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描写海棠的诗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7-07 07:12: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杨万里描写海棠的诗

杨万里描写海棠的诗

海棠花素有“国艳”之誉,更有“百花之尊”、“花之贵妃”的美称,人们把它看作是美好春天、美人佳丽和万事吉祥的象征。那么你知道杨万里写海棠的诗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杨万里描写海棠的诗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高烛:插在高大烛台上的蜡烛。红妆:年轻妇女的装饰,此处借指海棠花。

宋·苏轼《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红妆,满意留宾住

火;灯火。红妆:指花。此句袭用苏武《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句。

宋·葛胜仲《蝶恋花》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嫣然:美好的样子。两句极写海棠的高雅名贵:海棠在竹篱间盛开,满山的桃李花都显得粗俗不堪了。

宋·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

春似酒杯浓,醉得海棠无力

宋·周紫芝《好事近》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宋·陈与义《春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绿叶肥大。红瘦:红花稀疏。

宋·李清照《如梦令》

海棠开后春谁主,日日催花雨

谁主:谁作主。

宋·李弥逊《虞美人》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写海棠开花较桃李稍晚,似乎有矜持、自重和谦让的品格。

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

海棠花素有“国艳”之誉,更有“百花之尊”、“花之贵妃”的美称,人们把它看作是美好春天、美人佳丽和万事吉祥的象征。早在《诗经》之中,就有海棠类植物的记录,比如《诗经·卫风·木瓜》一诗中的“木瓜”、“木桃”、“木李”全都是属于海棠类的植物,它们在古时候常常被作为礼品互赠。汉代时期,海棠以其优美的姿色,被应用到皇宫园林中,作为观赏性植物。晋代,海棠花的美丽深得人们喜爱,当时洛阳的著名花园金谷园中就种植了很多海棠。金谷园是石崇所建,他非常喜爱海棠,并以海棠无香为憾事,甚至叹道:“汝若能香,当以金屋贮汝。”唐代时,海棠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唐明皇曾将杨贵妃比作海棠花,“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正与杨贵妃有关,从此海棠便有了美人佳丽的意思。

宋代,研究海棠的书籍层出不穷,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就是《海棠记》和《海棠谱》。宋代的帝王对海棠花钟爱有加,留下了许多题颂海棠的诗篇,使得喜欢它的人也随之增多。这时的海棠已经显示出了“百花之尊”的风范。宋徽宗在京城建成的皇家园林“艮岳”,园中栽培的全是海棠,其中的胜景被称作“海棠川”。两宋时代是咏海棠诗词最鼎盛的时代,有很多名篇问世。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对海棠尤为喜爱,甚至已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写了两首著名的海棠诗。其中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两句流传最广。“只恐夜深花睡去”,是全诗的关键句,写作者赏花的心态。此时夜已深,诗人却还未眠。明月的光华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海棠只能独自栖身于幽暗之中,作者看到这幅景象,于心不忍,想到这么美艳娇弱的海棠再也不能被人看到,海棠的美丽只能埋没在黑暗之中,心生怜意。一个“恐”写出了作者对海棠的担忧之情,表露出对海棠的深深关怀,也暗藏了作者要与海棠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尽作者爱花的痴情,此刻他的心里只有海棠璀璨的面容,其余的一切全都视而不见了,作者处于一种无我忘我的超然境界。“故烧高烛照红妆”,“故”字承接上句的“只恐”,诗人不忍心看着海棠的美被夜色淹没,所以要采取行动,“故”又有特意的意思,更加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两者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明月嫉妒海棠的芳容,所以要走转回廊,来遮盖掩饰海棠的美,是对海棠的苛刻薄情;诗人却偏偏要用高烛来照亮海棠,为海棠抵挡一方黑暗,让海棠拥有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明月与诗人相对比,一个刻薄,一个仗义,作者似乎有为海棠鸣不平之意,诗人此时被贬黄州已经五年,自己内心的忧郁不平可见一斑。诗人此时已过不惑之年,又是遭贬之身,但这首诗并没有让人觉得颓唐、萎靡,“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词意象明丽,情意深永,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更多有关海棠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

他还有一首长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咏海棠,是他自认为平生最得意之诗。这里,海棠依旧是一个美人,她多愁善感,富有清韵。“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每每天阴落雨之时,海棠也会流下凄怆的眼泪,每到夜深人静之时,淑静的海棠月下独依,浑身散发着清韵。诗人觉得自己冥冥之中和海棠有着不解之缘,苏轼被贬黄州团练五年,生活屡不得意,内心深处郁郁寡欢,而海棠和自己竟是那样相像,“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诗人不知道海棠从何而来,是不是冥冥中自有呢?“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或许正是天意,才让诗人与海棠相见。而且,海棠又是那样的不俗与出众,她“嫣然一笑”的容貌,是漫山遍野粗俗的桃花李花所不能比的,海棠无香,毫不张扬,她天生富贵,姿色出众,且品性高洁孤傲,更让常花难以企及。海棠所有的一切都是作者一生所极力追求的,也是作者本身的真实写照,更何况诗人与海棠“天涯流落俱可念”,诗人与海棠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诗人看到海棠就觉得特别亲切,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感,海棠是诗人不可或缺的心灵寄托。

李清照亦有两首著名的关于海棠的词,其中的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诗“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尤其是最后的“绿肥红瘦”句尤为人称道。昨夜饮酒沉醉,只记得风雨大作,今朝酒醒,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园中的海棠了,“试问卷帘人”,她却说“海棠依旧”,怎么会呢?经过一夜的风雨,那海棠定是落红满地,枝叶茂盛了。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几句是作者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传神地写出作者的深情及心理情感。“应是”,是作者对海棠现状的推断,因她毕竟还未亲眼目睹,不能作十分肯定的判断。“绿肥红瘦”是作者预想的结果,因为催花风雨无情,那海棠必然不会再如往日那么美好了。这里的“绿”代叶,“红”代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残败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这两组词的对比,将花叶的状态刻画得十分生动,同时也给人以联想:那“红瘦”表明春天正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夏天的来临,这是一种极其隐秘的季节物候转换的暗示。这几句语浅意深,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惜花情意,及对时光消逝的感叹,同时也显示出作者的情感之细腻,更传达出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

另一首《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写的是暮春之景,其中有两句涉及到海棠。“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海棠花开放后,就是暮春,是百花凋零的时节,就是伤春的时节。看到海棠花开放,词人并不是像苏轼那样“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着眼于欣赏和珍惜海棠的美貌与芳容,而是第一时间联想到海棠开后,就是乱红飘飞的伤春时节,词人并非先睹物而后伤情,花还未落,就已经引起了伤春之思。“长记”二字,说明词人对此记忆深刻,无法释怀,更加突出了记忆之痛。词人深处闺中,目光敏锐,观察到大自然细微的变化,就引起情感巨大的波澜,可知词人处于一个情感极具波动的时期。由这首词的背景可知,这首词写于赵明诚逝世后的第二年春天。词人与丈夫本是极其相爱,天造地设的一对,可是天不作美,丈夫赵明诚病逝,词人独自辗转流离,人生之路只能踽踽独行,其悲其苦,更与何人说?春天海棠花开,一阵风过后,花落寸深,红白堆积,正是这个凋零的春天打开了词人记忆的枷锁。可是对于记忆的内容,词人并没有说,或许对于词人来说,这个记忆是一道不可能愈合的伤口,是词人心头永远的伤痛,更是生命所无法承受之重。

南宋的周紫芝有词曰:“春似酒杯浓,醉得海棠无力。谁染玉肌丰脸,做燕支颜色。送春风雨最无情,吹残也堪惜。何似且留花住,唤小鬟催拍。”是一首咏海棠的词作。海棠迎风峭立,花姿明媚动人,楚楚有致,是雅俗共赏的名花。词的开头先写春日,“春似酒杯浓”,作者以盛满美酒的酒杯来形容春天,新颖别致,不落窠臼。因春雨似酒,春风如酒香,春天里的万物都深深地陶醉在其中,特别是面容微红的海棠。“醉得海棠无力”,这句以拟人的手法,写出海棠在春风中沉醉的姿态,十分形象生动。它就像是喝醉酒的美人,脸上通红,独依春风,娇弱无力。“谁染玉肌丰脸,做燕支颜色”,海棠花轻着红色,像是被燕支染就的。上片着重描写海棠的外形颜色,呈献给读者的是一幅美人醉酒图,艳丽多姿,有富贵之态,正如陆游所说“虽艳无俗姿,太皇真富贵”。

著名诗人杨万里也写过两首咏海棠诗,此时作者已年过半百,但他爱国忧民之心却丝毫不减。他对统治者任用奸臣,排斥忠良,不图收复国土的行为十分愤慨,可是却因忠言直谏屡遭贬谪,因此作者对仕宦生活已经厌倦,有了归隐怀乡之心。“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作者思念家乡,就梦到了家乡的海棠花开。家乡的海棠应该是最牵动作者内心的一种花,那是繁花锦绣的象征,也是春光灿烂的象征,更是美好青春年华的象征。“锦绣堆”三字形容花团锦簇,十分灿烂的海棠花开的繁荣景象,那一簇簇的海棠就好像是用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堆积起来的。这两句极写故乡之美丽、海棠之绚烂,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也与下文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

陈与义的一首《春寒》诗,题为春寒,实际咏的是海棠,也是作者的自我写照。一般诗词中的海棠都是娇弱无力的,像是弱柳扶风的美人,而此诗中的海棠却是美丽而坚强的。二月的时候,春寒正料峭,园子里的许多花草都耐不住严寒,以至于“谈‘寒’色变”,而海棠却不以为意,它依旧在寒风冷雨中绽放。“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蒙蒙的细雨会打湿花瓣,久而久之就冲淡了花的绚丽之色,而海棠却“不惜”,是说海棠傲视风雨,挺立于严寒中,以自己的美丽妆点人间春色,哪怕减损了自己的美丽,也在所不惜。作者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自身的写照。因此,诗中的“风”“寒”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是社会的战乱与侵扰。国家“山河破碎风飘絮”,承受的正是来自入侵者的凄风苦雨。而作者正如风雨严寒中的海棠一样,他不屈不挠,傲视风雨打击。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上乘之作。

李弥逊认为海棠花是春天之主。春天百花争妍,万紫千红,明媚鲜艳的花何止海棠,作者偏说“海棠开后春谁主”,意味着海棠花是春天最美的花。然而这鲜艳的海棠花已经凋谢了,更有那每日连绵不断的催化雨,它一点点一滴滴地敲打着花瓣,每时每刻都在摧残着海棠。海棠的花期并不算短,然而连海棠都凋谢了,那桃李、杏花、梨花也到了飘落的时候,因此,这个明媚的春天就没有了主人,也开始走向衰败。前两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的景象,真是一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凄凉景象。“可怜新绿遍残枝,不见香腮和粉、晕燕脂”,现在是一片碧绿的海棠叶,哪还有“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繁华呢?作者突然又想到去年的情事,那时一同携手花下,正是花谢花飞飞满天的时节,如今人已老去,“老来先自不禁愁,这样愁来欺老、几时休”,有不尽的'离愁别绪,难以排遣。

“一丛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这是宋人王淇的《春暮游小园》诗。作者不是一位有名的诗人,这首写春景的小诗,很多人并不熟悉,但一提到“开到荼蘼花事了”一句,怕是人尽皆知了吧。诗写的是春暮,开头先从红梅写起。“一丛梅粉褪残妆”,一枝梅花颜色已经褪去了,就像是卸了妆的美人。这是登上春天舞台的是浓妆的海棠,“涂抹新红上海棠”,海棠花绽放,朵朵嫣红,挤满了花枝,就像刚涂上胭脂的美人,艳丽无比,妩媚又不失清新。这两句描写的都是花,均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作者笔下的花就是美人,花开花落就是美人着妆与卸妆,比喻新巧,贴切生动。前两句拈出两种花,暗示时间的变换,后两句承上写来,“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等到荼蘼花谢之时,春天的花事也基本结束了,天棘一出,就是夏天了。荼蘼被认为是春天开得最晚的花,荼蘼过后,无花再开,一年的花季就到此终结了。

元代,战火连连,海棠依然长盛不衰。元代有一位著名的画家高克恭,在《过信州》诗中有“二千里地佳山水,无数海棠官道旁”的佳句,称赞道信州官道两侧栽种无数海棠的情景。也有诗人牟巘有“锦里宣华思旧梦,杭州定慧起新愁”诗句,称颂杭州的海棠。

金代元好问有两首《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中一首曰:“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诗人借未开的海棠,寄托自己矜持高洁的高尚节操。“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这两句是对尚未开放海棠的描写。海棠树的枝头上长满了层层绿叶,而海棠花苞还深藏在枝叶间,如在襁褓中的娇嫩新生小儿。“一重重”形容枝叶很葱茏,这时海棠花应该已经绽放了,可是它还是“小蕾深藏”呢,“深藏”二字写出海棠花蕾俏皮可爱的情状,流露出作者对其喜爱之情。于是作者禁不住忠告:“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你可不要轻易地绽放啊,只管让桃李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吧。海棠花开娇艳美丽,作者为什么偏喜欢未开的花蕾呢,而且还深情地加以劝告。也许,诗人担心花开易落,更有那无情的催花雨相逼,还不如保持点点红的花蕾,这样才能更加长久。也许,作者觉得桃李太过轻浮浅薄,所以劝海棠不要轻易开放,否则与桃李并开,容易流于庸俗。“深藏”二字,不仅是花的状态,更是一门处世哲学。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他此时已经暮年,金国已经灭亡,他已没有能力周济天下,便只有隐藏锋芒,独善其身了。

明清,海棠遍及全国各地,可谓是无处不在,花园、道路、庭院、寺庙等处都留有海棠的足迹。明代的“风流才子”唐伯虎根据“海棠春睡”典故,丰富了想象,画了一幅《海棠美人图》,并题诗云:“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据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家里就有一幅唐伯虎画的美人图,不知此图是不是与“海棠春睡”有关,也不知曹雪芹是不是见到过唐伯虎的这幅画,但《红楼梦》中有关“海棠春睡”的典故多次出现却是不争的事实。

清朝曹雪芹在小说《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集中写了几首咏白海棠的诗。小说中提及,众姐妹作诗咏白海棠,等到别人都交卷了,黛玉还没作。李纨催她,她提笔一挥而就,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认为此诗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李纨用“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宝钗的诗评为第一了。“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写的是白海棠所处的环境,首句略显任性任情,很符合待遇的性格;次句以海棠自比,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两句写白海棠之色与韵,用词新巧,构思奇特。白海棠有梨花的洁白无瑕之姿色,有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神韵,它是超凡脱俗的。“偷”、“借”二字用得巧妙,以拟人手法刻画出白海棠的仙姿神韵。“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可是尽管它如此高洁,却是寂寞冷落的,满腹的心事无人可诉,白白地捱过一个个黄昏。这几句写白海棠,完全是作者(林黛玉)自身的写照,表现了她孤高的个性与寂寥内心。

进入近现代以后,海棠花更是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春城昆明圆通公园植有千株西府海棠和百株垂丝海棠,有“花潮”的美誉,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海棠既与美人有着难解难分的缘分,必定也与爱情有关。古人称它为断肠花,借花抒发男女离别的悲伤情感。据说秋海棠象征苦恋,当人们爱情遇到波折,常以秋海棠花自喻,因此,海棠花的花语就便有“苦恋”的意味了。

第2篇:杨万里描写春天的的诗

杨万里描写春天的的诗

杨万里,被誉为一代诗宗,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杨万里描写春天的古诗,供大家欣赏。

晓出净慈寺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伤春 杨万里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初夏睡起 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寄陆务观 杨万里

君居东浙我江西,镜里新添几缕丝。

花落六回疏信息,月明千里两相思。

不应李杜翻鲸海,更羡夔龙集凤池。

道是樊川轻薄杀,犹将万户比千诗。

春晴怀故园海棠 杨万里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新柳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晚风 杨万里

晚日暄温稍霁威,晚风豪横大相欺。

作寒作冷何须怒?来日一霜谁不知。

晚风 杨万里

晚风不许鉴清漪,却许重帘到地垂。

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

春晴怀故园海棠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读严子陵传 杨万里

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

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

戏笔 杨万里

野菊荒苔各铸钱,

金黄铜绿两争妍;

天公支予穷诗客,

只买清愁不买田。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昭君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冬暖绝句》

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

今岁无寒秪有暄,腊前浑似半春天。

醉中苦有薰香癖,烧得春衫两袖穿

《二月一日郡圃寻春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

中和节里半春天,一拂清寒半点暄。

憔悴不胜梅欲落,娇饶无对杏初繁。

《晚晴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

先生老态似枯禅,解后东风也欲颠。

才雨便晴寒便暖,四时佳处是春天。

第3篇:描写夏天的诗杨万里

描写夏天的诗杨万里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习和努力。小编为大家提供了描写夏天的诗杨万里,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所学的知识。

描写夏天的诗杨万里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昭君怨·咏荷上雨》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夏夜追凉》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扩展阅读:

描写夏天的文段

1、今年的夏天,一个让我欲罢不能的季节!她的炎炎烈日让我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杨万里描写海棠的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杨万里描写海棠的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