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第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6-18 07:12:5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海燕(第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语文教案(语文版)

总第四课时授课人:罗会荣

课题 海燕 作者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构思特点。

1、标出段序,想一想:作者在文中那些地方是写“海燕”的?

(明确):8-13段。8、9段分别描写大海洋面和天空之美,交代海燕飞翔的环境。10-13段,具体描写了一幅海上飞燕图(飞舞,休憩)

2、思考讨论:作者还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哪些内容?它们是怎样联系,来表现主题的?

(明确):开头部分(1-4段),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家乡的小燕子,表现对家乡小燕子的喜爱,从而寄托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文章在5-7段,承上启下(过渡),把眼前看到的小燕子,和家乡的小燕子自然地联系起来,点明了主题--游子思乡。

文章在最后两段(14-15段),再一次把海上的燕子与家乡的燕子联系起来,进一步抒发了思乡的愁绪。

二,再读课文,小组自提问题,讨论交流。揣摩语言特点。讨论明确:

1,分析:这是一个长句的状语,描绘故乡春天到来的景象,作者将柳树、花、草、树叶进行拟人化的描写,用睁开眼表现万物复苏、用赶赴集市形容花木争荣,又用“红”、“白”、“黄”、“绿”描绘色彩,将一幅生机盎然、绚丽无比的春景图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为小燕子的活动创设了背景。

2,分析:“如今”两字从美好的回忆回到现实,接着“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点明眼前的处境,反复的手法和感叹号的使用,表现了强烈的家国之思与家国之痛。“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愁苦时的惊喜,仿佛是时空的错乱,实在是乡愁太浓,思家念国太切。从文章的结构来看,此段起到了过渡作用,自然引出对海燕的描写。

3,分析:海面上的波纹,使作者不由得又想起了儿时在家乡水边的嬉戏,这油然而生的联想,正是作者时刻挥之不去的乡愁的自然流露。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包含了不尽的深情。

三、问题探究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提示:文章开头就写故乡春天的小燕子,而且几乎占了一半篇幅,而题目是《海燕》,是否离题?这样写能否算倒叙?文章中间和结尾两次提到“乡愁”,应当算是一条感情线索吗?你认为是时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

2.海燕与家乡的小燕子肯定是不相同的,为什么郑振铎先生老是分不清似的?

[提示:作者是明知故问。]

3.你有看到事物引发联想触动情感的经历吗?请简要叙述。

[提示:从记忆的宝库中搜寻,将那珍宝展示给大家,好吗?]

4.文章是写游子的忧愁和哀伤,为什么却描绘了一幅幅明丽、安适的图画?

[提示:对比烘托,]

四、小结:本文是作者在旅欧途中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离乡几千里,在海轮上见到小燕子,勾起了缕缕的思乡之情,于是,借托小燕子来抒发思念祖国故乡的浓浓深情。

五,欣赏评价

1.作者形容故乡的春天,用了“烂漫无比的春天”、“嫩蓝的春天”,形容海上的天空,用“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晶莹的天空”,你能分析一下妙在何处吗?试着用别的词语形容你眼前的或心中的美景。2.你最欣赏文中的哪一处,请说明理由。

学生自渎课文,按老师的要求去圈点讨论。

语言揣摩

1.“当春间二三月,……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时,……”

2.“如今,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

3.“随了它们飞窜着,水面起了一条条的长痕,正如我们当孩子时用瓦片打水漂在水面所划起的长痕。”

答:

答:

答:

答:

口语练习

板书设计 海燕

家乡的小燕子(虚)(实)海上的小燕子

(1-4段)(8-13段)

对祖国、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反思

备注 Eiml:nxplluohr@163.com

第2篇:《海燕》2课时教学设计

《海燕》2课时教学设计

《海燕》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本文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好似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解读这首诗时,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于诵读中展现海燕的活动空间,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欣赏海燕大无畏的精神,体会象征,对比,拟人等手法的运用技巧,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⑵ 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把生活感受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

2、提问法: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

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高尔基的资料。复习《雷电颂》中有关象征手法的知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诗歌?或者你喜欢诗歌的什么?

(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但是可能有一些同学对散文是情有独衷,因为散文不仅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如果我们要两者兼得,怎们办呢?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这就是散文诗。今天我们就走进《海燕》一文。

(板书,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

(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

(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对海燕进行歌颂)

⑴ 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在全班交流。

⑵ 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范读:

要求:学生不要看书,看屏幕,仔细聆听,发挥想象,静心感受。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你听到了哪些内容?

(教师应引导学生理出文章中表现的主要形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画出文中描写海燕的句子。

提问:用一个词语概括海燕的精神内涵。

(答案可能有:临危不惧、高傲、勇敢等)

四、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也好似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第一幅,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2、学生细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本文中正面描写海燕形象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作用,具体分析海燕的形象:

示例一:“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赏析:这一句从两方面来写。一是从形状、颜色角度写,既表现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又在大海背景上现出一点亮色,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二是从行动角度写,表现出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示例二:第二、三段:

赏析:先承接前面的“飞翔”而来,以瞬息交替的动作,写海燕的勇敢低飞,又迅疾高翔的矫健雄姿。而后从声音角度写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

示例三:第九、十段:

赏析:再现前面对海燕的描写,又用比喻补写海燕形象。在这里,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拚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状;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

示例四:文章的.最后三段:

赏析:这是写海燕的呼喊,写它的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

海燕的形象终于随着暴风雨的渐次迫近而更加鲜明、完整。

4、课文还描写了其他的动物,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其他动物的句子,用曲线划出表现其精神的关键词语。

提示:海鸥、海鸭、企鹅;恐惧。

5、在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本文的主要形象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到其他三种动物呢?面对什么表现出来的?

提示:对比;暴风雨

五、归纳总结海燕形象

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的形象描写,再现了一个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上节课,我们感知了海燕形象,知道了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海燕的,那么作为诗的语言,又是怎样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

二、课文研讨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激情雄浑的气势。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义,即象征手法的运用:

⑴ 学生回忆在《雷电颂》中所讲的象征手法,教师强调:本文的作者也运用了象征手法。即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问:本文的“大海”、“乌云”、“闪电”等事物以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⑵ 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讨论明确: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作者对它们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此外,本文还两次写到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3、问题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下列两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⑴ 在文章的结尾,海燕为什么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海燕的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 本文是如何综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

三、归纳总结本文

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四、拓展训练

请你仿照句子说一段话:

例: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于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句式:假如我是( ),我将对( )说( ),因为( )。

五、作业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的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呢?试就这个话题,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第3篇:《海燕》课时教学设计

张渚二中陆莉静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有关背景。

2、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3、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4、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教学模式:

朗读—品味—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打出海燕图片,配合激情音乐)

导语:看,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它们被称为“胜利的预言者”。今天我们学习散文诗《海燕》,感受高尔基给我们带来的强烈的生命之音。(揭题、齐读)

二、揭示学习目标:(教师理解读)

1、了解作家及有关背景。

2、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3、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4、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背景介绍(幻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五彩池》第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崔坤祥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

2、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

3、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4、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2、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法及教具:1、《五彩池》课件;

2、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激趣揭题

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可是在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的水却有着几种不同的颜色,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坐上火车一起去看一看。

1、播放《五彩池》课件,提问: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地方?

2、老师提问:看到这幅神奇的五彩池,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大胆提问)

3、好,那么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海燕》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语文教案(语文版)

《海燕》第一课时总第3课时授课人:罗会荣

课题 海燕 作者 郑振铎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积累词汇,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过程方法 1.揣摩借物抒情的写法,想象物情交融的意境。

2.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

2.品味细腻生动的描写,理解比较描写的意图。

教学

重点 1,托物言志,明确《海燕》通过对小燕子(家燕)的描写,抒发对祖国、家乡的思念之情。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文章的构思特点。

教学

难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文章的构思特点。

教学设想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乡愁。

2.细细品读,凝神静思,驰骋想象,进入情境。

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相关图片,以引入课文学习。

学生 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会讲述关于燕子的故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捉迷藏》第2课时教学设计

《捉迷藏》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事情发展顺序组句成段的叙述方式,初步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句序;

2.感受李四光专心致志地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

3.初步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①直接出示课题,读题。

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们知道了什么?

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李四光 研究石头 著名的地质学家

追问:从看看石头的颜色、掂掂石头的重量就知道石头的下面有没有矿藏,这说明了什么?

他研究起石头来,会把什么事情都忘了。课文里是忘了什么?(李四光忘记了和女儿玩捉迷藏的游戏。)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轻声读课文地二自然段,读后标一标,这段共有几句话。

②指名按句读(提示:注意句子之间的'顺序)。

③把下列句子按课文内容重新排列(出示课件)

( )玲玲藏在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海燕(第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燕(第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