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苏辛词说》杂文随笔
《苏辛词说》杂文随笔
顾随先生的《苏辛词说》,篇幅不长,82000字,基本上是用文言文写的,作者学识渊博,每一篇文章看似篇幅不长,但信息量巨大,每一次读都不宜读太多,然后慢慢品读它的意思。
这个过程很慢,但沉浸其中,很是享受。即使有的地方读不懂,但沉浸在那种力图想弄明白的感觉里也是非常享受的。诗词的意境,还有解释诗词的.意境,还有我们读书时的感觉,合起来产生了一种综合的意境,悠远,深静,如随意娓娓道来,却又耐人寻味。
这本书读的较慢较认真,把里面几乎所有不懂的词,都通过网络查了它的意思,并且抄在了书上。但是这样也记不住。但是记不住也忍不住去查去抄,简直都有点强迫症。在其他书中再遇到同样的词,再查一两次,也就多少能记住点儿了。
在这本书里,经常看到一些不常用的词汇和成语,如“颊上三毫”、“沦浃肌髓”、“深文周纳”、“椎轮大辂”、“逾闲荡检”、“探骊得珠”等,很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总之,读这本书,内心感到很充实、丰满、满足。读了顾随的《苏辛词说》,再读他的学生周汝昌的《千秋一寸心》,感觉容易多了。不过,同样也是美好的享受。
中国诗词文化,涵养性情,沟通灵魂,意境悠远,博大精深,实在是美的享受。
第2篇:《苏辛词说》杂文随笔
顾随先生的《苏辛词说》,篇幅不长,82000字,基本上是用文言文写的,作者学识渊博,每一篇文章看似篇幅不长,但信息量巨大,每一次读都不宜读太多,然后慢慢品读它的意思。
这个过程很慢,但沉浸其中,很是享受。即使有的地方读不懂,但沉浸在那种力图想弄明白的感觉里也是非常享受的。诗词的意境,还有解释诗词的意境,还有我们读书时的感觉,合起来产生了一种综合的意境,悠远,深静,如随意娓娓道来,却又耐人寻味。
这本书读的较慢较认真,把里面几乎所有不懂的词,都通过网络查了它的意思,并且抄在了书上。但是这样也记不住。但是记不住也忍不住去查去抄,简直都有点强迫症。在其他书中再遇到同样的词,再查一两次,也就多少能记住点儿了。
在这本书里,经常看到一些不常用的词汇和成语,如“颊上三毫”、“沦浃肌髓”、“深文周纳”、“椎轮大辂”、“逾闲荡检”、“探骊得珠”等,很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总之,读这本书,内心感到很充实、丰满、满足。读了顾随的《苏辛词说》,再读他的学生周汝昌的《千秋一寸心》,感觉容易多了。不过,同样也是美好的享受。
中国诗词文化,涵养性情,沟通灵魂,意境悠远,博大精深,实在是美的享受。
第3篇:苏小妹杂文随笔
袁枚《随园诗话》有一段有关苏小妹的考证:“世传苏小妹之说,按《墨庄漫录》云:‘延安夫人苏氏,有词行世,或以为东坡女弟适柳子玉者所作。’《菊坡丛话》云:“老苏之女幼而好学,嫁其母兄程潜之子之才。先生作诗曰:‘汝母之兄汝伯舅,求以厥子来结姻。乡人婚嫁重母族,虽我不肯将安云。’考二书所言,东坡止有二妹;一适柳,一适程也。今俗传为秦少游之妻,误矣!或云:‘今所传苏小妹之诗句对语,见宋林坤《诚斋杂记》,原属不根之论。’”
但找来宋人的《墨庄漫录》一读,却发现袁枚的引用有出入,原书说“延安夫人苏氏,丞相子容妹,曾子宣内也,有词行,世或以为东坡女弟,适柳子玉者所作,非也。”原来有关苏小妹的传说在宋代就出现了,只是这个“延安夫人苏氏”,说的是宰相苏颂之妹,她的词章以秀丽称着于世。而柳子玉名瑾,苏东坡的《祭柳子玉
第4篇:苏小妹杂文随笔
苏小妹杂文随笔
袁枚《随园诗话》有一段有关苏小妹的考证:“世传苏小妹之说,按《墨庄漫录》云:‘延安夫人苏氏,有词行世,或以为东坡女弟适柳子玉者所作。’《菊坡丛话》云:“老苏之女幼而好学,嫁其母兄程潜之子之才。先生作诗曰:‘汝母之兄汝伯舅,求以厥子来结姻。乡人婚嫁重母族,虽我不肯将安云。’考二书所言,东坡止有二妹;一适柳,一适程也。今俗传为秦少游之妻,误矣!或云:‘今所传苏小妹之诗句对语,见宋林坤《诚斋杂记》,原属不根之论。’”
但找来宋人的《墨庄漫录》一读,却发现袁枚的引用有出入,原书说“延安夫人苏氏,丞相子容妹,曾子宣内也,有词行,世或以为东坡女弟,适柳子玉者所作,非也。”原来有关苏小妹的传说在宋代就出现了,只是这个“延安夫人苏氏”,说的是宰相苏颂之妹,她的词章以秀丽称着于世。而柳子玉名瑾,苏东
第5篇:朗读苏辛豪放词开场白
朗读苏辛豪放词开场白(通用5篇)由网友 “风生二春”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朗读苏辛豪放词开场白,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中考古诗词之“苏辛”与豪放派词
苏辛
苏辛是北宋文学苏轼与南宋辛弃疾的并称。
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高佑釲《陈其年湖海楼词序》引顾咸三语曰:“宋各家词最盛,体非一格,苏、辛之雄放豪宕,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各极其妙。”
自晚唐“花间派”以来,词以婉约为正宗,诗庄词媚,几成定格。到了苏轼,才以豪健纵放之笔,创豪放一派,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使词体获得了解放。胡寅为向子諲《酒边词》作序说:“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