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假字贯穿全篇--《项链》主题新解(教师中心稿)
四川省遂宁师范学校翟玉泉
读罢《项链》,一个“假”字深深地刻在我的脑中,我感到小说中充满了“假”,最终以“假”结束全篇,假项链仅仅是小说的“假”的一个具体代表而已,并非小说的全部。整篇小说以假的东西来戏弄、摧折真的东西,以虚假来吞噬真诚,揭露假恶丑对真善美的践踏,从而揭露作者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虚假。请看:
一、小说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所追求的充满了虚假。
她的美丽动人,因为追求不可能得到的上流社会的地位和有钱有势的男人的爱而失去了不该早逝的光泽;家境贫寒,她却偏偏喜欢漂亮服装和珠宝,整天只做着过高雅和奢华生活的梦;她参加教育部长的家庭舞会,为男人们对她的关注而陶醉,殊不知男人们只是把她当玩物,哪能给她想要的东西;她丢失朋友的项链,就只因为怕朋友说自己,要保持自己的面子而不对朋友说实话,害得夫妇十年艰辛;十年艰辛,她的外表像贫苦的女人,内心却无时不涌动着挤入那可望而不可及的上流社会。她的美丽、真诚、善良都被虚假的追求有意无意地摧残。
二、小说主人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充满着虚假。
小说写道:“在妇女,美丽、风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可是,妇女的外表美能够持续多久?一旦年老朱黄,没有了资质,就成了男人们的弃物,美丽动人的妇女真的得到了爱吗?没有。这对妇女的追求来说,不是虚假的吗?
富有的佛来思节夫人也买了不少假项链来乱真,以显示自己的富贵和高雅;玛蒂尔德去买项链,珠宝商却说只卖了盒子,并没有卖出真正的钻石项链;她参加舞会,上流社会的男人们都注视她,想讨好她,就只因为她那不能保持长久的漂亮外表,他们以后再遇到漂亮的女人又会怎样呢?还不是一样。这一切,不正说明那个社会环境充满了虚假吗?
资本主义社会充满了金钱的铜臭味,就像那挂外表美丽的项链掩饰不住它的虚假的本质一样。仅凭美丽的外表和一挂假项链,怎么可能使出身低微、家境贫寒的玛蒂尔德挤身上流社会?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莫泊桑,不可能对那个社会的本质没有深刻敏锐的认识,不可能肤浅到只是批判过分的虚荣心和揭示小人物对命运捉弄的无能为力,作家要揭露的应该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假性对人的真善美的摧残。虚假的东西不仅摧毁了女主人公外在美,而且摧毁了她对人生、对理想生活的美好希望。这正应证了鲁迅说的“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句话。一个“假”字概括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之间关系的虚假本质。这正是小说的主题所在,即:小说通过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假的本质和对真善美的摧残的罪恶。
作者邮箱:sncdjy@126.com
第2篇:项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denghao
教学目标:
1、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结局。
3、认识爱慕虚荣的危害。
教学重点: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结局。
教学难点:认识爱慕虚荣的危害。
课型:讲读。
主要教法:讨论法。
教学设想:因为本文学生已在英语课上学过,所以决定本文用一课时完成。
具体步骤:
一、课文题解
《项链》原题《首饰》,发表于1884年,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短篇精品。它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风尚日趋败坏,“上流社会”的骄奢浮华的生活也成为小资产阶级中的不少人憧憬的理想,主人公玛尔德就是这样一个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并为此而追求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
二、课文简析
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作者先以“层递法”写路瓦栽夫人为参加舞会准备衣着、首饰的“奋斗”过程,然后在她出足风头的虚荣顶点上笔锋突转,写她乐极生悲丢失项链,从此厄运临头。她不但没能爬进上流社会,反而跌落到社会的更底层。情节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又意味深长。待到熬过十年艰辛,她刚要为自己总算还清债务而“得意地笑”的时候,即意外地得知丢失的项链原来是假的,远远不值这十年所付的代价。故事至此嘎然收尾,既令人反思其过去,又让人揣测其将来,余味无穷。小说正是以这样曲折动人的情节尖锐地嘲讽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资产阶级思想,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对人们的毒害,从一个侧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的丑恶本质。
三、特点提示
1.造成路瓦栽夫人悲剧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路瓦栽夫人本身的原因。她受过一定教育,长得美丽动人,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奢华的生活,而清贫的生活使她不断地感到痛苦,所以她心里常生出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这种崇尚虚荣、羡慕豪华生活的心理是造成她悲剧的主观原因。另一方面是社会原因,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毒化人们的灵魂,腐蚀普通的人们。以貌取人、金钱万能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以及上流社会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毒害了路瓦栽夫人,是造成她悲剧的客观原因。
2.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细腻,深刻,既具体细致地描述了主人公羡慕虚荣的内心世界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心痛苦(如小说的开头),又结合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借项链时的一系列动作、语言等)。这些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充分提示了小资产阶级妇女庸俗、空虚的内心世界。
3.对玛蒂尔德这个小资产阶级妇女,作者对她的态度,历来被认为一是批评其虚荣,二是同情其不幸。其实这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看到作者对玛蒂尔德还持有赞赏的态度。这只要仔细读一读玛蒂尔德在丢失项链以后的表现就可以知道: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靠自己十年艰辛的劳动来偿还巨额债务。如果说小说前面看重展示主人公爱慕虚荣、追求奢华的性格的话,那么小说后面则侧重展示了主人公讲信誉、恪守道德观、不轻易被厄运压倒的性格。因此,这个人物的性格是多侧面的、丰满的;作者的批判她的同时,又倾注了同情和赞赏。
四、课堂讨论
1.有人认为,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有点偶然性,完全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需要。因为舞会上丢项链的事是不大可能发生的,即便丢了,以后也可能会发现丢失的钻石项链的假的,如果这样,玛蒂尔德的结局将会是另一番样子。对这种议论,你怎么看?
2.“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对作者这一看法,你怎样理解?
教后感:课后布置学生写了一篇200字的续写,学生的构思颇有新意,创意。以后是否可从这个角度多考虑一下教学方法。
第3篇:项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莫泊桑
教学目标
1、故事情节的梳理
2、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设计
通过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明确文体阅读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培养形成的阅读能力有效地转化为写作能力
教学时数
一节课
一、新课导入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从前有个流浪汉叫苏比,整天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那一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对于他来讲,监狱也许是他最好也是唯一的避难所,于是苏比想尽一切办法去争取坐牢的资格,他先后偷过东西、打过人、打碎过商店橱窗的玻璃、调戏过妇女、在街上大吵大闹,但每次各个都不能如愿被抓。无奈之下,他来到一座教堂前,倚在铁栏杆上,静静地聆听着教堂里传来的《圣经》悠扬的声音,他幡然醒悟,决定重新做人,这时……两个警察却以妨碍治安的罪名把他送进监狱。
这个结局大家想到了吗?想被抓总是不被
第4篇:项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张连生
《项链》【一】
目的:
通过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了解造成其悲剧的根源。
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重点
1.故事情节的偶然性与人物不幸遭遇的必然性。
2.如何评价路瓦栽夫人这一形象。
难点
故事情节的偶然性与人物不幸遭遇的必然性的分析
方法
解读、分析
过程
一、作者简介
吉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在老师福楼拜的指导下,在著名的《梅塘晚会》小说集中发表了短篇小说《羊脂球》,又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他“像流星一样地进入文坛”,一生也像流星般一闪而过。43岁时,因癫痫病复发而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善于从平凡琐屑的事中,引出有声有色的故事,使人情世态真相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