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的师德到底从哪里来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6-16 07:13:4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这个时代的师德到底从哪里来

教师节来临,师德又成关注焦点。教育部日前发布消息,今后所有教师都要接受每五年一次的定期注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师德、业务考核以及教学工作量考核,而师德将作为首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师德表现也要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定期注册、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据9月7日《新京报》)

早在前些天,网上已展开关于“教师节收礼”大讨论。有吁请教师不收礼的,也有声讨教师节日“腐败”的,家长很纠结,教师很无奈,公众很期待。年年依旧的老腔调,让人感到无聊,又悲哀。

总扛着这种“道德”大棒对教师,估计教师也觉得闹心。道德更多还是要用来律己,不应拿来捆绑别人。历史经验表明,过度道德说教,往往陷于虚妄。多年来在“教师节送礼”上对教师进行道德喝斥,就于事无济。其实,能不能让教师成为具有独立精神的现代公民,才是能不能迎来师德真正转身的关键。

现在教育部推出制度约束,把师德当成教师定期注册考核的首要条件,这比习惯性地喊师德口号要强,也比总是展示累死讲台的教师形象要好。不能让教师都成为烧光自己点亮别人的蜡烛,也不必非要把教师树立成让别人踩着向上的人梯。教师首先是人,然后是公民。尊重教师的人性,尊重教师的权利,就不应为满足所谓的师德饥渴,去让教师承担无限责任。以制度的激励与约束,来厘清教师的权利与责任,是师德的真正落点。

尽管现在对教育部考核师德的具体内容还不得而知,但真理性的师德考核必须走出长期以来对教师缺少人性关爱的误区,建立在充分尊重教师权利的基础上,来真正赋予师德新的时代元素。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与道德的价值体系在不断发生变化。作为家长,都想让自己孩子成为有独立精神的现代公民,那就应该希望教师也是真正拥有人文、科学、法治、民主等精神的现代公民,这些内容也就应该体现在师德中。

总是把眼睛盯在教师过节收不收礼上,是可悲的师德关注,它标注着对师德要求已经严重异化。试想,如果只是把不受礼的教师当成师德模范,这不就是对师德矮化吗?如果教师在过节时收了可爱孩子的一张卡片,拒绝不了真诚家长一袋水果,难道也要被贴上“腐败”的标签?道德的口水里,往往缺少起码的人性与伦理。走出长期以来对教师“道德捆绑”的误区,不要再给教师挖“道德陷阱”,那样的话,异化教师精神人格,最终代价仍会转嫁到下一代身上。

教师是今天最需尊重的职业,也是人性最为光亮的群体,却又是权利需要保护的对象。这不仅体现在一些教师群体的待遇福利较差上,还体现在一些教师的健康权与休息权得不到保证。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很容易成为教育体制弊端的替罪羊。比如,说到教育腐败,很多人会把板子打在教师身上,其实腐败的多是教育官员,而不是普通教师。更重要的是,由于教育改革长期滞步不前,应试教育无法完成向公民教育转身,也造成很多教师无法摆脱权力干预,无法从陈旧保守的价值观中走出来,甚至造成很多教师精神人格的“分裂”。媒体就多次报道过,教师是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群体。

不要离开公民精神来谈师德。要让教师拥有赋含时代元素的道德价值,关键还是要真正尊重教师人性,让他们在自身权利面前能够站起来,在教育强权面前能够真正抬起头,成为具有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的现代公民。那样的话,师德才会迎来源头活水。

第2篇:一个人的自信到底从哪里来?

一个人的自信到底从哪里来?

1

美国有一位外科整形医生,以善做面部整形手术闻名遐迩。在他的手术刀下,许多“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但奇怪的是,几乎每天都有人找他说,还是觉得自己不好看,不自信,手术没成效。纵然站在客观角度来看,他们的容貌已经变漂亮很多了。

这位整形医生得出结论,一个人的美与丑,并不在于TA的容貌,而在于TA如何看待自己。

我想起一位热衷整形的姑娘。她割双眼皮、打肉毒杆菌、垫鼻子、削骨,后来整个脸都僵硬了,素颜吓死人,只能浓妆。我问她,为什么喜欢整容?她说:“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好看,自卑。”而事实上,她本来已经很漂亮了。

一个人会因为自己的容貌而不自信,也会因为没有钱、不聪明、不会社交、甚至别人的一句评价而自卑。可是,我们回想一下身边那些散发着自信光芒的人——

可能一个姑娘长得并不漂亮,却可以自信地和条件比她好的男生交往;可能你的同事能力并不比你强,但是他可以坦然自信地接受有挑战的任务;可能你的同学来自偏远小镇,却可以自豪地谈论自己的家乡……

他们的自信到底从哪里来呢?

2

真正的自信源于无条件的自我接纳。这意味着你爱自己真实的样子,认可自己的价值和存在。

为什么我们在自我接纳上出了问题?回想一下你小时候,当你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父母的态度。

上一辈很多家长信奉“挫折教育”,认为赞美会让孩子骄傲,只有批评打击才会激发孩子的奋斗精神。所以,当你考了第二名的时候,他们会说,向第一名看齐;当你终于考了第一,他们又会说,下一次的冠军不一定是你。而你如果成绩一直很差,他们会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你看看谁谁谁,成绩好又懂事”。

年幼时,外部世界的规则,像一个密不透风的透明玻璃罩罩着你。你的困惑是:我永远不够好,不能满足他们的期待。长大后,那些规则会内化成自我的一部分,所以你总会觉得自己不够好,挫败感和自卑感如影随形,做事情束手束脚,永远没有自信。

而那些在原生家庭里获得了无条件的爱和接纳的小孩,会把自我接纳内化到他们的性格里,有信心去面对成年后的世界。你会发现,哪怕事情已经很糟糕了,他们仍然有自信,认为转机会出现,可以掌控事情的局面。

年幼的时候,我们无法选择父母的教育方式。但是,在你成年之后,自信依然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和练习来重建。

3

首先,重新建立内在“父母-小孩”的关系。

试着问自己,如果可以回到童年,你希望和父母建立什么样的关系?那就在内心和自己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吧。你希望父母和他人鼓励你、认可你,那么,你就在内心鼓励自己、认可自己。

比如,当你搞砸了一个事情,试着不要第一时间责备自己没用,而是告诉自己说,没关系,人都是会犯错的。比如,当你的闺蜜换了你羡慕的大房子,试着告诉自己,我有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目标,人生不是比赛,和别人比较毫无意义。

重新学会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真实的样子,告诉自己:这就是我,虽然不完美,但独一无二。

然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也许你永远学不会社交场合侃侃而谈,但你可以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文章。也许你永远弹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但你可以在羽毛球场挥洒自如。

我从小学开始,每次运动会都是倒数第一;上舞蹈课,肢体不协调,动作很夸张;我上台演讲,永远会脸红。那些年我也在自卑里成长,发现很多事情我都不擅长,但是呢,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后来还发表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文章。

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然后专注于你擅长的事,把事情做好的过程,也会让你变得越来越自信。

你还可以试试自我暗示+积极行动。

比如,在做汇报的时候,你可以暗示自己,我准备得很充分,客户一定会喜欢我的方案;和陌生人交谈的时候,也可以暗示自己,对方很欣赏我,我可以大胆说出我的想法。

当一个人自信的时候,他会把事情做得更好,表现得更出色,然后得到正向的反馈,自信心就真的建立起来了。

行动起来,给自己犯错和成长的机会。只有在真正深入做事的时候,你才会获得启示和磨练,学会碰壁了之后调整方向,内心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自信的人,从来不是必须优秀或者完美。真正的自信来源于自我接纳!从现在开始,爱自己、接纳自己,加上有意的练习,你也会变得越来越自信。

第3篇:雨从哪里来

雨从哪里来(大班科学教案)

灵石一幼

牛艳艳

设计意图:

如何将“认识雨的形成”这一传统教学内容教出新意?本次活动做了一些尝试。首先,我从孩子们感兴趣的几个问题如“天空为何会下雨?”“最近经常下雨,为什么池塘的里水不会溢出来?水到哪里去啦?”入手进行教学设计,整合科学和语言两大领域教育内容,引导幼儿通过科学小实验感知水和蒸汽的互变现象等,并通过排图讲述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同时,结合课件及时帮助孩子们了解雨的形成过程,以此解开他们的种种疑问,拓展他们的经验和视野,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观察、操作等科学方法,从而萌发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探索兴趣。

活动目标:

1.在小实验与排图等操作中感知水和蒸汽的互变现象,初步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2、对周围的科学现象感兴趣,体验自己动手探索发现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小水滴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这个时代的师德到底从哪里来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这个时代的师德到底从哪里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