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关于地理环境小论文
关于地理环境小论文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来源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术”。以下是小编整理好的关于地理环境小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虽然人们也从未停止过对建筑与气候、建筑与域的研究,但在不同的时期里对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认识程度及重视程度是不一致的,这与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对待自然的态度有关。人类对待地理环境的态度经历了“决定―――虚无―――或然―――必然”的过程。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建筑思想;设计概念
1. 1 古代建筑中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古代中国人崇拜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中国的传统建筑比较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风水术”的实质不外是对地质、地貌、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以此为依据采取相应的规划设计的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因此说地理环境因素在我国古代建筑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早期文明,特别是定居文明受其所在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从而产生了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的社会理论,这就是西方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萌芽于古希腊时代,盛行于18 世纪、19 世纪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曾广泛流行于社会学、哲学、地理学、历史学的研究中。古代西方虽然不象古代中国一样拥有一套完整的风水学说体系,对地理环境中各因素对建筑设计都有明确而具体的指导,但不同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对西方古代建筑影响仍然是很明显的。例如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的石头建筑及其建筑群体的形式,均与古希腊的地质景观条件有关,古希腊内地多山,土地贫瘠,但盛产大理石,为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料。地势崎岖,河流短促,缺少开阔地和平原,其建筑群体布局以自由的、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原则为主流。
1. 2 工业时代现代建筑的地理环境“虚无”论
对建筑学来说,地理环境因素对建筑的影响不像“决定论”本身在社会理论中的地位那么长久而稳固,长久以来,大多类型的建筑的设计仅从形式美学、空间、结构技术等等方面考虑,而看不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自从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建筑的出现,全球建筑形式国际化、大同化,就是普通的居住建筑也再难找到基于地理环境因素的设计,这一时期从总体上可以说是建筑的地理环境“虚无”时期,无视地理环境因素的存在,必然导致建筑与环境的对立。因此,建筑成为破坏环境的主导因素,不考虑环境因素影响的建筑也为人类的生活前景埋下了无数的隐患,诸如地震、洪灾给城市及村庄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
1. 3 后工业时代建筑创作中的地理环境的“或然”论
人类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从建筑的发展过程来看,是一个模仿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并最终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过程。这一过程在现代建筑时期走到了极端,其结果是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恶化。20 世纪50 年代以后,欧美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但城市整体视觉环境的恶化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人们注意并重视到现代建筑最大的问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建筑思潮的总趋势朝向多元论方向发展,这种趋向的目的是要求获得建筑与环境的个性及明显的地区性特征,地区性的特征的表现即为建筑应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反映民族、生活和文化的背景。比如“新乡土派”的创作观念,注重建筑自由构思结合地方特色与适应各地区人民生活习惯。使得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被紧密地结合起来,而生态学与建筑学的结合,更是将地理环境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关系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1. 4 新时代的绿色建筑创作中的地理环境“必然”论
进入21 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工业社会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严重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1992 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绿色建筑观。解析绿色建筑的概念,主要表现为对环境问题的回应,地理环境因素是绿色建筑生态体系构成部分,至此,地理环境因素在建筑创作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考虑地理环境因素在绿色建筑的创作中成为必然。
2 建筑设计中地理环境因素的表达
2. 1 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建筑思想
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学专著《建筑十书》里有不少章节涉及到建筑与气候,如对建筑的方位、房间的自然采光及建筑材料产地等问题的论述,说明了古代西方人的适应自然的思想。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研究不断地产生一些思想影响并指引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由此产生了各种与环境相关的建筑理论,对建筑的理论及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赖特与“有机建筑”理论、文脉主义建筑理论、建筑与环境共生的理论、适应气候的建筑理论及绿色建筑理论等等。
2. 2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与建筑设计概念
任何设计都始于对设计概念的追求,建筑师以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作为构思的依据,通过环境受到启示或引发灵感―――设计概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由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产生的设计概念有以下几类。
1) 建筑形式模仿地理景观
由模仿地理景观结构而产生的建筑设计理念,可分为地理景观形态的构造模仿、地理景观形态的意境模仿两类。地理景观形态的构造模仿着重于建筑形态与自然形态的相似性,并对原有的地形地貌持一种谦恭的态度,让建筑顺应地形,从而使建筑与所处自然环境产生某种脉络关系;地理景观形态的意境模仿首先要对地理景观环境进行解读,从地理景观形态中攫取其某些显著的有代表性的因素,提炼出概括性的能表达景观意境的元素来表现建筑。
比如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设计,该建筑坐落于克罗拉多州的落基山脉山谷中,那里的弗德台地国家公园是北美印第安人史前居住地遗迹保留地,他说:“当地印地安人的建筑就与那种自然的环境十分的相称,十分的协调.他们使用同样的石头,使用同样简单的造型,……巨型的石块,巨大的石窟,简单的几何形体,自然的造型,都是值得我借鉴的东西。”大气研究中心外形简朴浑厚,塔楼式的屋顶使建筑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与周围的环境色彩相调和。
2)建筑形式融合地理景观
建筑形式融合地理景观的主要表现是尊重自然,尽可能地减少对地球表面的区域景观的破坏,追求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掩土建筑将建筑主体植入地下,以保证地表景观的完整性或者使建筑犹如从地下生长出来一样与地理景观形成有机的整体,前者如贝聿铭的“美秀美术馆”,后者如现代建筑大师赖特的流水别墅及安腾忠雄的水御堂。
3)自然要素在建筑形式中的抽象化运用
将自然地理景观中的各要素抽象化引入建筑形式的做法,是很多优秀的建筑大师常用的手法。比如路易康,他认为“于我而言,自然光是唯一的光,因为它有情调,―――它提供了我们共识的基础,它使我们能接触到永恒。自然光是唯一能形成建筑艺术的光。”他在肯贝尔艺术博物馆成功的运用了光线的变化。再如安腾忠雄的关于光、风、水的系列宗教建筑,他着意把“绿化、水、光和风根据人的意念从原生的自然中抽象出来”,引入建筑物之中以产生“神性”的空间境界。
4)气候建筑
建筑与气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但却不断有建筑师从中感知到新的理念,使气候建筑的形式不断地获得新的生命。如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的以“开放向天”的空间为中心的适应气候的设计策略;杨经文提出的“生物气候摩天大楼”的理论和实践。
3 结语
环境的恶化,能源的危机,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人类在改造环境中的行为。建筑作为人类改造环境行为的表征物,其目标究竟是什么?绿色建筑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建筑的目标在于通过人类的建设行为,达到人与自然安全、健康、和谐共生,满足人类追求适宜生存居所的需求与愿望。实现这种需求与愿望的根本途径是了解自然环境。杨经文说:“纵观人类历史和所建住宅,除了景观本身的基本地质结构外,气候是其惟一一个不变的因素。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也许和人们的视觉品味和审美观念在一段时间里,比如一百年中,悄悄变化,但是气候始终在它的循环过程基本保持不变。”
第2篇:地理环境论文
地理环境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关于地理环境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摘 要:地理环境中地形、气候、地理位置、交通、资源和人文环境因素对国家和地区政治战略关系影响重大。
关键词:地理环境;政治;国家
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优越的地理环境可以加速社会的发展,恶劣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地理环境的优劣,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极密切的关系。
一、地形因素与政治的关系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由于地形平坦、土质肥沃、灌溉水源充足而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这样的地方由于物产丰富也常成为人口密集、商业活动频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山地地区由于地势高低不平、交通不便、日照较少,因而对发展种植业不太有利,但对于发展畜牧业与林果业是非常优越的条件。这样由于地形的差异而造成了平原与了山区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从而也使不同的两个地区社会经济活动、人民的生活习俗与社会文化产生差异,并影响到两地的政治生活并使之产生差异。许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边界都是以一些河流、山脉、沼泽、湖泊、森林、沙漠等为界。因为这些地物的标志性明显,便于实际操作,再是这些地物对于两地来说是一种天然的障碍,使这些地物的两侧形成相对较为独立的文化单元,而这些又使之成为不同文化的分界线,这为实际边界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有利的地形条件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防无疑是非常有利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处于阿尔卑斯山区的瑞士为什么没有被横扫欧洲的德国部队入侵,并不是德国人不想这么做,而是其四面皆高山、易守难攻的'地形让德国人望而却步了。抗日战争中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几乎全都被日本人占领,但为什么我们没有亡国并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我国利用有利的地形守住了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气候因素与政治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莫斯科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德国人败得体无完肤,这也成为德国人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德国为什么在莫斯科战役中失利,其实是德国领导层对于前苏联的气候特点了解不够,从而导致对战争的准备不足。冬季到来,严寒气候对物质给养、运输、服装配备、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非常巨大。由于德国设备不适应莫斯科严寒的气候,当时竟然出现了德国的坦克、汽车不能正常开动,有的大炮无法发射炮弹的情况,更为致命的是许多德国士兵由于缺少防寒的衣服和食品而被冻死冻伤,导致不能正常作战。
在苏芬战争中拥有七十万武器精良、训练有素的前苏联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却最终没有能够获得战略上的完全成功,这除了当时芬兰人顽强的抵抗和战术方法得当之外,北欧严寒的气候与芬兰广泛分布的湖泊、沼泽和河流对当时主要来自前苏联南方的部队来说是个重大的障碍。不过这次战争也使前苏联队获得了在严寒气候下进行作战的宝贵经验。
三、地理位置与国际政治关系
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由于在各个方向上距强国较远,这在保护国家安全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周围地理条件不利则容易受到外敌的蹂躏。美国社会历史上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更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屏障和政治地理位置有关:东西两面均为广阔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又远离了当时战乱纷争的旧大陆,而南北两个方向都是相对较为弱小的国家。
处于大陆内部的国家(内陆国)在千百年来注重的是对土地的控制和争夺,但由于缺乏海洋作为通道,物质与人员长距离的陆上交换和流动相当困难,这样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也阻力重重。到了近代,这种情况则会严重影响与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与信息交流。从而可能导致国家在地区或全球中竞争力的下降。这已充分表现在当今大多的内陆国家经济相对比较落后、文化与社会的开放性与现代性不够,而保守的势力较强。
由于近代国际贸易大都通过便利的海运来实现,特别是吨位大、速度快和专业性的大型轮船出现之后,海洋性国家的地理位置变得更加优越了,这为其提高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近代出现的海上强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无一不是通过海洋上的贸易与扩张、通过海外殖民地的资源与市场支撑而使其国力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当今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通过其超强的海上霸权而得以具体实现。
四、交通因素与政治关系
新加坡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总人口才400多万的城市国家,但其在东南亚甚至整个世界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是联结亚、非、欧三大洲的重要通道,在国际航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北太平洋沿岸国家与南亚、中东和非洲各国之间的航线都经过这里。它起着沟通亚、非、欧三大洲的枢纽作用;它是世界环球航线中重要的一段,也是波斯湾石油运往世界各国的3条主要通道之一,因此被称为“海上生命线”。而新加坡正好处于马六甲海峡的咽喉位置,而这也促进了其海洋运输、货物中转、商品贸易的发展,也使其注定了在国际政治中不可能只是个无足轻重的配角。当然这也成为大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而想占有的兵家必争之地。从最初的被英国人占领到日本人入侵,再到后来独立。现在美国借反恐的名义又想介入马六甲海峡的战略意图等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这样的地方还在很多,如中美洲的巴拿马(巴拿马运河)、非洲的埃及(苏伊士运河)、亚欧之间的土耳其(土耳其海峡)、美国的夏威夷(北太平洋航线的重要路途站)等。
五、人文地理环境与政治关系
不同地理环境中由于气候、地形、特产、种群等方式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与宗教。由于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相对独立的发展,形成了政治文化各异、宗教信仰不同的民族。如欧洲的基督教文化、西亚的伊斯兰文化、中国的儒家文化等。这些不同的文化又分化成更多的亚文化。而这些不同的民族和文明由于自身的发展或为了扩展的需要而使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产生较大的分异。这些分异又成为国家边界线的重要依据,一旦在这些文化重叠的地区当中,民族与宗教问题没有处理好,又常常成为矛盾与冲突激化的火药桶,如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在南欧与西亚的冲突、印度教在南亚与伊斯兰教的冲突、前南斯拉夫各民族间的冲突等。
六、资源与政治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国家必须获得和控制更多的自然资源。这是因为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物质生产的原材料和能源,是物质生产能够进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源瓶颈是制约国民经济中物质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要求这个国家获得和控制更多的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克服资源瓶颈。
西亚波斯湾国家由于具备了大量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而在国际政治中一直处于一个焦点位置。石油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但也使他们的国际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当今石油消费大国出于国家战略的考虑无一不对这一地区倾注了更多的注意和精力。
参考文献:
[1]王恩涌等著.政治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1993.
[3]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概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第3篇:关于地理环境论文
关于地理环境论文
导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关于地理环境论文,希望有所帮助!
地球表面约有70%以上被水覆盖,其余约占地球表面30%的陆地也有水存在,地球上总水量为13.8亿立方千米,其中比较容易开发利用的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最密切的湖泊,河流和浅层地下淡水资源,只占淡水总量的0.34%,为104.6万亿立方米,还不到全球总储量的万分之一。在这种全球水资源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已脱不了厄运。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使得本来水资源丰富的大国人均拥有水量明显不足,人均值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面对中国严峻的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中国更加令人棘手的'是水污染,这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