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木兰诗里的互文分析与起源
木兰诗里的互文分析与起源
我们知道,“互文”,即互文见义,又称互辞、互言、互见、互体、参互等,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唐·贾公彦《礼仪注疏》:“凡言‘互文’者,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一语揭示了互文的要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里的互文分析,欢迎阅读。
说白了,互文就是特意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或短语分成两个(或三个)形式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句子或短语,并且使这两个(或三个)语句或短语的意义内容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互相呼应、互相补充的关系,上文里省去下文将要出现的词语,前后形成古人所谓“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的形式。简言之,互文是这样一种形式:作者为了求得语句的统一,音调的和谐,把一个意思分开来写,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是一个“双黄蛋”,是一出“双簧戏”。这就像两个泥菩萨一起打碎,重塑之,你身上有了我,我身上也有了你。这种意思上互相渗透,互相说明,翻译时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互相勾连的修辞方法就叫“互文”。
与《孔雀东南飞》合成“乐府双碧”的《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淳朴、果敢坚毅、聪明机智、功而不勋的花木兰形象。文中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互文、顶针、复沓、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其中尤以互文最为精彩。如: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③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⑤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五句中的①句,如果理解成“到东市买了骏马,西市买了鞍鞯,南市买了辔头,北市买了长鞭”就不是互文而是“分”文了,就有失偏颇了。本着“参互”“合而”的互文特点,应该是“东、西、南、北”市构成了互文关系,“合而”为“跑遍了附近的各处集市”;相应地,把“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合而”为“出征的所需物品”。故而,①句就变成了“东西南北市买骏马鞍鞯辔头长鞭”的形式,译为“花木兰跑遍了附近的各处集市,准备好了出征前的全部所需物品”。
②句前半部分省去了“壮士”,后半部分省去了“将军”,“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都是互文,前后互相渗透,合指兼顾,是“连襟”关系,故而应译为“将军和壮士们经过了千百次的残酷战斗,有的战死疆场了,有的`凯旋而归了”。
根据①②两句的解法,我们把③句翻译成“打开我东西厢房的门,并且在我东西厢房的床上坐一坐”而不是“打开我东厢房的门,坐在我西厢房的床上”。“东阁”“西阁”、“门”“床”都是互文。④句应理解为“花木兰对着窗户和镜子梳理自己的头发,还在头上插上了花环”。“当窗”“对镜”、“理云鬓”“贴花黄”都是互文。
至于⑤句,如果理解成“静卧的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静卧的雌兔眯着两眼”就不“互”了。而“雄兔”“雌兔”、“脚扑朔”“眼迷离”是互文,“雄兔”“雌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的:静卧的雄兔和雌兔两只脚都时时动弹两眼都时常眯着,所以,当雌雄两兔并排着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么能辨别出那只是雄兔,那只是雌兔呢?
其实,互文即上文里出现过的词语将要在下文里出现,下文里出现的词语在上文里已经出现过了,理解的时候,要上下句来个“两沟通”,才能真正把握互文的要旨。
其他诸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沁园春·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都是互文,理解时参照《木兰诗》中互文句的方法进行,就算你吃下互文这个“双黄蛋”了。
胸怀互文词,放眼见义意。上下参互解,前后合而译。理解互文的要诀是一字个“互”字,灵魂是一个“合”字。理解和掌握了“互文”的修辞方法,知道“路”怎么走了,在翻译时,既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古诗文以及现代诗词的含义,又可帮助我们在翻译时译出原文的情韵味道,从而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掌握文章的情感,品味作者的纤纤情思。
木兰诗起源介绍
一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讲述的是千百年前闺门女子木兰的故事,她女扮男装,挺身而出,代父从军,展现了中华民族古朴、忠孝、坚贞、凛然大义等优秀品质。它是千古以来民谣民歌中的优秀杰作。
而今这篇中国“俗文学”作品的魅力,在海外又掀起一股“木兰热”。在国内,一些学者也纷纷为木兰和《木兰诗》而撰文,很多人认为木兰氏起于隋唐,所言《木兰诗》出自唐人之手。今究该说,不难辨识他们是步南宋章樵和左克明的后尘。樵著《古文苑》,克明著《古乐府》,二人并言“木兰诗”为唐人作。现究章、左二说,实源于北宋的官方丛书《文苑英华》,就在该书的卷三三三[部]已载《木兰歌》,并题作者为唐人韦元甫,于是,在南北朝时代未署作者姓名的《木兰诗》,到了宋代始被韦氏盗名,对此,该书编者也知有弊,不得不笔端搪塞,另借含糊之意,随于其下自注小字“韦元甫续、附入”,尚不灭该诗为前人所作之迹。载入《文苑英华》的《木兰诗》,从此剽为韦氏所作,而且,开头第一句就改写成“唧唧何力力”,其错中错,移花接木之术,以及附于韦氏之荣,都导致后人嘲笑。再看宋初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五题名《木兰诗二首》,郭氏将未署名的古诗排列在前,韦氏新作排于后,新老分明,同时在题下,标明唐人韦元甫续与“附入”二字,由此,可以断定唐以前即有《木兰诗》。
《木兰诗》始于南北朝的见证:
首先从该诗全文来鉴别:诗内曾提到的“可汗”一辞,这在《旧唐书·音乐志二》:“后魏所谓〈簸逻〉也,其曲多‘可汗’辞”。又在《乐府诗集》卷二十一载:“后魏之世,有〈簸逻歌〉,其曲多‘可汗’之辞”。二书所证,《木兰诗》实存南北朝迹象。另外,诗中描述木兰女“对镜帖花黄”一句,它正是北朝人所沿用的民间风土习俗,那时妇女的化妆方式,往往浓饰“额黄”以求其美,这在《北齐校书图》里,已绘有当时女子的额黄像,流传于今日尚存,该图像的所施“额黄”那时相当流行,古人所遗此图,堪称力证。
其次,南朝陈后主时,由释智匠在光大二年(568年)所编成的《古今乐录》相继问世,其中就有《木兰诗》一首。除此,郭氏《乐府诗集》“木兰诗”里,首引《古今乐录》“木兰不知名”,已证古有未署作者名字的木兰诗。但是近年一些学者认为它是一条南北朝的孤证,不免有疑。故另举他例:南朝[梁鼓角横吹曲]其中即有〈木兰曲〉一折,并言木兰女代父从军事。从《辞通》和一些姓氏书里,又皆言有南朝宋何承天的《姓苑》载其“花姓;木兰氏,任成人”。还有《中国姓氏辞典》花姓条:引述“〈姓苑〉始见花姓,〈述异记〉载北朝有女英雄花木兰”。所以笔者认为,将这篇描写巾帼英雄的简明史诗,归于南北朝,是无可置疑的。
第2篇:木兰诗里的互文
木兰诗里的互文
木兰诗里的互文: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木兰诗里全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教学指导:
一、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背诵全诗。
本题检查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复述也是一种很好的口语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要让学生在复述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
这些句子都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本题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句意,并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题干已经简要说明“互文”的含义,教师可以明确指出并要求学生画线加以重点标示。然后通过翻译这四个句子,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互文”的内涵。
翻译这四个句子应注意两个原则:一要理解其“互文”的'含义;二要考虑本课的诗歌特征,不能为了体现“互文”而使译文变成散文失去诗味。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去集市各个地方买骏马,鞍鞯,长鞭出征马具。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身经百战之后,有的将士战死沙场,有的将士凯旋而归。
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在句式上的一些民歌特色。学生只要注意到这些句子的特点即可,至于所涉及的修辞手法,可以提及,但不必深究。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两句是顶真句。顶真,又称“联珠”。“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句。此外,“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也是很工整的对偶句(是很古老的修辞手法,“互文”)。另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不甚工整的对偶句(古代称“互文”)。
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几句是排比句。“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一节四句,也是排比句。
四、讨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本题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木兰的形象。认识木兰的形象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传奇性,二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故事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感情,并加以适当概括。
五、品析: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中的“赴”和“度”两字用的极好,请品析它好在何处?
“赴”字写出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沙场,积极主动参加战斗的决心和热情。“度”用夸张的手法写木兰身跨战马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写出一位身经百战、转战南北的英姿飒爽的女英雄形象。
包含成语包含成语:扑朔迷离 磨刀霍霍
第3篇:木兰诗起源分析
木兰诗起源分析
一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讲述的是千百年前闺门女子木兰的故事,她女扮男装,挺身而出,代父从军,展现了中华民族古朴、忠孝、坚贞、凛然大义等优秀品质。它是千古以来民谣民歌中的优秀杰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木兰诗起源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而今这篇中国“俗文学”作品的魅力,在海外又掀起一股“木兰热”。在国内,一些学者也纷纷为木兰和《木兰诗》而撰文,很多人认为木兰氏起于隋唐,所言《木兰诗》出自唐人之手。今究该说,不难辨识他们是步南宋章樵和左克明的后尘。樵著《古文苑》,克明著《古乐府》,二人并言“木兰诗”为唐人作。现究章、左二说,实源于北宋的官方丛书《文苑英华》,就在该书的卷三三三[部]已载《木兰歌》,并题作者为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