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杂文随笔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7-06 07:13:3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佛缘杂文随笔

佛家讲因缘,前不久,在网上拍到一幅本焕长老真迹。这幅字洗尽铅华,平实中透出沉稳大气,榜体行楷,题“天地人和”四字,是大德一百岁高龄时所作,我看着它,多了几分感动。

有此机缘,能得到这幅字是我今生福气。本焕长老乃佛学界泰斗,中华佛教名誉会长。他继临济禅宗法脉,也是印顺大和尚的导师(印顺全集1600多万字,对后世影响深远),早年受到虚云禅师邀请任某寺主持,几十年功行不辍,斐誉中外。老人于一百零六岁安然示寂,化七彩舍利近万颗,是公认的高僧。

借此外缘,我想谈谈对佛学的粗浅认识和感悟。佛学在我眼中,用二十个字去归纳:“浩如烟海,微妙精深,修学并证,理行兼备,无上正法。”我学佛多年,其实不敢用“学”来谈,勉强为之,只是读了一点佛学概论、佛经典籍而已。每次读经论,只叹自己学识浅薄,根基陋钝,常令心生惭愧。

佛家三藏十二部,大谈古今圣贤之说,无不是契着“实相”的对根应机之谈。释迦佛所证悟到的实相,乃千经万论之旨归,亦百千妙用之本源。佛陀证悟到的宇宙人生真谛,乃诸人之“自心实相”。自心实相、本来面目、如来藏、清净法身等,乃一事而假多名。所以,释迦佛悟道之后,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发出由衷感叹:“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德相,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如来智慧,乃“一元绝待,包罗万象”之实相。此“实相”,亦是儒家《大学》所说的“大”,同时,也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世间大用;亦是《中庸》所说的“中”。《易经》中“生生之谓易”之本体。同时,也是道家《道德经》所说的“道”,也包括“生生不息”之至德,此“实相”之至理,无始常新,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说,佛家、道家、儒家,其文化形式虽有差别,而文化内涵实无二致。

佛教世界观是唯心的世界观,然而,佛教的“唯心”,却不是“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这个意义上的唯心主义。佛教的“心”“物”观有着独特的内涵。佛教所说的心,是指本体论意义上的“心”;佛教所说的“物”,是指“心”的现象,包括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乃至无量的八识种子(阿赖耶识),皆属于“物”的范畴。唯物论所说的“心”,是指主观反映(根尘相对而缘起的影子)。唯物论所说的“物”,是指主观反映的对象,是与“反映”相对应的“客尘”。唯物论所说的“心”(主观反映),佛教称之为“识”,属于“物”(形而下)的范畴。唯物论所说的“物”(客观对象),佛教称之为“尘”。可见,佛教所说的“心”与“物”,是不同于唯物论所说的“心”与“物”的。当年上大学读佛学概论,对心、物关系的厘辩,让我有过意识的突破,悟性的提升。使我对问题,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向。

佛教看问题的立场,不是立足于“物”本位,而是立足于“心”本位。依照佛教说法,诸人各有一心之体,各有一心之相,也各有一心之用。诸人各自的“心体”、“心相”、“心用”圆融一体,各成一大千世界,即心灵世界——心体、心相、心用的具体统一。体、相、用在我们在生活中也比比皆是,随处可见,拿电视机来说,电视本身是体,电视外观是相,电视机能供人消遣娱乐是用。再如汽车,汽车是体,汽车的外观品牌是相,汽车的功能跑在马路上是用。拿电灯来说,也可以灯为体,电为用,光明为相来看待。总之,体、相、用很活泼。我们感悟一座城市,居住着很多人,若依唯物论立场,城市只有一个,大家共处其中。对象是人和城市。若按佛家立场看,这个城市的每个人,各人有各人那个意义上的城市,以及各人那个意义上的生活内容和具体感受。各人那个意义上的城市,以及各人那个意义上的生活内容和具体个人感受,又是各不相同的。此时,城市不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一”,而是主观存在着的“多”,诸人心中各有自己那个意义上的那座城市,故谓之主观存在着的“多”。此时,城市已不再是一个“心外之物”,而是心灵之光中的一个复合法相(所谓“复合法相”用苍蝇复眼来比喻,每个复眼都有一个完整的世界,所有复眼组成的眼睛又是一个整体的相)。佛教所说的法界全体,就是这个意义上的“‘心’为本位”的“心”与“物”的具体统一。套用《华严经》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能够悟到什么?

佛学体系非常庞杂,从前人的总结来看,大体可分为法相宗(唯识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密宗)、律宗和小乘宗派。每个宗派对应根基和教化对象有很大差异,当然也殊途同归。若分而论之,每个宗派的历史传承、经论依据、行证教义都能写成长篇大论,这不是此文能阐扬的。笔者结合自身认识,粗浅谈谈佛教的基本属性。

从形式上看,佛教有显、隐之分。佛教的显义,就是俗情所理解的那个意义上的宗教,是超现实、超人性的,是“心佛二元”的。然,佛教更有其隐义,即以宗教形式所隐喻的心性之学的内容,是现实、人性的,是“心佛不二”的。拿《妙法莲华经》做喻,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隐喻“在世间而清净”的自心本性;《金刚经》以“金刚”的“坚、利、明”来隐喻“断除烦恼”的般若智慧。《心经》全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内在含义也可看做“以大智慧之船度我们走出生死烦恼此岸,到达圆融涅槃彼岸。”其实,此岸和彼岸无非也是比喻。《法宝坛经》中,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他处觅菩提,恰似寻兔角。”千变万化,不出一心也,千比万喻,不出本体也。

《西游记》是中华古典名著,若从表面看,它是脱离现实人生的神话故事。而就其隐喻角度,它又是心学的,现实的。《西游记》运用宗教隐喻方式,表达了精神升华的实践过程。整个《西游记》的全部人物与场景,全是自心本性的哲学象征,或者称为宗教隐喻。在这方面我读过清代“悟元子”刘一明和“悟一子”陈世斌两位大德的部分著作,也看过近代学者周文志的“看破《西游记》”,只是未能深入。在《西游记》里,孙悟空与白龙马,象征着妄心攀援,也就是“心猿意马”;猪八戒,象征着食色之欲,所谓人之常情。沙悟净,象征着厚道和宽容,代表人之品德;唐玄奘,象征着志心向道,代表人之德性;紧箍咒,象征着规矩;如来象征着心灵妙体。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象征着猴心攀援,颠倒妄想,他在如来掌中怎么翻筋斗也出不了掌心,象征妄想永远不能跳出自己的光明觉性。西天的“人事索取”,也不是俗事中所谓的“索要红包”,而是象征着放下执着,证悟本来;无字真经,象征清净法身;有字经典,象征方便指授等等。佛教经典里所说的那些神奇玄虚之事,大都是运用了这种宗教隐喻的方式,象征性地表达心性之学的内容。一部经典,真正读通读透,胜过千经万论,我们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才有了人们眼中对佛学的偏见和差异。读有字之书易,悟无字之经难。读现象之书易,悟本质之经难。老师曾说,能读通读透一部《楞严经》,成佛有余。

从目的上看,我们要看到佛教的本质追求,明辨其目的,就会知道千经万论、百宗千派所指向的目标是同一个——觉悟!觉悟个什么?就是觉悟那个“自心实相”。就是佛家不厌其烦,反复强调的“本来面目、诸法实相、清净本体”等。用日常语言来说,就是人人本具的“心灵妙体”,以及这个心灵妙体的百千应用。佛教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如实的证悟此“心”,如实的开发此“心”,如实的妙用此“心”,而不是向外求驰。谈到心,我想到多年前读《达摩破相论》里一段机语:“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时不容针。我本求心不求佛,只这心是佛。若欲求佛待心知,了知三界空无物。”只有明心见性,才算入修佛之门。可见,佛学的活泼泼,灵脱脱,若探其堂奥,需要悟这颗能生万法,本来清净的心也非易事。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试问,我们了解这个无相心体了么?那颗菩提树上的果实,我们可否尝过?

快住新房了,装修后打算把这幅字装裱后挂在厅堂,每每会心瞻仰,让我感悟人生三才之妙义,也让我思悟人生真实之意义。

第2篇:佛缘杂文随笔

佛缘杂文随笔

佛家讲因缘,前不久,在网上拍到一幅本焕长老真迹。这幅字洗尽铅华,平实中透出沉稳大气,榜体行楷,题“天地人和”四字,是大德一百岁高龄时所作,我看着它,多了几分感动。

有此机缘,能得到这幅字是我今生福气。本焕长老乃佛学界泰斗,中华佛教名誉会长。他继临济禅宗法脉,也是印顺大和尚的导师(印顺全集1600多万字,对后世影响深远),早年受到虚云禅师邀请任某寺主持,几十年功行不辍,斐誉中外。老人于一百零六岁安然示寂,化七彩舍利近万颗,是公认的高僧。

借此外缘,我想谈谈对佛学的粗浅认识和感悟。佛学在我眼中,用二十个字去归纳:“浩如烟海,微妙精深,修学并证,理行兼备,无上正法。”我学佛多年,其实不敢用“学”来谈,勉强为之,只是读了一点佛学概论、佛经典籍而已。每次读经论,只叹自己学识浅薄,根基陋钝,常令心生惭愧。

佛家三藏十二部,大谈古今圣贤之说,无不是契着“实相”的对根应机之谈。释迦佛所证悟到的实相,乃千经万论之旨归,亦百千妙用之本源。佛陀证悟到的宇宙人生真谛,乃诸人之“自心实相”。自心实相、本来面目、如来藏、清净法身等,乃一事而假多名。所以,释迦佛悟道之后,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发出由衷感叹:“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德相,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如来智慧,乃“一元绝待,包罗万象”之实相。此“实相”,亦是儒家《大学》所说的“大”,同时,也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世间大用;亦是《中庸》所说的“中”。《易经》中“生生之谓易”之本体。同时,也是道家《道德经》所说的“道”,也包括“生生不息”之至德,此“实相”之至理,无始常新,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说,佛家、道家、儒家,其文化形式虽有差别,而文化内涵实无二致。

佛教世界观是唯心的世界观,然而,佛教的“唯心”,却不是“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这个意义上的唯心主义。佛教的“心”“物”观有着独特的内涵。佛教所说的心,是指本体论意义上的“心”;佛教所说的“物”,是指“心”的现象,包括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乃至无量的八识种子(阿赖耶识),皆属于“物”的范畴。唯物论所说的“心”,是指主观反映(根尘相对而缘起的影子)。唯物论所说的“物”,是指主观反映的对象,是与“反映”相对应的“客尘”。唯物论所说的“心”(主观反映),佛教称之为“识”,属于“物”(形而下)的范畴。唯物论所说的“物”(客观对象),佛教称之为“尘”。可见,佛教所说的“心”与“物”,是不同于唯物论所说的“心”与“物”的。当年上大学读佛学概论,对心、物关系的厘辩,让我有过意识的突破,悟性的提升。使我对问题,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向。

佛教看问题的立场,不是立足于“物”本位,而是立足于“心”本位。依照佛教说法,诸人各有一心之体,各有一心之相,也各有一心之用。诸人各自的“心体”、“心相”、“心用”圆融一体,各成一大千世界,即心灵世界——心体、心相、心用的具体统一。体、相、用在我们在生活中也比比皆是,随处可见,拿电视机来说,电视本身是体,电视外观是相,电视机能供人消遣娱乐是用。再如汽车,汽车是体,汽车的`外观品牌是相,汽车的功能跑在马路上是用。拿电灯来说,也可以灯为体,电为用,光明为相来看待。总之,体、相、用很活泼。我们感悟一座城市,居住着很多人,若依唯物论立场,城市只有一个,大家共处其中。对象是人和城市。若按佛家立场看,这个城市的每个人,各人有各人那个意义上的城市,以及各人那个意义上的生活内容和具体感受。各人那个意义上的城市,以及各人那个意义上的生活内容和具体个人感受,又是各不相同的。此时,城市不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一”,而是主观存在着的“多”,诸人心中各有自己那个意义上的那座城市,故谓之主观存在着的“多”。此时,城市已不再是一个“心外之物”,而是心灵之光中的一个复合法相(所谓“复合法相”用苍蝇复眼来比喻,每个复眼都有一个完整的世界,所有复眼组成的眼睛又是一个整体的相)。佛教所说的法界全体,就是这个意义上的“‘心’为本位”的“心”与“物”的具体统一。套用《华严经》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能够悟到什么?

佛学体系非常庞杂,从前人的总结来看,大体可分为法相宗(唯识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密宗)、律宗和小乘宗派。每个宗派对应根基和教化对象有很大差异,当然也殊途同归。若分而论之,每个宗派的历史传承、经论依据、行证教义都能写成长篇大论,这不是此文能阐扬的。笔者结合自身认识,粗浅谈谈佛教的基本属性。

从形式上看,佛教有显、隐之分。佛教的显义,就是俗情所理解的那个意义上的宗教,是超现实、超人性的,是“心佛二元”的。然,佛教更有其隐义,即以宗教形式所隐喻的心性之学的内容,是现实、人性的,是“心佛不二”的。拿《妙法莲华经》做喻,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隐喻“在世间而清净”的自心本性;《金刚经》以“金刚”的“坚、利、明”来隐喻“断除烦恼”的般若智慧。《心经》全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内在含义也可看做“以大智慧之船度我们走出生死烦恼此岸,到达圆融涅槃彼岸。”其实,此岸和彼岸无非也是比喻。《法宝坛经》中,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他处觅菩提,恰似寻兔角。”千变万化,不出一心也,千比万喻,不出本体也。

《西游记》是中华古典名著,若从表面看,它是脱离现实人生的神话故事。而就其隐喻角度,它又是心学的,现实的。《西游记》运用宗教隐喻方式,表达了精神升华的实践过程。整个《西游记》的全部人物与场景,全是自心本性的哲学象征,或者称为宗教隐喻。在这方面我读过清代“悟元子”刘一明和“悟一子”陈世斌两位大德的部分著作,也看过近代学者周文志的“看破《西游记》”,只是未能深入。在《西游记》里,孙悟空与白龙马,象征着妄心攀援,也就是“心猿意马”;猪八戒,象征着食色之欲,所谓人之常情。沙悟净,象征着厚道和宽容,代表人之品德;唐玄奘,象征着志心向道,代表人之德性;紧箍咒,象征着规矩;如来象征着心灵妙体。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象征着猴心攀援,颠倒妄想,他在如来掌中怎么翻筋斗也出不了掌心,象征妄想永远不能跳出自己的光明觉性。西天的“人事索取”,也不是俗事中所谓的“索要红包”,而是象征着放下执着,证悟本来;无字真经,象征清净法身;有字经典,象征方便指授等等。佛教经典里所说的那些神奇玄虚之事,大都是运用了这种宗教隐喻的方式,象征性地表达心性之学的内容。一部经典,真正读通读透,胜过千经万论,我们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才有了人们眼中对佛学的偏见和差异。读有字之书易,悟无字之经难。读现象之书易,悟本质之经难。老师曾说,能读通读透一部《楞严经》,成佛有余。

从目的上看,我们要看到佛教的本质追求,明辨其目的,就会知道千经万论、百宗千派所指向的目标是同一个——觉悟!觉悟个什么?就是觉悟那个“自心实相”。就是佛家不厌其烦,反复强调的“本来面目、诸法实相、清净本体”等。用日常语言来说,就是人人本具的“心灵妙体”,以及这个心灵妙体的百千应用。佛教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如实的证悟此“心”,如实的开发此“心”,如实的妙用此“心”,而不是向外求驰。谈到心,我想到多年前读《达摩破相论》里一段机语:“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时不容针。我本求心不求佛,只这心是佛。若欲求佛待心知,了知三界空无物。”只有明心见性,才算入修佛之门。可见,佛学的活泼泼,灵脱脱,若探其堂奥,需要悟这颗能生万法,本来清净的心也非易事。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试问,我们了解这个无相心体了么?那颗菩提树上的果实,我们可否尝过?

快住新房了,装修后打算把这幅字装裱后挂在厅堂,每每会心瞻仰,让我感悟人生三才之妙义,也让我思悟人生真实之意义。

第3篇:初春佛缘随笔

初春佛缘随笔

我一向不信神鬼之说,但却极相信缘分。我于新春有幸朝拜金湖新建的大佛寺,那一定是因为我的佛缘。

大佛寺位于金湖县城东北角,古人云依山傍水便可称为圣地, 以“尧帝故里”自居, 素有“荷花之乡”、“鱼米之乡”、“淮上明珠”、“水乡金湖”、“苏北小江南”之美誉的金湖县因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三湖环绕,淮河入江水道自西向东贯穿,当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定名“金湖”,则是意喻资源丰富日出斗金。把大佛寺建在湖滨,既是彰显人杰地灵,又表达了金湖人祈求永保一方平安的心愿。

我虽不常出门,见得少,但初见大佛寺,就有亲切之感。虽说不上宏伟,倒也小有规模。我猜想所有的佛寺布局大致相似,平日里经常看见影视图片资料等介绍的那些木质榫卯结构的建筑,如今亲眼所见,惊叹于木工师傅精湛技艺,又感慨自己曾经的见识浅薄。清一色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问佛杂文随笔

她是佛祖身上的一只千年虱,自诩出身高贵也就生性倨傲,常是冷眼看人,也沾沾自得称自己沾了千年佛气,早就看破十丈红尘。

佛祖心慈渡人,故日日有夫八百慕名而来诚心问佛。

其间七百是痴情种子,为情生的为情死的为情疯为情痴的,来问佛讨真经,说是能教人不害那相思。

有七十六是戒痴嗔食色,不恋红尘不思凡物眼观鼻鼻通心的,来问佛求清净,剃度以后不涉烟雨,做了盲夫。

二十二是井底蜉蝣之民,铁骨铮铮意气风发亦或于浮世死死挣扎的,来问佛引路,要一剂长生药登青梯,从此武运昌隆步步高楼。

余下一个是寻死人,被野山藤蔓缠住的厉鬼,千里迢迢来,喝了黄连汤,他不问佛,他自成佛。

“还有一个呢?”她拧眉,却是在偷偷嗤笑佛祖也出了差错。

佛闭眼不答。

“余漏一个,是自甘囿于尘网,趁着薄雾掩星光,才敢道一句白首不分离。

她自不敢不愿问佛。”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问佛杂文随笔

问佛杂文随笔

她是佛祖身上的一只千年虱,自诩出身高贵也就生性倨傲,常是冷眼看人,也沾沾自得称自己沾了千年佛气,早就看破十丈红尘。

佛祖心慈渡人,故日日有夫八百慕名而来诚心问佛。

其间七百是痴情种子,为情生的'为情死的为情疯为情痴的,来问佛讨真经,说是能教人不害那相思。

有七十六是戒痴嗔食色,不恋红尘不思凡物眼观鼻鼻通心的,来问佛求清净,剃度以后不涉烟雨,做了盲夫。

二十二是井底蜉蝣之民,铁骨铮铮意气风发亦或于浮世死死挣扎的,来问佛引路,要一剂长生药登青梯,从此武运昌隆步步高楼。

余下一个是寻死人,被野山藤蔓缠住的厉鬼,千里迢迢来,喝了黄连汤,他不问佛,他自成佛。

“还有一个呢?”她拧眉,却是在偷偷嗤笑佛祖也出了差错。

佛闭眼不答。

“余漏一个,是自甘囿于尘网,趁着薄雾掩星光,才敢道一句白首不分离。

她自不敢不愿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佛笑了杂文随笔

佛笑了杂文随笔

-01-

那天,人头攒动。那天身在他乡,热闹的市场中三步一堂六步一庙。那天的场景从没来过,却不感到陌生。

亲戚要搬家了,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要搬离那个已经住了多年的老地方,而这个新家甚至不如原来窝居的地方大。偏僻老旧,夹杂在沸沸扬扬的闹场之中,出入都不是那么方便。

左拐右拐,在一处胡同里停了下来,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大杂铺的拼租房。既是家也是市场,各色人等摩肩接踵穿梭在这个热闹的市场里。有卖鱼的有卖肉的,有卖菜的有卖各色日用品的。整个市场里人声鼎沸甚是热闹,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在这里居住肯定不会觉得寂寞。

亲戚们都来帮忙了,跟着往前走,挤在人群里只能踮起脚尖看着前面的人,一不留神就会被人群给挤掉队了。

前后左右都是人,你能想像到那么大一个市场如此繁盛的商业的活动吗?像是赶大集,却又有点不太像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佛缘杂文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佛缘杂文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