃一惊——滚滚的乌云挟带着狂风骤雨,已泻到了我的头上!不过我却意外地发现:前山青翠的山峰上,映照着一抹夕阳的'余晖!

赏析:

《溪上遇雨》——唐诗中写景通常不离抒情,而且多为抒情而设。即使纯乎写景,也渗透作者主观感情,写景即其心境的反光和折射;或者借用比兴,别有寄托。而这首写景诗不同于一般唐诗。它是咏夏天的暴雨,既不能从中觅得何种寓意,又不能视为作者心境的写照。因为他实在是为写雨而写雨。从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玩味中发现某种奇特情致,乃是宋人在诗歌“小结裹”方面的许多发明之一,南宋杨诚斋(万里)最擅此。而这首《溪上遇雨》就是早于诚斋二三百年的“诚斋体”。

唐诗中写景通常不离抒情,而且多为抒情而设。即使纯乎写景,也渗透作者主观感情,写景即其心境的反光和折射;或者用着比兴,别有寄托。而这首写景诗不同于一般唐诗。它是咏夏天的骤雨,你既不能从中觅得何种寓意,又不能视为作者心境的写照。因为他实在是为写雨而写雨。从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玩味中发现某种奇特情趣,乃是宋人在诗歌“小结裹”方面的许多发明之一,南宋杨诚斋(万里)最擅此。而这首《溪上遇雨》居然是早于诚斋二三百年的“诚斋体”。

再从诗的艺术手法看,它既不合唐诗通常的含蓄蕴藉的表现手法,也没有通常写景虚实相生较简括的笔法。它的写法可用八个字概尽:穷形尽相,快心露骨。

夏雨有夏雨的特点:来速疾,来势猛,雨脚不定。这几点都被诗人准确抓住,表现于笔下。急雨才在前山,忽焉已至溪上,叫人避之不及,其来何快!以“坐看”从容起,而用“忽惊”、“却是”作跌宕转折,写出夏雨的疾骤。而一“衔”一“喷”,不但把黑云拟人化了(它象在撒泼、顽皮),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雨的力度,具有一种猛烈浇注感。写云曰“黑”,写雨曰“猛”,均穷极形容。一忽儿东边日头西边雨,一忽儿西边日头东边雨,又写出由于雨脚转移迅速造成的一种自然奇观。这还不够,诗人还通过“遇雨”者表情的变化,先是“坐看”,继而“忽惊”,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意料。通篇思路敏捷灵活,用笔新鲜活跳,措语尖新,令人可喜可愕,深得夏雨之趣。

就情景的近似而论,它更易使人联想到苏东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一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比较一下倒能见出此诗结构上的一个特点。苏诗虽一样写出夏雨的快速、有力、多变,可谓尽态极妍,但它是仅就一处(“望湖楼”外)落墨,写出景色在不同时刻上的变化。而此诗则从两处(“前山”与“溪上”)着眼,双管齐下,既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又有空间的对比。如就诗的情韵而言,苏诗较胜;如论结构的出奇,此诗则不宜多让。

可见,诗分唐宋是大体的区分,不能绝对看待。王渔洋曾列举宋绝句风调类唐人者数十首,是宋中有唐;另一方面,宋诗的不少倾向往往可以追根溯源到中晚唐,是唐中有宋。大抵唐诗经过两度繁荣,晚唐诗人已感难乎为继,从取材到手法便开始有所标新立异了。这个唐宋诗交替的消息,从崔道融《溪上遇雨》一篇是略可窥到一些的。

溪上遇雨(其一)

回塘雨脚如缫丝,野禽不起沈鱼飞。

耕蓑钓笠取未暇,秋田有望从淋漓。

溪上遇雨(其二)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第2篇:崔道融《溪上遇雨二首(其二)》唐诗赏析

崔道融《溪上遇雨二首(其二)》唐诗赏析

溪上遇雨二首是唐代诗人崔道融所著的七绝唐诗。共两首。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溪流景色的描绘之中。

溪上遇雨(其二)

坐看黑云衔猛雨, 喷洒前山此独睛。

忽惊云雨在头上, 却是山前晚照明。

【注释】

⑴衔:携带着。

⑵晚照:夕阳。

【翻译】

我坐看天空中浓密的乌云含着雨水喷洒在前方的山峦上,而这里却依然阳光灿烂。忽然滚滚的乌云挟带着骤雨,已泻到了我的头上!不过我却意外地发现:前方青翠的山峰上,还映照着一抹夕阳的余晖。

【赏析一】

唐诗中写景通常不离抒情 ,而且多为抒情而设。 即使纯乎写景,也渗透作者主观感情,写景即其心境的反光和折射;或者借用比兴,别有寄托。而这首写景诗不同于一般唐诗。它是咏夏天的暴雨,你既不能从中觅得何种寓意,又不能视为作者心境的写照。因为他实在是为写雨而写雨。从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玩味中发现某种奇特情致 ,乃是宋人在诗歌“小结裹” 方面的许多发明之一 ,南宋杨诚斋(万里)最擅此。而这首《溪上遇雨》居然是早于诚斋二三百年的“诚斋体”。

再从诗的艺术手法看,它既不符合唐诗通常的含蓄蕴藉的表现手法,也无通常写景虚实相生较简炼笔法。它的写法可用八个字概尽:穷形尽相,快心露骨。

夏雨的特点是来速疾,来势猛,雨脚不定。这几点都被诗人准确抓住 ,表现于笔下。急雨才在前山,忽焉已至溪上,叫人避之不及,其来何快 !以“坐看”从容起,而用“忽惊”、“却是”作跌宕转折,写出夏雨的疾速 。而一“衔”一“喷”,不但把黑云拟 人化了(它象在撒泼、顽皮 ),形象生动,而且写出 了雨的力度,具有一种猛烈倾注感。写云曰“黑”,写雨曰“猛”,均穷极形容。一忽儿东边日头西边雨,一忽儿西边日头东边雨,又写出由于雨脚转移迅速造成的一种自然奇景。这还不够,诗人还通过“遇雨”者表情的变化,先是“坐看”,继而“忽惊”,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预料 通篇思路敏捷灵活,用笔新鲜活跳,措语尖新,可喜可愕,深得夏雨之趣。

就情景的近似而论 , 它更易使人联想到苏东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中的一首:“黑云翻墨 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比较一下倒能见出此诗结构上的一个特 点 。苏诗虽一样写出夏雨的快速、有力、多变 ,可谓尽态极妍 ,但它是只就一处(“ 望湖楼 ”外)落 墨,写出景色在不同时间里的变化。而此诗则从两处(“前山”与“溪上”)着眼 ,双管齐下 ,既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 ,又有空间的对比 。如就诗的情韵而言 ,苏诗较胜 ;如论结构的新奇,此诗则不宜多让。

可见,诗分唐宋是大体的区分 ,不能绝对看待。 王渔洋曾列举宋绝句风调类唐人者数十首,是宋中有唐;另一方面,宋诗的不少倾向往往可以追根溯源到中晚唐,是唐中有宋。大抵唐诗经过两度繁荣,晚唐诗人已感难乎为继,从选材到手法便开始有所标新立异了 。这个唐宋诗交替的消息 ,从崔道融《溪上遇雨》一篇是略可窥到一些的。

【赏析二】

就情景的近似而论,它更易使人联想到苏东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一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比较一下倒能见出此诗结构上的一个特点。苏诗虽一样写出夏雨的快速、有力、多变,可谓尽态极妍,但它是只就一处(“望湖楼”外)落墨,写出景色在不同时间里的变化。而此诗则从两处(“前山”与“溪上”)着眼,双管齐下,既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又有空间的对比。如就诗的情韵而言,苏诗较胜;如论结构的新奇,此诗则不宜多让。

可见,诗分唐宋是大体的区分,不能绝对看待。王渔洋曾列举宋绝句风调类唐人者数十首,是宋中有唐;另一方面,宋诗的不少倾向往往可以追根溯源到中晚唐,是唐中有宋。大抵唐诗经过两度繁荣,晚唐诗人已感难乎为继,从选材到手法便开始有所标新立异了。这个唐宋诗交替的消息,从崔道融《溪上遇雨》一篇是略可窥到一些的。

第3篇:崔道融《溪居即事》唐诗全诗赏析

崔道融《溪居即事》唐诗全诗赏析

崔道融《溪居即事》主要写了什么景色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崔道融《溪居即事》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崔道融《溪居即事》唐诗全诗赏析 篇1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

赏析:

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所写虽日常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薰陶。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却于平常中又显出不平常来了。似乎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故以此句开首。“谁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春风”二字,不仅点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随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地一直飘进钓鱼湾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田上_崔道融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田上_崔道融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田上

唐代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译文

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致连高处的田里也存满了一片白茫茫的水,为了抢种,农民披着蓑衣冒着雨,半夜就来田里耕作。

等到人和牛的力都使尽的时候,天还远远未亮呢。

注释

高田:山上的旱田。雨足:雨十分大,充足。白:白茫茫。

披蓑(suō):披着草衣。蓑:蓑衣。

俱:都。

殊:尤,还,简直。未明:天不亮。

赏析

这首诗写一位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诗的开头写久旱逢甘霖,夜里下了一场大雨。“雨足”一句,是说雨水很多,就连高处的田地也积了许多水,而成为一片水白色。作者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文作了铺垫。“披蓑半夜耕”一句,乍看之下,让人想到不合情理。哪里有农夫披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溪上遇雨二首原文、翻译、赏析

溪上遇雨二首原文、翻译、赏析

溪上遇雨二首原文、翻译、赏析1

溪上遇雨二首

崔道融〔唐代〕

回塘雨脚如缫丝,野禽不起沈鱼飞。

耕蓑钓笠取未暇,秋田有望从淋漓。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环曲的池塘水面,雨水像在抽丝一般密在,野禽因为雨势太大无法起飞,鱼儿却惊得在水面飞跃起来。耕种的人和垂钓者都来不及取蓑衣和斗笠,秋季的田地都未么期待这么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啊。

我坐看天空朝浓密的乌云含着雨水喷洒在前方的山峦上,而这里却依然阳光灿烂。忽然滚滚的乌云挟带着骤雨,已泻到了我的头上!不过我却意外地发现:前方青翠的山峰上,还映照着一抹夕阳的余晖!

注释;

回塘:回曲的水池。南朝梁简文帝《入溆浦诗》:“泛水入回塘,空枝度日光。”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乾处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崔道融《溪上遇雨》全诗翻译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崔道融《溪上遇雨》全诗翻译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