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导入方法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6-29 07:13:5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说明文的导入方法

说明文的导入方法

一、引言式导入

即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直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二、直观式导入

即把挂图、标本、模型等教学用具直接展示在学生眼前,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利用幻灯、录像等先进的教学工具,让学生对被说明的事物先有一个直观感受,然后导人课文。

这种导入法形象直观,一般适用于介绍建筑物或一些实物的说明文。下面,就以《万里长城的构造》为例。教师出示万里长城的教学挂图,要求学生观察后用自己的话按一定的顺序简明扼要地介绍长城的构造,教师根据学生的说明语言板书顺序,画出简明示意图,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看自读引导,了解说明顺序。进而阅读课文,体味课文说明条理的清晰性和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三、提问式导入

即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后,再导入课文。

以《中国石拱桥》为例,教师这样导入:在学习新课以前,我想提个问题,考一考同学们的记忆力,看哪位同学能准确地答上来。我们初一时学习了《中国历史》课本第1册,在“隋唐时期的文化”中讲到隋朝有一位杰出的工匠设计建造了著名的赵州桥,这座桥在中外桥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位杰出的工匠叫什么名字?赵州桥原名什么?这座桥有什么特点?请同学回答后,教师指出赵州桥是中国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历代有不少文人对它进行了描绘,今天,我们来看看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是如何来介绍这座桥的。

四、复习式导入

即复习前面学过的与本课有关的内容,然后导入课文。

以《个园》为例。同学们前面学过了《苏州园林》,叶老在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自出心裁、别具匠心地追求园林艺术使之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时,强调了四个“讲究”,我想大家一定能如数家珍他说出来(请同学复述),这四个“讲究”涉及苏卅园林的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和近景远景。今天,我们自学的《个园》写了扬州城内一处园林的主要景物。请同学们速读这遍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个园”名称的来历,园中主要有哪些景物?作者抓装个园”的什么特征来写的?

第2篇:导入方法

新课的导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使学生在刚上课的短短几分钟便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课文上,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由此可见,导入课文的技巧至关重要。导入得好,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谜激趣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猜谜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以这样导入:今天,我让同学们猜一个谜语:一天,李老师正在办公,这时来了一个穿军装的年轻人,对着李老师敬了一个军礼后说,“李老师,我来看您了!”你们猜他是谁?„„

故事引路法。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学习《竞选州长》一文,有老师就用故事导入:马克·吐温发表《竞选州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通过讲故事,进一步概括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

简笔图形法。用简笔画导入语文课,新颖、直观、醒目,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笔者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然后在圆圈里画一个正方形,再在里面画一个人,提示学生,“人钻到钱眼里去,寓意六亲不认”,最后导入课文。

创设情境法。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片、录音、录像制造一个美妙情景,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用幻灯片或录像放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生从视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景,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意境。

以旧带新法。教师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要做到前后衔接自然、过渡平稳。如笔者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之前,先请学生回顾一下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种导语自然地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达到了以旧带新的目的。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简介背景法、悬念设置法、比较引入法、释题导入法等。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应力求省时,讲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陶冶学生的情操。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篇课文上得是否成功,导入新课效果如何是关键。我在语文教学中,常用如下几种方法导入新课。

一.介绍情况法

介绍情况法就是:直接介绍新课的作者或主要内容来导入新课。如教学第六册《李时珍》,先介绍课文的作者: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课文讲了几件事,究竟什么事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李时珍》,就知道了。这样引入新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二.设问导入法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与课文题目有关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正确回答。如教学第六册《海底世界》一课,学习课文前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如果把全世界各国的国土合起来,这样就变得更大了。而地球还有没有什么地方的面积比陆地面积更大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海底世界》。并紧扣课题提出疑点:海底到底有多大呢?海底里面的世界又怎样的呢?学了这篇课文你们的疑点就会解开了。以此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三.插图导入法

利用插图导入新课,既形象直观,又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第三册《秋天》,当学生打开课本时,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展现在眼前“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天底下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的稻田,近处有一个池塘。池塘附近有一棵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变黄了,天空中两只燕子好像在说话。”这是,学生观察图画有了兴趣。教师板书课题《秋天》,图画揭示了课文的内容,为新课的导入创设了美好的情境。》

四.复习导入法

通过复习已学过且与新课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导入新课。如教学第五册《群鸟学艺》,先复习在第三册学过的《小马过河》的寓意。《小马过河》这篇童话故事说明遇到问题,要动脑筋,进行分析,勇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27课《群鸟

学艺》,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学本领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什么好不成的道理。这样引入新课题既复习了原来的知识,又学到新的技巧技能温故而知新,一举两得。

五.名言导入法

引用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教学第五册《晨读》,出示名言名句:“为中华人民崛起而读书。--周恩来”。老师说:“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周总理说过的话。现在我们学习《晨读》。这样学生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就自然而然地去学习课文。

六.音乐导入法

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第五册《让我们荡起双桨》,课前用录音机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作曲家为什么要写这首动听的曲子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便自然而双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要根据教学实际,紧扣教学目的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去进行。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导入是教学环节的关键一步。新课的导语设计内容要充实,要紧扣课文,还要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能高效地接受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

常采用的方法有:开门见山导入法,设问导入法,插图、音乐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名言导入法,谜语导入法。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

案例: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壮阔秀美的江河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祖国南方的桂林更是以山清水秀的风景闻名于世,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现在我们一同来领略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

点评:教师言简易赅,简洁明快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这样引入新课,很容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新课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这样的导入语直奔主题,但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减弱,课堂气氛一开始就没有调动起来,不利于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设问导入法

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的积极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抓住此契机诱导学生去解决悬念,以求教与学达到最佳的结合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总是对新奇、新颖、不平常的现象和事物感兴趣,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根据这一年龄心理特征,教师在设计课堂导语时,就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富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启其心扉,促其思维。

案例:教学第六册《海底世界》一课,学习课文前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如果把全世界各国的国土合起来,这样就变得更大了。而地球还有没有什么地方的面积比陆地面积更大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海底世界》。并紧扣课题提出疑点:海底到底有多大呢?海底里面的世界又怎样的呢?学了这篇课文你们的疑点就会解开了。

点评:抓住课文重点造成悬念,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迫切心情,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紧张的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喜悦。

三.插图、音乐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采用直观导入,利用插图和音乐让学生直接感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插图导入法是利用插图导入新课,既形象直观,又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音乐导入法是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如教学第三册《秋天》,当学生打开课本时,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展现在眼前“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天底下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的稻田,近处有一个池塘。池塘附近有一棵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变黄了,天空中两只燕子好像在说话。”这使学生观察图画有了兴趣。教师板书课题《秋天》,图画揭示了课文的内容,为新课的导入创设了美好的情境。

再如教学第四册《找春天》,课前用录音机播放“滴哩滴哩”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课题《找春天》。

点评:利用图片和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便自然而又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四.复习导入法

这种方法是以旧带新,自然过渡。通过复习已学过且与新课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导入新课。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看,教材中单元与单元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运用旧知为新授知识引路。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以依照教材本身内在的逻辑关系,设计出既能联系旧知,又能提示新知的导语,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坡度,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案例: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语:“请大家回忆我们曾学过的《富饶的西沙群岛》,看看这课与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海底世界》的结构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开头是怎样写的?结尾提示了所介绍事物的什么特点?”

点评:这样引入新课题既复习了原来的知识,又学到新的技巧技能温故而知新,一举两得。使学生既巩固了学习的旧知识,又调动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望,使学生以后遇到这一类型的课文自己也能独立学习了。

五、游戏导入法

采用游戏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真实的体会中理解课文。一位教师教学《称象》一课。教师准备了下列教具:一玻璃缸清水,一只玩具大象,一堆石子,一杆秤,一条玩具小船。在通读课文后,教师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孩子自己当一回聪明的曹冲,动手做一做。《称象》涉及到物理原理,学生光凭想像难以理解,采用游戏的形式,学生只需动动手就理解了课文,可以避免在文字上兜圈子。而且通过游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把知识与动手操作,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对课文的理解把握必然深刻,很好地完成了新授的任务。

六.名言导入法

引用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案例:如教学第五册《晨读》,出示名言名句:“为中华人民崛起而读书。--周恩来”。老师说:“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周总理说过的话。现在我们学习《晨读》。

点评:这样学生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就自然而然地去学习课文。

七、猜谜语导入法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能减少疲劳。小学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他们对猜谜语都有浓厚的兴趣,教师以谜语导入新课既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愉悦的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蜘蛛》一课时,这样导入:“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是猜谜高手,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出示谜面“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等学生猜出谜底后,进一步引导,“那么同学们想知道‘小诸葛亮’是如何‘单捉飞来将’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蜘蛛的世界。”这样导入,“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陶行知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点评: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论是猜对的还是猜错的学生热情都非常高涨,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谜语的导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要根据教学实际,紧扣教学目的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去进行,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3篇:课文导入方法

一、歌曲导入。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现在中学生很爱听歌曲,许多人也都有MP3、MP4等,利用课余时间在听歌曲,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在听。所以我在教高中语文必修一时,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先熟悉音乐,提起对课文的兴趣。如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就从《丁香花》入手,让学生对丁香花有一定的理解,从而明确作者的丁香情结。教《鸿门宴》时,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在上《别了,不列颠尼亚》时,这则新闻是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课堂导入方法

一、序曲(幻灯)

学生读:1他是俄国„„诗人; 2他一生创作了近800首诗歌; 3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 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5他就是诗人——普希金。

老师使用多媒体平台展示各种各样的屏并介绍。

师:锦屏,比较华丽;石屏,比较典雅、庄重。这叫挂屏,它已经失去了屏的功能,作为一种工艺品,装饰在家庭或者厅堂里。好,咱们再来看“屏”是什么,一起读一下。生齐声:屏:大门内或大门外对着大门起遮挡作用的墙。师:原来,“屏”,它的古老的意思就是“墙”。而且是特定含义的“墙”,遮挡大门。再看看词义的发展。再读。

生齐声:屏风:室内外用来隔断视线或挡风的用具。师:啊,由墙这样一个物体,把它变成了一个工艺品,一个用具,放在室内来遮挡视线。屏风,它的词义还在发展。再读。

生:屏:形状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如:孔雀开屏,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说明文的导入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说明文的导入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