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小清新电影《月光男孩》观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6-23 07:13:5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黑人小清新电影《月光男孩》观后感

黑人小清新电影《月光男孩》观后感

《月光男孩》的影片引得外媒赞不绝口,北美口碑网站metacritic上99%高分傲视群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月光男孩》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黑人小清新电影《月光男孩》观后感一:

从看预告片开始,《月光男孩》就是非常令人期待的作品。今天在微博搜索这部影片的时候,却发现不少评论表示影片低过预期,节奏缓慢,不过是应了美国的“政治正确”,否则不可能有这么高的评价。对此,我深深地不能认同。当影片结束的一刻,它已经和《断背山》《春光乍泄》排在了一起,成为那些给我深深灵魂慰藉的电影之一。

首先说“节奏缓慢”。并不是一个片子因为走文艺路线,才会故意弄得人昏昏欲睡。“慢”是对抗那些现代电影中的感官刺激,让观众静下心来去感受一个画面、一句台词背后的意味。这部片子的节奏确实“慢”,这完全源于主人公卡戎的内心世界。我们知道,卡戎是个单亲孩子,电影开场小男孩半天不说话甚至让人有点着急。但这就是这个小男孩,他的沉默寡言来自于,他不知道要如何与这个世界对话。他看到的世界充满了暴力、毒品和偏见,他感到害怕。其实电影最长的线索就是卡戎对自己同性恋身份的认同过程。当他与昔日的好友再次见面时,镜头的节奏再次慢下来,这是因为他们在回忆里试探,在彼此的目光间寻找认同,每一句看似无关紧要、小心翼翼的对白,都表示着我心中还有你,只是我怕失去你而不敢说出来。节奏的缓慢却最真实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让人心生感动。

最不能接受的是有人认为电影的美誉来自于“政治正确”。试想,如果电影换成白人,换成异性恋,片子还会这么动人吗?也许不会。因为在美国或者说在全球范围内,异性恋的爱情常常表现为是向外扩张的,被人称颂的。这种电影也许不会缺少对抗爱情的外部力量,比如第三者、父母等,但通常不会有主人公本身内部力量的冲突。表现异性恋的电影通常的命题是:我如何更爱你;而表现同性恋的电影除此之外,还要完成一个命题:我应不应该爱你。所以导演选择这样一个故事设定来拍,就是为了展现在外部、内部多重冲突之下,一个人如何长大,如何学会去爱。只是说黑人同性恋的设定能使这种冲突最大化。如果单从政治正确方面来批评这部电影,我想只能说这些人心中还会为一段爱情去判断“正确”或“错误”,他根本没有去掉这些标签,去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这部影片。这个片子的故事内核完全也可以放在亚洲背景下拍,我想也足以拍出打动人的力量。

这部电影的海报必定成为经典,因为他用一张图最好地诠释了小说的内核。三张面庞初看上去好像很相似,但细看却又发现了年龄的差异。虽说电影的主题是成长,但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某些部分是永远长不大的。第三段卡戎虽然已经开豪车、戴金链,俨然第一段中那个教他游泳、告诉他“要做自己”的男人形象。但我们从演员的表演中感受到,在他强壮身躯的深处,依然是那个在月光下的孤独男孩。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为自己柔软的内心建筑厚厚的堡垒,学会独立,学会与这个世界对话;然后在自己深爱的人面前拆掉堡垒,轻轻靠在爱人的肩头,学会用爱来慰藉孤独的灵魂。电影的最后一个画面,又切回到那个月光下面朝大海的男孩的身影,那一刻我眼眶湿润。主人公后来生命中的种种,也许就是为了给曾经的那个小男孩一个温暖拥抱。

黑人小清新电影《月光男孩》观后感二:

怎么说呢,今年的奥斯卡入围电影,在三三心里并没有完美“人选”。比如我承认,《爱乐之城》的确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摄影、音乐、灯光等技术环节处理上乘,但故事老套,仿佛像上世纪末的电影,穷男女为爱共造“美国梦”,浓浓鸡汤的味道呼之欲出。

《月光男孩》的技术处理也是近年同类型电影的上乘之作,然而叙事结构过于玄妙,有浓浓的王家卫和侯孝贤风格(导演本人也承认了这一点),但搁在这部影片里却总觉得让人使不上劲来。当然,说主题需要这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无可厚非,只是它更接近导演情绪的表达而非大众口味。

而说到底这两部电影的立意都让三三觉得自己在看童话。相信人性美好可以,但不切实际地幻想却不可取。这两部电影活在美国梦里,却没能看清社会的真实。也许社会越礼崩乐坏越需要有人来感动自己,今年奥斯卡选这两部片子入围,可能是想把奥斯卡办成《感动美国》。

就拿《月光男孩》来说吧,大概就是一位“非洲裔美国人”男孩“小荣”摆脱社会压迫,勇敢追求其“性少数群体权益”的故事。如果让余秋雨给这部电影写颁奖词一定是这样:

歧视中难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长大已经砺就坚韧内心,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一位普通的非洲裔美国人谱写下追求美国梦的不朽史诗,他,纯情一生只为心中所爱不离不弃,告诉我们:人间有真情,世界有大爱。

影片一开始,老戏骨马赫沙拉·阿里饰演的毒枭胡安和小弟上演一场灵魂对话,为我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长镜头下,黑人握手礼和自带Rap的对话十分带感,甚至一度让我觉得在玩GTA。又因为看纸牌屋看的太多,每次看胡安总觉得看到了那位衣冠禽兽的Remy。

开头倒是很不沉闷,大概街头贩毒,披金戴银,满口金牙的黑人哥们是全世界都很熟悉的符号。当然,白人也有毒贩子,如果不加这一句,我可能会被怼。

总之胡安大哥是个毒贩子,但毕竟他是黑人,故事一定没有那么简单。至于后面,胡安大哥跟小荣承诺,“有事找大哥”,我们就叫他大哥好了。

而主角的出场则是真的被一帮熊孩子怼。熊孩子们追着小荣跑,笑骂他是死基佬。小荣跑进一件废弃的屋子,反锁起自己,熊孩子们自觉无趣也做鸟兽散。大哥与小荣在这间屋子里第一次见面。

大哥是黑人,而且还是第一个出现的黑人,所以按照道理他肯定不能是坏人。果不其然,微信的营销号可以给他写一个自传:《我贩毒,满嘴大金牙,但我关爱Gay,我知道我是个好小伙儿》。

毒贩子竟然关心小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小荣做心理辅导,不知道是出了什么事情,反正大哥看到小荣的第一眼就决定:这个大哥我当定了。他卸下了小荣的心防,小荣最后告诉大哥,你可以叫我小屁孩(little)。

但事实上,毒品贩子最不关心的就是他人的死活,如果他关心,那他为啥贩毒?

当然了,以上的毒品贩子请加上定语限定于:“非非洲裔毒品贩子”。

至于喀戎的妈妈,营销号的标题也是一样的:《我卖淫,我吸毒,我还家暴,但我爱自己的同性恋儿子:我知道我是个好姑娘》。没错,在某弹幕网站上,一位网友在影片的一开头就说:这是个好母亲。

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呀。

命苦不能怨政府,既然选择了同性恋就要默默走下去,否则就不是好同性恋。

后来,小屁孩长大了,小荣成为了真正的小荣。在遭尽同伴的白眼后,小朋友遇到了他的好朋友凯文。当然了,凯文也是个黑人。整个学校都是黑人,其实,整部电影在警察出来之前,就没有看到过不是黑人的人。

美国影视圈有一些潜规则,比如上帝一定是黑人,黑人一定不会第一个死,一开始是好人的黑人一般不会变坏,一开始是坏人的黑人很可能是个卧底。

说回小荣和凯文,他们很快便坠入了爱河,并在海边发生了一些美好且不可描述的事情。

但谁知道凯文很快背叛了小荣,在第二幕的结局,凯文听了刘若英的《后来》,中文又学得不很地道,没能理解“一定要让深爱的人受伤”只是一句比喻,只因听了学校混混的话,莫名其妙揍了小荣一顿。

小荣咽不下这口气,他选择报复,下了狠手,结果被带到了少管所,告别了童年时代。

再后来,小荣成年,最终成了现在的小黑(black)。

从少管所出来之后,小黑选择重新做人:继承大哥的遗志——开始贩毒。

虽然大哥也早在第一幕就莫名其妙的死了,但从少管所出来的小荣可能是在里面听感化音乐听的比较多,中文也不爱好,不知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要像正面榜样学习,出来后就成了毒贩子。

当然,对小荣影响比较大的一件事,就是在影片一开始,大哥曾经带他去游泳。不过,大哥教他的不是蛙泳,而是自由泳。在大海中搏击风浪,却也在大海中感受到窒息。三三认为在海里学游泳的一段戏,可谓是《月光男孩》的精髓。

就在这一段,导演也点题了什么是月光男孩:黑人在月光下是蓝色的。蓝色是自由的颜色,是大海的颜色,也是忧郁的同义词。黑人向往自由,但又十分忧郁,因而也有了Blues音乐。

所以,得先有黑人才有爵士,没有黑人,爱乐之城的白人可以说是黔驴技穷了。

不过三三觉得月光的隐喻更值得思考。月光是社会背景的隐喻,而最有趣的是:月光是白色的呀。

其实这个电影没啥好讲,故事七零八落,大概就是小荣跟母亲吵架,跟同学斗争,在社会上混出头,赢得了全世界,却输掉了凯文。

直到有一天,凯文听到一首歌,就想起来给小荣打个电话:“哥们,想你了,来一发?”之后就有了结尾的一段戏,小荣跟凯文在小餐厅约会,在一段絮絮叨叨之后,两人冰释前嫌,最终依偎在一起哭泣。

《为奴十二年》获得了第8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从结构上看跟《月光男孩》差不多,但《为奴十二年》并没有《月光男孩》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至少,在叙事上,《为奴十二年》是连贯的,人物是饱满的。而《月光男孩》里的人都单薄的像纸片:暖心黑人大哥,无助但爱自己孩子的黑人妈妈,迷茫的黑人青年,勇敢的黑人小荣……

《为奴十二年》让人觉得窒息,让人们深思废除奴隶制的意义。而上一届奥斯卡得奖的《聚焦》也是一个政治正确的故事,它赞赏美国的新闻自由,抨击建制派对社会资源的垄断和对社会信任的滥用,但它起码也讲了一个连贯的故事。

那么,《月光男孩》又讲了什么故事呢:黑人小荣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救赎。但在这个过程中,三三觉得,刻意强化种族和性别的台词和桥段让人分分钟出戏,不知情的还以为这部片子要讲的是“LGBT被镇压,LGBT要觉醒,LGBT的爱真伟大!”……

(强调种族意识的台词在影片中反复出现)

追求主流价值观没有错,统一一个对政治正确的理解也没有错,但别把政治正确当做作。电影,最基本的要求是讲好一个故事,或者塑造某种情感,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探讨立意的高下问题。而今年奥斯卡的作品,技术不错,画面优质,但在叙事层面却令人有些无奈。

当然啦,瑕不掩瑜,三三认为这部《月光男孩》,深刻地解剖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也很好的表达了导演的情感,揭示出了一定的社会问题,比起大多数无病呻吟的电影来说,绝对够得上是一部优秀的影片。

最后,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月光男孩》故事讲得这么单薄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月光男孩》过于想表达黑人权利和LGBT权利而忘却了基本的人性本就是复杂的。

胡安本应该有血有肉,他应该是个恶人,他也许有所反思,但导演不愿意直面黑人和LGBT复杂的人性。我们是要保障少数群体的权利,但绝不意味着少数群体就没有问题。如果说我们一叶障目,讲出来的故事可能并不那么让人信服,只适合在《感动美国》的舞台上播出。

黑人小清新电影《月光男孩》观后感三:

近年来以黑人为故事主角的电影并不少见,戴顶政治正确的帽子跻身各大国际影节,但大多被诟病主题先行艺术性不足。然而,最近一部名为《月光男孩》的影片却引得外媒赞不绝口,北美口碑网站metacritic上99%高分傲视群雄,不禁叫人好奇:这个讲述贫穷的黑人同性恋男孩的成长故事(coming-of-age),究竟有什么魔力?

影片始于毫无野心的固定镜头,一辆漆得发亮的浅蓝色轿车缓缓驶来,倾斜地停在路旁,车上下来一名健硕的中年黑人男子,Juan。镜头环转,点睛般勾画黑人聚居区的典型模样:发型夸张、性情乖戾、谈吐粗野的小青年们相互打闹,一旁不苟言笑的Juan则为帮派首领。镜头给到急速奔跑着的男孩Chiron,因个头矮小被同学戏称Little,在校屡遭嘲笑、时常受暴力欺凌。手持摄影镜头摇晃剧烈,紧张慌乱的气氛尽显。匆忙间,Chiron躲进一间空屋,恰巧遇上Juan。Chiron的母亲是位无所事事的瘾君子,家中不时有新的性伴侣大驾光临,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除了不闻不问便是高声恐吓。反倒是Juan和女友Teresa像替身父母般对Chiron百般照顾,既有物质帮助,如干净宽敞的大床、热腾腾的美味食物,亦不乏心灵慰藉,Juan开车载着Chiron去海边玩耍的画面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跃动的海水,正应和观众心中迭生的涟漪。然而,太过美好的事物总具有急转直下的潜质。

饭桌上。

Chiron:我母亲吸毒?

Juan:对。

Chiron:你卖毒品?

Juan:嗯……

小小年纪的Chiron,猝不及防地看清了善良背后的恶。在本该不谙世事的年纪,见识了人性深处的矛盾与阴险。

时光飞逝,Chiron成长为青涩的少年。在学校里依旧屡遭霸凌,而家从不曾是温馨的.港湾。母亲的呵斥往往伴随毒瘾发作的癫狂。Teresa家是他仅有的避难所,但这份安宁也常被母亲夺走。如果夜幕降临后幽静的海滩是Chiron唯一的归宿,同班男孩Kevin则是海面上掀起的金色浪花。害羞的初吻、激烈的性体验、洒落一地的月光,一副洁白细腻的风景画。然而,梦魇再度降临,一群恐同的小混混迫使Kevin对Chiron大打出手。事后,愤怒的Chiron选择极端报复。无声的叹息为第二章节画下句点,警车上的Chiron目光呆滞地望着楼道上诚惶诚恐的Kevin,内心五味杂陈。

青少年时代的Chiron,初尝爱的滋味,不料被扎得遍体鳞伤。身不由己,是一个被滥用的借口,是一把分分钟见血的刺刀,却也使伤口愈合后的人更为强壮。

成年期的Chiron,有着可见的健壮身躯和不可见的坚毅内心。离开迈阿密,他渴望忘却过去,在佐治亚开始新生活,然而尽管回忆里装满了累累伤痕,依旧与他藕断丝连,即便百般不愿,依旧牵动着他的生活。白发上头的母亲不约而至,面对衰老,昔日的放荡不羁只能缴械投降,那段苍白的强说母爱,或是在命运泥潭中无可奈何的绝望。有过短暂情缘的Kevin打来一通电话,紧接着是公路电影般的飞驰镜头,等待着Chiron的是一间再普通不过的餐车旅馆,和一份情深谊长的主厨特制晚餐。一系列正反打,沉闷的对话回味悠长。

月光下的黑人男孩是蓝色的。那若有所思的回眸,是成长故事里一块甜腻的糖,是社会纪实里不忍揭露的伤疤。在一连串聚焦到令人心跳加速的镜头里,在这个不可理喻的现世里,Chiron是一条缓慢爬着、默不作声地挣扎着的蠕虫,摸爬滚打、横冲直撞、头破血流。

影片对黑人社群的刻画唤起的不仅是同情,更是思考。贯穿童年、少年时期的,是相继登场、交织并行着的混乱的家庭环境、冷漠的人际关系、暴力的生存之道。他有着坚毅刚烈、寡言少语的个性,一只不断编茧的蚕,试图给打造坚固的外壳,即使事实上不堪一击。

最打动人的地方,是那份无法用言语概括的真实。三言两语足以交代清楚的剧情,在美到令人心碎的画面里被无限延伸,这个有着明媚色调的悲伤故事永远讲不完,但这并不阻碍他的成长。如果你的出生就是错误,如果生活从一开始就欺骗了你,该如何面对每个清晨窗户里射进的那束崭新的阳光?

没有选择,就必须面对。美国非裔独立电影导演巴里杰金斯镜头下的社会图景,讲述的不是鲜血四溅的残酷,而是近在咫尺却相对无言的绝望,以及转身离开后重整旗鼓的勇气。

第2篇:《月光男孩》观后感

《月光男孩》观后感

在威尼斯电影节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的时候,远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小镇特柳赖德,一部名叫《月光男孩》的电影在此首映,在场媒体无一例外的给出了满分评价,《纽约时报》则在影评副标题中直接提问“这会是今年最好的一部电影吗?”。直到现在,该片在烂番茄的新鲜度仍为100%,Metascore的分数更是高达恐怖的99分。看近十年来的分数,只有《少年时代》的100分能够与之相提并论,并略高一筹。

《月光男孩》是导演巴里·詹金斯的第二部长片,改编自戏剧《InMoonlightBlackLookBlue》。翻开的剧情简介,整部电影所讲的故事似乎并不是重点,但“黑人”和“同性恋”这两个字眼似乎被自动加粗加下划线的标注了出来。“政治正确”这个名词又被提出、并拎出来批判了一番。在这个凡事都要讲政治正确,你唯一能侮辱的人只剩下“白人中年基督徒男性”的时代,政治正确似乎已经慢慢地变成了一种政治不正确。殊不知《为奴十二载》捧得小金人那一年有多少人骂娘跳脚,大家关注的只是又一部黑人题材电影拿了奖,却忽略了《为奴十二载》同样精彩的导演手法和艺术表达。

这也就造成了《月光男孩》在英文互联网上和中文互联网上观点的极大分歧,在可见的对这部电影的中文评价中,“政治正确”似乎成了一种低分的理由。但事实上,这部电影真的像今年另一部黑人题材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一样除了黑人题材意外一无是处吗?在我看来,真的不是。

如果我们抛开“黑人”和“同性恋”这两个标签去看这部电影,它讲的是一个男童成长为男孩,最后到男人的故事。从故事类型上,它是一部Coming-Of-Age电影,与之前提到的《少年时代》同属同一类型,甚至连故事脉络都几近相同。

这才是《月光男孩》最有价值的地方,他的故事主角Chiron虽然是一名黑人,但它并没有套用陈词滥调的种族歧视情节来赚取观众眼泪;主角Chiron虽然是一名同性恋,但它也没有涉及任何性向歧视,搞个平权斗争。这两个标签是Chiron与生俱来带有的,它就像男女,高矮,胖瘦一样,只是每一个人的个体特征而已。《月光男孩》更像是一部成长诗,它无关肤色,五官,形象,它讲述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内向小男孩的前半生故事。

影片节选了黑人小男孩Chiron从7岁到25岁(大概估计,影片中并没有提及)成长过程中童年期,青少年期以及成年期的三段故事,每一段独立成章,分别讲述。不同于《少年时代》跟随一个演员12年不间断地拍摄,《月光男孩》在选角阶段选择了三个年龄不同的黑人演员来扮演主角Chiron。虽然在长相上很难说这三名演员有神似之处,但影片聚焦于单个形象的拍法并不会让观众有形象混淆的疑惑。影片海报也分别截取三名演员的一部分脸拼接而成。

我们第一次见到男主角Chiron,是瘦小无比的他在躲避他同龄人的追打,这样的追打不是小孩子之间的打闹,其他人的目的只是想要胖揍他一顿。于是Chiron躲到了一处废弃的房屋,殊不知这是当地有名的毒贩Juan没有上锁的住处。随后Chiron被Juan发现,并在其家中住了一晚。Juan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他的养父,他住在Juan家中,Juan和他的女朋友视其为亲生骨肉,但Juan毒贩的这个身份却为之后的故事埋下了伏笔:Chiron的'单身母亲是一位吸毒者,且她的毒品之前都是从Juan手中所买。这样冥冥之中的巧合让Chiron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

Chiron的母亲几乎是Chiron所有性格的成因。她喜怒无常,正常时可以抱着Chiron说亲昵的是“我爱你”;毒瘾发作时则不惜以死相逼,也要从Chiron手中抢走午饭钱去买毒品。我们可以发现,Chiron身边的人,基本都有天使和魔鬼的两面。Juan待他如同亲生父亲,却是他母亲染上毒瘾的罪魁祸首。第二章中Chiron的朋友,也是他这一生可能是唯一给予过他爱的同龄人——Kevin,在某种程度上是他的男朋友,却在他们两人在月光下互相的第二天就背叛了他。这样复杂的人格性作用在Chiron身上,也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他复杂、内向的性格。

但是在我看来,导演过于急切的想要塑造Chiron的身边人的性格特征,却忽视了一定的合理性。缺乏情节铺垫,使得这几个形象都略显站不住脚。Kevin这个形象尤其突出,在海边沙滩上的那场淫戏(也是影片中唯一一个同性场景)虽然拍的极克制、极美,但回头想想,还是有些来的太快,并不真实。

当然,这部电影是Chiron这个形象的成长故事,是一部独角戏。周边人物的形象塑造虽略显牵强,但也并非硬伤。在主角的塑造上,导演的任务完成的还是几近完美。我们跟随Chiron从小到大,他就像每一个内向孤独的幼小灵魂一样,经历过家庭的折磨,同龄人的侮辱,和自我认知的摇摆不定。这也让影片第二段的结尾显得极有煽动性,Chiron情绪上的爆发突如其来,对长时间受到的侮辱的反抗,让观众措手不及,一个长镜头和几个干净的碎剪,目的明确,执行到位。

这样一个佳句也让人对紧接着的第三章抱有更高的期待。但可惜的是在我看来,第三章的观感相比于前两章下降比较明显。在这一章,Chiron已经从一个瘦小的黑人小孩成长为口戴金牙,肌肉线条壮实的黑人毒贩。他是如何从一个痛恨毒品的懦弱灵魂成长到现在这样,导演略而不提。他将绝大部分的笔墨着手于Chiron和Kevin的重逢,但这段重逢戏拍的也太过含蓄于克制,整个的影片和对话节奏相比于其他两章都是一个极大的放缓,造成了非常大的脱戏感,让人略为如坐针毡。

这也是《月光男孩》的问题所在:它有佳句,却在某些段落无法形成佳章。在摄影风格上,由于导演对于王家卫的崇拜,某些桥段明显能够看出对王家卫的模仿,或者说是致敬。但这样的风格混淆也就造成了在视听风格上的间离感。在这部电影中你可以看到极有灵感的长镜头美学,极具现实风格;同时还能看到霓虹色彩的慢镜,甚至超现实的章节转换。这样的观感变化让人不禁怀疑导演是否真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也让《月光男孩》距离Metascore几近完美的99分评价,始终差一口气。但抛开视听语言上的不统一,本片的摄影还是极具水准,这也得益于摄影指导JamesLaxton(《X射线营地》)的工作。

我们回到影片主题,将“黑人”和“同性恋”两个标签放回来看就能发现,有关有色人种的LGBT题材电影是在是太少太少了,这一主题似乎被大众所忽视。导演巴里·詹金斯有勇气拍出这部电影,并且将其中的同性恋情节拍摄的如此克制,不管怎样,已经是一大成功。

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成年的Chiron突然变成童年的他,小小的身体独自站在海边,蓝紫色的月光洒在他的身上,这才是影片所要讲述的:永远不要忘记,你是如何变成现在的你和你曾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3篇:《月光男孩》观后感

《月光男孩》观后感

在威尼斯电影节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的时候,远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小镇特柳赖德,一部名叫《月光男孩》的电影在此首映,在场媒体无一例外的给出了满分评价,《纽约时报》则在影评副标题中直接提问“这会是今年最好的一部电影吗?”。直到现在,该片在烂番茄的新鲜度仍为100%,Metascore的分数更是高达恐怖的99分。看近十年来的分数,只有《少年时代》的100分能够与之相提并论,并略高一筹。

《月光男孩》是导演巴里·詹金斯的第二部长片,改编自戏剧《In Moonlight Black Look Blue》。翻开的剧情简介,整部电影所讲的故事似乎并不是重点,但“黑人”和“同性恋”这两个字眼似乎被自动加粗加下划线的标注了出来。“政治正确”这个名词又被提出、并拎出来批判了一番。在这个凡事都要讲政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月光男孩》观后感

《月光男孩》观后感

在威尼斯电影节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的时候,远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小镇特柳赖德,一部名叫《月光男孩》的电影在此首映,在场媒体无一例外的给出了满分评价,《纽约时报》则在影评副标题中直接提问“这会是今年最好的一部电影吗?”。直到现在,该片在烂番茄的新鲜度仍为100%,Metascore的分数更是高达恐怖的99分。看近十年来的分数,只有《少年时代》的100分能够与之相提并论,并略高一筹。

《月光男孩》是导演巴里·詹金斯的第二部长片,改编自戏剧《In Moonlight Black Look Blue》。翻开的剧情简介,整部电影所讲的故事似乎并不是重点,但“黑人”和“同性恋”这两个字眼似乎被自动加粗加下划线的标注了出来。“政治正确”这个名词又被提出、并拎出来批判了一番。在这个凡事都要讲政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寻找自己的诗意电影《月光男孩》观后感

寻找自己的诗意电影《月光男孩》观后感

寻找自我是本片中的重要命题,胡安告诉喀戎要用一生去寻找关于自己的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月光男孩》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寻找自己的诗意电影《月光男孩》观后感一:

《月光男孩》有着一种伤感但宁静的气质,所有的创痛没有以粗粝的面目示人,相反片中多有留白,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它像是一个窄口大肚的瓶子,切入口小,但内容多元且丰富,一个穷困的黑人同性恋男孩的成长故事里牵扯着美国社会几多难解的现实问题,娓娓道来间,触动人心。

《月光男孩》是巴里·杰金斯执导的一部剧情影片,由马赫沙拉·阿里、娜奥米·哈里斯、安德烈·霍兰德等主演。讲述了一位黑人同性恋者从童年到成年的经历的故事。影片于2016年10月21日在美国上映。该片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电影《老男孩》观后感

电影《老男孩》观后感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电影《老男孩》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次看《老男孩》正好是高考完后的那个夏天。

那时候,到处是释放自我的男男女女,对于青春感悟寥寥,对于成长参悟甚少。

近日偶然的机会,重新看了《老男孩》,倒是有不少新的认知和体会。

又到了毕业之季,奔走的人来来往往,匆匆忙忙。身边的朋友,有的留在了四川,有的签在了深圳,有的远赴西藏。而我也将要离开,前往南京。我们这代人就像蒲公英,该散落的注定散落,没有执着的根,抓不住大地。

我想青春之于每个人,或是一个年少轻狂的美梦,或心仪姑娘的'浅笑,又或许是夕阳下少年比肩的背影。我想,大概就是因为青春这样的多彩,这样的天马行空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黑人小清新电影《月光男孩》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黑人小清新电影《月光男孩》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