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老宅漫记散文
老宅漫记散文
故乡老村里一共有两个瓦房,一个是本家大叔的,另一个是我家的老宅。
房子的用途有多少种?简单得无人思考。可以居住,避风寒酷暑;可以给人安全感,她给予最私密的空间,天马行空地做任何事;可以用来回忆,看见她,就看到岁月的模样。我和哥哥“出飞”后,故乡的老宅就剩下回忆往昔的唯一作用了。
那一年十一黄金周,哥哥一家人驱车回来看望母亲。母亲赶紧打电话给本家大叔,叮嘱他把火炕提前烧几通,晾晒几床被褥……五年前,在征求我的意见后,母亲将老宅收拾停当后,交于本家大叔手中。房子和机器一样,不怕用,就怕放。我也不喜欢让老宅整日独自在寂寂无人、杂草丛生、锈迹斑斑中枯守岁月。
其间,我接到高中同桌、同宿舍谢老六的电话,说要带家人到我们村上的旅游景点游玩,甚是兴奋。曾记得,凄苦的`高中岁月,我和谢老六共用蓝色的塑料盆,吃过学校食堂如水煮似的寡淡的炒白菜、夏老师家平房小后窗珍馐似的手擀面、靳二哥视为珍宝的鸡肉芥菜酱。彼时,老六手里的印着“马力”的食堂饭票总是比我的厚很多,我索性厚着脸皮吃起了大户。
相聚时,经过认真准备,一桌农村绿色家宴摆上来。
老六边吃边和母亲说起,高二那年,我们高二五班的二三十个同学来我家狂吃高粱米水饭、大葱蘸酱的糗事。老六边说边缓缓环视了整个院子。他说就在这个老宅,他那次一共狠吃了六大碗水饭。母亲依稀记得,她和本家二婶两个人扒大葱跟不上我们吃的速度。房子还是这个房子,人还是这个人。一转眼二十一年如白驹过隙,青葱岁月,恍惚如昨,说着说着,不禁乐得湿了眼框。
时间这个虚无空寂的不老尤物,操刀挥刃将俗人凡体细细雕老。感叹流年,流走的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是情感。
本家大叔的大女儿,也从福建回来看望大叔和大婶。她在老宅内与母亲交谈甚欢。两家人,一个姓;两个瓦房,一根缘线。因为老宅,关系更紧密。
临出发的早上,我们两家人在大叔家的老瓦房前合影,将光阴定格,让真情流淌。
没有老宅的故乡就是一个概念,就不会真实地触摸到乡愁。母亲说,听村上人讲,由于老村支书的两个儿子在市里上班,几年前,他家也把老宅卖掉了。但老村支书每次回到老家时,都绕着他以前的老房子转上好多圈,看上许久。没人知道他的心情。
秋,落叶。叶,归根。有人说,没有故乡情结的写手不会写出好的作品。我说,没有老宅的乡愁似在荒芜处流浪……
第2篇:【散文赏析】老宅
【散文赏析】老宅
谈笑间,已步入知天命之年。善忘已成为生命中不得不修的功课。回首往事犹白驹过隙,许多之前经历的大事已成了经历。而记忆中难以释怀的一件事就是家乡的老宅了。
我的家乡高平市(古叫长平,著名的长平之战就在此)在山西省东南部的太行山南段丘陵地带,经度113纬度35度,属北温带。这里四季分明土地肥沃,连绵起伏的山峦披了翠色欲流的油松,茂密的植被花丛点缀。山腰、山簏处处有果园相间,如值春天各色果花五彩缤纷,蜂恋蝶舞依偎其间,春风轻拂花枝招展,花蕊吐艳春意盎然。又兼交通阡陌,大道通衢游人如织。我魂牵梦绕的家乡就在这如诗如画的长卷里。我童年的美好时光是在老宅里度过的,我青春的梦想也是在老宅中孕育的。我的老家位于高平市东南的北诗镇董庄村,老宅则坐落在村子的正中偏西,村西头西山伸出一脉延至老宅身后。老宅坐西向东,主房西楼为正房(正身),主房两胁是南北两个耳楼,南北两屋是两个厢房(护龙)。主房、厢房、耳楼均为二层砖木结构,屋舍高度依次有序错落,厢房低于正房,耳房低于厢房。正东为垂花式大门,大门玄关两边有高约4米,宽0.3米的砂石条柱支撑,两边的院墙则与南北厢房的东山墙齐。一进大门,在距大门两米处设置的玄关隔扇,是为了迴避大门和主房正门的门冲,保证院落气流的畅通,还满足了建筑风水上的“曲则有情”。主房、厢房、耳房与垂花式大门结合,形成典型的传统三合院落。大门外名堂宽阔,气昂虚水,可以说院落布局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孝悌文化,显得长幼有序、上下有礼、退让有度。院落不大却十分精致,尤其是大门雕桗画栋飞檐斗拱,而玄关隔扇及图案造型巧夺天工精妙绝仑。老宅整体透出一种端庄肃穆而和谐完美的气势。虽风霜侵蚀岁月斑剥而饱经沧桑,但古建院落的英姿和依稀可辩的砖木雕刻图案仍在诉说着它昔日的辉煌。
老宅五座房子聚居着本族五户,从爷爷辈就是这样。许多曾经的辉煌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有她建筑线条的身影和院落设计的精妙根植在我的内心深处,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与神往,常常在心中激起串串涟渏长伴梦乡。我们家六口人,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和一个妹妹。我的父亲是一位受人称道和尊敬的老师,爱好广泛,作风严谨,雷厉风行,历任乡村及中心校校长之职,终日忙于教育工作,只有星期和假期才能相聚。父亲严谨严肃不苟言笑,仿佛生活中的每样事情都是他工作的一部分,倾注着一丝不苟的认真。母亲聪慧勤快与慈祥。不仅种地,家里的所有事务都是她打理。在我的眼里,母亲健谈且注重仪表,干净利落,样样事情都追求完美。从我们的学业到家邻关系的协调,事无巨细不惧繁琐。常用老辈们身边发生的故事正面激励我们的成长,使我们在院落里根植了礼貌。小时候的家,生活虽然辛劳但却很充实,不论在外面多苦多累,一回到家里既如漂泊在外的小船回到宁静而温馨的港湾;又有“炎炎红日西沉,翩翩倦鸟归林”的依恋。院落的五户邻家也都和睦相处,其乐融融。1987年,我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建筑学校,从此离开家乡,离开了老宅,当时我报考的是建筑工程专业,主要是源于对老宅的情结。二十多年在外创业我终于也有了自己的事业,但内心深处却始终牵挂着深沉低调而又斑剥落离的老宅,总想让老宅焕发她昔日的风釆。因缘俱足,终于在九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农村独门独户的居住方式成为主流,老宅的其它四户陆续修上新房搬离老宅并拆掉了南面厢房和耳房。三合院也不再完整,三合院落只有父母亲还独守在恋恋不舍的老宅。其实老宅已成了危房。每年回老家过大年,还得和父母挤着,尤其有了妻儿以后,更显得住房紧张,也加快了我的紧迫感。2014年,我下决心将老宅内邻居的房子盘下又进行了修缮,说来也巧,在老宅修缮之前,父亲梦境中得家神点化获赠“全元旺”三字,我便在老宅竣工时让工匠在大门门楣上镌刻下“全元旺”,使老宅从此真正有了魂,真正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老宅修缮时全部保持原来的尺寸及建筑风格,并对原来的图案规制拍了照片,力求忠于原创,不料建成后真是“抹去了昨日沉积的暗淡,擦亮了今天行人的目光”。恢复后的老宅视觉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期,路过的行人纷纷驻足观望,高平市、晋城市、太原市文物部门专程造访,也间或有河南的古籍爱好者陆续登门。观赏者中,研究风水的,研究古建筑的,釆集图案的常常不期而至,他们都用自己专业的眼光在老宅身上寻找独特的学朮亮点。最有趣的是周易协会一位风水研究人员的评点:“大门朝东,为兑宅。农村又称西院。背靠西山前依明西河。坐西向东,坐辛向乙,收自左至右的阳水,即收宅前明西河水的旺财旺向,气势宏大,格局不凡,主房后墙嵌一泰山石敢当接脉气入宅。兑宅出的人性格执着、刚毅、果敢,有敢于担当的品格,有改革开拓的特质。出政治家,出律师等”,不惜笔墨不吝溢美;而古建专家则评点“清中期建筑风格,但气势宏伟,构造巧妙,整体给人一种庄严肃穆而和谐的美”。
屈指算来在外工作三十多年了,兄妹四人都组建了各自的家庭,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辛苦了一生的父母亲也已耄耋高龄,因住不惯高楼,舍不得温馨惬意的田园情趣,仍然坚持住在老家,守望着老宅。在老宅中过着他们恬淡、悠然、安静的生活,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时序更替、日月轮回,享受着子女,近邻在手机微信上的祝福与问候,或透过手机的方寸视频窗口瞭望或周游世界;而百年老宅也焕发出往日的风采,像一位般若智者见证着时代变迁、岁月更替时,心中不禁无限感慨。是老宅,让我今生为人子女时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是老宅,提醒我无论走多远,不要忘记回家的路;更是老宅精神,激发我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始终牢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用自己毕生的努力实现人生修行的最高境界——全元旺。今生有幸结缘老宅,老宅令我不虚此生……
第3篇:关于老宅散文
关于老宅散文
那是春的声音,就那么一顶点悄然的呢喃,父亲的老宅就有了一个颤栗而凄迷的梦。
老宅在春曲里换上春装轻轻地抖落冬眠时的风尘。春,正在院落的树枝上悄悄地爬行,正在阳光的倾斜间转动方向,正在返潮的地面上冒昧地窥探,正如小鸟的歌声变得响亮而悠扬,也如我的父亲总在暖暧的阳光下晒着日月。
院落里宁静的只有小鸟的歌声,邻家的猫偶尔地窜出来逛荡一圈,母亲的目光停滞在拐角那棵杨树的喜鹊窝上,她一直在等待喜鹊飞来时的那个音讯,就如儿女一个电话的问候一样,让心甜甜的安祥。
去年从春来临,父亲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宅。
从此,老宅变着花样俏丽,我也多了一份深浓的牵挂、美好和惆怅……
老宅一天一天格外的妖娆,我探访每一次的容颜都是新颖的色彩,每一种色彩都有令人心动的风情。梨花开时洁柔而俊俏,那个院落就在一片如雪的繁花间扬起
第4篇:老宅经典散文
老宅经典散文
老宅独处一块高地,没有院墙,只有一排整齐的篱笆,几块大石板把篱笆门和路连在一起。
老宅上只有两间屋子,一间土屋,一间黑砖瓦房。久经风雨的土屋表面斑驳脱落以至坑坑洼洼,瓦房表面也早已平添了许多滑腻腻的青苔。每当第一束晨曦射向大地,土屋上空便升起一缕炊烟,这如同某一定理般,分毫不爽地标志着老宅新一天的开始。
陈淖的老宅里住着一对矍铄的老人。院四周有几株桃树,每到春天,粉嫩透红的桃花便绽开了眉眼,嫩叶爆青,枝条也快活地生长起来。这时候,老头儿便站在板凳上,拿着自制的小锯修剪繁枝赘叶。老婆婆则在下面稳稳地扶住板凳,仰起头专注地看着老头儿的每一个动作。在这样的悉心照料下,几株桃树年年都芳华满枝。
院中的那棵银杏树,不知何时竟已如此苍翠茂密。夏日的酷暑似乎从来都与这块土地没有关系——浓密的银杏枝叶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