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潮汕地区赛龙舟作文
潮汕地区赛龙舟作文
五月初五,屈原满愤跳江,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民族英雄——屈原,特将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位端午节,大家看看下面的潮汕地区赛龙舟作文吧!
潮汕地区赛龙舟作文【一】
潮汕端午节习俗是潮汕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又可以为潮汕民俗文化的顺利传承提供一种有效途径和模式。
潮汕端午节习俗实质上是一个高度浓缩的具有特色潮汕文化的有效载体,它体现了潮人的精神、心态、民俗等的潮汕文化的各个层面。
受到潮汕先民的精心呵护和拱卫,同时,它又肩负起凝聚智慧,引领文化承继的历史使命。潮汕文化中强调家庭亲情,对先贤的怀念与崇拜,对一切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营造的普天同庆以及竞争、激情、欢乐的气氛,在端午节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得潮人的这些情感既合情合理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和宣泄。
虽然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很多,但潮人普遍接受的是“纪念屈原说”,因此,纪念屈原成了端午节一切活动的恒定主题。每逢端午节,人们就会自然而然想起爱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行吟汩罗江畔的情景。
这是一种道德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通过某些活动来缅怀先贤,是一种再好不过的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途径,从而达到传承先人的优良道德品质。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包括端午节在内的潮汕民间节庆习俗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潮汕端午节习俗,充分体现了多彩的潮汕风俗习惯,有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并有独特的时代意义——有营造喜庆、激情、欢乐的`气氛及有娱乐性的社会功能;体现潮人驱邪、祷求平安的心理,也能起到凝聚族群民心、传承传统文化与道德继承的重要作用;推进潮汕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把恢复、弘扬、发展包括端午节在内的潮汕传统年节习俗作为一个汕头文化事件来大张旗鼓地规划、推行,以推进汕头文化大市建设。
潮汕地区赛龙舟作文【二】
五月初五,那一天吃了一顿丰富的午餐后,大家争先恐后的来到了湖边,恐怕晚来了,就会被吃掉似的,当我们来到湖边,昔日,只有风儿才偶尔来玩耍的湖边,霎时间,成了人的海洋,声音的国度。这是怎么回事?天上掉宝了吗?大家都来抢宝吧!
噢!原来不是天下掉宝,而是湖里“出龙船”大家都来抢看赛龙舟呢!
咚——咚——鼓声如雷贯耳,一场激烈的比赛开始了。
赛龙舟的指挥跟音乐会上的指挥可不一样,赛龙舟是指挥鼓,而音乐会上的却是指挥棒。在赛龙舟中取得胜利的方法就是团结一心,除了团结一心,还要有好的指挥人,然而这指挥人,不是练两三个月就可以登台演出,而是练几年,甚至十几年才可以顺利出师,真是应了这句俗话: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加——油,加——油,参赛人员跟着鼓的旋律,为自己打气,为队友们打气,观众们也附和着声音为自己喜欢的队伍加油鼓劲。
五月份的天真热,观众们矿泉水一瓶喝了一瓶,纸巾一张擦过一张,扇子扇了有扇,但身上的暑气却丝毫不见退去,在大热天里,最可怜的莫过于队员们,瞧,头上的汗大过珍珠却不能擦拭,口渴得冒烟却不能解渴,只能一味地向前冲,没别的想法,但队员们却没喊热、没喊累努力向前冲,或许是因为太开心、太兴奋而忘记疼痛吧!
“快了,快到了,终点快到了!”主持人激动不已。过了一会儿,全场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一向受人宠爱的红队惨败,但他们队的感言,却重振了大家的精神――比赛,并不是争1、2,而是为了开心,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享受这个过程。
喊了一个下午的人们,肚子不禁咕咕叫起,不得不回家吃饭。
一进家门,粽子的香味扑面而来,打开竹叶,映入眼帘的便是珍珠似的白糯米饭,尝一口,好甜,糯米饭旁边是一颗香气芬芳的蛋,咬一口,好吃,好有嚼劲,使人尝一个,忍不住再吃一个。
五月初五,就这样在欢喜中度过,在炎热中扇过,希望今年的五月初五快点到来。
第2篇:潮汕赛龙舟
潮汕赛龙舟
潮汕是水乡,江河密布,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的赛龙舟,热闹非凡,吸引着千家万户,沿江观赏。
潮汕赛龙舟,流传着一个动人有趣的故事。旧时端午节前后,行驶于榕江下游的小木船船夫常说,当船夜里划至曲溪(现揭东县城)附近时,在那段水深流急漩涡打转的地方,常隐约听到阵阵呼唤声:“帕啊帕,欠个掠尾师父!”(划呀划,少了个掌舵师傅!)这声音是怎么来的?传说清末民初,曲溪附近的村庄端午节在榕江赛龙舟,一条停靠在竹林下的乌龙(舟油漆成黑色船头挂黑须)舟张开大口在啖竹叶。一位清早到河边挑水的妇女,看见后心惊肉跳,因她丈夫是此龙舟的舵手。昨天龙舟初赛,乌龙飞速前进,把所有龙舟远远地抛在后面。这天要决赛,她预感到乌龙可能要出事,于是趁丈夫尚未起床,悄悄地把自己与丈夫颜色相同的裤子,换给丈夫。旧俗认为妇女裤子有秽气,不能近神灵,丈夫不会给神龙带走。龙舟决赛前,划乌龙的健儿怕舟速太快不平稳,特意在龙颈上捆上一条长木凳,谁知这如同给龙添足。竞赛刚开始,乌龙就像脱缰之马,离弦之箭,飞也似地狂冲向前,越过赛程而无法控制,到那水深流急之处,钻人榕江水里,除那个舵手被抛出江面外,其余的连舟带人都无影无踪。人们议论着,如果那舵手不穿女人裤子,便会随舟人水,乌龙就会“龙洞人,虎洞出”。由于乌龙入水后欠缺舵手,就只能进而不能出了,因而也有了上述的船夫听到的呼唤声。潮汕的掌故:“红龙红彤彤,乌龙钻人洞”正是由此而来的。
潮汕的龙舟有多种样式,正规的龙舟有龙头、龙颈、龙尾。龙身半圆而长,宽1.4米至1.6米,长短不—,有容纳12对桨、16对桨、32桨不等,最长的可容52对桨。龙舟分红龙、黄龙、青龙、白龙数种,乌龙由于易出事,且有历史教训,为人们所忌讳。龙身龙腹按麟甲模样涂彩,并根据红、黄、青、白龙种,突出各种颜色。色泽艳丽鲜明,图案漂亮眩眼。不同龙舟挂着长长的不同色泽龙须,标志突出。
龙舟下水以后,各村龙舟要划至龙王庙或其他神庙附近,祀拜神灵,祈求获胜和吉祥。龙舟赛前都进行训练。竞赛时,划桨壮汉分坐两边,中间是一位击鼓的总指挥,稍前还有一位打锣的。有些地方还要物色一个10至12岁左右的男童“靠龙规”。一般是当地富豪子弟,长相标致,按小侠客装饰,扎头巾,束腰带,打绑腿,涂粉脂,穿着艳丽丝绸衣服,斜躺在龙颈上,竞赛时,一边摇着右手的小葵扇,一边配合锣鼓节奏吹哨子。开赛之前,这个孩子就像戏曲明星一样,被大群红男绿女团团围住观赏。龙舟竞赛翻舟之事时有发生,孩子要套上救生圈,并由最前面的头、二桨手负责保护。
俗语说:“潮汕人无脸输死”。龙舟竞赛在…十分激烈的气氛中进行,舟上的健儿们倾尽力气边划水边呼唤,岸上的观赏者,也为自己村庄的龙舟呼号助威。经过多个回合的角逐,胜利者夺得标旗,演戏及举行酒宴庆祝。
潮汕的赛龙舟活动,由采已久。清末福建巡抚丁日昌(原丰了顷县人)定居揭阳榕城时,曾邀请揭阳、潮阳、普宁等县部分龙舟汇集榕江展开竞赛,揭阳棉树村的红龙夺冠,获“钦差大臣丁赏”锦旗。
龙舟除了按人们想像的龙的形象造型外,还有一种是挖泥或运载东西的小木船改装的,称“涂槽”或“无头臼”,短而宽,没有龙头龙尾,船舷简单涂色,吸引力较差。饶平、南澳的彩龙船,则是利用五肚货运大船临时装饰上彩,特制龙头,用长桨划船,虽速度稍慢,却另有一番景致,为当地群众所欢迎。
赛龙舟是全国性的水上竞技活动,历史悠久。其起源有多种说法,传统的说法是纪念屈原。据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死,时人以舟楫救之。今之竞渡,是其传承。另一说法是起源于以龙为图腾的南方民族所举行的祭祀活动。闻一多《端午考》等文述说古代吴越族以龙为图腾,他们都是龙的子孙,以断发文身为俗,每到五月初五举行祭龙崇拜,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里或裹在树叶中,扔至水里,献给龙神吃,同时划着以龙为图案的龙舟在水上游乐。《事物纪原.竞渡》载:“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也。”吴楚一带流传划龙舟起源于纪念伍子胥尸沉钱塘江之说。浙江绍兴、上虞等地则传赛龙舟源于纪念曹娥。据《后汉书》载,曹娥是东汉孝女,其父为会稽上虞县令,五月初五祭潮神时被潮水冲走。曹娥当时仅14岁,沿江寻找父尸,七天不遇,故投江身亡,后人为纪念曹娥而兴端午节。上述有些说法属地方性,未为全国所认同。
赛龙舟有体育、文娱、健身、竞赛和审美教育等多种意义,无论它是怎么来的,都会很快为群众所接受,并蔚然成风。但潮汕过去由于村与村之间,乡村内宗族支系之间(房界)存在不睦,常因赛龙舟夺标之事引起纠纷甚至械斗。这种不良现象现在已没有了,这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表现。赛龙舟过去主要见之南方水乡,现遍及全国,甚至影响到东南亚一些国家。全国已举行过多次龙舟竞渡,并有外国龙舟队参加。过去划龙舟的只是男青壮年,现珠江三角洲已出现了女龙舟队。龙舟竞渡将会随着国家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更加多彩多姿,逗人喜爱。
第3篇:潮汕地区的调查报告
潮人国内状况
潮汕人往往以其精明务实的经商本色为外人所熟知。而惟利是图精明过头的商 人,总归招人嫉恨,这也是历史以来血迹斑斑的排犹运动的导火索,东南亚的“排华运动”有着相似的原因。大家都反犹,犹太人内部就更团结,对犹太的传统就更保守,更珍重,因而,犹太正教(Orthodox Judaism)也是今日世界上最保守的宗教之一,他们有的保守到要搞多妻制的程度。在团结保守等方面,潮州人并不见得会逊色于犹太人,这也是一些充满偏见和敌意的外人一直“诟病”他们的地方。
而纵观网上评论,尤其是网易新闻,只要稍微可能跟潮州人有关(甚至有时仅仅是因为主人公有一套功夫茶具),你就可发现当中各类捕风捉影栽赃嫁祸的用语抑或歹毒攻击、妖魔化潮州人的评论。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你常会意外为何几乎没有潮州人对此进行反击,其原
第4篇:潮汕地区春节禁忌
潮汕地区春节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
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
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
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
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
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
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
第5篇:潮汕地区春节习俗
潮汕地区春节习俗
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最重视的就是春节。因此,潮汕地区便有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在潮汕地区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一个“春”字。“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一层巧借“春”与潮音的“存”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这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同工之妙。传说潮汕地区的对联中最有名的是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
春节期间,潮汕的另一个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便是“掼春盛”(春盛,一种分成三四层的,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是成对使用,所以也叫“担春盛”)。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年
第6篇:潮汕地区——嵌瓷工艺
梅州、潮州地区考察报告
——潮州嵌瓷工艺
一、嵌瓷工艺的介绍
嵌瓷,潮汕著名手工艺,普宁人俗称“聚饶”或“扣饶”。主要材料是选用各种颜色的精薄瓷器剪取成所要表现对象的瓷片,也称“饶”片。
二、嵌瓷工艺的历史
悠久的历史嵌瓷工艺历史悠久,据《广东工艺美术史料》记载,嵌瓷的出现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盛于清代,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明代嵌瓷的图案、色彩比较简单。到了清末,瓷器生产作坊与工匠紧密配合,专门烧制各种色彩的低温瓷器作为专用材料,无论是工艺品或建筑装饰,大大地丰富了嵌瓷的色彩、构图。
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普宁嵌瓷多是以单件的工艺欣赏品为主的,镶嵌精工,技术较高。这个时期的嵌瓷,表现手法是由艺人随意创作,或制圆身,或来浮嵌和平嵌。
上世纪80年代之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嵌瓷工匠们有机会发挥其艺
第7篇:潮汕地区俚语歇后语全集
全集
---------------------
俗语是包括口语性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等种类在内的,定型化或趋于定型化的简练习用语汇和短语。民谣是民间流传的歌谣。
潮汕方言俗语是潮汕文化的特殊凝聚载体,是一个多层次、高品位的文化宝藏。民谣是蕴含着大量方言俗语的口头载体。潮汕方言俗语、民谣在民间流传,使用极广,潮人以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地反映生活现实,不少俗语、民谣浅白通俗又深有寄意,不仅高度地概括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达群众爱憎褒贬,为人所喜闻乐诵。
潮汕方言俗语、民谣涉猎的范围很广,包罗万象,既是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潮汕地区自然、社会特色的反映,直接体现出潮汕民间的心态、眼光、民风、世情,是研究潮汕文化的第一手材料。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类。
1、气象农时
潮汕地区农业发达,但人多地
第8篇:潮汕地区的节日习俗
潮汕地区的节日习俗
潮汕民俗繁多,而且,这也是潮汕人一直骄傲的地方。除了传统的节日外,他们还保留着盂兰节,中秋烧塔,新年烧龙等等中原已消失的习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潮汕地区的节日习俗,希望有所帮助!
潮汕人过年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祭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
第9篇:潮汕地区的节日习俗
潮汕地区的节日习俗(共8篇)由网友 “天天喝汤” 投稿提供,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潮汕地区的节日习俗,希望大家喜欢!
篇1:潮汕地区的节日习俗
潮汕地区的节日习俗
潮汕人过年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烫发整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
第10篇:潮汕地区的过年习俗
潮汕地区的过年习俗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