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课文《蜡烛》教案设计
课文《蜡烛》教案设计
课型:新授 课时:2
知识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第2篇:《蜡烛》课文教案设计
《蜡烛》课文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说明】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喊了几年要改,但到现在为止基本上还是原地不动。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基本上还是以语文老师的讲为止,学生仍处于接受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一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受江西南昌特级教师张富跳摘教学法启发,本学期开始着力进行教学改革,虽然时间还不算太长,但现在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已由过去怕说、怕写、不会听而想说、想写、注意听,由过去被动的去听、去说、去写到现在已成为我要说、我要写、我想听。本课的内容设计就是我把课型分为学课、习课后的学课教案设计。
【教案过程】
一、宣布学习重点,提出问题
这节课学《蜡烛》(板书),本文学习重点有三条:
1、围绕中心精心选择材料;
2、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
3、结合特定的语境理解句子的含义(板书)。这篇文章围绕蜡烛,描写了二次世界大战时,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和一个苏联青年红军之间的感人故事。
这节课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通讯以叙事为主,向读者交待清楚报道的事件的前因后果,即交待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请问: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要叙清楚是不容易的,必须有一定的篇幅。全文共44节,分几个部分叙述其前后事件?请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段意。
除叙述的表达方式外,通讯还往往借助于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景物描写是其中一种手段:它往往能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和交待故事背景的作用。本文中伴随着老妇人的出现,有两处景物描写,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女人这一切行动的?
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
二、带着问题读书,做答
共五个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做书间笔记。
学生答完,在小组中作答后,在班上作答。
三、精讲教材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可分三层。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她早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了。在猛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守护英灵。这些是只有母亲才有的对儿子的动作,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妇人育乞西满心的哀痛。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再次渲染了浓重的恐怖和哀痛的气氛,烘托了老人失去爱子般的`伤痛。
第(28)自然段中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过日子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法西斯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请同学们结合精讲内容,自改书间笔记,并看着板书,将老师对教材的讲解复述一遍。
【附:结构提纲】
一、战士偷袭牺牲
二、老妇人掩埋战士
1、发现烈士;
2、掩埋烈士;
3、守护战士。
三、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
四、再现并赞美火焰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动作描写:整理
清理
吻别
掩埋
守护──母对子:敬意与哀痛
母亲对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第3篇:《蜡烛》的课文教案设计
《蜡烛》的课文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一、导入 。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
第4篇:课文蜡烛教案设计(通用16篇)
学校和教育部门对于教案的编写和管理也有一定的要求和规范。教案的编写不仅要注重逻辑性,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下面是一些精选的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启发。
课文蜡烛教案设计篇一
半截蜡烛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赞扬了法国人民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下面是半截蜡烛课文主要内容,请参考!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地点:法国,伯诺德夫人家中。
人物:伯诺德夫人(法国的一位家庭妇
第5篇:课文蜡烛教案设计(专业17篇)
教案是教师为教授一门课程而制定的一种教学计划,它包含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安排和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质量。教案的编写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师编写教案时还可以与学科组或同事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案的质量。
课文蜡烛教案设计篇一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朗读法、引导法。
:录音机、投影仪。
(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
第6篇:课文蜡烛教案设计(实用17篇)
编写教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的改进应当基于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学习。
课文蜡烛教案设计篇一
活动目标:
通过操作探索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燃烧需要空气。
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空气多少的关系。
活动准备:
蜡烛打火机杯子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设疑,引发探索兴趣。
(一)师出示一支蜡烛,引导幼儿发散思维。
师:你有什么办法让蜡烛亮起来呢?
(吹、扇……)。
(二)引导幼儿进行逆向思维。、师:用什么办法把它熄灭呢?
(吹、扇……)。
(师操作点燃两支蜡烛,一支罩杯子,一支不罩)。
1、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呢?
(罩杯子灭,不罩没灭)。
2、为什么这支蜡烛还在燃烧?
(空气…
第7篇:课文《半截蜡烛》教案设计(材料)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一、感悟全文:
1、读课题:《半截蜡烛》。预习了课文,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导:简炼地概括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或含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人沉着地和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护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
2、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
(1)教师相机板书:一吹二端、外静内急
(2)“外静内急”
“外静内急”,这不仅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人跟三
第8篇:课文蜡烛教案设计(汇总16篇)
教案具有指导教学、提供参考和确保教学质量的作用。教案应与教材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教材内容。这些教案范文涵盖了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环境。
课文蜡烛教案设计篇一
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蜡烛的特殊意义。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妇人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在了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学习这篇文章,要用心感受老妇人对苏联战士情同母子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