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背影》导学案练习题
《背影》导学案练习题
1.了解作者
作者 (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______、______、学者、______ 。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背影》是____________散文。
我还了解到:
2、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晶莹( ) 迂腐( ) 琐屑( )
栅栏( ) 差使( ) 照看行李( )
3、看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⑴乱七八糟的样子( )⑵纷纷下落的样子( )
⑶凄惨暗淡,不景气。( )⑷失业在家( )
⑸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⑹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⑺.衰颓败落( )⑻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⑼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⑽细小而繁多(的事)。( )
4、朗读课文,自主理解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找出本文的文眼。(学法指导: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2)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次背影?起什么作用?
二、课堂研讨,小组合作
1、作者所描写的背影是在什么境况下的一个背影呢?
2、文章四次对“背影”的描写中,哪一次给你的印象最深? 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背影”的?听读课文,捕捉最动人的画面。
3、这个“背影”的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动?
4、 关键词填空
我看见他戴着( ),穿着黑布( ),深青布( ),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张“背影”凝聚着:__________________
5、父亲的背影何止千万,而作者单单记得这一个。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就是这个背影,让“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6、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章中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以文中父亲所说的四句话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影练习题
1.给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
tuí唐( ) 尴尬( ) chóu躇( ) 揩一把() pán跚( )
suǒ屑( ) 举箸( ) xián( )水 妥帖( ) shì( )察2.据课文内容填空。
(1)《背影》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家,诗人、学者、_________战士。江苏_________人。你能写出学过的他的其他作品吗?如_________。
(2)我看见他戴着_________,穿着_________,深青布_________,____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两手______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___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______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2)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3)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4.请仿照例句,写一组句子。
例: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父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篇:《背影》导学案
七背影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学习重点】
1、理解“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
2、感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学习难点】作者抓住特定情境展开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独特的表现角度。【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是其代表佳作,长期被选作大中学校的教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自主学习】
1.看拼音写汉字,给加点汉字注音。
狼jí________chóu__________躇蹒跚._________琐屑.________颓.唐___________diàn_________记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细小而繁多的事。()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3“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一句中,“聪明”的意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下面的句子,结合本文内容,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如果说母爱是母亲手上“临行密密缝”的衣裳,那么父爱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文章通过记述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之情。【合作探究】
6.仔细阅读全文,看看作者几次写到我流泪?我流泪的原因又各是什么。几次写到背影,想一想每次都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7.品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中“我”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
(2)找出文中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动作的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3)找出文中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我为你买几个橘子去。”,坚持为一个二十几岁已年轻力壮、会照顾自己的儿子买
橘子,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4)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说定”改为“说过”好不好?
8.文学作品选取标题非常重要,课文为什么不以“浦口送别”或“回忆父亲”为题,而偏偏以“背影”为题呢?
【精读精练】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9.文中写父亲背影的是哪句话?选出正确的一项()
A.B.C.D.10.选出能表明上文所写事情内容的小标题,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A.父子情B.父亲的背影C.惜别D.买橘送别
11. 文中加点词语“蹒跚”和“努力”能否分别换成“慢慢”和“吃力”?为什么?
1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都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爱,具体说说这两句话各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第4句:第8句:
13.文段最后一句“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等”、“再”字用得好,为什么?
14.我们常常为母亲深情细腻的爱而感动,但常常对父亲如山之爱体会不深。读了此文,请仿照下面例句的结构形式和内容,在横线上仿写句子,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
例句:父爱如虹,闪耀美丽的光辉;父爱如歌,唱出心中的真情;父爱如雨,滋润干涸的心灵。我的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提升】
16.读了《背影》,一定触发你对父亲的感情吧,写写你父亲在某一特定场景中的外貌或一连串的动作,100字左右。
第3篇:背影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
课题:背影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体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清深,培养自己怜爱长辈、怜爱他人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阅读重点文段,体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描写角度,学习文中的细致描写,体会其中深沉的父子情。
2.、理解文中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检测: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我们在去年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另外他还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