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公共心理学研究趋势论文
公共心理学研究趋势论文
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必修课之一,是体现师范性、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及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教育系列课程的基础。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是为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的目标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教师教育基础课,对于师范专业大学生来说,心理学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养、教育素养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大学生走向教师岗位的敲门砖,是师范生取得教师资格证必备的基础专业课,所以,公共心理学在高师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上世纪80年代,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高师公共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教给学生一些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至90年代,一些心理学教师和研究者对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仅包括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感到不满,原因是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对于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实在是用处不大1所以,90年代之后,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内容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拼盘式,即在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等心理学科中,精选理论知识,然后在描述这些知识的基础之上,讨论这些知识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但从仅有普通心理学变为掺杂多门心理学学科知识之后,却导致教学内容多而不精,注重理论缺乏实践的问题。直至21世纪,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例如教材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教师实践脱离的问题、课时的问题等等,无论在理论还是现实领域,都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需要对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及其改革进行深入研究。
余祖伟在2002年指出%公共心理学改革研究主要表现在课程的任务和作用、课程的内容、课程的教学方法三方面。姚本先等指出公共心理学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教学改革、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四个方面。目前尚未有对2008年之后的高师公共心理学研究的分析。基于此,本文对2009年至2014年6月所有关于高师公共心理学的研究做了相关统计,旨在呈现并说明:(1)2009年至今高师公共心理学研究的总体趋势;(2)2009年至2014年,高师公共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和受关注程度是否有所改变。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检索
运用文献信息学常规统计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为平台,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检索,检索的时间范围为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把期间所有发表有关公共心理学研究的文章作为本次研究的资料来源。检索条件为关键字包含“公共心理学”、或“公共课心理学”、或“心理学公共课”、或“公修课心理学”等,总共搜索出文献109篇,并剔除与“高等师范类”无关的条目,共计102篇有效文献。
(二)分析类目与单元
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12个分析类目: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教学体系、教材、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栓质、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和其他无法归类类目,每一类目又确定:研究主题、发表时间、发表源、第一作者所属地区、作者机构、合作者人数6项分析单元。
(三)统计方法
文献计量法。主要对“发表时间”、“研究机构”、“发表源”、“研究主题”四方面进行分析。以篇数、百分比统计方法为主。
内容分析法。主要对“教学改革内容与问题”、“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每篇文献中只要出现某相关内容一次或多次,均记为一次。
二、结果与分析
(一)发表时间、研究机构和发表源
对筛选出的102篇有效文献的发表时间进行分析,发现在2009年至2014年6月期间,关于高师类公共心理学的研究总体呈现稳定趋势,虽然出现上下波动,但关注度保持在一定水平。如图1所示。
以第一作者的单位为准对研究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主要研究力量在非师范类高校,占41.17%,而高等师范学校不再是主要研究力量,所占比列为27.45%。这种现象表明,近年来,公共心理学的研究力量在高等师范院校并未受到足够重视。
从发表源来看,从2009年至2014年6月30日,没有在心理学期刊或心理学专业杂志上检索到相关高师公共心理学的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总数为8篇,占7.84%,分别为:2010年3篇,2011年1篇,2012年2篇,2013年2篇,2009年和2014年上半年没有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值得注意的是,核心期刊全部来自教育学领域,没有一篇是发表在心理学专业期刊。在102篇有效文献中,“其他非核”刊包括学报、研究所和未知。发表在学报上的文章最多,占64%,共计53篇。而在学报中,发表源为非师范院校学报的最多,占34%。师范大学学报发表仅为6篇,占7%,师范院校学报发表14篇,占总数17%,说明近年来心理学专业杂志、师范类大学和院校对公共心理学关注研究力度不足。
(二)研究主题
根据102篇文章题目及摘要,分析研究主题分别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教学体系、教材、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性质、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和其他无法归类项,其他主要包括:教学启示5篇、学习态度调査1篇、学习需求调査1篇、学习心理2篇、教学期待1篇。由表1可知,论文研究主题较广且全面。研究最广的主题为教学改革,近5年对教学改革的研究篇数达到50篇,占49.02%,将近总数一半。其次为教学方法,发表文章数为17篇,占16.67%教学模式的研究呈上升趋势,对教学内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研究及关注度明显偏低。
(三)教学改革的`内容与问题
教学改革的内容一直以来成为高师公共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表2可以看出,针对需要改革的内容,最多提及到教学方法,有56篇文章提到,占54.89%,其次为教学内容,占45.10%。最少提及为教学环境和教学效果,均占1.96%。可以看出,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改革内容重点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教学目标、教师、评价体系和教学模式,并针对这几项提出了很多有用的改革建议。
在102篇有效文献中,对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如表3所示,近5年来,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现状存在问题的方面很多,主要是教学方法,占31.37%,教学内容,占25.49%,然后是教学目标、教师和教材方面存在问题,各占17.65%和15.69%,较少被关注到的方面是课时和班级容量,分别占3.92%和2.94%。总体来看,教学方法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方法单一、缺乏实验课、教学脱离实践。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内容模块多而杂、重心偏向普通心理学而较少涉及教育心理学、内容陈旧抽象且脱离实际。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学目标单一、师生教学目标不一致。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独立性和系统性,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为:知识结构狭窄单一、缺乏直接经验、教学科研技能薄弱、自我定位低。另外,还存在评价体系单一,学生兴趣和重视程度低,教学地位不高,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陈旧单一,以及班级容量过大、课时较少的诸多问题。在近年来提出的教学方法改进建议中,研究者提倡具体采用如下16种教学方法(见表4):实践法、讨论法、游戏法(情景模拟)、实验法、探究法、现代技术应用(多媒体、观看视频等)、综合法(学科综合、方法综合)、讲演法(演讲发)、案例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法、团体活动(小组法/分组法)、自我分析法、试教法、体验法和调查法。其中,实践法占34.31%,其次为案例法(27.45%)、现代技术应用(26.47%)、实验法(20.59%)、讨论法(17.65%)和问题式教学法(16.67%)。
三、讨论
(一)近年来公共心理学关注度有所提高,研究力量有所改变
我国高师公共心理学研究在近年来虽然出现上下波动,但总体趋势稳定,在2010年出现高峰。从2009年至2014年6月,发表文章总数102篇,平均每年发表的文章数为18篇,无论在总值和均值上都较以往研究有所增加,表示近年来对高师公共心理学的关注度有所提髙。
从研究力量来看,近年来主要研究力量在非师范高校,而师范类高校不再是主要研究力量。这与之前研究有很大不同,姚本先在其研究分析中得出结论:“高等师范院校研究力量占66.67%,是公共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力量。”这种现象表明,近年来,公共心理学的研究力量有所改变,在公共心理学实施和最应受到关注的高等师范院校并未受到足够重视。研究力量的改变,可能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随着高校办学思想的转变,高等师范院校朝着综合大学方向发展,很多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已经超过师范专业。二是非师范类院校也并非全为非师范类专业,综合大学大力发展师范教育,非师范类高校仍然开设师范类专业,参与师资培养。
在新形势下,如何优化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如何增强公共心理学教学效果,如何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价,如何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等,都是必须解决的新课题,因此加强公共心理学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作为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师范类高校应重视在实践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以专业性的研究来更好的指导实践,获得更好的改革和教学效果。
(二)高师公共心理学的研究缺乏心理学专业人士和专业期刊杂志的关注
从2009年至2014年6月,没有在心理学期刊或心理学专业杂志上检索到相关高师公共心理学的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总数为8篇,占7.84%,核心期刊有四种,平均每种2篇,但是没有一篇是发表在心理学领域期刊。这与此前研究相比,有明显下降趋势,据.2008年研究显示%2008年之前,高师公共心理学相关研究文章在心理学期刊上发表总数为30篇,占13.33%,仅发表在《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两种,平均每种期刊发文量是15篇,在所有期刊中位居第一。此次分析显示,高师公共心理学研究文章发表的核心期刊种类有所增加,但是数量大幅下降,且完全没有文章发表在心理学专业杂志。
心理学专业期刊杂志代表的是心理学专业领域的水平与水准,也展现了心理学专业人士的主要关注点和研究方面。近年来关于高师公共心理学研究的文章数量在核心期刊和心理学专业杂志上的大幅减少,笔者分析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心理学专业人士对高师公共心理学的研究不够重视,所以较少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二是心理学专业杂志对高师公共心理学的研究关注度和重视程度较低,所以较少收录研究此方面的文章。
(三)高师公共心理学的改革内容需要加强对《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重视
2011年10月中国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1为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标聪〉体现国家Xt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m,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新颁布的教师教育课标[6)对教学内容、实践取向和教师自我素质提高方面作出要求,并在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中做了明确规定,其中课程目标方面就对教学理念、教师技能、教学实践、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做出相关要求,而课程设置中主要对教学内容做了详细要求,并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该标准体现了国家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将教师教育课程的理念界定为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将课程目标界定为“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大领域。
对近年来的102篇文章进行逐一分析,只有16篇(15.69%)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背景下探讨高师公共心理学问题的。大多数研究是从改革实际和经验层面出发去研究改革主题和探讨改革问题及解决方法。
以往研究认为高师公共心理学改革的原因是:一方面,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但心理学课程并未有效的给予解决,教师似乎传授了不少理论知识,可学生似乎并不领情;另一方面,从对师范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调查情况来看,“发现大量毕业生在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上并没有很好的运用学过的心理学知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把心理学理论束之高阁”叱而无论是以往研究,还是近几年来的研究,都较少地显示出改革内容是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的。因此,如何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改革公共心理学课程,是当前中国心理学研究与实践所无法推卸的责任。
(四)加强实践法等多元教学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教学所使用的各式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和媒介ra。现行的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把教学方法作为改革的重点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公共心理学一直以来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单一的讲授教学方法,既无法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二是,有学者认为,公共心理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特点、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9],所以教学方法囊括教学的各种要素,既是进行教学改革其他要素的关键,又可以促进其他要素的改革。由表4可以看出,现在提倡的教学方法是多元化相结合,并着重突出实践法的,这一趋势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应继续保持,并在实践中得到落实。
第2篇:师范生公共心理学论文
师范生公共心理学论文
一、讨论
(一)关于心理学成绩的性别差异
在注意力上,男生注意力分散,稳定性较差,上课容易走神;女生则比男生更容易保持并集中注意力,上课听讲更认真,学习效果更好,因而成绩也更高。在学习意志力上,中国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较深,在部分人中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潜意识里使男生得到的社会支持比女生多,从而造成男生产生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会导致男生产生惰性而没有女生学习刻苦,一遇到学习困难便选择逃避不能坚持,从而学习成绩也不如女生。其三,不同性别师范生的特点也可能影响到其学习成绩。在大多数师范院校中,女生明显多于男生,这样也造成女生面临更多的同性竞争,学习压力使得她们比男生更加努力,以获得更多的成就。而男生平时感受到的学习压力比女生小,通常只是追求考试不“挂科”,学习竞争性较弱。同时,由于当前师范男生比师范女生的职业选择更加广泛,即使在应聘教师时,男教师也比女教师更受欢迎,这就造成师范女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而学业成绩是以后工作的重要基础,师范女生会比师范男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备考,以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二)关于师范生公共心理学成绩的文理科差异
上述的研究结果表明,文理科师范生的公共心理学成绩存在显著差异,文科师范生的公共心理学成绩显著高于理科师范生。究其原因:其一,在学科性质上公共心理学这门课程更偏文科性质,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多都是对一般理论进行简单介绍,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期末考试,都需要学生进行机械式记忆,对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考查非常少。由于文科师范生在高中的政治和历史的学习中,涉及许多理论概念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因而对公共心理学这类理论性课程的学习更加得心应手。而理科师范生比较擅长数理逻辑和实践应用,在公共心理学这门课的初级学习中处于劣势,因而成绩不如文科师范生理想。其二,在学习动机和兴趣特点上,理科生大多重视对一门技术的实际操作和掌握,对于一门偏理论的课程,大多数理科生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的只是为了不“挂科”,因而缺乏学习兴趣,没有追求高分的动力。而文科生喜欢“咬文嚼字”,对心理学基础课程的理解更加深透,对这门课也更加感兴趣,因此学习效果更好。同时,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以社会科学类学科见长,很多理工性质专业的学生都是调剂到自己所学专业的,部分学生不喜欢调剂的专业,因此对学习有抵触情绪,学习动机低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文理科学生成绩的差异。其三,传统观念和答题习惯的差异也可能对文理科学生学习成绩造成影响。在传统观念上,理科生被赋予更多实践操作性要求,大多数理科生不以分数论英雄,而更多关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而文科生实践操作较少,只能靠分数来证明自己优秀。这种观念经过长期积累,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沉淀下来,并且在无形中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行为。在答题习惯上,理科生在答题时较少考虑条理性,很少做到分点阐述,大多是“一气呵成”;而文科生在高中的政治和历史考试中,养成了关于很多分点答题的习惯,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文理科学生公共心理学成绩的差异。
二、教学启示
现阶段高校的教学和考试从某种程度上说更适合女生和文科生,尤其是对公共理论课的考查,一般都是教师勾画重点后让学生去机械识记,很难考查到学生的真实水平。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造成许多学生高分低能,这是值得人们深刻反思的。首先,学校应该建立科学规范的考试评估体系,制定出更加多样化和客观化的评价标准,以能更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水平。由于男生和女生、文科生和理科生在认知能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学习差异化,因此教学评价应考虑是否能真实地反映各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适当引入实践类或理论应用类考试内容,改变传统书面闭卷的考试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对知识查漏补缺,不断成长进步,方能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其次,应该改进教学方法,根据文理科性质和学生性别差异实行差异化教学。对于文科生来说,适当引入实践操作内容,鼓励学生把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而对于理科生,则加强理论基础的学习,同时注意应用更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在性别差异方面,遵循性别互补原则,使男女生都能够发挥智力特色。根据男女生学习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引导女生进行更多的抽象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同时针对男生进行形象思维和注意力的训练。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注重调动男生和理科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三,根据师范男女生和文理科生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认知的调整。一方面,引导师范男生逐渐改变只追求不“挂科”的思想,使他们认识到学习成绩的重要性,端正学习动机,保持适度压力,增强学习竞争力,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另一方面,对于理科生来说,要转变“理科生在理论课的学习上不如文科生”的传统观念,树立学习信心,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同样可以取得好成绩;同时,要认识到教育理论课的重要性,培养对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师范女生和文科生也要认识到成绩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平时也要注意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进行综合能力训练,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第四,培养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畏难心理。一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另一方面,由于大学课程和高中课程有所不同,许多课程都是第一次接触,难免会产生畏难心理甚至厌学情绪,因此教师要注意及时疏导和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快乐地学习。
三、结语
成绩分析是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的成绩分析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成绩提供依据。对师范生公共心理学成绩的探索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和不同文理科师范生的公共心理学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师范女生的心理学成绩显著高于师范男生,文科师范生的公共心理学成绩显著高于理科师范生,不同性别和不同文理科师范生公共心理学成绩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虽然,笔者分别对师范生公共心理学成绩的性别差异和文理科差异进行了原因探究,并得到一些教学启示;但是,基于较小样本(仅选择四川师范大学两个典型文理科专业的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其结果的普遍性存在一定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证实。
第3篇:教学公共心理学论文
教学公共心理学论文
1教师对公共心理学现状的认识
本文对4名担课教师(2名工作3年以上的老教师,2名工作3年以内的新教师)进行了无结构访谈,来了解公共心理学的存在问题。教师集中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1.1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
少数学生在听课;一半左右的学生在玩手机、看小说、浏览空间;剩余的学生中,有的趴在桌上睡觉,有的聊天。对于公共心理学,有的学生甚至扬言:只要考试给60分,老师天天不来上课都可以。究其原因,可能是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作用认识不清。因为这门课程一般是在大二阶段开设,所以学生对找工作的现状还不是很清楚,对于未来工作的期待非常高,对从事教师工作兴趣不高。再者,课堂教学历来存在知识性和趣味性相互制约的矛盾:知识性强,趣味性会有所降低;趣味性增强,知识性又会受到牵制。由于大学生均已成年,所以
第4篇:心理学的研究论文
心理学的研究论文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心理学的研究论文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引言:
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只是死板的进行课本教材内容的讲述,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要恰当的应用其它专业知识,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加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不仅需要对教材进行深人研究,还需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对象心理活动特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重点,这样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才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行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科学知识领域徜徉,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相融合的趋势
教学方法经过长时间的变革已经从以往单一的言语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