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导学案第一课时
单艳荣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启发学生说出从课文中体会到的道理。
学习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之”的不同含义。
重、难点突破方法 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1.收集的有关孔子、孟子的文言警句
2.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学弈()惟()鸿鹄()缴()弗()矣()与()盘盂()沧()沧凉凉
孰()为汝()多知乎?
第一课时
一、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
二、读“韵味”
1、自由读文,提出问题:
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句子。
2、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⑴老师范读。语速较慢,便于边读边思考;停顿恰当,意思表达才清楚。
⑵再读课文,解决难读的语句:
3、领读课文,提升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解决自己文言文难读通顺、正确停顿的困难。
三、疏“大意”
1、结合注释,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同学讨论。
2、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3、交流分享,理解大意: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第二课时
悟“道理”
1、领悟道理:
a.奕秋一起教两个学生下棋,结果怎样?学习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b.两个孩子在争论什么?他们分别有什么观点?你认为谁对?
两小儿辩论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本文蕴含了什么科学道理?
c、分角色朗读:读出节奏,揣摩人物语气。
2、背诵课文:
⑴背诵方法的建议,如,边读边理解边背诵,熟读成诵,同桌合作互相提醒着背诵。
⑵自由练习背诵,最后集体背诵。
课时检测:
一、解释下列句中“之”的意思
①惟弈秋之。②一人虽听之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
⑤弗若之矣
二、写出下列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1.使弈秋诲二人弈。
使:诲:弈:
2.孰为汝多知乎?
孰:汝:
3.为是其智弗若与?
为:其:弗:与:
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去:
5.孰为汝多知乎?
孰:汝:
6.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沧沧凉凉:汤: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初远凉初近热
中近热中远凉
第2篇:詹天佑导学案第一课时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詹天佑》导学案
班级小组名称学生姓名时间
科目 语文 年级 六 编写人 覃章寿
课题 詹天佑 课时安排 1
学案 导案
学习目标 1、我能牢固把握课文中的11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且能把这些生字写优美
2、我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导入新课,展示强化目标
(时间:)
自主学习1、指导学生整理课前搜集的材料。
(1)关于京张铁路的资料:
(2)关于詹天佑的资料:
2、我在自学生字词时,觉得容易读错的字是:(),容易写错的字是:()
3、我在读课文时,词语我理解我会用(在课文中标出这些词语并作批注。)
重点理解以下词语:
争夺
争持
精密
周密
轻蔑
藐视
竣工
要挟
毅然
4、我在读课文时,能一边读一边思考,我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在书上作批注,我读书过程中还有以下疑问需要请教:
(1)
(2)
(3)
5、我在读课文后,课文内容我知道,我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知道课文的中心句是:()
围绕这一中心句作者选取了这样几个典型事例:接受任务、()、()、()。
5、我能把课文读流利通顺有感情 走进学生,了解学情
(时间:)
合作探究 1、(1)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詹天佑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在书上做标记),我从中感受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知道居庸关的特点是(),开凿方法是()。我知道八达岭的特点是(),采用的开凿方法是()。我会分别用图来表示:
(3)火车经过青龙桥遇到的困难(),詹天佑设计了(),解决了这个难题,我根据课文画的“人”字形线路图是:
(4)小组学习中,我需要质疑的问题是:
深入小组,点拨指导
(时间:)
展示交流 (1)各小组归纳总结的共识在班内交流。
(2)各小组出示质疑的问题,分组讨论解决,师点拨引导。
(3)重点探究:
既然中部凿井法能够缩短工期,居庸关隧道为什么不采用?同样是开凿隧道,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班交流,互动评价
(时间:)
达标检测 1、火眼金睛:辨字组词:嘲()勘()陡()讥()浆()潮()堪()徒()饥()桨()
2、我会选词填空。
精密细密
(1)、拾一片落叶,数数()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
(2)、我们的工作首先要(),不能有一点马虎。
3、读句子写出划线词语的近义词
(1)、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
(2)、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 测评反馈,及时矫正
(时间:)
盘点收获 1、初读了这课,我知道了:
2、我明白了:
3、我还要进一步学习的是:
总结归纳,导学反思
(时间:)
第3篇:《升国旗》第一课时导学案
《升国旗》第一课时导学案
《升国旗》第一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课文后的14个生字,认识两种新笔画,学写部分生字。
3、能利用标点符号分清句子,通过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4、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5、知道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升国旗时要立正敬礼,激发学生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上周我们学习了一首儿歌《人有两个宝》,哪位小朋友还记得,能给大家背一背?
指名背诵,再集体背。
过度: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升国旗》
1、板书课题(要求:眼睛看老师在黑板上写,先写拼音再写汉字)
2、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要求:
看看这篇课文有几句话,仔细大声地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分句轮读。(有几句话?你怎么
第4篇:《穷人》第一课时导学案
《穷人》第一课时导学案
《穷人》第一课时导学案
一、导入
1.出示卡片:列夫托尔斯泰问:这个名字熟悉吗?谁来介绍有关他的一些情况?
2.我还知道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打开课本,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讲了哪些人物?请你按照主次说说?(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围绕这三个人物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我想听听你读准这些词了吗?
出示卡片:溅起浪花(jian起浪花)填饱肚子(tian饱肚子)抱怨(抱yuan)自作自受(自zuo自受自)
湿淋淋(湿linlin)黎黑(li黑)模样(mu样)忐忑不安(tante不安)
3.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地方比较难读,一处是第九小节,还有一处是桑娜和渔夫的对话部分,谁来挑战困难,读给大家听听。
4.
第5篇:《雨点儿》第一课时导学案
《雨点儿》第一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认识“点、数、清”等11个生字,会写“方”字。
2.能正确朗读文,理解“数不清、飘落”等词语。
3.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认识11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书写“方”。
正确朗读文,理解“数不清、飘落”等词语。
前准备:,生字卡,歌曲《小雨沙沙》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猜谜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你来猜一猜。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谁来猜?(板书:雨)
2.雨滋润着花、滋润着草、滋润着世间万物,人们都很喜欢它。于是,大家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雨点儿。(师补充题,点是一个生字,请小朋友拿起小手跟老师书空)谁来读这个生字。
3.瞧,雨点儿也来到了我们的堂,(出示雨点儿)谁来和它打声招呼?我们一起来叫叫它。
二、初读全文,学习生字。
.真好,雨点儿可开
第6篇:《祝福》导学案第一课时
石泉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导学案(6)制定人:杨先东审核人:张蓓
2.祝福(鲁迅)
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评价
【学习目的】
1.了解鲁迅小说的基本特点;
2.阅读作品,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和情节结构;
【学习重点】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和情节结构;
【学习难点】了解鲁迅小说的基本特点;
【学法指导】反复阅读圈点旁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了解鲁迅的小说作品:
鲁迅的小说集有《》《》《》,另有集外作品《怀旧》。
2.了解《祝福》的写作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请结合历史、政治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弄清本文写作背景。
3.熟读课文(圈点批注)
(1)准确掌握重要的字词
(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二、合作探究
1.阅读本文,结合初中所学鲁迅小说作品,简要概括鲁迅
第7篇:《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高一语文 YW—13—02—002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编写人:周国庆 审核:高一语文组 编写时间:2013-11-15 班级: 组名: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1—2段,掌握重点词句。
2.鉴赏叙事、写景特点,体味作者情感。【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1—2段。难点:理解文意。【学法指导】
1.参照注释,疏通文意。2.反复诵读,圈点疑难。【知识链接】
1. 关于“赤壁”的知识。
赤壁有“文赤壁”和“武赤壁”两处。其中文赤壁在湖北省黄冈市境内,武赤壁在湖北省蒲圻市(今赤壁市)境内。当年苏东坡误把黄州(黄岗县)的山崖和土都红灿灿的赤壁(鼻)矶,当成赤壁大战的赤壁,写下了一词两赋的传世之作,使赤壁名声大噪。它既成全了黄岗赤壁使之成了文赤壁;也成全了蒲圻赤壁流传千古,给后人留下了两处旅游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