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辛劳的蚂蚁》和《走向虫子》导学案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3.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
赏析蚂蚁的可笑又可爱的特点;体会“虫子”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知识卡片一
马克吐温,(MarkTwainl835~1910),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LanghorneClemens)。美国作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竞选州长》、《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其代表作《百万英镑》倍受欢迎,并于1896年2月获得爱斯洛文学奖。
知识卡片二
刘亮程,文学家,作家,1962年出生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风中的院门》、《一个人的村庄》、《库车》等。其中,代表作《一个人的村庄》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并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2.生字
拭去(shì)蚱蜢(zhàměnɡ)蹭到一边(cènɡ)豌豆(wān)扬镳(biāo)卸下(xiè)
褒扬(bāo)顶巅(diān)痒(yǎnɡ)蜣螂(qiānɡlánɡ)土坷垃(kē)一轱轆(ɡūlu)
3.多音字。
(háng)银行(chèng)称心(chóo)朝鲜(bēi)背负
行(xíng)行动称朝背
(héng)道行(chèn)称职(zhāo)朝气(bèi)背影
(hàng)树行子
(chù)住处(hǎo)好处(lē)勒索(zháo)着火
处好勒着(zhāo)着数
(chǔ)处理(hào)爱好(lēi)勒掯(zhe)顺着
(zhuó)着落
4.词语。
莫名所以:说不出原因来。
欺世盗名:欺骗当时的人,窃取名誉。
鹅卵石: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曾被水反复冲刷磨去棱角的椭圆形的光滑如鹅卵的石头。
浏览:粗略地看。
二码:英美长度单位。一码等于三英尺,合0.9144米。
雷同:随声附和。也指相同。
蚱蜢:昆虫,似蝗而小,农作物害虫。
痴呆:呆笨的样子。
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着什么的样子。
分道扬镳:原指分路而行,后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扬镳,驱马前进。
多情善感:重情谊,容易被感动。
犹豫;疑惑不决。
未雨绸缪:下雨之前赶快修房补屋。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悬崖勒马:在将要掉下悬崖之前,勒住了马。比喻在最危险的时候,翻然醒悟。
蜣螂:昆虫,吃动物的尸体和粪尿等,常把粪滚成球形。
土坷垃:土块。
4.自读课文,整体感悟,理清文章结构。
《辛劳的蚂蚁》
一只蚂蚁搬运经过鹅卵石、杂草,“拽”“扯”“拉”“掀”“爬”
“有如我……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
另一只蚂蚁“举”“叼”“拉”“搡”“拖”“跳”“丢”
蚂蚁的特点:欺世盗名:无目的、无功效、徒劳
《走向虫子》
思维方式
人动物
比较
对比
鲜明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问题一:整体感悟。
1.《辛劳的蚂蚁》的题目是“辛劳的蚂蚁”,你如何理解“辛劳”?
蚂蚁的辛劳是虚伪的,是愚蠢的,表现了对蚂蚁的欺世盗名的辛辣讽刺。
2.《辛劳的蚂蚁》中,蚂蚁的愚蠢表现在什么方面?
搬运无用的东西,遇到障碍不知绕开,遇事不知动脑,只知道蛮干,不知团结合作,托运东西毫无目的……
3.《辛劳的蚂蚁》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试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相对应的内容。
作用: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1)它缺乏判断力,不能区分什么东西是吃的,什么东西不是吃的。
它捕获到一件东西;那东西一般无论对它自己或者对别人都是毫无用处的,那东西往往比其应有的体积大六倍。
(2)它不能绕过一个树桩,找不到回家的路。
它被一个小鹅卵石挡住了路……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
(3)(它)并不讲求实效,因为它抵家时从来没带回去一件它头里搬运的东西。
那条蚱蜢腿又一次被拖着走遍了那块老地方……其重量足以让它们进行一番娱乐。到最后,把它丢在了路当中,随便任何其他笨蚂蚁谁爱要的给收了去。
4.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具有怎样的特点?
欺世盗名:无目的、无功效、徒劳。
5.《走向虫子》一文描述了哪几种动物?它们分别在做什么?
八脚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
6.《走向虫子》通过写小动物的事,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任何事物都各有各的规律,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
问题二:重点探究。
1.人有“人性”,马克吐温认为蚂蚁亦有“蚁性”。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具有怎样的“蚁性”?从文中找出描写“蚁性”的关键词语并进行归纳。
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并非题目和课后寓言所说的“辛劳”“会未雨绸缪”“备不时之需”,而是“愚蠢”的代名词,总是干一些“毫无用处”“莫名其妙”的“傻事”,仿佛“痴呆”般地重复工作,是“爱慕虚荣”,“迷惑”世人,“蒙混”了许多年代的“欺世盗名”之徒。
2.作者在写蚂蚁搬运东西时,描写得非常细致生动,试第2自然段进行分析。
美点1.运用“不是……而是……”关联词,对比鲜明,写出蚂蚁的愚蠢之状。
美点2.“气愤”“恶狠狠”等词的神态描写,“跳”“踢”“啐”“揪”“拉”“扯”“拖”“推”“掀”等动词的运用,突出了蚂蚁的愚蠢,描写中充满了讽刺。
美点3.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既幽默诙谐,又充满讽刺意味。
3.《走向虫子》中,三只小虫子的行为是否如作者一开始说的“可笑”呢?
不是。对于第一只虫子,作者说到“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有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对于蜣螂,作者写道“……还是少管闲事。我已经有过教训”。对于蚂蚁,作者的感慨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可见,刚开始是“看得可笑”,但到最后我们可以感受到真正可笑的是我们人类。
4.从《走向虫子》一文中的三只虫子身上,大家能否找出我们“人”的可笑之处呢?
从第一只虫子身上,可笑“人的自以为是”;从蜣螂身上,可笑人类智慧的有限;从蚂蚁身上,可笑人类能力的有限。
问题三:语言品味。
1.精读《辛勤的蚂蚁》一文,请找出文中让你心动的段落或句子并简要分析。
例子:它做这样聪明的事,有如我背着一袋面粉从海德堡去巴黎,却绕道攀登施特拉斯堡尖塔一样。它爬到了上面,发现那地方不对头,于是它随便浏览了一下风景,接着,或者是爬了下来,或者要滚了下去。然后再一次出发--这一次仍像往常一样,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
理解:这个比喻,以显而易见的荒谬,把蚂蚁的愚蠢笨拙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读者感到的,仅仅是蚂蚁的笨拙、弱智和浪费力气吗;好像不完全是。在蚂蚁的笨拙中,似乎并不完全可笑、可悲、可怜、可恶、可恨,其中还有一点可叹、可爱、可欣赏的成分。为什么呢?因为它十分认真,十分执著,十分投入,十分顽强,十分天真,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完成着自己的任务。它的这份执著、真诚和它的笨拙、弱智形成了反差或错位,构成了荒谬,隐含着作者的优越和宽容,引发了读者同情和会心的微笑。
2.幽默是一种智慧,是让读者在微笑中品味深刻的哲理。《走向虫子》一文中幽默的语言比比皆是,请同学们找出一两例来谈谈,品味一下。
例:第7自然段中对蜣螂姿势的描写、第8自然段中说“孤寡老小在等着这条虫呢”、第9自然段中“它生气了”、第12自然段“我会搬它回家吗”的心理活动,特别是想象两只蚂蚁见面商量等等,都是大词小用,赋予了蚂蚁人的思想行为,显得特别风趣。
学习笔记
【知识链接】
蜘蛛
“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这是一条有趣的谜语,相信你能猜出这是善于结网捕虫的蜘蛛。在天气暖和的时候,你会发现墙角边、屋檐下都有蜘蛛忙碌的身影,它们正忙着吐丝结网呢!许多人以为蜘蛛是昆虫,其实这是误解,昆虫只有6只脚,且大都有一对触角和翅膀,而蜘蛛有8只脚,没有触角和翅膀。
白蚁
白蚁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一种生物,已生存繁衍了2亿多年。因为它们会蛀坏房屋、桥梁、家具、地板和森林等,被人们称为可恶的“无牙老虎”。不过白蚁在建筑方面的才能让人不得不钦佩赞叹。它们用几十吨泥土构筑的8、9米高的蚁冢(zhǒng),既坚固耐用,又精巧绝伦,远远望去,既似高塔,又像碉堡,是非洲草原上的一道独特风景。所以,人们又把白蚁称为“自然界的建筑师”。
蜣螂
蜣螂体黑蓝色或灰黑色,在马粪堆下面生活。它在马粪堆下掘个小洞,白天就呆在洞里,晚上飞翔,到处寻找马粪。马粪不仅是蜣螂的食物,也是它的幼虫的食物。它找到粪堆以后就钻到底下,掘一个很深的洞,把洞里装满粪,吃掉一部分,储存一部分,俗称“屎壳郎”。
蜣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这种甲虫可以作为睛雨计。蜣螂只在好天气出现之前飞翔。有的时候整天都下雨,傍晚还在下毛毛雨,天上还乌云密布,而蜣螂却出来飞翔,结果,第二天乌云确实散了,天气也变晴朗了。蜣螂活得很久,它可以作为整个夏天的“睛雨计”。
【问题生成】
1.通过对“蚂蚁”生活细节的赏析,蚂蚁在世人眼中的美好形象已经被“颠覆”。那么,作者真的把蚂蚁视为一文不值,甚至欲除之而后快的“敌人”吗?我们能否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品出另外的一种情感呢?
①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虽然笨拙弱智,但对待工作却十分认真,执着、投入、顽强,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是另一种值得欣赏的“蚁性”。
②蚂蚁的愚蠢行为是有害的,但害处局限于本身,后果并不严重,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能博人一笑却难以引人悲伤,因而蚂蚁的结局是喜剧性的,好似生活中的调味品。
③蚂蚁愚蠢,但绝不邪恶,如两只蚂蚁合作搬运未果,虽然“上火”“打架”,但没有产生邪恶,很快又言归于好,从而显出了善良的本性。
所以,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并不仅仅可笑、可悲、可怜,还有可爱、可欣赏、可敬佩的成分,实际上体现了包括马克吐温和你我在内的人类共同的弱点,这种弱点,不仅仅可笑,而且可爱。
2.通过对《走向虫子》一文的学习,你从中得出怎样的感悟出?
《走向虫子》这篇文章让人类看见自己身上的弱点,那么我们就应尽力去克服它,时时注意自我反省。孔子有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我想,我们不仅要向他人学习,还得向大自然中万千生灵学习,毕竟我们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员。那么,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走近自然,关注自然,保护自然,做个真正的有心人。
3.如果你遇到一只伤残的、外表丑陋的,可能还是有害的小生命,你会怎样对待它?
不论是伤残的、丑陋的、有害的,都是一条生命,我们都不能将他制至于死地:因为有害无害是相对人类而言的,其实他们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生命权的,都应受人类的尊重。
【教学建议】
1.激情导入:
《辛劳的蚂蚁》:在错综复杂的人类世界中,要辨清事情的真伪是极其困难的,即使是伟大如曹雪芹者,也只能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来掩饰内心的困惑。那么,在动物的世界中,真相是容易探究的吗?《辛劳的蚂蚁》一文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辛劳的蚂蚁》:前面我们学习了马克吐温先生的《辛劳的蚂蚁》,知道了他其实是通过蚂蚁来写我们人类,今天我们要走近更多的小虫子,看看作者是不是也通过小虫子来写我们自己。我们今天一起--走向虫子。
2.学法指导:
(1)比较探究法。
南帆先生的《蚂蚁》写的是自以为幸福无比,但是在居高临下的人看来,幸福是十分不可靠的,就在它得到一点食物乐不可支之时,致使它毁灭的危机随时可能爆发。这里的蚂蚁,显然是南帆充满理性智慧的心灵反照。而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却是另外一种心灵的反照,另有一种针对性。即作者之所以要写蚂蚁,就是因为发现了世俗之见中包含着许多谬误。蚂蚁并不像天主教学校的教科书里所写的那样,整日辛劳,为冬天储存什么食粮。本文的全部趣味,与科学普及小品迥异,作者并不严格地遵循客观观察。《走向虫子》这篇文章,和南帆、马克吐温的文章有点相似,都是写小虫子的。不过南帆和马克吐温写的是一种虫子(蚂蚁),而刘亮程的文章虽然不长,却写了好几种虫子,先是一种连名字也可以忽略的虫子,后来是一种叫做蜣螂的虫子,最后是蚂蚁。但这种区别是表面的。三种虫子,在人们看来,是不起眼的,微不足道的,相对于人来说,是渺小的。这有什么可写的呢?如果按照某些贴近生活也就是贴近虫子的作文指导原则,对于虫子的描写,就限于这些常规的观感,那么文章就很难写,甚至写不出什么名堂来了。但是,作者之所以写得引人入胜,却不是这样。而是循着另一条思路,写自以为是的观感,一次又一次的碰壁。这是贴近虫子吗?不是,是贴近自我,贴近自我对于虫子的观感的变化,也是一条成功的为文之道。
(2)品味语言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备选问题】
1.比较阅读南帆先生的《蚂蚁》与马克吐温的《辛勤的蚂蚁》,看看二者感情的流程是否存在差别?说明了什么?
在《蚂蚁》中,作者从把蚂蚁看成是神经质般的可笑和对其“英雄气概”的调侃,转为对蚂蚁生命价值的悲悯,再提升到对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生命规律的坦然揭示,情感由热情逐渐变得冷峻,体现了作者对世界在某种程度上的冷眼旁观。在《辛勤的蚂蚁》中,作者以蚂蚁的笨拙弱智和执着真诚形成反差,构成荒谬,前者为情感明线,后者为潜流,隐含着作者对世间万物的同情和宽容之心。
2.从对“人”的思考的角度上看,南帆先生的《蚂蚁》和刘亮程的《走向虫子》有着怎样的异同点?
相同:都是通过小动物来思考人类。
不同点:《蚂蚁》反思的是人的命运,人在何种意义上能够驾驭自己的命运,它突出的是人类生存的困惑问题,而《走向虫子》作者反思的则是人性的弱点。在某些方面,人其实不如虫,但人类对此却不自知,它突出的是对人类缺乏自审意识的剖析。
3.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上演着令人怵目惊心的悲剧故事--顽劣的弹弓、狰狞的枪口下鸟类或其它生物在奔走丧生;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战争中人类文明惨遭破坏。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用启迪性语言表明你的观点。
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人并不是唯一的生命形式,也不是唯一具有情感的生灵,之所以有这些诸如冷漠、血腥厮杀的不和谐音符,那是因为爱心的缺失。我希望有关部门管一管,制止打鸟的违法行为,让我们生活的城乡人鸟和谐,环境怡人。冰心老人在她的《山中杂论》中这样说:“我爱自己,也爱雏鸟;我爱我的双亲,我也爱雏鸟的双亲!”让一曲《让世界充满爱》表达我们的真心呼唤吧!让爱之泉流淌在我们心田,流淌在万物之间。
【个性备课】
【整理收获】
【教学反思】
达标测评--不练不讲
基础题--初显身手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强迫(qiǎnɡ)雕塑(shuò)B.秀颀(qí)更换(ɡēnɡ)
C.贮藏(zhù)称职(chēnɡ)D.秘诀(bì)沉淀(di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A.辨别巧妙绝伦别出心裁B.隔漠心旷神怡千锤百练
C.威胁出奇致胜相题并论D.造诣殉私舞弊记忆尤新
3.在下列提供的词语中选正确的填在下列各句的空缺处。
(1)我好像始终没发现一个活蚂蚁比一个死了的更具有(些微理性)。
(2)一般的蚂蚁都属(欺世盗名之徒)。
(3)蚂蚁“不知道它的穴在那里”。离开三尺远,它就(找不到它)。
(4)蚂蚁“缺乏判断能力,不能区分什么东西是好吃的,什么东西是不好吃的”。这说明它是(愚蠢无知的)。
欺世盗名之徒狡猾的昆虫些微理性生机找不到它不大放心愚蠢无知的见到什么就吃什么
能力题--挑战自我
4.《辛劳的蚂蚁》中说:“最近科学家们发现,蚂蚁并不为冬季储存什么食粮。”而《伊索寓言》中就将勤劳的蚂蚁储备冬粮,怎样看待二者不同的说法?
科学家的发现是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分析得出的科学结论,和事实的差距较小,但并能就此怀疑《伊索寓言》的可读性。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化手法来说明某一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是一种文学形式,不可能与现实生活完全相符。寓言中的蚂蚁是拟人化的蚂蚁,作者赋于它人的思想感情,与现实中的蚂蚁当然不同,也不必相同。
5.作者在描写虫子的同时,是怎样描写自己心理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不能以人的思维来衡量和揣摩动物的思维;这样写为揭示文章主旨埋下了伏笔。
6.《辛劳的蚂蚁》和《走向虫子》中蚂蚁形象有着怎样的异同点?
两文中的蚂蚁都很勤劳,喜欢搬动比自己大的东西,同时又都不讲究工作方法和实效,有蛮干的嫌疑,而且缺乏合作精神。但是由于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同,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一样。在《辛劳的蚂蚁》中用蚂蚁的形象来象征那些爱慕虚荣、欺世盗名的人,而《走向虫子》作者通过写自己对蚂蚁的几次误解来警戒人们不要太自以为是。
7.第⑦段的画线句的内容说明了什么?你能把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再补写一点吗?
①说明了列宁格勒人们的精神之强健,人格之高贵。
②补写示例:工厂正常上班,机器照样永不停息的运转。
8.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示例一:人有远比生命还重要的,那便是人的尊严。一个人可以不高贵,但不可以不高尚,谁拥有高贵的人格,谁将拥有一切!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当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豪情,勇于面对生活中的任何困难,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迎接生命的挑战。
示例二(要点):要做精神强健的人、人格高贵的人,要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拓展题--勇攀高峰
9.探究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材料: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饿慌了的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在经过最初的警惕之后,它就一通饱吃,吃完了倒头就睡,不知不觉中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来算了,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嘴里便直发痒痒。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发现自己再也不能跳出米缸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被主人乱棒打死,就是活活饿死在缸中。
我的启示:如:①贪婪者必自毙。②没有标牌的陷阱才是致命的。③安逸让人忘记忧患。
10.你从动物身上得到过什么启发?
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告诉我们他的认识。面对未知的世界与事物,我们要认真细致的去观察、研究;面对未明的事理,我们要客观谨慎的去辨别、分析;面对未悟的困惑,我们要勇敢冷静的去思索、判断;面对远远近近的交往,我们要设身处地的去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武断,不臆断。世界需要和谐,社会也需要和谐。
11.假设让你来写类似的文章,你更喜欢《蚂蚁》和《辛勤的蚂蚁》中哪一种风格,为什么?
①喜欢《蚂蚁》的风格,因为它好比佛家参禅,能由事物的表象深入到实质,逐步领悟到世间生命的规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②喜欢《辛勤的蚂蚁》的风格,因为能够与文中形象同悲共喜,能够进行换位思考,从而既缩短人与愚蠢的距离,又能获得审美的愉悦,好像在欣赏精彩的小品,会让人联想到周围的人和自己类似的可笑可爱的经历,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
马家骐
第2篇: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
《辛劳的蚂蚁》
一、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生字
拭去shì 蚱蜢zhàměnɡ 蹭到一边cânɡ 豌豆wān 扬镳biāo 卸下xiâ 褒扬bāo 顶巅diān 痒yǎnɡ 蜣螂qiānɡlánɡ 土坷垃kē 一轱轆ɡūlu 2.多音字 3.词语
莫名所以:说不出原因来。
欺世盗名:欺骗当时的人,窃取名誉。鹅卵石: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曾被水反复冲刷磨去棱角的椭圆形的光滑如鹅卵的石头。
浏览:粗略地看。
二码:英美长度单位。一码等于三英尺,合0.9144米。雷同:随声附和。也指相同。
蚱蜢:昆虫,似蝗而小,农作物害虫。痴呆:呆笨的样子。
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着什么的样子。
分道扬镳:原指分路而行,后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扬镳,驱马前进。多情善感;重情谊,容易被感动。犹豫;疑惑不决。
未雨绸缪:下雨之前赶快修房补屋。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悬崖勒马:在将要掉下悬崖之前,勒住了马。比喻在最危险的时候,翻然醒悟。蜣螂:昆虫,吃动物的尸体和粪尿等,常把粪滚成球形。土坷垃:土块。4.作者
马克•吐温,(Mark Twain l835~1910)美国作家。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其笔名。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竞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通过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仅批判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私刑的毫无理性,而且讽刺宗教的虚伪愚昧,谴责蓄奴制的罪恶,并歌颂黑奴的优秀品质,宣传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利的进步主张。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
(二)学习目标 《辛劳的蚂蚁》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②朗读文章,感知内容。2.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本文风趣幽默的写作风格。
②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运用幽默的笔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用头脑思考,不理解自己的命运,更无法掌握自己前进的方向的人的思想。
三、教师建议
我们已经学过南帆先生的《蚂蚁》。它自以为幸福无比,但是在居高临下的人看来,幸福是十分不可靠的,就在它得到一点食物乐不可支之时,致使它毁灭的危机随时可能爆发。这里的蚂蚁,显然是南帆充满理性智慧的心灵反照。马克·吐温的蚂蚁,显然是另外一种心灵的反照。这个美国作家笔下的蚂蚁,另有一种针对性。他指出,在人们的头脑中对于蚂蚁,有一种现成的共识,就是十分辛劳。本文的题目,就是《辛劳的蚂蚁》。但如果和世俗的共识完全一致,作者就没有必要写这篇文章了。对于蚂蚁的辛劳。已经有了那么多的文章和寓言。作者之所以要写蚂蚁,就是因为发现了世俗之见中包含着许多谬误。蚂蚁并不像天主教学校的教科书里所写的那样,整日辛劳,为冬天储存什么食粮。本文的全部趣味,与科学普及小品迥异,作者并不严格地遵循客观观察。
《走向虫子》这篇文章,和南帆、马克·吐温的文章有点相似,都是写小虫子的。不过南帆和马克·吐温写的是一种虫子(蚂蚁),而刘亮程的文章虽然不长,却写了好几种虫子,先是一种连名字也可以忽略的虫子,后来是一种叫做蜣螂的虫子,最后是蚂蚁。但这种区别是表面的。三种虫子,在人们看来,是不起眼的,微不足道的,相对于人来说,是渺小的。这有什么可写的呢?如果按照某些贴近生活也就是贴近虫子的作文指导原则,对于虫子的描写,就限于这些常规的观感,那么文章就很难写,甚至写不出什么名堂来了。但是,作者之所以写得引人入胜,却不是这样。而是循着另一条思路,写自以为是的观感,一次又一次的碰壁。这是贴近虫子吗?不是,是贴近自我,贴近自我对于虫子的观感的变化,也是一条成功的为文之道。
四、课文讲解 《辛劳的蚂蚁》
(一)文章思路
作者从一开始,就带着和常识唱反调的特点。号称观察后得出的判断,都是相当极端的:“我好像始终没发现一个活蚂蚁比一个死了的更具有些微理性。”接着就把蚂蚁说成“欺世盗名之徒”。虽然在表面上,他摆出了一副具体分析的姿态,承认蚂蚁是辛劳的,还声明说他指的是普通的蚂蚁,排除了特别神奇的蚂蚁。这好像很讲究全面分析,绝不以偏概全。但 是,他的主旨恰恰是指出,这种世界上最卖力的动物,又是世界上最愚蠢的动物;它的辛劳,它的卖力,它的顽强,都是毫无意义的。它搬运远远超过它体重的东西,并不是为了储存到自己的窝里。它们只是为搬运而搬运,没有目的,没有成效,但是坚持搬运不止。显然,作者用尽一切笔墨,都在强调蚂蚁的愚蠢。
(二)文章主旨
本文以幽默的笔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用头脑思考,不理解自己的命运,更无
法掌握自己前进的方向,只知“装模作样的勤劳”,盲目而又愚蠢地干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莫名其妙的傻事”,“爱好虚荣,不讲究实效”的“欺世盗名之徒”。
(三)写作特点
本文的风格,并不客观冷静,相反是很轻松的,很诙谐的,充满了幽默感的。蚂蚁的无效劳动,虽然是愚蠢的,但并不可恶,也不可恨,而是在可笑中带着可爱。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文章强调了蚂蚁辛劳和徒劳之间显而易见的荒谬。文章前面的一只蚂蚁,搬运的东西是很沉重的,比它的躯体大六倍。后面的一只,马克·吐温用很通俗的比喻这样形容:在二十分钟内所从事的劳动,其分量相当于人将两匹各重八百磅的马绑在一起,扛着它们越过一千八百英尺的光滑的大圆石,攀登了一座像尼亚加拉河上的悬崖顶,再从那里跳下去,登上三座塔尖,每座塔高一百二十英尺,然后卸下两匹马,放在一个毫无掩蔽的地方,也不用人看守着,就一径走开,又去干另一件莫名其妙的傻事。如此辛劳并不是为了储藏食物,完全是“白白浪费”。而搬运的方向,又是和蚂蚁的窝背道而驰的,加之搬运的方法又是极其笨拙的。可是,蚂蚁又十分执着,遇到障碍,如卵石,它不是绕过去,而是倒退着向上把东西往上“拽”。在艰难攀登之中,又是“扯”,又是“拉”,又是“拖”,又是“掀”,又是“爬”,又是“攀”,总之是反复地、顽强地折腾。
《走向虫子》
(一)文章思路
第一种虫子,很小,头只有针尖大,连名字都被忽略了。作者循着常规思维,“看得可笑。眼见它在指甲盖上爬行,到了尽头,若是不停止就要一头栽下去。作者由此产生了优越感,觉得这粒小虫面临危机,却毫无感觉,明明是“短视和盲目好笑”。但是,小虫却从手指底部慢慢地爬向了手心,并没有掉下去。这时,作者“为自己眼光(短浅)羞愧了”。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二)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记叙“我”几次观察小虫子的经历,揭示了无论多么弱小的生命都有着自己极强的自主意识,文章充满着对生命的赞颂和尊重。
(三)写作特点 文章的成功之道,就是关于从原始的感觉,深化为对人类的局限分析。这种散文,有丰富的感性描写,而且相当生动,但不是引发情感的抒发,而是以智慧的思考为归结的。然而,文章又不是以议论为主的,而是以感性的、形象的描写为主体的。在形象的描写中,刘亮程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趣味,既不像南帆那样冷峻,把蚂蚁写得很可叹(陶醉在幸运之中不知祸之将至),又不像马克·吐温那样幽默,把蚂蚁写得傻气、很逗,而是把小虫子写得很自如,旁若无人,可笑的不是虫子,而是自以为是的人。文章写得更为精细的是蚂蚁,也是不辞辛苦地进行着一种沉重的劳动,“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用嘴巴咬,用头顶,失败了,跌了个仰面朝天,又重新来,“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有效果”。这当然是挺可笑的。但是,作者的立意并不仅仅在蚂蚁的可笑,而是人的更可笑。而这个人,并不是因为坏心可笑,而是因为好心而可笑。他同情蚂蚁,想帮蚂蚁的忙,就把一只在近旁闲转的蚂蚁捉住,放在那只忙碌的蚂蚁前面,让它帮忙。但是,好心却没有好结果,这只蚂蚁不肯帮忙,跑了。作者以为这是因为自己“强迫它”,它“生气了”,就改了方式,把逃跑的蚂蚁捉回来,放在劳碌的蚂蚁前面:
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许会求这只帮忙,这只先说忙,没时间。那只说,不白帮,过后给你一条虫腿。这只说不行,给两条。一条半,那只还价。很明显,这个场面想象得很风趣,把蚂蚁平民化了,挺有人情味的,也挺好笑的。
五、重点句子理解 它做这样聪明的事,有如我背着一袋面粉从海德堡去巴黎,却绕道攀登施特拉斯堡尖塔一样。它爬到了上面,发现那地方不对头,于是它随便浏览了一下风景,接着,或者是爬了下来,或者要滚了下去。然后再一次出发——这一次仍像往常一样,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理解:这个比喻,以显而易见的荒谬,把蚂蚁的愚蠢笨拙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读者感到的,仅仅是蚂蚁的笨拙、弱智和浪费力气吗;好像不完全是。在蚂蚁的笨拙中,似乎并不完全可笑、可悲、可怜、可恶、可恨,其中还有一点可叹、可爱、可欣赏的成分。为什么呢?因为它十分认真,十分执著,十分投入,十分顽强,十分天真,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完成着自己的任务。它的这份执著、真诚和它的笨拙、弱智形成了反差或错位,构成了荒谬,隐含着作者的优越和宽容,引发了读者同情和会心的微笑。
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理解:这是作者自我表述的第一次错误。这里有几点值得一提:第一,写自己,并不一定要写多么光辉伟大的名堂,自己的错误也可以成为文章的核心内容。第二,并不是自己的任何错误都能写成好文章的,就是错误也有无聊的,这里的错误,本来可以说是无聊的,但是作者的了不起,就在于把本来可能是无聊的错误深化了。他把它写成是优越感的错误,自以为是的错误,而这种由于优越感而造成的错误,并不是个别的,而是人类普遍的错误。这样写自己的错误的深刻,就在于是对人的优越感的嘲笑。人的局限性如此之明显,在某些方面连一个小虫子都不如,却常常盲目地为优越感所蒙蔽。这一点因为处于对比(手之大,虫之小,人之自以为聪明,虫之笨)之中,而显得鲜明强烈,在一些方面,人不如虫,是人的局限:人对此的不自知,是更大的局限。人的局限是宿命的,不能超越的,人的盲目优越感却是可以克服的,但是人缺乏自审,因而“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人不能变成比人更为聪明的动物。这句话,虽然文字很浅白,道理却很深刻。自以为是的本质是人的自我封闭。从这么平淡的事情中体悟到这么深邃的哲理,这就不仅仅是贴近了自我,而且是深化了自我。
《蜘蛛》《猫的天堂》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生字
螫刺shì 甲胄zhîu 绷紧bēnɡ 钳子qián 积蓄xù
诧异chà 擒住qín 诅咒zǔ zhîu 束缚fù 毅然yì
厌倦juàn 臃肿yōnɡ 颟顸mān hān 腻烦nì 作呕ǒu 2.词语
昆虫:节肢动物的一类,身体有头、脚、腹部组成,头部有口器、触角等,胸部有三对足,有气管呼吸。发育大多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阶段。如蜻蜓、蜜蜂、蚊子、苍蝇等。
遭遇战:敌对双方在行进中相遇而发生的战斗。
计穷智竭:计谋和智慧用完了,没有法子可想了。这里的穷和竭都是尽、完了的意思。
诧异:惊讶奇怪。
量力:估计自己力量或能力的大小而行事。领地:这里指动物为自己圈定的活动场所。陷阱:铺着野兽的深坑或害人的圈套。惊惧:吃惊而惧怕。
精疲力竭:用尽了全部精力。
死于非命:遇到意外的灾祸而死亡。逃遁:逃走。
臃肿:这里指身体肥胖,行动不灵便。颟顸:糊涂而马虎。自负:自以为了不起。腻烦:厌烦、讨厌。
信仰:对某种宗教或主义等尊敬、信服而奉为言行的准则。赌咒:发誓。讪笑:讥笑。
温存:殷勤地抚慰、体贴。痴胖:又呆笨,又肥胖。畅心快意:心情舒畅而快乐。
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害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3 作者
左拉(1840~1902),法国作家。生于工程师家庭,7岁丧父,生活困顿。1857年和母亲随外祖父迁居巴黎,读完中学便当码头工人。这期间发表中短篇小说集《给妮侬的故事》(1864)和长篇小说《克洛德的忏悔》(1865)、《马赛的秘密》(1867)。60年代,左拉提出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从而成为“人和人的情欲的审问官”。这期间左拉写了中篇小说《黛莱丝•拉甘》(1867)和《玛德莱纳•菲拉》(1868),均受到社会的冷遇。1868年开始,他模仿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酝酿创作连续性大型作品《鲁贡——玛卡尔家族》的宏伟计划。经过25年勤奋写作,终于完成了这部包括20部长篇小说的巨著。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自然主义理论的影响。左拉继而又写了长篇小说三部曲《三城市》,揭穿宗教的虚妄,阐发通过科学改良社会的思想。1898年,他投身为受冤屈的犹太血统军官德雷福斯伸张正义的斗争,招致反动当局的迫害。流亡美国时开始写作的《四福音书》只完成三部。左拉的小说创作和自然主义理论深深影响了19世纪后数十年的法国文学。哥尔斯密(1730—1774),又译哥尔德斯密斯,英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曾就学于都柏林大学和爱丁堡大学。1759年给一家小刊物《蜜蜂》撰稿时,才作为文学批评家和散文家初露锋芒。哥尔斯密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威克菲尔德的牧师》、诗歌《荒村》和喜剧《委曲求全》。作为英国优秀的散文家,哥尔斯密写了大量散文小品。如《世界公民》有意识地模仿法国启蒙作家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假托一个旅居英国的中国人的通信,讽刺英国社会的虚伪和矫揉造作。它的文体接近口语,流畅自然,充满了幽默和智慧,是英国散文的杰作之一。
(二)学习目标 《蜘蛛》
1.知识与能力:①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②朗读文章,感知内容。2.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本文说明性文字与叙述描写文字各占一半,文风清晰生动的特点。②品味科学小品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运用夸张描写的笔调体现生命的顽强。《猫的天堂》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②能复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
①体会两只猫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家习作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在人生哲理方面、立世人格方面的重大思考:害怕艰辛,贪图安逸,乞讨施舍,必丧失自由、尊严和人格,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
三.教师建议 《蜘蛛》
这一篇也是写小动物的,学习时要注意文体的特点,它显然和前面几篇有根本的不同。前几篇都是文学性的散文,作者独特的情感同化了对象,用人的心理来代替虫子。这当然是不科学的,但却是很艺术、很动人的。而这一篇则不同,是比较客观地写蜘蛛的,而不是借之来写人的。虽然有些感性,用了许多情感性的话语,但对于蜘蛛的描述,却是客观的、科学的,至少没有为了审美情感牺牲太多的客观性。《猫的天堂》
在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习过一系列写动物的文章,每篇文章在观念上、写法上都不太一样,可以说风貌各异,但有一点可以说是相同的,那就是都以写实的笔法写动物。而这一篇却不同,一开头的题目就是:猫的天堂。这显然是虚拟。天堂是人的观念,猫是不存在天堂的问题的。全文以猫的第一人称自述,就更是虚拟了。最后的结尾又来了一句,单独成一段:“我说的是猫的事。”这不是废话吗?显然不是,因为文章写的是猫,但实质并不是猫。与其说是一篇写实性质的小说,不如说是一篇寓言,或者寓言性的小说,小说性的寓言。四.课文讲解 《蜘蛛》
(一)课文主旨。
作者通过长期观察,详细记述了蜘蛛捕食、结网、产卵、争斗等一系列活动。说明蜘蛛是最聪明的动物之一,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有许多值得研究探讨的方面。
(二)文章思路。
文章开头的五个自然段,就和文学性散文的写法不同,不是抒情和描写,而是说明其躯 体的特点,其身体就是为了战斗,不是为了和异类,而是和它自己的同类。文章相当系统 地说明,它的头覆盖着坚硬的甲胄,躯体裹着柔韧的皮壳,腿末的强壮可与龙爪相比,脚爪 之长如同长矛,它的眼睛、嘴巴都带有武器的特点。接下去作家就以记叙为主了。他看到蜘蛛织一张网要花三天工夫,这是很科学的。又发现另一只没有自己的网的大蜘蛛前来霸占,两只蜘蛛之间发生了搏
斗,这也为读者提供了知识:并不是每一只蜘蛛都是自己织网的。
(三)写作特点。
文章用感性的乃至略带夸张的语言,表现蜘蛛之间的残忍争斗,但是观察到蜘蛛网到黄蜂,却没有当作美餐,作者的洞察是蜘蛛的“量力的原则”,对于不能制服的对手,就干脆释放,而且把破损了的网放弃。所有形象的、略带夸张的描写,都是为了这一点相当客观的发现服务。吸引读者的主要不是作者的情感,而是作者对蜘蛛生存策略的发现。每一发现,都是一种智力的胜利。读者在这样的文章里所享受的,不同于文学性文体的情感的审美,而是心智的聪慧。作者的行文,带领着读者,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现。蜘蛛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做网,其体内的资源并不是无穷无尽的,到一定的时候就枯竭了,它的生存就不再依靠网,而是依靠隐藏和突然袭击,有时则是依靠霸占其他蜘蛛的网。霸占和反霸占的斗争有时长达三天之久,有相当形象的描写,但这种描写,是服从于说明耗尽体内储存的蜘蛛的生存策略。在文学与非文学的交织中,读者兴味被调动起来,继续获得动物科学知识:蜘蛛善于保存体能,当苍蝇落入罗网时,它并不急于吞食,而等待苍蝇挣扎到精疲力竭之时,才去捕获。这其间所用的词语,诸如(避免引起)“苍蝇更大的惊惧”、“俘虏奋力逃走”、“耐心等待”、“俘虏的无效挣扎”、“精疲力竭”、“玩弄于股掌”、“胜利品”等,其功能,都不过使过程更为有趣。用类似的手段,作者又让读者逐渐得知:雌蜘蛛比雄蜘蛛体大,蜘蛛如何用网将卵包起,偶遇外侵,为了保护后代,不惜牺牲生命;小蜘蛛在长大以后,自己织网,能够在三四天不得食物之时还能继续长大,但是在老了以后,失去捕食能力,往往就死于饥饿。所有这些知识,之所以有趣,就是因为它与人类的经验相异,对于习惯于以自己的经验来想象生命的人来说,都是一种知识、想象和智慧的开拓。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凡是与人类相异者均津津乐道,而不是像文学性散文那样把人类的感情赋予动物。作者的行文原则是,凡与人类相类者大抵省略了。读文章,不但要注意其重点表述的地方,而且要想象出作者省略了的地方。这样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猫的天堂》
(一)文章主旨。
写一只家养的猫虽然吃住条件优越,但整天盼望着屋外自由的生活,当有一天获得自由之后,它却遇到了生存的困难,不得不无奈地回到主人身边。故事诙谐有趣,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强烈嘲讽了那些好吃懒做,只有仰人鼻息才能够生存的人是没有资格获得自由的。当然,我们也可从中体会到生之艰辛和生之乐趣。
(二)文章思路。
这个寓言性的小说的特点,首先在它的结构上。这是一种双重的、对称的结构。第一重对称,发生在猫身上。先是明明无忧无虑、安逸的生活,却感到不舒服,讨厌、愁闷、烦腻得要作呕,不幸福,要逃脱到外面去。为什么会有出逃的“信仰”呢?“在一生中,除了煮得半熟的、带着鲜血的肉以外,总应该还有些别的东西。”这就是说,有物质上的富足不够,还要有精神的追求,从具体描述来看,它追求的是自由的生活。但是左拉暗示,它的这种自由自在的“信仰”有一个前提:生存的物质条件是不在考虑之列的,在每一扇关着的窗子后面都有现成的肉(“门的那一面可就是人家藏着的肉”)。与此相对称的是,一旦到了窗子外面,自由自在是不成问题了,可是生存却成了问题,尤其是丰裕的物质条件丧失了,饥饿和寒冷使得“信仰”、“幸福”都变了质。自由成了灾难。感觉发生了倒转,原先的一切,变成了向往,逃离变成了回归。
第二重对称,发生在猫与雄猫之间。同样在艰难的物质条件下,对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自由,有着两种相反的选择:一个选择放弃自由,一个选择坚守自由,将艰难的物质生活视
为享受。文章的寓意正是由于情节结构的双重对称,而显得特别鲜明。
第3篇:《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教案
《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教案及练习
《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
二、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生字
拭去shì 蚱蜢zhàměnɡ 蹭到一边cânɡ 豌豆wān 扬镳biāo 卸下xiâ 褒扬bāo 顶巅diān 痒yǎnɡ 蜣螂qiānɡlánɡ 土坷垃kē 一轱轆ɡūlu 2.多音字 3.词语
莫名所以:说不出原因来。
欺世盗名:欺骗当时的人,窃取名誉。
鹅卵石: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曾被水反复冲刷磨去棱角的椭圆形的光滑如鹅卵的石头。
浏览:粗略地看。
二码:英美长度单位。一码等于三英尺,合0.9144米。雷同:随声附和。也指相同。蚱蜢:昆虫,似蝗而小,农作物害虫。痴呆:呆笨的样子。
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着什么的样子。
分道扬镳:原指分路而行,后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扬镳,驱马前进。多情善感;
第4篇:《走向虫子》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刘亮程
学习
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
3.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重点
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难点: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法
选择 朗读、讨论、互动 课型 新授课
课前
准备 小黑板、课件 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
教学
时数 1课时 教学
时数 第1课时 备课
总数 第17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南帆先生的《蚂蚁》和马克吐温先生的《辛劳的蚂蚁》,知道了他们其实是通过蚂蚁来写我们人类,今天我们要走近更多的小虫子,看看作者是不是也通过小虫子来写我们自己。我们今天一起--《走向虫子》。
一、揭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指导学生先学
1.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