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土灶,它这样说杂文随笔
土灶一:老人与青菜。
在我们老家,有一种奇特现象,在洋楼落成――移新屋前,在地下室或偏房专筑一个土灶,下供吃饭,上供灶君。
专为煤气灶备用?是也不是。
说“是”,是因为有条件的家庭早用上了煤气灶、电饭煲和电磁炉了,一旦煤气灶指望不上,或者燃上的煤气蒸馒头、年糕和糖糕的火力不够,或者蒸大桶饭,就得用土灶。
说“不是”,新建土灶,好像就是为了家中“五行”能够齐全,灶台属“火”,既旺人也旺财。年过完,家里人办厂的办厂,出外打工的打工,身份变了,但咱农家的传统不能丢,对上天感恩的心不能没有,对不对?饮水思源,要给灶君留个位置。
在我老家,还真的一时离开不了它,也许功能会失去狠多,譬如焐(煮)猪食,熬大锅粥,烧麦鳅,烤麦页(叶)、煮番薯(芋头)、炒米胖。
狗年正月初二,兄弟姐妹一起回老家。二哥做的东,三个姐姐帮的忙。吃着土灶炒出来的这些家常菜,让我忆起了童年和少年时光,似乎闻到了一种幸福的味道。初中后,我曾辍学两年,是在兰城上了高中,在杭州上了大学,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母亲用铁锅烧制的土菜和米饭,也成了自己美好的记忆。
母亲白内障十分严重,用她的话说,客人上门来了,见到的只是个人影,谁是谁?全凭耳朵猜测。好几次,怕人家不相信,她走近别人身旁,睁开双眼,让人看她眼中混浊的晶状体。其实,母亲还是长得挺漂亮的,就是眼睛上多长了一层隔膜。
大哥是部队里头当官的,经常让母亲去大医院,割掉那层害人的隔膜。每到这个时候,对母亲,对全家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在我看来,母亲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而父亲年轻时候,只在临近县境贩过脚,跑得并不远。后来,母亲在夏冬两季,都要置办几套新装,我亲耳听到过父亲碎言碎语,到今天,我才想明白,原来,母亲她想再出远门,并时刻准备着。
她火急火燎,经常一个钢筋(金)锅与大小二眼铁锅一起烧火。大铁锅焐猪食,小铁锅煮大米饭。大铁锅不听话,水沸得尤其猛烈,会不管不顾地,冲溢到小铁锅中去。忆苦思甜,大午饭也就有了野草味。看到母亲一脸窘态,不知道问题出在那,还有额上头发经常被火燎的情景,我竟然不知该说什么好。
父亲很少进灶口烧锅窠的。不是他懒,而是太忙。农忙时,忙于种稻割稻,忙于种烟叶,忙于收割苎麻,忙于采摘棉花,忙于种麦割麦;农闲时,忙于整理烟叶、棉花,把小叶张和棉黑头藏匿,忙于敲开红石团(塔),待来年风化,以增加小麦种植面积。
土灶二:一个头颅一张嘴。
土灶,又名柴火灶。清代赵翼在《扈从途次杂咏·土灶》诗题中曾自注:掘地为灶。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在红军向西转移过程中,炊事班战士身背一口大铁锅,急行军。可以想象,所谓起灶做饭,就是在背风的小高地上挖个坑,把能拾到的柴火烧了就是。村集体时,垦荒队员到山上扎营,也要搭简易灶解决饮食问题,那灶头不就是用三块大石头垒成的?
土灶三:耐火砖、搂火棍。
在炉膛底部和周边,泥水师傅会砌上既厚又重的耐火砖。说是耐火砖,其实,就是为了延长灶台的寿命。
过去,为了新筑一个灶台,泥水师傅往往提早一天来,先把大小铁锅倒扣在地上,用石灰定好位,然后指导主人用脚踏好黄浆泥,以及准备好石灰、马粪纸。马粪纸没有,用剪碎的乱麻也可以。第二天,一大早过来,师傅俩一前一后砌青砖。灶基砌好后,他们俩分工,师傅砌灶塘,徒弟砌灶边,然后调过来,师傅砌灶台,徒弟砌烟囱。没等黄浆泥四成干,泥水师傅就开始抹上带马粪纸的石灰浆。家中的男主人,用小麻帚一遍一遍地刷,刷平刷到自己满意为止。
中午,谁家烟囱冒青烟了,谁家要分畚箕粿了。全村人都知道。移新屋,建土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方便供奉灶君。灶君是哪方神圣?原来,它是专司灶台的。它在人间居住,喜欢热闹,喜欢闻烟火气。腊月廿三,百姓过小年,向它供香,希望它上天“呈好事”,其它时间就下地“保平安”,也有“保清洁”一说。灶君保佑每家每户家宅平安,人财两旺。
什么是乡恋?土灶的设计与建筑,就是;有关灶神的传说,就是。什么又是乡愁呢?有朝一日,土灶改了一体化厨具,灶房成了标准的厨房,那过往的烟火味道,就是那乡愁。
大家都能记得住乡愁,因为你心中有乡恋。
第2篇:土灶,它这样说杂文随笔
土灶,它这样说杂文随笔
土灶一:老人与青菜。
在我们老家,有一种奇特现象,在洋楼落成――移新屋前,在地下室或偏房专筑一个土灶,下供吃饭,上供灶君。
专为煤气灶备用?是也不是。
说“是”,是因为有条件的家庭早用上了煤气灶、电饭煲和电磁炉了,一旦煤气灶指望不上,或者燃上的煤气蒸馒头、年糕和糖糕的火力不够,或者蒸大桶饭,就得用土灶。
说“不是”,新建土灶,好像就是为了家中“五行”能够齐全,灶台属“火”,既旺人也旺财。年过完,家里人办厂的办厂,出外打工的打工,身份变了,但咱农家的传统不能丢,对上天感恩的心不能没有,对不对?饮水思源,要给灶君留个位置。
在我老家,还真的一时离开不了它,也许功能会失去狠多,譬如焐(煮)猪食,熬大锅粥,烧麦鳅,烤麦页(叶)、煮番薯(芋头)、炒米胖。
狗年正月初二,兄弟姐妹一起回老家。二哥做的东 ,三个姐姐帮的忙。吃着土灶炒出来的这些家常菜,让我忆起了童年和少年时光,似乎闻到了一种幸福的味道。初中后,我曾辍学两年,是在兰城上了高中,在杭州上了大学,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母亲用铁锅烧制的土菜和米饭,也成了自己美好的记忆。
母亲白内障十分严重,用她的话说,客人上门来了,见到的只是个人影,谁是谁?全凭耳朵猜测。好几次,怕人家不相信,她走近别人身旁,睁开双眼,让人看她眼中混浊的晶状体。其实,母亲还是长得挺漂亮的,就是眼睛上多长了一层隔膜。
大哥是部队里头当官的,经常让母亲去大医院,割掉那层害人的.隔膜。每到这个时候,对母亲,对全家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在我看来,母亲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而父亲年轻时候,只在临近县境贩过脚,跑得并不远。后来,母亲在夏冬两季,都要置办几套新装,我亲耳听到过父亲碎言碎语,到今天,我才想明白,原来,母亲她想再出远门,并时刻准备着。
她火急火燎,经常一个钢筋(金)锅与大小二眼铁锅一起烧火。大铁锅焐猪食,小铁锅煮大米饭。大铁锅不听话,水沸得尤其猛烈,会不管不顾地,冲溢到小铁锅中去。忆苦思甜,大午饭也就有了野草味。看到母亲一脸窘态,不知道问题出在那,还有额上头发经常被火燎的情景,我竟然不知该说什么好。
父亲很少进灶口烧锅窠的。不是他懒,而是太忙。农忙时,忙于种稻割稻,忙于种烟叶,忙于收割苎麻,忙于采摘棉花,忙于种麦割麦;农闲时,忙于整理烟叶、棉花,把小叶张和棉黑头藏匿,忙于敲开红石团(塔),待来年风化,以增加小麦种植面积。
土灶二:一个头颅一张嘴。
土灶,又名柴火灶。清代赵翼在《扈从途次杂咏·土灶》诗题中曾自注:掘地为灶。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在红军向西转移过程中,炊事班战士身背一口大铁锅,急行军。可以想象,所谓起灶做饭,就是在背风的小高地上挖个坑,把能拾到的柴火烧了就是。村集体时,垦荒队员到山上扎营,也要搭简易灶解决饮食问题,那灶头不就是用三块大石头垒成的?
土灶三:耐火砖、搂火棍。
在炉膛底部和周边,泥水师傅会砌上既厚又重的耐火砖。说是耐火砖,其实,就是为了延长灶台的寿命。
过去,为了新筑一个灶台,泥水师傅往往提早一天来,先把大小铁锅倒扣在地上,用石灰定好位,然后指导主人用脚踏好黄浆泥,以及准备好石灰、马粪纸。马粪纸没有,用剪碎的乱麻也可以。第二天,一大早过来,师傅俩一前一后砌青砖。灶基砌好后,他们俩分工,师傅砌灶塘,徒弟砌灶边,然后调过来,师傅砌灶台,徒弟砌烟囱。没等黄浆泥四成干,泥水师傅就开始抹上带马粪纸的石灰浆。家中的男主人,用小麻帚一遍一遍地刷,刷平刷到自己满意为止。
中午,谁家烟囱冒青烟了,谁家要分畚箕粿了。全村人都知道。移新屋,建土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方便供奉灶君。灶君是哪方神圣?原来,它是专司灶台的。它在人间居住,喜欢热闹,喜欢闻烟火气。腊月廿三,百姓过小年,向它供香,希望它上天“呈好事”,其它时间就下地“保平安”,也有“保清洁”一说。灶君保佑每家每户家宅平安,人财两旺。
什么是乡恋?土灶的设计与建筑,就是;有关灶神的传说,就是。什么又是乡愁呢?有朝一日,土灶改了一体化厨具,灶房成了标准的厨房,那过往的烟火味道,就是那乡愁。
大家都能记得住乡愁,因为你心中有乡恋。
第3篇:它过去了,再见杂文随笔
这就过去了。
这么一件重要的事情,竟然就这样平静的过去了。
我们开玩笑说,这很遗憾,我们这辈子没有经历高考的紧张刺激。
当然,其实这样是最好的状态吧。
高考前我们也考过一次仿真模拟,但学校太不严肃,竟然把考场布置错了。紧张的气氛全失。
周中考周末考,段考联考,以及这样的模拟考,想必是每个高三必不可少的。考了这么多,高考真的就没什么了。
出考场跟同学们说话,问起紧不紧张,都说心态比周末考还好。
第一天早上我四点半就醒了。想来也还是有点紧张吧。我是在八点之前到考点的,到那边人还不多,有四五个同学在,都说醒得很早。也是,毕竟是高考,怎么可能没有一点感觉。
我一直记得中考,也是不紧张,但考第一场刚开始,写字还是有一点手抖。我想高考差不多也那样吧。结果高考真的是自在,坐在考场里都不觉得如何。
到英语科我有点慌,找不到感觉
第4篇:它过去了,再见杂文随笔
它过去了,再见杂文随笔
这就过去了。
这么一件重要的事情,竟然就这样平静的过去了。
我们开玩笑说,这很遗憾,我们这辈子没有经历高考的紧张刺激。
当然,其实这样是最好的状态吧。
高考前我们也考过一次仿真模拟,但学校太不严肃,竟然把考场布置错了。紧张的气氛全失。
周中考周末考,段考联考,以及这样的模拟考,想必是每个高三必不可少的。考了这么多,高考真的就没什么了。
出考场跟同学们说话,问起紧不紧张,都说心态比周末考还好。
第一天早上我四点半就醒了。想来也还是有点紧张吧。我是在八点之前到考点的,到那边人还不多,有四五个同学在,都说醒得很早。也是,毕竟是高考,怎么可能没有一点感觉。
我一直记得中考,也是不紧张,但考第一场刚开始,写字还是有一点手抖。我想高考差不多也那样吧。结果高考真的.是自在,坐在考场里都不觉得如何。
到英
第5篇:不要问它叫什么杂文随笔
装修房子的时候,有天和设计师去订完材料已经中午了,我说找个地方吃饭吧。他开着车七绕八绕来到一个岔路口,旁边沿街饭店倒是很多。
我跟在他后面走过了四川、两湖、黔贵、连韩国思密达也甩在脑后,说实话很考验人的,饥肠辘辘穿行在麻辣鲜香的气息里还要很矜持的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真的很难做得到啊,大概是看出我对每个省份的美食都报以深情的注视,设计师礼貌地问喜欢哪的菜啊?我赶忙说:都行,我不挑的。
那位略带脂粉气的设计师很妩媚地摆摆手说:“精致,一定要精致。”
等我们又跨过长江越过秦岭,终于在一个地方停下了脚步,我举目观看当时就五内俱焚,暗骂设计师一句:“靠!你和精致是有多大误会啊。”
所谓的饭店连个招牌都没有,我就是回去和人吐槽也不知该说哪啊。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门口还排着令人绝望的长队。
如果说生活教会我什么崇高
第6篇:不要问它叫什么杂文随笔
不要问它叫什么杂文随笔
装修房子的时候,有天和设计师去订完材料已经中午了,我说找个地方吃饭吧。他开着车七绕八绕来到一个岔路口,旁边沿街饭店倒是很多。
我跟在他后面走过了四川、两湖、黔贵、连韩国思密达也甩在脑后,说实话很考验人的,饥肠辘辘穿行在麻辣鲜香的气息里还要很矜持的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真的很难做得到啊,大概是看出我对每个省份的美食都报以深情的注视,设计师礼貌地问喜欢哪的菜啊?我赶忙说:都行,我不挑的。
那位略带脂粉气的设计师很妩媚地摆摆手说:“精致,一定要精致。”
等我们又跨过长江越过秦岭,终于在一个地方停下了脚步,我举目观看当时就五内俱焚,暗骂设计师一句:“靠!你和精致是有多大误会啊。”
所谓的饭店连个招牌都没有,我就是回去和人吐槽也不知该说哪啊。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门口还排着令人绝望的长队。
第7篇:说桥杂文随笔
说桥杂文随笔
旧时老家略富裕的人家,南厅北堂东西厢房的回字形房屋外面,还多有一圈数米宽的宅沟,既可以用来养鱼,又有护宅的功用。所以出门都要经过“桥门”,也见过在板桥中央设门的,但一般都是一条小木桥直接对着大门而已,出门走在水乡的各式桥上,大有“人步彩虹带上行”的美感。欧阳修说:“波光柳色碧溟蒙,曲诸斜桥画舸通。”没有了桥,哪还有“更远更佳惟恐尽,渐深渐密似无穷”的意境?
水乡多桥,修桥铺路都是受人赞赏的善事,所以小时候的游戏,也有用筷子搭拱形“筷桥”的,这就让人不由得对桥产生了特别的关注。稍大一点的河上,往往建有高高隆起的石拱桥,“船从碧玉环中过”之前,常常可以看到拉纤的人站在桥上,把纤绳一头的纤板抛出去,在桥洞下划出一道弧线,从另一侧又能回到纤夫手中,然后向前继续拉纤的情形。俗话说“你走你的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