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古典诗词三法(教师中心稿)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6-17 07:13:2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赏析古典诗词三法(教师中心稿)

靖江市礼士中学陈素志

近年来,高考语文非常重视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200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把客观判断题改成了主观赏析题,增加了难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此一题型的变化有可能朝着写整段赏析文字的方向发展。如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以应对形势的不断发展?笔者在学法指导中分别从思想感情、形象(意象)、语言等方面总结出了赏析三法。

其一,整体认知,抓住“诗眼”,领会感情。

古典诗歌倾诉的情感概括起来不外乎亲情、乡情、友情、爱情等,而这些情感的宣泄有时会聚焦在某一句甚至是某一个字上,这个“一句”、“一字”即为整首诗词的“诗眼”,它往往是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显现的,教者引导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筛选出这些“诗眼”,将有助于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和诗歌的主旨。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7小题,选用了李白的一首绝句《春夜洛城闻笛》,其“诗眼”即是第四句“故园情”三字,“何人不起故园情?”运用反问的修辞直抒胸臆,“故园情”即乡情,表达了思乡之情。

再如杜甫的一首律诗《月夜》(见后文的附录),整首诗的“诗眼”为颔联的“忆长安”,“忆长安”也即“忆亲人”(杜甫为叛军所获,解往长安,与妻儿分离),全诗表现了“月夜思家”的情愫。

又如柳永的《雨霖铃》,全篇的“诗眼”为“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抒发了恋人之间因离别而感伤的情怀。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晋代陆机有云:“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诗眼即全篇之“警策”。抓住了“诗眼”,领会了感情,把握了主旨,将起到高屋建瓴之功效,其他问题必定能顺势化解。

其二,感受形象,二度创造,品味寓意。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也可称“意象”,不限于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凡涉及的人、物、景观,花、鸟、虫、鱼,都可曰“形象”。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形象”。教者应着重鼓励学生联系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在脑海中自我创造诗歌形象的动感画面,如电影里的特写境头一样,补充形象的细枝末节,以加深对形象理解(见后文学生练习中对“绿罗裙”这一形象的“二度创造”)。其中尤其要求学生注意搜集整理的是,在纷繁复杂的形象中,有些形象被赋予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如:“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梅、菊”有高洁品行;“松”有凌云之志;“柳”有温柔之美,又兼轻薄之嫌,同时“柳”在唐宋诗词中还特别地被赋予了“惜别怀远”之意,如前文引述的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如果我们的学生平时注重了整理归纳,考试时就能恰当地联系诸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寓恋人的惜别伤感之意),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寓朋友间互道珍重),从而使“折柳”的寓意迎刃而解。

其三,推敲语言,换字比较,传达效果。

古人讲究炼字,贾岛的“推”“敲”二字,王安石的“绿”字可为印证。笔者在指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时感到多数学生欠缺的并非辨不清哪个字炼得好,而是对好在哪里,表达效果怎样颇费踌躇,说不出所以然来。可见我们的学生整体朦胧的感觉还是有的,只是没能掌握揣摩语言的方法。《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有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直’字似无理,‘圆’字也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找不出两个字来。”香菱不过是丫环、仆人,她的古诗鉴赏基础不会比我们的高中生好到哪儿去,但她所说的“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的方法,笔者认为倒是非常简单有效的法宝,因此,我们在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时,可以运用换字比较的手段,引进比较对象,使高下、优劣的差异突显出来,有助于唤醒发散思维,准确表情达意。教者可引导学生着重注意诗句中的一些动词,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换成“飞”行不行?--“斜”字里不仅有“飞”的动作,而且蕴含着“飞”字所不能表现的形态美)。其次是一些表色彩的词语,如“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燃”换成“红”行不行?--“燃”不仅比“红”更艳丽,而且也写出了景物(花)的动态美)。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领略古典诗歌的语言美在准确、形象、生动,富有意蕴等。

值得提醒的是,无论是感受形象,还是品味语言,切忌泛泛而谈,如上文香菱所云“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找不出两个字来”,那么究竟好在哪里呢?香菱只有一个模糊的、笼统的感觉,还是没能道出这两个字给读者传达出什么具体的信息[参考答案:“直”字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圆”字给人一种浑圆,温暖而柔和的感觉]。即使像王国维这样的词论大家,他的一些话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境界全出”,什么“境界”?仍是没能说出所以然来(当然,这又当别论),笔者在此聊举学生练习一例,以资借鉴:

设计题目:从语言、形象、思想情感等方面赏析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诗句。

以下是学生写的赏析文字:

……很显然,诗中的“绿罗裙”、“芳草”(联想到“天涯何处无芳草”)是借指美丽多情的少女。

我不禁要问,诗人为什么不引进“白色”的裙子、“红色”的裙子甚或“黑色”的裙子?[评点:此处为“换字”比较]。噢,我明白了:因为“白色”太高洁了,令人望而止步,所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红色”太热烈、太奔放了,让人接受不了(也许诗人是个娴静、内向的人);而“黑色”呢?太庄重了,又使人敬而远之。唯有这充满生命感的“绿色”,这是怎样的青春、活力,富有朝气啊![评点:此为表达效果]在这我的脑海中,一个轻灵、小巧、活泼可爱的女子形象顷刻栩栩如生起来:那微微掀起的裙角,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俏脸--“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对,非“芙蓉”不足以道其美丽、亭亭玉立。[评点:此为形象感受,二度创造]难怪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爱意,以一“怜”字倾诉衷肠了,这是由“忆”生“怜”,由“怜”生“爱”啊![评点:这是抓住“诗眼”]--蓦然惊醒,空回首,佳人已逝,一种落寞之感袭上心头,淡淡的哀愁伴着甜蜜的回忆,在诗人心中久久挥之不去……[评点:这是表述感情]

该生以赏析三法一一写来,语言虽是稚嫩了点,可关键之处却也能一语中的,有声有色。

笔者以为,只要能精选精炼,一段时间后,学生定能写出理解到位,又具有独立个性的赏析文字来。

附:文中所引用的有关诗词: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又照泪痕干?

第2篇:古典诗词赏析

古典诗词赏析

古典诗词浓缩了国家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概括了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是中国历史的精华。有助于今人更好的理解历史。 中国人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也就汲取了发展智慧。

一、古典诗词是历史的精华。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历史悠久、绵延不绝的国家,这是中国与众不同、卓然独立的关键内在。比起西方国家,中国的文化传统、民族性格有截然不同的地方。比如说西方国家的艺术代表是雕塑建筑,而中国则是诗歌书画。

历史传统就有注重诗教,而诗歌创作和推广更是绝无仅有的,从周朝开始的采风辑《诗经》,到孔子不遗余力的推广教化,这是中国现实主义精神传统的发轫,自此中国人的智慧总结就离不开诗歌表达。

第一骚客屈子胸怀理想与苦闷投身汨罗,写下了光照千古的伟大诗篇《离骚》,成就开山绝唱。自此开创了中国精英文人浪漫主义先河。

中国人尊重历史,善于从历史的角度观察问题,总能得出公允的结论。而近来南中国海中菲“黄岩岛”之争就是菲方无视历史的结果。未来在国际社会上捍卫主权的时候,仍需要将历史依据讲给世人听,假使征伐师出有名;古典诗词在中国一直承担着浓缩历史、记述历史的作用。近代诗人黄遵宪的一句“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传达给了清政府无能在甲午战败后屈辱割台湾给日本的`历史;诗圣杜甫的作品被称之为“诗史”,可能从卷贴浩繁的官方史册上并不能了解“安史之乱”对社会民生带来的具体影响,而从《三吏》、《三别》,从一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中今人也能感同身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动荡历史。

古典诗词不仅浓缩了国家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概括了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是中国历史的精华。古典诗词有助于今人更好的理解历史。

二、古典诗词是智慧的源泉。

中国人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也就汲取了发展智慧。古典诗词锻炼了中国文化的含蓄内敛,中国的知识精英讲究精神交流,文人墨客都是在一唱一和中表达观点,头脑风暴的。 从一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中能感受到一种永恒亘古的孤独感;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感受到天才的自信和气度。

古典诗词陶冶了中国人的性情,培养了中国精英的胸襟和豪情。正如中国文化是一脉传承的,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今人都能汲取到古典诗词的智慧。当今台湾著名填词人方文山,香港著名填词人林夕都是有较为深厚的古典诗词造诣的。他们在古典诗词当中获得灵感和有益的启示。创作了一首首风靡年轻人的流行中国风。

三、古典诗词是民族崛起的精神支持。

中华民族曾经辉煌灿烂,但也经历了近代的屈辱历史。如今民族崛起的号角已经吹响,如何树立好今天的强国心态,不妨钻进古典诗词中的灿烂篇章,以资参考。这其中有鼓舞人心、激励人民的雄心壮志初唐边塞,有民族主义豪情洋溢的满江红,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降落在这一代人的身上的情况下。在西方强势文化的猛烈攻击下,如何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就需要坚持优秀传统,自觉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蚀。

中国人要表达自己的心声,要在西方文化的夹击下树立信心,就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挖掘古典诗词的丰富宝藏。在世界发出真正的东方声音。

不妨梦回大唐,国家敞开胸怀欢迎四海万邦,兼容并蓄,歌舞升平,唐人的心态当是今人的标杆;大中华两千年的四方来贺,近代忽然出现了个崇洋媚外的词眼,愿回归到古典诗词中的精神状态,让崇洋媚外成为华夏历史的小插曲,小警告,小鞭挞。

古典诗词是绝无仅有的精神宝库,她涵盖了一切中国人的精神情感。无论世界多极化如何发展,国际情势如何复杂,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中国人都不会失去信心,那一首首绮丽诗篇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第3篇:古典诗词朗诵稿

古典诗词朗诵稿

诗词的'品质,即诗词独有的内在特征,如格律、节奏、意境、意趣以及手法等,是构成诗词独特魅力不可缺少的必要内容。

1、卜算子

咏梅七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沁园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如何赏析古典诗词

如何赏析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千百年它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情操来,它给予了我们丰富的精神营养,哺育着一代代华夏子孙,铸造着我们民族的灵魂与性格。

因此,它历来就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让学生从古诗词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精湛的语言艺术中汲取营养、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成为了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揣摩诗歌的意境

黑格尔认为,在艺术创造里,心灵的方面和感性的方面必须统一起来;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而诗歌这种经过心灵化之后表现于读者思想中的东西也就称之为诗歌的意境了,一首诗歌写出来之后如果不能给人以很好的意境美感,那就不能算做是好诗,好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赏析古典诗词三法(教师中心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赏析古典诗词三法(教师中心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