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的经典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6-15 07:27:2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的散文

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的散文

傍晚时分,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北京这个叫八里庄的地方,却发现周围的街道有些破旧,转了好几个弯儿才看到鲁迅文学院的大门。第一印象便是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高高的围墙挡住了我的视线,也挡住了飘落进来的尘土喧嚣和浮躁,彰显一种幽静典雅的气息。

手握录取通知书,在亲人们的陪伴下来到了教学楼里的新生报名处,接待我们的是班主任王冰老师和景瑞老师。王冰老师是一位年轻的文学硕士,温文尔雅的笑容,完全一位儒雅的书生;后来才知道,王冰老师刚刚获得冰心散文奖。而景瑞老师则是负责后勤工作的班任,年纪稍微长些,但是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两位老师对我嘘寒问暖,让我一颗忐忑的心慢慢平静了下来。

看着爱人忙忙碌碌办理入学手续,我和儿子坐在沙发上莫名地有些紧张。大厅里有些微凉,鲁迅先生还有丁玲等大师的塑像就在身边,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仰视着,这么近啊,竟然这么近!虽然只是一尊尊雕塑,但让我深深地感到正在接近一种巨大的东西,这种东西丰厚而有张力,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我有些迷惘,有些胆怯,有些兴奋,有些期待,我知道,这是文学大师们根植在我们灵魂深处的文学信仰。虽然无缘与鲁迅先生和丁玲先生生在同一时代,却有幸如此近距离地聆听他们曾经跳跃着的脉搏,寻找他们曾经走过的足迹,这必将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记忆……

“妈妈,我终于看到鲁迅先生了,我们老师最崇拜鲁迅先生了,给我们讲过好多鲁迅先生的故事……”儿子显得比我还要激动,伸手抚摸着那一尊尊雕像,带着少年的热情和纯真的敬仰。

这一刻,我又很欣慰,在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至少我的儿子对文学大师还能如此地尊重;我也隐隐地有些小小的骄傲,至少在我们东北那座小小的县城,能带儿子来鲁院学习的,我是第一人。或许我最终也不会有成功的那一天,但至少我的文学信仰有了继承人,难道不应该庆幸吗?

“同学,你是本届培训班的学员吗?”忽然,一个亲切的男中音在耳边响起,蓦然回头,我看到一位个子高高有些清瘦的男士站在我的身旁关切地问道,“你家是哪里的?”

当得知我来自吉林时,男士异常惊喜说原来我们是老乡。后来才知道这位老乡竟然是鲁迅文学院的施战军副院长,他望了一眼我的轮椅然后有些责备地口吻说:“为什么不在报名表上写清楚你的`情况呢?那样院里会派车去接站,你的家人也能少些辛苦和忙碌……”

我感激地笑了笑,说心里话,当初之所以没跟鲁院讲明自己是残疾人士,一方面是因为虚荣心在作怪,想着自己凭实力与健全学员一起参加培训,是多么自豪的事情啊;另一方面,又是自卑心理在作祟,隐约担心主办方知道我行动不方便,会取消我的入学资格——至少可能,会有些麻烦的。我实在太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不想因为身体的原因而错过……

“子燕,千万不要有任何自卑心理,大家都是平等的。鲁院就是学员们的家,鲁网二班的二十名学员就是你的兄弟姐妹,好好珍惜吧。”施战军院长鼓励我要克服这种自卑心理,跟大家平等相处,汲取知识的同时收获可贵的友谊。

大家都是平等的,这句话给了我很大勇气,情不自禁地直了直身子,让因为坐了长久火车而酸疼的脊柱尽可能伸展起来。虽然还没见到其他的师生,但我暗暗给自己鼓劲儿——加油,子燕,只要投以微笑,收获的,肯定也是笑容!

第2篇: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散文

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散文

上午9时整,在鲁迅文学院五楼大教室里,第二届网络作家班举行了庄严的开班仪式。主席台上端坐着中国作协领导陈崎嵘、谢广才,鲁院院长张健、副院长白描和施战军,还有主办方的各位领导们。

国歌声后,主办方中文在线总裁童之磊将本届培训班的相关情况做了简要说明,当他说到“你们二十位学员是从网络中万里挑一”的时候,我从内心里感到一阵自豪。从茫茫网海踏进鲁迅文学院,实在是一个难得的机缘……

最感动的是开学典礼结束后,各位领导来到我身边嘘寒问暖,童之磊总裁和陈崎嵘部长还亲切地鼓励我要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创作。全体师生留下珍贵的合影后,班主任景瑞老师又带我们去参观了鲁迅文学院院史展览。虽然只是匆忙间的`浏览,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面已经深深印入脑海,让同学们感受到老一辈革命根据地的红色精神和对文学的执著追求。

一开始听说这次培训是高强度的,时间安排得很紧凑。果然,下午2点整,第一堂课就开始了。讲师是《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先生,题目是《想像的传统》。这位李老师真不愧是著名的评论家,一开口就来了个“下马威”,直言他对网络文学的态度是比较针对的,甚至是苛刻的。语出惊人,绝大部分作者都因为自己来自于网络,感觉有些囧。课堂气氛很怪异,似乎都在思索老师的提问,是否真的有网络文学?不过,纠结中最后讨论的结果相对是好的,那就是网络与传统并不冲突,如果把传统当成资源,把网络当成平台,这才是最大的“双赢”。

这第一堂课将近三个小时,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李敬泽老师关于处理写作的观念。他指出第一是时间,第二是空间,第三是人,第四是人的行动,第五是语言。让想像延伸,小说的精彩在于“莫测”二字,人物的鲜明要以情节来推动。而这所有的一切都与想像力息息相关,年轻的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充电,不断地磨炼。

第3篇: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优美散文

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优美散文

这几日课程安排很紧凑,由于整天坐在轮椅上,靠钢板支撑的腰椎便开始抗议了,隐隐作痛。但是我还是坚持着,因为这次学习机会对我来说太难得了,一定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只是回到宿舍,实在是没有力气再写日记,挨到枕头,立刻就进入梦乡……

现在将这几天的收获简单做个总结:

原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雷达老师在《我们时代的文学选择》中,提出一个沉重的问题:今天,还需要文学吗?需要什么样的文学?而我们又在哪儿?雷达老师认为,真正坚持现实主义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千变万化是人的变化,用现代的眼光评论历史,才是一种豁达;

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讲的《何为文学,文学何为》,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写作者首先要做阅读者,学会欣赏才能懂得创作者。文学的一个历史性的标准,爱是永恒的大旗。而曹文轩在深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经典散文

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经典散文

上午,课节叫《阻碍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观念因素》,讲师是中央党校文史部副主任周熙明,这位老教授用他饱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大国崛起,大道行思,其原动力来自文化”,为我们上了一堂人类文化的哲学。周熙明老师一共阐述了十大论点,其中我最认可的是中国对于文化的价值排序,和西方实在有着很大的差别。周熙明老师引用了邱吉尔的一句话“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莎士比亚。”我们也在憧憬着,希望文学在中国也能得到真正的尊重,和政治经济等等并驾齐驱。

最值得期待的,应该是蒋子龙老师的课了,并不仅仅因为蒋老师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天津作家协会主席。同学们早就听说,蒋老师的课更像是在跟好朋友聊天,能带动我们思考,一起轻松谈论话题。果然蒋子龙老师没有让同学们失望,他讲的《文学无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的经典散文

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的经典散文

一夜辗转不安,接下来是白描副院长的课,他给我们做了《优秀作家素质解析》。在这堂课上,白院长第一次将“作家”这个称呼加在我们这些网络作者身上,至少于我,难以抑制地产生一种神圣感和使命感。

白描老师以作家贾平娃和路遥为实例,讲解优秀作家应该具备的六大条件:一是深度的感情体验;二是勤奋的创作训练;三是诚实的劳动态度;四是丰厚的美学修养;五是文学的终极较量;六是强烈的超越意识。白院长说,作家最大的`才智应该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而文学不同于科学,文学必须拿出纯属你个人的东西,要有无榜样的意识。这句话很深奥,虽然一时还无法透彻地理解,但记住了白院长郑重讲出的鲁院校训,那就是:“师承,创造,担当,超越!”

今天下午的课很别开生面,因为是与两位美女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抒情散文

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抒情散文

清晨,腊月里最寒冷的三九天,滴水成冰,我在父母担忧的目光里、亲朋祝福的叮嘱中,被爱人背上吉林省榆树市开往长春市那列老旧的火车,冷气立刻袭遍全身,让长时间生活在“温室”里的我直打冷战。

十三岁的儿子俨然是个小男子汉了,紧张地问妈妈冷不冷?爱人赶紧将我的双脚抬起来,然后帮我穿上亲戚们准备的厚厚鞋套,最后还是不放心,又小心翼翼捧在他的怀里,生怕那毫无知觉的两只脚被冻伤。而他自己,却忙碌我的过程中冻得鼻子通红,直打喷嚏。

我瑟瑟发抖,将羽绒服的帽子又往上拉了拉,然后微笑着说不冷,可分明看到我的眼镜片蒙上了薄薄的一层雾。其实或许不是雾吧?我掩饰着吸了吸鼻子,生怕爱人看到我镜片后感动的泪花……

好在全车最温暖的第八号车箱乘客最多,大家用呼吸当暖气把严寒一点点驱散;当八点后的太阳融化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的经典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的经典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