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内蒙访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感情。
2、继续复习巩固夹叙夹议的写法。
3、学习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复习检查。
(略)
(二)讲授内容。
1、导语赵长城、汉城堡在历史的烽烟中有的已经面目全非了,然而那些由残酷战争孕育出的和平美好的象征却越来越清晰,那就是被呼为青冢的昭君墓。
2、阅读课文画出记叙昭君墓的段落,分析记叙了哪些内容昭君墓的位置、周围环境、青冢的传说画出议论昭君墓的段落,分析作者的观点肯定昭君出塞、肯定和亲政策。
(三)知识迁移。
给学生适当材料,让学生运用作者所使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分析历史事件。
材料1: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之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的抵御着异族的入侵,捍卫着神圣的祖国疆土。这高耸云天的坚固的城墙……那一处没埋葬过入侵者的累累白骨,这遭到玷污的雄关,至今还蒙着耻辱的灰尘……(出自学生刚学过的峻青的《雄关赋》)。
(1)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运用作者所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站在民族大家庭的角度上辩证分析这段文字有什么不足?
(2)启发、思考我们所用的所有课本(不仅仅语文课本)中是否还存在着这种现象?
材料2: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东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王昭君》《游昭君墓》六首清·彦德翦伯赞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
(一)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鸣驼铁马列长亭,万里毡车赴北亭。若以功名论,几于卫霍同。从此长安无梦到,未央宫殿月空明。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
(二)纵使承恩宠,焉能保始终。旗亭历历路茫茫,风雪关山道路长。至今青冢在,决胜赋秋风。莫道娥眉无志气,不将颜色媚君王。
(三)(四)黑河青冢两悠悠,千古诗人泪不收。千首哀词万首诗,不信汉宫花万树,昭君一去便成秋。同声歌哭说妍媸。
(五)和亲本事汉家策,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出塞如何怨画师。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六)悠悠今古换人间,地覆翻天十二年。死去有灵应一笑,红旗飘荡大青山。
(1)分析、讨论:三位诗人对昭君远嫁这一历史事件各自发表了怎样的看法?那位诗人的观点是辩证的、客观的?
(2)启发、思考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
(四)作业。
附板书:
内蒙访古
翦伯赞
一段最古的长城战争
大青山下
城堡
民族团结
昭君墓
和平
第2篇:《内蒙访古》教学设计范文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感情。
2、继续复习巩固夹叙夹议的写法。
3、学习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复习检查。
(略)
(二)讲授内容。
1、导语赵长城、汉城堡在历史的烽烟中有的已经面目全非了,然而那些由残酷战争孕育出的和平美好的象征却越来越清晰,那就是被呼为青冢的昭君墓。
2、阅读课文画出记叙昭君墓的段落,分析记叙了哪些内容昭君墓的位置、周围环境、青冢的传说画出议论昭君墓的段落,分析作者的观点肯定昭君出塞、肯定和亲政策。
(三)知识迁移。
给学生适当材料,让学生运用作者所使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分析历史事件。
材料1: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之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的抵御着异族的.入侵,捍卫着神圣的祖国疆土。这高耸云天的坚固的城墙……那一处没埋葬过入侵者的累累白骨,这遭到玷污的雄关,至今还蒙着耻辱的灰尘……(出自学生刚学过的峻青的《雄关赋》)。
(1)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运用作者所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站在民族大家庭的角度上辩证分析这段文字有什么不足?
(2)启发、思考我们所用的所有课本(不仅仅语文课本)中是否还存在着这种现象?
材料2: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东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王昭君》《游昭君墓》六首清·彦德翦伯赞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
(一)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鸣驼铁马列长亭,万里毡车赴北亭。若以功名论,几于卫霍同。从此长安无梦到,未央宫殿月空明。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
(二)纵使承恩宠,焉能保始终。旗亭历历路茫茫,风雪关山道路长。至今青冢在,决胜赋秋风。莫道娥眉无志气,不将颜色媚君王。
(三)(四)黑河青冢两悠悠,千古诗人泪不收。千首哀词万首诗,不信汉宫花万树,昭君一去便成秋。同声歌哭说妍媸。
(五)和亲本事汉家策,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出塞如何怨画师。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六)悠悠今古换人间,地覆翻天十二年。死去有灵应一笑,红旗飘荡大青山。
(1)分析、讨论:三位诗人对昭君远嫁这一历史事件各自发表了怎样的看法?那位诗人的观点是辩证的、客观的?
(2)启发、思考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
(四)作业。
附板书:
内蒙访古
翦伯赞
一段最古的长城战争
大青山下
城堡
民族团结
昭君墓
和平
第3篇:内蒙访古
第九课 内蒙访古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学习本文要把握两点:一是文章的结构。文章虽可分成各自独立的两大部分,但这两部 分合在一起又是那么联系紧密。分则各具特色,合则浑然一体。这篇文章之所以能达到这种 境界,就在于文章的结构上,作者采用了一条明线的线索(作者的游踪),辅之以贯穿全文的 深切感情(歌颂民族大团结),把文中的所有大小事件、古今人物缀成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只 要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贯穿文章的线索,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进而理解文章的思 想内容,真正读懂文章。二是在学习时,要紧紧抓住本文夹叙夹议的特点。阅读过程中不妨 先将文中记叙的成分和议论的成分分别挑选出来,思考一下记叙是什么,议论的又是什么,这两者的联系是什么?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在记叙和议论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散文,它
第4篇:《内蒙访古》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为新版高一教材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概括重点,提取精要。本课的学习重点是:
一、借助课文有关语句,概括内容要点;
二、把握课文的内在联系,提高概括能力。概括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恰当的概括来自对课文的正确理解,只有提高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水平,才会不断提高概括能力。
本文是一篇访古游记,涉及内容多,文化底蕴丰富:有地理、有历史、有人物、有古迹遗物,有文献资料;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有分析议论、安排有序、毫无杂乱之感。看似各自独立的两部分,却又形联神系,浑然一体。加强民族团结的思想在文章中一直表现得十分鲜明,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好文章,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在理清文章记游线索的基础上
第5篇:《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
陈栎旬
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所表达的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理解夹叙夹议,记叙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3.学习在把握课文文意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有关语句正确而熟练的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4.引导学生在读读议议中理解要点,把握主旨,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并了解全文是怎样按线索布局的。2.掌握叙和议之间的关系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文献资料来为阐发自己的观点服
三:教学难点:通过逻辑推理,准确理解作者本意和课文主旨。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2)讲析《一段最古的长城》理清这部分文章思路,把握结构层次。3)理解夹叙夹议,继续为议论服务的写法。二
第6篇: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章的思想--民族团结的强烈愿望。2.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并学习本文考据与文采兼备的写法,掌握夹叙夹议的写法。3.情感目标:并理解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情感--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访古中的评议)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法、点拨法、讨论法、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互动法。教学设想: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出示内蒙风光图]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边马儿跑”多么令人神往!听着这首熟悉的歌曲,令人豪气顿生。人们都说“内蒙是中国的正北方--一片吉祥赤诚的疆土”,今天这堂课我们就随历史学家翦伯赞一起来看看内蒙,领略内蒙的风光、了解
第7篇:《内蒙访古》说课稿
《内蒙访古》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为新版高一教材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概括重点,提取精要。本课的学习重点是:一、借助课文有关语句,概括内容要点;
二、把握课文的内在联系,提高概括能力。概括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恰当的概括来自对课文的正确理解,只有提高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水平,才会不断提高概括能力。
本文是一篇访古游记,涉及内容多,文化底蕴丰富:有地理、有历史、有人物、有古迹遗物,有文献资料;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有分析议论、安排有序、毫无杂乱之感。看似各自独立的两部分,却又形联神系,浑然一体。加强民族团结的思想在文章中一直表现得十分鲜明,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好文章,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在理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