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感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感
赵树辉
一本好书能很好的促进教师的成长,本学期我认真研读了《好课是这样练成的》一书,获益匪浅。本书汇集了众多一线教师对名师经典课例的听课、思考、品悟以及名师们自身对课例的教学反思,我们不仅能从中领略到名师们的教学智慧,同时也能从中领悟到什么是通过千锤百炼磨出来的好课,本书共分为三篇,第一篇:品味细节的精彩,第二篇:教法的完美与缺憾,第三篇:经典课堂反思与精华。
一、关注细节显智慧
教师不仅要拥有教学智慧还应关注细节。正如书中所写:当教学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和突发性的情况时,当具体的目标、场景随着情况发生改变时,教师能敏锐洞察到,并能灵活机智地应对。因为细节决定着课堂效率与质量,细节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体现出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
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细节处理的功夫上。如果我们关注一下,在很多的时候,课堂上教师不经意间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评价语、一声激励,会生成一种引导、一种点拨„„往往就蕴含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的大智慧就是由一个个容易忽略的教学细节积淀而成的课堂,是教师展示自身生命价值的舞台;教学,是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存在形式。课堂中的一举一动,教学中的一颦一笑,都传递着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有着各不相同的意蕴。
二、掌控教法无定法
这本书的第二篇,是由许多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见解的优秀数学老师,以他们“熟生巧,巧生华”的形象出现在我的头脑中。细细的品味了“教
法的完美与缺憾”。在字里行间,我强烈地感觉到了这些特级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快乐的,他们的这种快乐溢于言表,感染着我.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堂课不难,通过磨练上堂好课也不是很难,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上课的老师都是快乐的。这些老师们的快乐是一种单纯而高尚的快乐,一种在平凡中演绎精彩的快乐,一种生命与童年相约的快乐,是一种缘于对教育工作,对学生真诚的爱的快乐.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只要与孩子们在一起,心情就会变得像蓝天一样纯净。”这样的话听起来很容易,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不断制造意外的的孩子,厌烦的情绪总会爬上心头,这种厌烦就是因为我们还没能完全把自己的爱浸透到孩子们的骨子里。
在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相互对话,相互辩论,当小老师,把科学知识融进小故事里,小游戏里,让学生通过听小故事做小游戏悟大道理等。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时间一久,这些兴趣就会转化为强大内部学习动机。使学生感觉课堂不再那么枯燥那么漫长,从而期盼下一节课的开始。
三、学会反思促成长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是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叶澜教授这样说。在第三编中,“经典课堂反思与升华”带给你的是名师的课堂实录与反思。课堂天下事,得失才心知,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如何反思,如何提升,如何继承优秀经验,如何总结失败教训,名师为你娓娓道来,他们的心得与做法对我们有很大启发,启发我们真正领悟什么是通过千锤百炼磨出的好课,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你还能集众人之长,不断提升自身的素
质。
我觉得教学反思,必须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进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上完一节课后,要立即回顾教学过程,体会教学中自己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包括教学中达到或超过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引起教学共鸣、取得良好效果的做法等等,从中受到启发,总结成功的经验,长期就积累素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创新、升华,时间长了,就会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从中领略到了众多名师的教学智慧,同时我看到了一节好课,是在教师关注细节、掌握教法、学会反思的前提下形成的。好书也须用心品读,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提升。希望今后我也能上出更多的好课。
第2篇:《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感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美旎荥”为你整理了“《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感1
人生没有完美,课堂也是如此,那么什么样的课算是一节好课呢?我认为一节扎实有效的课算是一节好课。为了促进自己的成长,拜读了蕾玲老师的《好课是这样炼成的》,首先单单是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再次就是感觉受益匪浅,本书汇集了众多一线教师对名师经典课例的听课、思考、品悟以及名师们自身对课例的教学反思,我们不仅能从中领略到名师们的教学智慧,同时也能从中领悟到什么是通过千锤百炼磨出来的好课,本书共分为三篇,第一篇:品味细节的精彩,第二篇:教法的完美与缺憾,第三篇:经典课堂反思与精华。
一、细节,成就课堂的亮点。
无论是名师的课堂,还是我们的常态课堂,把细节处理的巧妙就可以把学生推上舞台,把细节处理好新旧知识就连接的水到渠成,关注了细节就是追求了教学的高品味,把握细节,更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
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挖掘素材,把握教学契机,这需要我们不仅要拥有教学智慧还应关注细节。正如书中所写:当教学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和突发性的情况时,当具体的目标、场景随着情况发生改变时,教师能敏锐洞察到,并能灵活机智地应对。因为细节决定着课堂效率与质量,细节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体现出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难忘崇恒老师的课堂上“变脸”在课堂中抓住一个细节,往往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毁掉精彩的课堂。
二、教无定法,心中有“法”。
这本书的第二篇,是由许多幽默,风趣,有自己的教学个性的课堂和独特见解的优秀数学老师,他们有的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有的突出寓教于乐取材生活紧密突出课堂与生活实际的千丝万缕,有的科学孕伏渗透,有的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但无论哪一种,都是以专研教材巧妙设计精心备课为基础,这时我想起了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我们教师要想成长就需要对知识的积淀,对教材的合理、大胆的创新,用先进的理念智慧行为给课堂活力,把自己的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教学中,带学生走进知识的乐园。汲取别人的长处,使自己逐渐丰盈,再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追求自己的快乐课堂,一是有教法;二是有方法;三是找好法,这也是我们所不断追求的,我们不奢求每堂课都完美,我们可以追求更圆满。
三、反思,成长的必经之路。
有人经常在微信上说,学习做人是一辈子的事,从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反思的必然性、必要性,课堂天下事,得失才心知,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如何反思,如何提升,如何继承优秀经验,如何总结失败教训,名师为你娓娓道来,他们的心得与做法对我们有很大启发,启发我们真正领悟什么是通过千锤百炼磨出的好课,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你还能集众人之长,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一本书读完,留给我更多的'思考:发现不重要,模仿不重要,合理创新才重要。我不仅从中领略到了众多名师的教学智慧,同时我看到了一节好课,是在教师关注细节、掌握教法、学会反思的前提下形成的。多读书多动脑多反思你就可能成为教学上的“智者”。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感2
读书,往往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引以为戒。著名青年特级教师侯晨语说过:教师成长的第一关键词就是:读书。这学期我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深受启发。
对于我们这样的新教师来说,一心想要迅速成长,能上出优秀的课,所以看到这样的书会一睹为快,这确实是本好书。全书分为三篇,分别是“品味细节的精彩”、“教法的完美与缺憾”、“经典课堂反思与升华”。许多特级老师的经典课堂教学以教学片断实录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从以下三方面给了我很多启发:
一、细节,彰显教学的智慧。
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少老师都知道。难就难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难在怎样把自己的设计想法有层次地科学地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该书的第一编“品味细节的精彩”给我们拨开云雾。原来细节决定着课堂效率与质量,细节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体现出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能落实到位;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高品味,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把握细节,更是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的必由之路。名师的经典课堂无一不是由一个个经典细节构成,细节犹如山有小口,但一旦走进去,就别有洞天。例如特级教师钱守旺再讲《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开篇就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很快引领孩子一起走进有趣的数学王国,特别是“请你当主持人”这一环节,更是设计巧妙,别出心裁。从中折射出很多教学理念。正像一位名师所说:上帝在细部。由此,我明白再好的理念也必须通过细节来体现和落实。细节犹如佛光散发的缕缕光芒,只有把握那丝丝缕缕,才能感受佛光,享受佛光。
二、方法,思想的生长点。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我们怎样才能破茧而出?教学活动永无止境,怎样创造“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高的教学功效”的教学方法,是名师高人一筹之处。其实并没有捷径,“熟生巧,巧生华。”在第二编“教法的完美与缺憾”中,发现名师与我们的痛苦是一样的,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曾经痛苦过。然而,他们的缺憾和当初的痛苦,无疑向我们展示了真实与真诚,同时引导我们少走弯路,我们应庆幸有他们的引领。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热爱学生,苦心寻求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教学的趣味性自然会生发出来,就能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三、反思,前进的车轮。
在教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的写一辈子的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斯纳也说过:“成长=经验+反思”。在第三编中,“经典课堂反思与升华”带来的是名师的课堂实录及反思。课堂天下事,得失寸心知。作为教师,如果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如何反思,如何提升,如何承继优秀经验,如何总结失败教训,名师娓娓道来,他们的心得与做法对我们有很大启发,启发我们真正领悟什么是通过千锤百炼磨出的好课,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能聚众人之长,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这是一本充满智慧之书,这是一份真切的关爱,这是一种摸得着的心跳,这是一种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催化剂。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感3
读《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好似在饱尝美味佳肴。品过以后,抹抹嘴巴,要自己说出点什么来,又好象很难,因为已经有人将这些课堂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与分析。下面,谈三点粗浅的印象。
首先,综观这些经典课堂,我觉得好课都是有个人特色的。有的老师重语言文字的玩味,有的重人文熏陶,有的重情感的调动,有的重课堂对话的展开……各具个人特色,都有着自己的风格,是他们多年,甚至是几十年教育艺术的积淀。就拿薛法根老师的《桃花心木》一课的导入来说,三个“在不确定中……”让学生听有几句话,听写这三句话,反复读这三句话。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读中设疑,解疑,悟理。首先,1、自由读课文,哪些地方看出种树人的做法奇怪?学生纷纷答题,他又指导说:“会读书的人,是从没写出中也能看出奇怪。”2、“他懒?他忙?”此时由奇怪到疑问,到提问。接着,指名读,相机指导朗读(如:语速要稍快、读书要自然、介绍自己的读书经验……)其中一个学生朗读很好,薛老师要奖励,说:“你读得很好,奖励你再读下一段。”此时,学生都开心地笑了。本该读的,现在成了“奖励”,奖励是虚的,实的是育人之道——读得好才有奖励,才能多读一些。然后悟理,“你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我认为他说的没一点道理。”“我要骂他大懒虫,你骂吗,为什么?”老师就是让学生说服自己,真正理解种树人这样做的理由。最后,又反复读开头那三句话,如:在遇到困境时,班主任老师说:(在不确定中……)让学生读。在遇到困境时,语文老师说:(在不确定中……)让学生读。在遇到困境时,数学老师说:(在不确定中……)让学生读。在遇到困境时,英语老师说:(在不确定中……)让学生读。读了很多遍后老师问,你还愿意读吗?一个学生说愿意。老师就要他再接着读。很快有孩子说真话,不愿意。老师提问:是呀,不愿意反复地读、说这个道理。作者,他是怎样告诉你这个道理的?浏览课文,指明写作特点——借事喻理。读课文最后两小节,问:这两节是不是画蛇添足?回答:不是,这是事情的结果,说明种树人的做法是对的,作者悟到的道理是正确的。又叫学生看课文开头,首尾呼应。课堂以仿写句子“在不确定中(会遇到什么,怎么做)”结束了。那么,这堂课里她紧紧抓住三个“在不确定中……”。我认为他的教学风格非常明显,重在抓课文的重点句。
第二,经典课堂之所以经典,执教者站得高,看得远。有的课堂,是老师在表现自己对语文教学的主张;有的课堂,是老师就某个热点问题进行了自己的探索;有的课堂,是老师在某个教育背景下的一次勇敢尝试。不管是哪一节,执教者都是有的放矢,背后都着自己的理念作支撑。
第三,经典课堂也是有缺憾的。课堂教学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就算是名师的课,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在本书中,有一章是《教法的完美与缺憾》,有几篇文章敢于与名师商榷,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这不同于有的书,只说好话,不敢较真。
对于此书,我现在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一定要读第二遍。我想,只有在慢慢地品读中,才能找出一些真谛来。
第3篇:《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感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感1
一直以来,总感觉自己很多困惑,很多迷茫。许许多多的问题得不到解答。当我遇到《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这本书是要通过众多一线教师对名师经典课例的听课、思考、品悟,以及名师们自身对课例的教学反思,启发老师们真正领悟什么是通过千锤百炼磨出来的好课。对于好课叶谰教授认为应是拥有“五实”的课,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而好课的前提是“有爱”,好课的外衣是“有趣”,好课的内核是“有思”。那么怎样才能上出好课呢?本书从
第4篇:《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感
>读后感
李雪梅读书,往往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引以为戒。著名青年特级教师侯晨语说过:教师成长的第一关键词就是:读书。这学期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好课是这样炼成的》,收获还真不小。
这本书是要通过众多一线教师对名师经典课例的听课、思考、品悟,以及名师们自身对课例的教学反思,启发老师们真正领悟什么是通过千锤百炼磨出来的好课。对于好课叶谰教授认为应是拥有“五实”的课,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而好课的前提是“有爱”,好课的外衣是“有趣”,好课的内核是“有思”。那么怎样才能上出好课呢?本书从以下三方面给了我很多启发:
一、细节,彰显教学的智慧。
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少老师都知道。难就难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难在怎样把自己的设计想法有层次地科学地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该书的第一编“品味细节的精彩”给我们拨开
第5篇:《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感
这学期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好课是这样炼成的》,收获还真不小。到底怎样一堂课才算得上一堂好课呢?对于走上教学之路二十余年的我来说,眼前总是一片朦胧。
对于好课,叶谰教授认为应是拥有“五实”的课,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而好课的前提是“有爱”,好课的外衣是“有趣”,好课的内核是“有思”。那么怎样才能上出好课呢?这本书从以下三方面给了我很多启发:
一、细节,是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的必由之路。
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作为老师都清楚。难就难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难在怎样把自己的设计想法有层次地科学地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该书的第一编“品味细节的精彩”就给我们拨开了云雾。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高品味,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把握细节,更是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的必由之路。名师的经典课堂无一不是由一个个经典细节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