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6-28 07:13:4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中心小学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中学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育感化一个孩子真的很难,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暑假期间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作品《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获益匪浅。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和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名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

另外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现代教育。

第2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 泗阳县进修附小朱丽

寒假,我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后感触颇深,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生平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集中体现他独特的教育思想。在这些年的教育文章阅读中,还从没有一本书这样打动我。陶先生宛如一个慈祥的长者,与我对面而坐,侃侃而谈,没有架子,没有官腔,说的都是最质朴,最掏心窝子的话。但这话语中蕴含着的却全都是朴素的真理,是陶先生一生从教的经验之谈,是站在中国教育整体的立场看问题而又以最具体的例子和最通俗的语言向你讲解的过程。读后,感觉如沐春风,胜于自己苦思数载所得,现就管中窥豹的一点认识,谈谈自己阅读后的几

点肤浅感受。

一、对学生要有爱心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楷模,首先体现在热爱学生上,这是养成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的情感基础。每个教师都必须懂得:今天的学生对于国家来说是未来,对于家庭来说是希望,对于学校来说是财富。每个教师都必须知道: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教的老师。每个教师都应意识到:“为爱所支配的知识是教育者所必须的,也是他的学生所获得的”“爱”也是一种教育,用师爱与学生建立起感情,它不仅能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成人和成才,对学生的身心的发展,品

德的形成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教师爱学生,不仅要关心了解

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平对待学生,而且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现代教育思想,真正成为学生严师益友。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满腔热情地热爱和从事教育工作岗位,全身心的扑

在教育工作岗位上,不计个人得失,把自己的青春和全部精

力无私奉献给教育事业,从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师要领悟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有些教师在工作几年之后,会产生职业倦怠,认为教育工作

年复一年地重复,渐渐失去了工作的激情。但陶行知告诉我们,教师虽只教一二十个学生,或一二百个学生,但这学校小而言之

“关系全村之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教师的手

里”。并说“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

去”。读到此处,我不禁精神一振,检查起自己的思想深处有无

倦怠。我感到这些话语足以唤起我们的工作热情。那就是把自己

教育的几十个或几百个孩子扩展成几十个或几百个家庭的希望,这些家庭的未来及这些孩子的一生都操纵在你的手中,看你如何

去引导他们成材,那么这工作不重要吗?不需要你殚智竭力地去

教学吗?

三、教师要坚持学习

教师在具备了一片真心教学之后,还要有继续学习的意识和

行动,方能在教的过程产生新鲜感,不至于产生倦意,也才能满

足学生日渐增长的求知欲望。所以陶先生说:“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就难有进步了。这也是教学分离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他认为“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的确如此,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模仿目标,待到学生上学后,教师则成为学生的第二任模仿目标,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映在学生眼中,刻于学生心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言行。好学的教师会在无

形中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于影响学生的一生。

四、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陶先生认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的确,自古中国就有士农工商所谓四民之分。《淮南子·齐俗训》中说:“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农民往往不识字,读书人又手无缚鸡之力。因此陶先生提出“手脑并用”的观点,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提出著名的“五大解放”即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的解放,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也正是在往这个方向进行,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天性,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多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在课堂和大自然中锻练自己的头脑和体魄,从而令学生的创造能力得

到了释放和发挥。

五.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面对调皮的学生往往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师眼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

有所不同.”这句话让我真正知道如何去对待调皮的学生。

我在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时候,感到处处真理洋溢,处处值得细思细品,如人行于百花园中,所过之处皆是芳草蛱蝶、鲜花争艳。我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感到精神十分愉悦。我想这

也是读书、读好书给人带来的好处吧!

古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么我以陶行知先生为镜,意在以此自律,使自己成为学习型反思型的教师。把爱的清泉灌输到学生心田,用

爱唤醒学生,教育学生。做一名最优秀的人民教师。

第3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

在工作闲暇之余翻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该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如何理解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由此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