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记叙文写作指导:小选材,深立意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6-27 07:13:4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高考记叙文写作指导:小选材,深立意

高考记叙文写作指导:小选材,深立意

生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是少见的,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细小的事情。自古以来,好文章数也数不尽,大多写的也是平凡的、细小的事。即使是《红楼梦》,写的也是封建社会大官僚仕宦家族中的生活琐事,这些生活琐事在那样的门第中可以说是平常又平常的了,但它反映出的思想意义却是深刻的。在这一点上,它才成为举世公认的巨著之一。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愈是能从细小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深邃的内涵,其作品的质量就愈高。“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艺术的高致。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从生活的小事中写出有深意的文章呢?

一、提高思想水平,发现小事情中蕴含的大道理。

照相机能摄像,人的双眼也能摄像。然而人的双眼和照相机毕竟不同,双眼是带着思想去选镜头的。这就要求观察的人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要有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发现蕴含的大道理的思想。只有这样,才可能借助一些平凡细小的事情,由表及里,做到小中见大,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揭示出深刻的主题。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仅要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善于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时间长了,就能日渐训练出一副敏锐的好眼力和一幅聪明的头脑,从而寻找、挖掘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

二、从自身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并对原材料进行改造生发。

记叙文常常选择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亲自体验过的生活内容作为写作的材料;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作者可以把现成的生活材料照搬到文章中去。以写作成品形式出现的记叙文,不可能是客观生活原原本本的底版,也不仅仅是作者心灵的视像,它是饱和着作者心血的精神产品,是作者心灵和客观事物遇合所孕育出来的创造物。

因而,在记叙文写作中,写人,最好要选择那些内心情感丰富复杂的人物作为描写对象;写事,固然要注意事件本身的脉络,但更要注意流荡在事件中的情感线索,特别要注意选择富有情感内涵的细节来充实、丰满事件的血肉;写景、状物,固然要注意准确地描摹景物的外在状态,但更重要的是,要写出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化合”。

所以,尽管记叙文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总是通过作者对生活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提炼生发的`主观能动性劳动创造而成的,其成品要做到有血有肉,取得以情制胜的效果。

三、学会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来完成。

背景,说大了,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说小了,就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背景常常为制造气氛、衬托人物的情趣和心情、表现人物的心理而安排,它往往与文中的人物和情节水乳交融在一起。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反映出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风貌。

四、“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头对得不准,往往是主观上想把主题写深刻,客观上却是选材肤浅,其结果只能是把鸡皮硬贴到鸭身上。因此,我们在具体写作的时候,要注意通过所叙述的事情提炼出主题,但也要避免在提炼事情所蕴含的意义时,犯任意“拔高”主题的毛病。

这篇题目叫《节日的早晨》的作文,叙的内容是一家人愉快地吃早点的情形,其结尾是:

吃完早点,我开了院门一看,只见人们穿着美丽的新衣服,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走向热闹的大街,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

很明显,这段话的结尾,犯有任意“拔高”思想意义的毛病。如果通过写吃早点的情形,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倒是可以的,可是将它和“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联系在一起,那“事”和“意”的榫头就对得不合适了。

【参考例文】:自己开门

手抖抖地拿着试卷,也不知道是害怕还是难过。我的脑子里所能想起的只有这不堪回首的一个月的学习。尽管有许许多多沉重的懊悔和自责,但我还是忍不住的一次次心痛:“这样的成绩啊!这样的成绩啊!”

后排的小慧转过身来:“借我看看你的试卷。”说着就伸手来拿我手里那张薄薄的纸片,我一愣,没来得及做任何掩饰,试卷就已到了她的手里。此刻,我多么希望那分数能长腿跑啊,然而奇迹终究没有发生。小慧抬起头,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我多想像过去一样没事似的大笑一场,可这一次,怎么也潇洒不起来。“真烂!”她狠狠地说。我愣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我只觉得身边像有一架战斗机在轰炸,炸弹爆炸的声音是:“不及格!你不及格啊!”

整个上午,我都是这样过来的。中午从教室回宿舍,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到教室,来的太早,门紧闭着。我靠在墙静静地等,头很疼,像要炸开一样。从早上持续到现在的烦闷加心烦,压得我深深地低下了头。

楼梯上传来脚步声,我抬头一看,是小慧。我极力想露出笑脸,可是她似乎没看见我,走到教室那扇紧闭的门前,伸手轻轻推了一下。

门开了!

原来门根本就没有锁,门后的锁坏了,只剩下一个锁壳,我呆呆地望着那扇被打开的门,张着嘴,一言不发,小慧转过身,走到我面前,说:“这扇门我替你开了,可有扇门你得自己开。”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愚蠢可笑,我本可以打开这扇门,但我却深信它已锁上,于是我等待,我无奈,我受尽了被锁在门外的痛苦,却没有伸手去推一推这扇门。

蓦然,我觉得心里轻松了许多,头也不那么疼了,我感激地冲小慧笑笑,握住她的手,她也笑了。

“走吧!”我说:“我们进去吧!”

“进去?你不再等等吗?”小慧笑着问。

“不等了!”

真的不等了,因为我知道,还有许多门要我自己去打开。

评语:叙事真切,主题深刻,情深而理蕴绵长。作者取生活中成绩不及格这一小事细细写来,写心情、写行动、写他人反应,真实感人。面对挫折、沮丧、痛苦,情真意切,自然而然地牵动读者思路,思路清晰,引人入胜。显然,本文作者立足于小,把小事写透,小中见大,立意求高,事意相谐,揭示主题,彰显理性。

第2篇:写作指导:记叙文如何选材

记叙文如何选材

材料是组成文章的核心部分,是决定文章优劣的主要标准之一。那么,记叙文如何选材呢?

一、紧扣题眼选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中的中心词是“题眼”。我们紧紧扣住“题眼”就扣住了中心,围绕中心选材,文章才有灵魂。

二、材料要真实。记叙文是以真人真事为内容的。要善于从生活积累材料,这样才能有事可写。而只有材料是真实的文章才会有真情实感,文章就会有生命力。

三、要选择典型的材料。即事件不能太多,要做到以一代百,以少胜多,以小见大。

四、要选择新颖而有意义的材料。我们应该选择一些自己最熟悉的、有代表性的、有时代气息的材料来写,才能写出新意来。

选材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棋。新颖而能很好凸现中心主题的题材,往往是作文取得成功的前提。《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对于选材是这样要求的:“题材新颖,真实可信,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但在现实的写作实践中,很多同学往往不能很好地体现《标准》的要求,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请具体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点:

1.材料虚假,有悖常理。

有些同学老是觉得自己经历的事情不够感人,只有电影电视里发生的生离死别一类的事情才是感天动地的,才是能轻易赚到高分的。于是,拿到题目后就开始胡乱拼凑起来。想当然地编造故事却又不能自圆其说,结果造成感情失真,细节失真,漏洞百出。殊不知,文章中的联想和想象必须合乎情理,必须源于生活,漫无边际的“瞎想”是无法体现作文要求的。

2.材料平庸,内容雷同。

比如写家庭生活,必写父母限制自己的自由;写师生交往,必写自己生病、老师上门补课;写同学交往,必写误会导致分手,而后对方转学或者死亡等等。由于材料缺乏新鲜感,总是令人感到是老生常谈,不爱读,不想读。

3.选材游离于中心之外,偏离主旨。

选材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围绕中心进行。比如,根据“感恩教育要加强”这个中心,如果写生活中有些人不知恩、不感恩的现象就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但如果一味地去罗列坦然接受他人的恩情之类的事例,就偏离了主题。

4.原样照搬,不加裁剪。

选好材料之后,应该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和提高表达力的需要进行巧妙剪裁。否则,就会事无巨细,详略部分,主题淹没,拉杂无序。有些同学图省事,不动脑筋,照搬照抄作文材料,或者是干脆将平时见到过的作文素材直接放到新的文章来,又或者把自己平时写过的文章,不论是否与考试话题想切合,一概“拿来主义”,结果,很好的材料就被糟蹋了。

选用材料的方法:

选材用材都必须围绕中心开展,努力实现材料充实、典型、真实、新颖的目的,具体可依照下面提供的方法进行操作:

1.把熟知的材料选出来。

回避陌生、首选熟悉,对于大多数同学老说,这应该是选材的一个原则。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亲耳所闻的,深切感悟的,才是了然于心的,才是真实动人的。只有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对于自己不熟悉、不大熟悉的材料,选用时很容易出现漏洞,因此,一定要慎重选用。选材要敢于表现。但在实际的作文过程中,许多同学为选材而犯愁,他们大多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单调,没什么可写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同学人为的缩小了选材的范围,而把选材的方向圈定在能体现主题积极向上的大事上,他们认为凡作文,必写高尚崇高,一定要写出积极的意义和向上的精神,因而他们的作文总是排斥自我的,排斥心灵的参与和情感的宣泄。

“真情的呼唤”的作文:当老板的爸爸与手下打工妹产生恋情,含辛茹苦的妈妈佯装不知真相而忍辱维持着家庭完全是为了“我”的成长能有一个正常的环境,但终于爱我的爸爸提出了与妈妈离婚的要求,万分悲痛的妈妈在无奈中向爸爸提出一个要求:为了让处在升学重压下的儿子能安心学习,向儿子隐瞒离婚的实情,于是他们瞒着我离了婚,还假装维持着过去的关系,知道事实真相的“我”不忍戳破事实的真相,心底滚动着的是一腔真情的渴望,它在遥远的地方呼唤,呼唤再拥有一个真正的家!最真的情也许就包裹在你不愿或不敢示人的事情里。其实我们每个同学的心中都装着这样的“感人”、“美丽”和“真实”,只是出于某种顾虑将它深埋于心,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有勇气冲破自己设定的心理防线,勇敢的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作文装上一个秘密,写出一段心事,道出一种苦闷,——我们是可以寻找到浸透情感,足以感人的素材的,从而使作文具有感人的力量。

同样是一篇写家庭生活的作文里,另一个同学叙写的是这样一件事:开租车的妈妈瞒着爸爸为即将升入高中的“我”积攒了一笔钱,但赌钱成癖的爸爸发现并很快输掉了这笔血汗钱,一向逆来顺受的妈妈终于愤怒了,在那个晚上与爸爸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失去理智的爸爸把妈妈打得遍体鳞伤,并且迁怒于“我”,撕毁了“我”的课本,砸碎了挂在墙上的与妈妈的合影像,一记重重的耳光,疼在脸上,更痛在心上,也粉碎了“我”所有的美好幻想„„不必再叙述,沉重的事情道出的是来自心底的痛苦与苦闷,由此产生的渴望和呼唤也当然是发自肺腑的。作文需要这样勇敢的选材和大胆的表现。

2.把独特的材料筛出来。

我们的生活看似相似,但是,个人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成长历程,不同的生活圈子,所以,个人都会有独特的可写材料。保证选材的独特性,有个很简单的操作方法,那就是将你接到题目后最先想到的两个材料抛弃不用,启用第三次想到的材料。

选材新而立意深,着眼于新鲜材料,对深化中心效果明显。以“20年后的我”为题,全班60名同学,除了少数学生选择当教师等职业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当县长、市长、经理、老板,为的是“自己拥有高档小汽车,住高级别墅,把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等等。这显然落入了选材庸俗的窠臼。有一位同学则以一位水利专家为人们寻找淡水四处奔波,从而唤起人们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危机意识。这样写就深刻多了。选材要新,材料选得好,作文就成功了一半。这里的“选得好”,除了指有意义以外,很大程度上是指新颖。

3.把时代的影子照下来。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变,新事物、新话题层出不穷,选材应当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平时要关注社会热点,关心时事新闻,这样,就能为文章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材料、新景象、新理念。我们不大可能从宏观上去表现这个时代,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折射时代的变迁。

4.把陈旧的材料改过来。

对于旧材料,可以再次使用。但是,不应该完全照搬,而是要经过技术化处理,做到常用常新:可以进行延伸拓展,沿着原有的故事继续设想后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可以逆向解读,撇开一般性的认识观点,从与之相反的角度去审视旧材料;可以转换视角,从叙述主体、切入角度上创新等等。

5.把想像的情景写下来。人的思想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围绕某个话题或主题,你要敢于穿越时空隧道,请出历史上的人,请出未来世界里的人,请出文学作品中的人,让他们登台唱戏或你去往他们那里神游一番,也是一种创新之举。

6.把精华的部分亮出来。

材料的精华部分,主要是与主旨紧密勾连的那个部分,具有较强感染力的那个部分。对于这些地方,要浓墨重彩,细致描绘;要放在开头、结尾等重要醒目的地方。这样,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7.选材的角度要小。

小巧的材料往往就是生活中的一次历练、一番拼搏、一点收获、一种体验„„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经过我们的剪辑加工、精心组合,它们就会变得鲜明而丰厚、灵动而美丽,因而显得异常精致。

可是,我们很多同学在作文时,往往喜欢犯这样一些毛病:让他们写长江,他们必然溯源到江头,飘流至江尾,浩浩荡荡三千里;让他们写长城,他们就会从山海关到嘉峪关,巍巍峨峨半壁江山。如此贪多求全、贪大求圆,是作文一大忌。

8.选材要兼顾细节。

细节对表现人物思想往往有独特效果。俗语云“细节决定成败”,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选材时选择那些突出中心的细节,着意刻画会使人物思想性格更加明显。如一篇中考作文《那一声声宝贝》,反映的内容是师生之间的真诚的相待。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师生深情,从而深深打动了阅卷教师。该文制胜之处就是选用典型细节表现人物。一是教师对小作者那一声声“宝贝”亲切呼唤,表现出调皮学生的真诚;二是老师9.善用课本中的材料。

教材上的内容我们一般记得准,理解得透,中考作文中若能巧妙借用课本材料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给人意外的惊喜。

湖南长沙中考满分作文《走进桃花源》,就善于运用课文《桃花源记》中的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把桃花源人想象成外星人的后裔,他们为了逃避星球大战,逃到桃花源隐居起来。后闯进渔人,因担心渔人泄密,又登上飞船消失在蔚蓝的天空中。

鲁迅说,孔乙己的“科举梦”永远不会“圆”,而2004年满分作文之一《梦“圆”破庙》的作者偏说,孔乙己梦“圆”破庙。文中的孔乙己、咸亨酒店的长衫主顾、掌柜、丁举人等人物形象和鲁迅笔下的一点都没走样,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编故事的能力。作者将课本中的人物巧妙地编织进了自己的文章,真是活学活用,而且用得恰到好处。

另外如《孙权劝学》、《愿做罗布泊的胡杨》、《阿Q新传》等都是成功借鉴课本进行写作的范例。

10.利用你的阅读储备。

安徽省中考作文曾经提供了一封傅雷家书,从材料中考生不难发现命题者的意图:要注重生活中的小事。其中满分作文《当项羽遇上孔明》中,先简笔介绍二人,然后安排他们豪忆往昔的对话。巧笔过渡后,用二人独白的形式现身说法地揭示了蕴藏于生活中的哲理: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要慎言行。文章的素材信手拈来,借用古今历史文化名人及事迹来论证主题思想。可见,平时知识的积累对写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江苏高考蒋昕捷同学以《赤兔之死》一举成名,就是得益于他平时的阅读积累。据说,他上小学时,便开始读古典名著,《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尤其是《三国演义》,他酷爱书中描写的那个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时代,读了至少三四十遍,很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除了古典文学,他还喜欢读鲁迅的杂文、端上“一碗香喷喷的鸡蛋面”的细节温暖了学生的心房,从而立起了一个理解尊重学生的良师形象。

钱钟书的小说和一些名人传记。厚积薄发,一篇文章背后却是深厚的阅读积淀。

相反,我们不少同学写“坚韧”就想到张海迪,写“诚信”就用狼来了的故事,大家千篇1律,怎不令人生厌。文章本来就要传达新信息,你说的大家都知道,你思考的大家都思考了千百遍,文章怎能给人新鲜感呢?

如: 岁月如画,生活如诗。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请撷取你感受最深的一节„„请以“那是一首诗”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要写出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确定写作内容。我们动笔前,最关键的就是给“那”确定一个具体的指代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指代某一时间段。如“童年是一首诗”“初三是一首诗”“春天是一首诗”等。

(2)指代某一地点。如“故乡是一首诗”“308寝室是一首诗”“清晨的校园是一首诗”等。

(3)指代人物情感。如“父爱是一首诗”“奶奶的唠叨是一首诗”“师恩是一首诗”等

(4)指代某事物。如“那片竹林是一首诗”“大自然是一首诗”“那微黄的灯光是一首诗”等。

总而言之,作文选材要新颖,要独到,要具备生活的气息,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什么样的素材叫新颖?王蒙说过,就是“亏他想得出!”其实,我们只要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真正地用心去搜集属于我们自己的素材,真正写作只有我们自己才有过的生活体验,而不是每一次都东拼西凑、疲于应付的话,我们总能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优秀作品来,这样的文章,别人偷不走,用不成,是我们在将来的考场上真正能够克敌制胜的法宝。

第3篇:中学生记叙文写作选材指导

中学生记叙文写作选材指导

写叙事的文章,选材是关键的一步。挑选材料时,不能拣到篮里就是菜。我们在生活的事件与生活现象中选取材料时要注重新而别致,这就是指选择新颖的材料。

平时,我们注意观察,积累写作材料,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我们小学生写作文,就应该写自己的生活。我们少年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时刻观察、用心体验,往往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发生了许多新奇的事、新奇的现象。这些会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特别的思考,只要我们把注意现察的许许多多新鲜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材料,写到作文里去,寻求新的立意就能写出新颖的、有深度的.作文。

1、要写出一个新字来。

捕捉身边的事物时,关键是看能否反映个新字,即过去所没有的、新近才发生的变化,写文章时一般就从这个变化入手,再去探究这个变化的原因来。

2、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作文指导《记叙文的立意和选材》

作文指导《记叙文的立意和选材》

首先澄清一个观点:在高中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没有了记叙文这种提法。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粤教版主编陈佳民先生把文体划为三大类:文学类、实用类和论述类。

文学类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剧本)和影视文学;

实用类包括新闻、传记、调查报告、科学小品、应用文;

论述类包括时评、短评、书评、学术论文、杂文。

他的这一划分标准,已经得到教育部有关方面认可,并且已经体现在2007年高考的语文考试大纲之中。

那么,按照这一标准,传统的所谓“记叙文”,其实包括了小说,散文中的写人纪事散文;新闻中的报道、特写和报告文学,传记等。在教学实践中,“记叙文”多指写人纪事的散文(可虚构)和新闻传记(非虚构类)。为了表述上的便利,本人将这些体裁称之为“叙述类”的文章。

明确了这一点,然后再来说它们的立意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高考记叙文写作指导:小选材,深立意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记叙文写作指导:小选材,深立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