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还是减,这是个问题美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6-23 07:13:2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加还是减,这是个问题美文

加还是减,这是个问题美文

1+1=?

1—1=?

小时候的你,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1+1=2!1—1=0!因为数学课上老师是这样教我们的,而现在的你,面对这个问题会思索很久,然后语重心长的说,这个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在不同的情况下就会有不同的答案。首先,我们来算1+1,比如,如果把这两个1都看作是一颗炸弹,那么1+1就等于0了;然而,如果把一个1看作是一张纸,把另一个1看作是一台复印机,那么1+1就等于你想要的结果了……接下来,我们来算1—1,比如,如果把一个1视为怀孕的`妈妈,另一个1视为即将出生的宝宝,那么1—1就等于1了;再者,如果把一个1视为成功,另一个1视为失败,那么1—1就等于人生……

讨论了以上数学题中的加减法后,你会发现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加减法,在此,你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去计算,以便得到你想要的答案。加还是减,这是个怎样的问题?

亲情里有加减法,爸爸+妈妈=你,爸爸—妈妈=还是你;

爱情里有加减法,爱+爱=非常爱,爱—爱=爱的全部;

友情里有加减法,朋友+朋友=群友,朋友—朋友=知己;

游戏里有加减法,武器+战斗力=胜利,武器—战斗力=经验

艺术里有加减法,音乐+美术=完美搭配,音乐—美术=独创

……

记得曾有人说过,“年轻的时候,拼命想用‘加法’过日子,一旦步入中年以后,反而比较喜欢用‘减法’生活。”可我却觉得,年轻的时候,要用减法去生活,减去那些学习和工作上的压力,减去那些朋友之间的小摩擦,减去那些生活中的不如意,努力着,奋斗着,开心着去过好每一天,这样的话就不会留下遗憾。然而,中年后,便用加法去过日子,加上那些年轻时的美好记忆,加上那些儿孙满堂的幸福瞬间,加上那些矢志不渝的誓言,回忆着,记录着,坚持着去度过每一天,为自己的人生留下最美丽的踪迹。

也许,有那么一天,加法变成了减法,也许,有那么一天,减法又变成了加法,到那时,你是选择加法,还是减法?这是个问题。人生可以有大起大落,人生也可以有风平浪静,人生亦可以有轰轰烈烈,在不同的人生里选择的加减法,便也会有不同的运算,我想,只要人生还在继续,只要生活充满精彩,人生的加减法就一刻不会停止,就永远不会有等号。

加还是减,这是个问题,这是人生的问题。人生有得有舍,得,是加法,又或是减法;舍,是减法,亦或是加法。思考这个问题的你,还不如好好地利用这个可以转换的问题去美好地生活,在这个充满加减法的时代,我们要用最独特的运算法则去生活。

加上你的自信,减去你的胆怯,勇往直前,为了明天,为了更靠近阳光,踮起你的脚尖吧!

第2篇:投行还是精算?这是个问题 转

投行还是精算?这是个问题 转

昨晚,与Cesar Lee(那个高中因为贫困贩大麻,现在在投行工作的韩国裔巴西籍天才)喝了两杯Sky Vodka,一杯Captain Morgan。喝得我酒酣胸胆尚开张,正进入绝佳写作状态准备写我的访谈录,谁知就被那个野人凌晨两点抓出去打橄榄球去了。两个半醉的人轮流充当 Quarterback和Wide Receiver,一边传球一边大声聊天,球传十次起码要掉地八次,不过还好是礼拜五,邻居不是很计较。

话说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Bear Stearns昨天股票下跌了47%,濒临破产,全靠美国联邦储备局和J.P.Morgan 银行出手相救才保住一条小命。Cesar得知此事后幸灾乐祸,大笑不止。原来他在和Bear Stearns面试的时候被面试官当场鄙视,指着他的简历说,“Blah, blah, blah„”。“Blah, Blah, Blah„”是那个变态面试官的原话,对这种狐假虎威仗着自己是大公司的雇员就出言不逊,而又完全不提供任何建设性意见的人想不对他进行人身攻击都不行。

尽管Cesar天天怂恿我加入Royal Bank of Canada和他一起做,但这个小插曲让我更坚定了自己不走(至少不直接走)投行这条路的信念。

1.投行这个职业太不稳定,大环境不景气就会带来大规模的解雇,解雇之后去哪找饭吃都难说。

2.太累,一个礼拜80-100小时是经常的事。我学生顾问Mr.Rauch一年只工作192天,每天工作7小时,一个礼拜35-40个小时,而一年工资有82,000美元,比现在的平均投行职员都强。

3.太容易被替代。我在Berkeley的商学院也算蹭了很长一段时间了,经常去那听听各种各样的讲座和课程。我的感想是:商学很重要,其中的奥妙越早知道越好;但商业知识太容易学了,门槛太低。

商学院学生的头上总是有很美妙的光环,好像他们都是天之骄子,传说中他们30岁之前都会有6位数美元的年薪,百万家产,美女老婆,法拉利跑车,海滩别墅。我觉得这种光环是一种迷信。这个光环很可能只是光观察百分位在90%以上的纯商学学生的结果,或者是受了平均数相对较高的影响。

首先,最成功的10%的纯商人士可以说靠的不是知识,而靠的是人脉。这一点已经经过了多方考证,Fisher Investment的主席也这么说。而如果你想用平均数来当论据就大错特错了,各个国家的收入或财产分布曲线(Lorenz Curve)向来都是呈现指数函数的走势。虽然美国人的平均财产是144,000美元,但由于最富的1%拥有国家38%的财产,最富的10%占71%,而 中国的两极分化更加离谱,基尼指数比美国还高,所以光依靠平均数来衡量一个行业、一个国家就太误人子弟了。比起平均数,中位数相对更客观。而100个纯商 业学生中那个最中间的人不见得很强。不过那些双学位学生的前途就不可限量了,有些Berkeley的精英读一个电子工程学位,一个商学位,看起我一愣一愣 的。那些投行当中的佼佼者往往是这些人。

4.人与人之间太虚伪,西装革履穿在身上,甜言蜜语挂在嘴上,千方百计地隐藏自己的弱点,而处心积虑地发掘利用别人的劣势。同事之间优胜劣汰的残酷和庞大的晋级压力对人性带来的扭曲是我受不了的。什么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这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5.人与人之间太势利——这一点是我最反感的。钱多的客户就百般讨好每天晚上去夜总会“谈生意”,没钱的老朋友却不可能有时间相聚。我不是鄙视投行,而是这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让人无奈。

总而言之,投行很不适合我。我已经习惯了在Berkeley随便找块草坪一坐就和身边的流浪艺人,嬉皮士,文理科学生攀谈的日子(商科学生总穿西装打领带 怕弄脏不坐草坪,工科学生一般在Cory Hall和Soda Hall的实验室里关着,所以我都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子)。

自由自在地终生游历,观察,学习,思考,交流是我向往的生活。经过很多的阅读对比和与行业人士的交流得出结果,精算师的职业生涯确实更适合我。

1.只要过了那些资格考试压力就不大了。工时一个礼拜只有40个小时左右,不过随着提拔和责任的不断加大,工时可能会达到60小时。比起投行也还好得多了。

2.报酬不错。中位数工资是$82,800。相比于投行的$66,590,和会计的$54630(数据来自美国劳工部网站),还是蛮开心的。投行的工资还要除以二,因为他们的工时是精算师的两倍。不过如果投资银行家运气来了也是挡不住的,一年的奖金 上百万美元的也不是没有,不过看现在美国的经济形势,他们能不被解雇就算很幸运的了。

3.同事之间的氛围很好。我去过一个精算师的职业介绍会,和那些受雇于美国大保险公司如(AIG)和精算咨询公司(Towers Perrin)的牛逼人士面对面交谈过。他们很喜欢自我调侃,不在乎拿自己开玩笑。来自Towers Perrin的精算师Michael Carse讲了这么一个很自嘲的笑话: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 extrovert actuary(外向的精算师)and an introvert actuary(内向的精算师)? The extrovert actuary looks at your shoes when he talks to you rather than his own.”

另一个精算师Joseph Sow马上很机灵的补充:“That's why you should wear good shoes to interviews.rdquo;之后我又和Michael Carse聊了很长时间,我问他的就是关于投行和精算的选择。他重点讲的就是两个行业同事之间相处的概念不同。他的原话是,“Actuaries are solid honest people, but bankers always like to impre each other.”(翻译:精算师们是很实在且诚实的人,而银行家们总是喜欢想方设法给对方留下“很好很深”的印象。)

我也去过投行的公司交流会,和Morgan Stanley(摩根士丹利),Lehman Brothers(雷曼兄弟),Merrill Lynch(梅林),Goldman Sachs(高盛)的代表也聊过一小小下,基本上我刚讲完自己的名字那些大银行家就开始看表暗示我该闪人了。投行那个人多啊!!高盛桌子前那个挤 啊!!那些人那个生怕别人看不起自己的劲啊!!呜呼哀哉!我们学校的Haas在商学院里那还算是小的了,那这个交流会放在国内还得了啊?怪不得现在国 内的面试都开始变成远程的了,大大方便了那些善于在摄像头前摆骚态的人。

人多意味着什么,人多意味着认为自己够资格的人多。这其实就是因为投行的技术含量较低而导致大家的蜂拥而至。精算师那么好为什么却供不应求?因为美国人总 体来说数学差,理科好的人都去学医了,剩下的人一听说有10门很难的考试等着他们就哆嗦了。中国人在这方面确实有优势,但能真正进入美国一流企业呆下来几 年能得到Fellowship的人少之又少。而在中国长大数理化很好的学生来了美国,口语就成了劣势,而精算师对于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很高。你经常需要向 一些数理化一窍不通的大老板解释你的计算结果。Mr.Carse 在这个方面也有提到过,真的是件很头疼的问题。你解释得不好,别人解释得好,别人就得到提拔,你就原地踏步。有几个在中国长大的中国人敢说自己可以把一道 很复杂的统计题很好地用英语解释给来中国旅游的老外?

投行还是留给那些有雄厚家庭和社会背景的人去做吧,那些人占成功银行家的绝大多数。而真正凭自己本事上去的而我可以说出名字的,粟耀莹是一个。她那是真的 牛,从加州理工青云直上到高盛,现在创立了中国皇后资本。其实她的来头也不小,母亲是国民党副部级官员又是博士。粟耀莹在自己的那篇作为自传太短,作为励 志故事太长的文章里也写到了她母亲在她事业上起的作用,特别是为她在台湾的政界商界做了引见。

除了背景之外,做投行更重要的是要一份偏执。这种偏执是我不具备的,也不想要的。我博爱的ENFP性格注定了我的很多选择。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我一边写一边在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很直观,也很局限于美国。精算行业在国内真的还没有发展起来,薪水达不到美国的高度,而且由于缺少就业后的培训环境,国内的精算师虽然能很快地考过前4门精算考试,却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算师。因为要成为精算师不是光啃书本考试就够了 的,这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过程,所以只有世界一流的企业才能保证这种学习和自我增值的机会。但是国内的金融和保险业正在飞速发展,保险市场份额从96年的 0.6%已经增长到了04年的1.6%(美国占33.8%)。别忘了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所以在我们有生之年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到5%到10% 应该不成问题。

作者:宁湖

文中的例子大多来源于我每天的日记,并不是我有超人的记忆力。

我本来想写我礼拜五的访谈录的,写到第二段的时候跑题了,那就将错就错了。

个人见解,欢迎指正 欢迎分享,谢绝转载

PS : 希望大家能加入我建的群组:Free Speech Movement Cafe(点击进入)

FreeSpeech MovementCafe是一个以原创为主的论坛。之所以推崇原创是为了使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独立思考,也让彼此的交流更加真实。数以百计的来 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因为FSMC而走到了一起成为了朋友,希望你也能加入我们,哪怕只是一条一句话的原创回复。

简介:

Life is dear, love is dearer.Both can be given up for freedom。为纪念 1964 年在 Berkeley 爆发的自由言论运动,FreeSpeech Movement Café 应时而生。时过境迁。今时今日,在互联网这个 e 型台,善于观察,钟情思考,热爱辩证,崇尚自由的我们重新聚集于此,取名 Free Speech Movement Café。这里拒绝虚伪和指鹿为马,冷漠和满脸横肉,谄媚与见风使舵,造作与浮脂涨膏,而还原于真实与自由。盼校内有共志之友同聚之。

-----简介征文的暂时获胜者:苏东旭(西安交大)

Questions and Answers:

蒋函竺:

你的激情到底在哪个领域 ? 你的一生追求的是什么 ? 为什么感觉驱使你做出决定的都是这些外部的因素呢 ?

宁湖:

我在对中国的问题做研究。老年化是我研究的重点。我想这可能是我将贡献我一生的事业。但是我的研究刚起步,思考得不够,我的知识水平也有限。所以说我还是在寻找和探索吧。^^

我之所以根本没有提到中国老年化的问题是因为我在这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我对我不了解的东西不想妄加评论。也是我迟迟对我的访谈录下不了笔的原因。我对 Tibet 的问题也不够了解。我对自己也不够了解。所以写些东西,寻找自己的真爱。人到一定时候,钱已经不是问题了。100 万和 101 万的区别并不是很大。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is a property of money.任何人在满足了自己基本需要后都想真正地在这个世界上实现他自己的价值,做出自己的贡献。原谅我的年少无知,我对很多事情真地不太了解。所以我无法给你一个很肯定的答案。不过我的直觉和一些初步的阅读告诉我,中国的福利保障,医疗保障,退休金保障很可能是我的归宿。

夜神曦 :

有没有考虑过“是否喜欢这个职业”的问题?

宁湖:

考虑过。但由于篇幅问题,没有具体比较两个职业的特点。只拿了一些可比性强的东西来做直观比较。而我之所以主要拿这些东西来比较,也表明了我对两个职业本身的态度其实是中性的。两个职业都很有趣,很挑战,很有意义。这就是我对投行和精算的直接评价。

李原建:

对成功的评价更量化的行业---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都需要这样一种踏实感,知道自己的生活中的努力没有白费,起码白纸黑字地体现出来。这也是商业,尤其是金融真正吸引如此多人的一个重要原 因--它把奋斗的价值数字化了。现在的社会没有一个明确的主流价值体系,这是好事,却也造成不少迷茫。大家对自己人生价值究竟应该如何不是很确定,就决定 走最量化最实惠的一条路了,但是大多数人,比如说你,心中还是有那样一个梦想的。虽然现在走的路还是最清晰的风险最低的,但不是直接奔向梦想的,还是希望 有一天能有足够的人脉和阅历能使梦的实现更实际。

希望曲线只是一时。

胡宁(加友请点这边):

回复李员健:其实这并不是曲线啦,如果我想对国内的福利机制做出点贡献,这条路可以说是必经之路。没有十来年在美国的精算经验,党中央也不可能听我指挥,是吧。再说了,中国老年化的问题现在还不是特别明显,十年到十五后才到顶峰。这与计划生育是在 1979 年开始实施的有关。

我们的父辈那一代就相当于美国当代的baby boomer generation。虽然中国那一代和美国这一代比起来要弱势得多,比如受教育程度低,政治力量弱,但是观察美国怎么处理好当今的问题对十年后怎么解决中国的问题很有帮助。

宁湖:

很 多人对投行和精算的了解还是片面了,以为投行做的全是Corporate Finance,而精算师做的都是Premium Pricing。所以得出结论投资银行家都是很有亲和力的外向型人才,而精算师都是只会算数的自闭型人才。其实投行有Trader这个位置,这些人基本上 天天都要阅读大量资料,做出大量分析,然后对着电脑做出买卖决定。有的精算师属于资询精算师(Consulting Actuary),那个Michael Carse 和 Joseph Sow 就是咨询精算师,他们就是很有亲和力的人,那个自嘲的笑话便是个好例子。Consulting Actuary 就是我现在的发展方向,我的外向指数是79%,所以没办法。

第3篇:外企职场法则:升职还是离职这是个问题

外企职场法则:升职还是离职这是个问题

职场上你跑得快过“米娅”、“杜拉拉”吗?

外企职场法则

职场就是这么残酷,尤其是在外企。Up or out(不升职就离职),据说是外企白领职场生涯的写照。就像那本很红的关于杜拉拉的职场小说,就很直白地叫做《杜拉拉升职记》,最近本报连载的职场小说《米娅,快跑》也可谓是一本“职场升职胜经”。为了剖析“杜拉拉”、“米娅”们的职场人生,我们特约了《米娅,快跑》的作者秦与希与读者分享他们的升职秘诀。

什么时候能跳槽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艰难时刻呢?在公司没有升职的期望,不跳槽就没有新的机会;但是,如果没有升到一定的职位,跳槽也不可能取得一个理想的“转会费”。在小说中,米娅曾经奉劝苏不要感情用事,一定要从项目经理熬到市场经理之后才能考虑跳槽的事。所以,对于不太如意的职场人士来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这是个离别的时节的美文

这是个离别的时节的美文

这是个离别的时节,上上上个月,即4月份的时候离别了两次,而且离开的是两个地方,上上个月,分开了四次,上个月离别的场景经历了三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习惯离别。

尤记得我最不舍的那次离别,是自己离开家去读书,高中,那是个距离家有着六个小时火车加两小时大巴的地方,那也是我第一次离家那么远。似乎还记得那次爸爸送我到学校后离开,我的眼泪便留了下来,而且还打电话给老爸,让他回学校。最后老爸对我没办法,还是回去多陪了我一天。

可是后来每年只有两次见面,一次见面不超过两个月,直到最后我都已经习惯了。更不用说后来的后来,读大学,离家更远。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每次都凌晨三点多到站,凌晨出发,自己虽然有所抱怨,可也慢慢习惯。父母开玩笑说我是仙人掌,在哪都不用担心,在哪儿都能好好的过我的生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专升本还是就业,这是一个问题 文档 (8)

专升本还是就业,这是一个问题(分类: 教育咨询 9月某日,可爱的幻想如风网友在我的一篇观点后(指《就业之软能力·硬能力》)留言,咨询面临大专毕业的她该选择专升本还是就业。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几个回合的探讨,遗憾的是她依然迷茫没有方向,为了帮可爱的幻想如风尽早地摆脱这个问题的困饶(当然也帮我门讨论。

幻想如风:

您好,今天看到这文章感到这是件幸运的事,能尽早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是件多么开心的事情。

现在我就在烦恼自己以后该做什么。今年我就大三了,是大专,马上要面对的是是否专升本的问题。

我也曾认真的思考,但没有结果。

说实话我的成绩总的来说是不错的,当然只是在自己学校,能拿到奖学金,能成为班长,组织过学生会里的小型活动。但是其实自己也明白自己能学习成绩不错是因为我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加还是减,这是个问题美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还是减,这是个问题美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