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杨玉环的故事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6-15 07:28:5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杨贵妃杨玉环故事

杨贵妃杨玉环故事

杨贵妃,名玉环,号太真,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

唐明皇(玄宗)天宝(742年)年间,猗氏东南杨家庄有一杨氏人家。夫妻俩口过着清贫淡漠的生活。膝下无男,生育四女。唯幼女花容月貌,聪睿过人,双亲视若掌上朋珠,起名玉环。由于家境贫寒,玉环自小常寄外婆家生活。一日其母接她回家,路过涑水河畔,见一大和尚将一小和尚按在河中。小和尚挣扎呼救。旁边有人问其原因,大和尚答道:“我们寺中长老含辛菇苦,历经多年,化齐万缘醮,好不容易凑满万人名次。小和尚竟胆大妄为,偷花了12文布施钱。致使长老终生夙愿付之东流。功果不全,此方百姓不能清净,贻害乡人。因此定要把他置于死地,以消众人之恨。”在场人说道;“他已做了此等对不起大家之事,可说是,泼水难收,追悔莫及。今日应该给他一条活命,设法挽救才是。我们何不再挂一个名,此12文钱也就满了,然后叫他立功赎罪,岂不甚好?”大和尚说:“这万缘醮,万人名字已满,只是钱数不够,不能挂名了。”众人听后叹道:“这就难了。我们管不了。”说完全部走散。杨玉环在一旁见此情景,当即出于同情之心,对其母说道,“咱们何不救救小和尚?岂能让他死于非命!”母亲说:“儿呀!这万缘醮上人名已满。既使有钱给他布施,也不能再添咱们的名字了。何况身无分文!”玉环接着说:“这个不难。我们又不图挂什么名,救人要紧。只给他钱不就是了?我这里有在外婆家给人家描龙绣凤挣得12文钱,原准备咱们路途吃用。咱不如暂时忍点饥寒,以了结今日之事。”随即把钱交于大和尚,交待他们不要写什么名字,并耐心对二人进行了劝解。二和尚高高兴兴地返回到城内妙道寺去了。长老和尚闻报后,急忙身披袈裟,赶到母女面前,屈身下拜,感激地说道:“小僧办这万缘醮,幸而善姑娘同我们结了万缘!如此助人为乐,慷慨济人之善心,实实令洒家敬佩,天长地久有时尽,吉人天相有报应。”

杨玉环长至二八,肌态丰艳,骨肉婷匀。眉不描而黛,发不染而黑,颊不脂而红,唇不涂而朱,真是天姿丽色。不久选入宫内,纳为贵妃,享尽人间荣华。连其村名也改为杨妃村,一直波延至今。一次,杨玉环省亲归里,两目痛疼,遂许下诺愿:如能早日目光明清,愿重修猗城妙道古刹,另塑金身。不几月,可巧目疾自愈,她回宫奉于万岁,即耗金数万,将庙宇浮屠整修状新。远远望去,茂林修竹,玻璃闪光、金碧辉煌,精巧玲珑,真是景致别伦。一日,杨玉环亲自到寺庙还香了愿,众僧出来迎接。客厅坐定之后,贵妃思想:此回重整庙宇,功劳甚大,名垂千秋,将来定可升为仙佛之辈。回眸一看,不见那位长老。便闷闷不乐地问道:

“你们长老在么?”众和尚答道;“他在丹房打坐,多年未曾出来应酬会客了。”贵妃听后,不由怨从心起,思想当年我出12文钱,他即赶去亲谢大恩;今日我整修庙字,花费巨金,他竟不出来盛情欢迎。这般慢待于我,真是令人可恼!当即盛怒难捺,大发雷霆。小和尚急忙跑去告知长老。不时,老和尚穿着平常衣服出来,在贵妃面前打了一拱,言道:“僧与你稽首顿拜了!”杨玉环一见,斥道:“你这贱僧,本皇后建庙宇花数万金银,功德可说无量。当初我不过一乡野贫女,你身披袈裟,头戴僧冠,俯首下拜,谢我12文钱的善功,今日却冷漠相待,不施尊礼,只打一拱手而已。这是何故?可说是不秃不毒,不毒不秃;当着本后面,说的是了,饶你不死。若有半点含糊,小心你的狗命!”老和尚定了定神,慢条斯理地说;“贵人息怒!不是小僧不知礼仪,冒犯慈颜。刚才的稽首顿拜,乃是民间俗人百拜之礼,也是出家人的全礼。当初虽说你是乡间野女子,却能在生死关头,解囊救人于死地,以德化民。舍己救人而不沽名钓誉,善出心灵,美德不泯,功在黎庶,启迪后人,可称三晋之遗风。正因你如此仗义,美德卓著,以室选入宫廷得侍君侧。而今你挥金如土,为己一身福利,还香许愿,将万民血汗随意抛掷,意图重塑神胎,为你擦金抹粉。所以说,今日万金虽重,不如当初半文。”杨玉环听到此时,满面羞惭,无地自容。老和尚又说:“刚才我给你稽首顿拜,可说是我出家人的卑鄙了。像你这样得势变性,利欲熏心的人,久而久之,必将祸延尔身。”果不其然,自从杨玉环纳入宫内,身伴明皇朝歌暮舞,纵情声色。致使唐室变移三纲,浊乱四海。安禄山乘机反叛,明皇身废国辱。而杨玉环本人也未免予马嵬坡前的厄运,悲恨而死。

生在独头村

在永济市韩阳的首阳山下,有个小小的村庄叫独头村。就在这样一个小村庄里,唐代曾出了个倾城倾国的“贵妃”——杨玉环。

杨玉环从小就生得颇有几分姿色,可惜头上缺少头发。女孩是秃头,好比一朵鲜花没有叶儿,谁能识她为美人呢?小时候她每天常到村庄东边的山沟里去玩耍。这条沟里有两个小潭,左边是咸水潭,右边是甜水潭。小玉环渴了就到甜水潭去喝水,热了就到咸水潭里去洗。她常常照着水里映出的影子,叹惜自己没有头发,用咸水在头上洗。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杨玉环头上的头发便全长出来了,而且又黑又长,托如青丝,堆若乌云,配着那张灵秀面颜,简直美若天仙。

开元二十二年(735年),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出巡平阳,路过独头村的蒲津关时,百姓官吏都到关前迎送。就在寿王下轿接见民众时,城楼垛口上有一女子朝他微微一笑,这一笑百媚横生。翌年,寿王李瑁征得玄宗皇帝的同意,以到各地选妃为名,专派侍臣到独头村选上了那个城垛口朝他微微一笑的姑娘杨玉环。

开元二十八年(741年)八月中秋,杨玉环随寿王李瑁去朝贺唐玄宗。玄宗一见到她十分高兴,便使了个偷梁换柱的法儿,令高力士传旨,把杨玉环度为道士,与寿王李瑁分离,住在内太真宫,赐号太真。玄宗从那以后,常常去太真宫看她。杨玉环是个胖美人,夏季时很不耐热,玄宗皇帝命人专门在骊山为她修建了温泉浴池。玄宗还赠给她钿合金钗,表示爱情。天宝四年(746年),杨玉环被策封为贵妃。人们便把杨贵妃当年生长的那个村子就叫作了“秃头村”,在当地方言中“秃”、“独”同音,久而久之就叫成了独头村,一直沿用至今。

东渡日本

在中国历史上,唐代杨贵妃可称得一个特殊的传奇人物。她不仅艳丽过人,有沉鱼落雁之美。同时,紧随君王左右,周旋于文武群臣之间,甚至有影响唐王朝权力兴衰交替之能量。其实,她还是一个旅日华侨。

在马嵬驿被缢杀的杨贵妃不过是一个面貌相似的'替身,而杨贵妃本人则在六军主帅陈玄礼和日本遗唐(头)目的密谋策划下,从杭州东渡去了日本。

日本历史学家邦光史郎在《日本史趣事集》中肯定地说:杨贵妃死后就葬在久津的二尊院。日本民间传说还说:杨贵妃于安史之乱后第三年(公元757年),与其兄杨国忠的儿媳徐氏,孙子杨欢一行乘船在日本山口登陆。她不仅受到了孝谦女天皇的热情接待,还协助天皇平息了一场发生在日本宫庭中的政变。杨贵妃的有关事例还被写进日本的“物语”。日本一种叫“川柳”的诙谐短诗也有歌颂杨贵妃的篇章,至今日本仍有不少人能够用地方曲调歌唱。诗句的大意是:世界上值得爱的两个人,那是克里奥佩特拉和杨贵妃!前者是古埃及的美女,后者就是中国唐代绝色佳人。日本人对杨贵妃的崇拜,可以说是五体投地了。

杨贵妃是如何经过千辛万苦,远渡重洋到日本国呢?在唐代,中国同外国的交流,特别是日本的外交关系非常密切,在京城有不少日本的使节、学生和商人。杨贵妃的外甥杨咄身居外交要职,帮助了杨贵妃的外逃。

杨贵妃是唐玄宗的“心肝宝贝”,宠殿圣深。在马嵬坡形势危急时,宫廷内便导演了一场偷梁换柱的戏,找个替身处死,蒙骗了愤怒的将士,平息了内乱。

日本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关于杨贵妃的文物古迹。京都车站附近泉涌寺内的杨贵妃观音堂,供奉的杨贵妃坐像系用上等香木雕成,与真人一般大小,是日本有名的胜地,游客如云、香火兴旺;座落在京都和山口县油谷町久津有两座“二尊院”。传说杨贵妃去逝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唐玄宗悲痛不已,立即派特使送两尊佛像到日本,为杨贵妃祈求冥福。开始安放在京都的清淳寺,该寺名声大振。后来久津的寺院索要佛像,理由是杨贵妃首先是在这里登陆的。天皇采取了个两全其美之策:让能工巧匠仿制了两尊佛像,分别在京都和久津的两座寺院安放,并赐封两座寺院号“二尊院”;杨贵妃的墓就在久津的二尊院内,为石塔形状,又名五轮塔。

第2篇:杨贵妃杨玉环的故事

杨贵妃杨玉环的故事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节度使安禄安和部将史思明在范阳发动叛乱,前后历时七年,大唐江山从此由盛到衰。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世人多认为这场叛乱的原因应归于楊贵妃的骄奢和其兄杨国忠的恃权,其实这场叛乱得怪于唐太宗本人。先天元年,唐睿宗让位,李隆基称帝,帝号唐玄宗,世称唐明皇。登位初期,他励精治国,先后任用贤臣姚崇、宋璟为相,整顿弊政,使大唐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史称“开元之治”。

开元二十四年,玄宗任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相,自已一味追求恣行声色的享乐生活。开元二十八年他自演了一场夺媳封妃的丑剧,将自已第十八个儿子李瑁的妃子杨玉环纳入宫中封为贵妃。杨贵妃(公元719—756年)小字玉环,唐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楊玄琰之女。初为寿王李瑁妃,后为女道士,号太真。自被唐玄宗封为贵妃后,一家人可谓鸡犬升天。其父杨玄琰初被赠为济阴太守,后又提拔为兵部尚书。母亲李氏被封为凉国夫人。叔父杨玄珪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兄杨钊初为侍郎,旋而提拔为御史大夫,赐名国忠,封为相。兄杨铦居朝列。堂兄杨锜是太华公主的驸马。大姐、三姐和八姐分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一时杨氏权倾天下。难怪当时有“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的民谣。

美人杨贵妃与荔枝的故事

楊贵妃能歌善舞,长得如花似玉,又会阿谀奉承,深受唐玄宗宠爱。有一次,玄宗与其兄弟在一起商讨国事,贵妃无事窃宁王紫玉笛吹。贵妃这种违旨行为深一为玄宗不满,将她驱逐出宫。杨国忠怕连累自已,与吉温一道上奏,请求皇帝将贵妃处死宫中。玄宗没有接受杨国忠的意见,只是令中使张韬光将贵妃送回家。贵妃悔恨交加,痛哭流涕,剪下一篓乌发给张韬光说:“请奏皇上,我罪该万死。金银珠宝都是皇上所赐,不足充献,唯有这乌发为父母所生,献给皇上,以表达我对皇上的一片忠心。”玄宗见乌发,十分感动,令高力士将贵妃召回。从这以后,唐玄宗对楊贵妃可说是百依百顺,仅从杨贵妃喜食荔枝一事便可看出。

唐代李肇撰写的《唐国史补》一书记载:“楊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新唐书·杨贵妃传》亦云:“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己至京师。”唐代著名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就是指的这件事:“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华清宫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寻欢作乐的行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上。可以想象,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唐代,靠飞马从广西一带传送荔枝到华清宫是何等的困难。但是为了讨好杨贵妃的欢心,唐玄宗还是下令照办。杜牧的这首诗不言唐明皇荒淫好色,也不言杨贵妃恃宠而骄,只是用一句对比法提及“一骑红尘妃子笑”,便勾勒出皇帝与妃子骄奢淫逸的生活画面,真可谓画龙点睛之笔。杜牧的这首诗,是同类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但宋神宗年代高安人彭乘在其著作《墨客挥犀》一书中却云:“杜牧华清宫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唐纪,明皇以十月幸骊山至春即还宫,未尝六月在骊山也。荔枝盛暑方熟,词意虽美而失事实。”是杜牧的诗失实还是彭乘主观臆断呢?这是一亇值得关注的问题。

宋太宗年间抚州宜黃人乐史在所撰《楊太真外传》一书中记载:“十四载六月一日,上幸华清宫,乃贵妃生日。上命小部音声(小部者,梨园法部所置,凡三十人,皆十五岁以下)于长生殿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海进荔枝,因以曲名《荔枝香》。左右欢呼,声动山谷。”宋代另一学者叶廷珪在其所著《海录碎事》一书中也有类似记载。可见楊贵妃六月在华清宫吃荔枝确有其事。彭乘仅就司马光在《资治通鑑》“唐纪”篇未言玄宗六月到华清宫,就臆断杜牧诗失实,这是很不公允的。何况《楊贵妃外传成书时间比《资治通鑑》要早,时近则迹真。唐玄宗为什么有时选在六月份到华清宫呢?这与六月一日是杨贵妃的生日有关。《楊太真外传》里还记载了杨贵妃未吃上最后一次传送荔枝一事。天宝十五年六月,安禄山攻下潼关,唐明皇带杨贵妃隨大军向巴属逃亡。到马蒐驿(今陕西兴平西)时,龙武将军陈玄礼怕兵乱,将安史之乱怪罪于杨国忠,煽动士兵杀死了杨国忠,但六军仍不解围。唐太宗问其故,高力士说:“杨贵妃系国忠之妹,在陛下左右,群臣担心贵妃将后来报复,个个忧心忡忡,请陛下裁断。”京兆司录韦锷向唐玄宗进柬,要求皇上为了国家的安宁,忍痛割爱,赐死杨贵妃。唐明皇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含泪令高力士下达赐死令。杨贵她悲痛哭泣对高力士说:“只要大唐江山好,我死无后悔,只乞求死在佛地。”于是高力士赐白绢,杨贵妃吊死在佛堂前的梨树下,吋年三十八岁。贵妃刚死不久,南方进荔枝的人到。

荔枝之贡一事并非唐代所起,东汉就有其事。清代人洪亮吉在《江北诗话》一书中作过考证:“《后汉书·和帝纪》云临武长汝南唐羌上书云:‘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侯,奔腾阻险,死者继路’”。汉和帝看了奏文,知错即改,下令禁止荔枝之贡。唐玄宗不但不以前人知错即改为借鉴,反而将荔枝之贡愈演愈烈,导至劳命丧财,朝廷声誉大损,使至大唐走上由盛到衰的道路。

第3篇:杨玉环(杨贵妃)的故事

杨玉环(杨贵妃)的故事

唐明皇(玄宗)天宝(742年)年间,猗氏东南杨家庄有一杨氏人家。夫妻俩口过着清贫淡漠的生活。膝下无男,生育四女。唯幼女花容月貌,聪睿过人,双亲视若掌上朋珠,起名玉环。由于家境贫寒,玉环自小常寄外婆家生活。一日其母接她回家,路过涑水河畔,见一大和尚将一小和尚按在河中。小和尚挣扎呼救。旁边有人问其原因,大和尚答道:“我们寺中长老含辛菇苦,历经多年,化齐万缘醮,好不容易凑满万人名次。小和尚竟胆大妄为,偷花了12文布施钱。致使长老终生夙愿付之东流。功果不全,此方百姓不能清净,贻害乡人。因此定要把他置于死地,以消众人之恨。”在场人说道;“他已做了此等对不起大家之事,可说是,泼水难收,追悔莫及。今日应该给他一条活命,设法挽救才是。我们何不再挂一个名,此12文钱也就满了,然后叫他立功赎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杨贵妃杨玉环的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杨贵妃杨玉环的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