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学校在窗外心得体会
最近,读了《学校在窗外》一书。这本书的作者 黄武雄先生曾任台湾大学数学系教授,作者一向关心教育发展,是社区大学的创办人和教改的先驱者。
作者以其独特的眼光重新看知识,看学校教育,看当前社会。书中,作者提出了一连串的根本问题: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区别?学校要不要存在?这些问题看似显而易见,其实,却最能引发人的深思。
作者认为,孩子去学校是为了与世界互动,打开经验世界与发展抽象能力,以便于与世界联结。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要形成自己的人格,看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
人不只是要接受,而且要付出,这种对社会的付出,才能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教育应以个人内在的发展作为唯一的目的,而不能以这一代人的价值观为标准,去复制下一代人的思想行为。
是啊,知识只不过是人的经验,并非颠扑不破的绝对真理,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经验不断地与他人的经验相互验证,视野才能广阔,判断才能周延,思路才会清晰,人的内在世界才会充分发展。
一般人常误以为有教就有学,误以为教师教某些知识,学生就可以学到那些知识。
其实“知道”对于学习者来说,还不成其为知识,因为“知道”这些东西并无法转化为人的经验,隔几天、几个月就可以忘掉,就可以由“知道”变为“不知道”。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探索经验、交流经验、验证经验的机会。可以说是“知识经验化”,但不能肤浅的解释为“知识生活化”。只有“发生知识”没有“学习知识”。
因为经验不经过验证,不经过批判,对学习者而言,便产生不了新的知识。因为那个新的知识没有融入主体经验,它依然是别人的客体经验。只有学习者充分认识到自己主体经验的存在,以自己的主体经验去验证,去批判客体经验,才能发生新的知识。
所以说知识只有发生,无法只凭学习得来。
如今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说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在获取经验的过程中,离不开独立思考,所谓独立思考,并不是闭门造车的思考,而是不从众,不人云亦云的批判性思考。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只着重操作性的训练,不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抽象过程,那么学生学到的经常是抽象语言,而非抽象能力本身。
人的抽象能力的成长,非常迟缓,而且需一点一滴地积累抽象经验,才能往高层次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常因他的抽象能力尚未达到他要学的数学知识所相应的抽象水平。
给学生多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重视每个孩子的个别差异,慢慢积累他的抽象经验,数学对每个孩子都将变得简单而有趣,数学对每个孩子抽象能力的培养,也都将扮演难以替代的角色。
记得国外有数据表明,同样年龄的孩子,他们的理解能力最多能差上七年(智障者除外),既然是这样,我们有什么理由非要求孩子们的数学成绩都是优秀呢?
我们期盼着有朝一日所有人都能够觉悟到这一点。
《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读后感
大学路小学 樊小乐
《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一书,初读之,“教育的智慧”使人感动,感动在作者提供的基础教育“操作指南”如此实在,感动在作者对中国基础教育强烈而持久的特殊情节,感动在先生“豁达”、“勤奋”的学者风范;反复翻阅这本书,再次咀嚼作者流畅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我感到手中的书越来越重。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形成求同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德育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智、体、美、劳”诸育中德育排在首位,他是米粒中的胚芽、果核中的仁。当今儿童思想道德较以前有较大的滑坡。现在很多教师都说现在教书越来越难教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不是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吗?现在很多父母为了生计,无暇管教子女,不是过于溺爱就是过于严厉。林教授还在书中提出了“三教一体化”这一概念,“三教一体化”就是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相互配合协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但其中又以学校教育为主。当前虽然在进行素质教育,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真正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德育在这里显的那么微乎其微,显得有的有点力不从心。看起来德育任道而重远啊!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是呀,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赏识。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可以改变甚至影响人的一生。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当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第2篇:读蛋糕学校有感
读蛋糕学校有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蛋糕学校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读了一本书叫蛋糕学校,触动了我,令我感到难忘。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一个叫雅格的小男孩,怎么也想不到,在他打开了烤箱的大门的一瞬间,踏入了蛋糕学校,同时,他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因为做糕点,他的生活变得更加舒心;因为做糕点,他学会了朗读,他开始读懂文字;因为做糕点,他甚至能闻到词语的味道;因为做糕点,原本憎恶数学的他,变成了一位心算大王;因为做糕点,他交到了亲密的好朋友,也一样享受到了和朋友分享到了快乐,也同时学会了和一班初中的坏学生斗智斗勇,成为一名多才多艺的.学生,在这过程中也让他认识到许多的道理。
因为这本书的书名,引起了我的读书兴趣,从中感受到许多乐趣,由此可见,这是一本具有趣味性的一本书,但也不失告诉我们许多道理,使得我们明白怎样与别人相处,怎样分享人与人之间的快乐。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也会因为一件平淡的事而收获许多不同的东西,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只要努力,多观察,生活中许多小是就会被挖掘出来,
第3篇:读《魔法学校》有感
读《魔法学校》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魔法学校》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琳琅满目的书让我沉醉在书的悲欢中。最能是童话,但看多了童话书,我慢慢地发现,童话中大多有明显的善恶之分,而且内容上基本一样。这样我对童话有一定的厌倦了。可是,当我手上有了《魔法学校》之后。它又重拾我对童话的兴趣。
这本书是米切尔·恩德写的,他细腻又细致的笔调勾出一个属于孩子的童话,恩德把每一个孩子脆弱的心灵视力珍珠,那么纯洁晶莹透,恩德很注意这一方面。所以在我读《魔法学校》时根本查觉出有善恶之分,这里只有欢乐,并没有让人悲伤流泪的情景,这让我不知不觉中感到有趣。如果让我和别的童话书和米切尔·恩德的《魔法学校》作比较,这让我
第4篇:读《开心学校》有感
读《开心学校》有感(精选17篇)由网友 “不喝茉莉清茶”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开心学校》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 读《开心学校》有感
读《开心学校》有感
今天,我读了《开心学校》中的“拜师学艺”。
“拜师学艺”讲的是小主人公白天同学在公园里看到一位老爷爷用拖把大的毛笔蘸清水在地上写字,听旁人说这位老爷爷可是位“世外高人”。
白天认为“世外高人”一个字一定可以赚很多钱就想拜他为师。在白天的.再三恳求下,“世外高人”终于答应了。可是,去了“世外高人”的家才发现他并不是富人,反而非常贫穷。因为老爷爷非常喜欢书法,才去公园练字的。
读了这篇故事,我知道了: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一个看起来很厉害的人,但你与他接触之后,会发现他可能是个很普通的人,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还明白了一个普
第5篇:读外星球来的孩子有感
读外星球来的孩子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外星球来的孩子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外星球来的孩子有感1
“笑猫日记”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套书,自从我有了几册,就一直盼着出新的一本。笑猫日主不但充满童真,还十分搞笑,能表现出动物与动物的真情,人与人人的真情和人与动物的真情。怀着一心的好奇与期待,我迎来了最新的一本书——《从外星球来的孩子》。
笑猫和虎皮猫生了四只小猫,分别是胖头、二丫、三宝、小可怜,小可怜不幸死于一场寒流。而三宝经历了大地震后,变得十分懂,做了一位舍已救人的搜救猫,最后成为了一只优秀的导盲猫。二丫为了求一个小女孩的妈妈,艰难地学会了唱歌,成为了一只会唱歌的猫;当小女孩的妈妈昏迷不醒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