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鲁迅自传教案
《鲁迅自传》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学习重点】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学习难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一、导入新课(5分钟14:25)
近代杰出诗人臧克家曾经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叫做《有的人》,这首诗是为了纪念一个伟人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下面我们一起来深情朗诵这首《有的人》。你们知道这首诗是纪念谁的吗?(鲁迅)请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作为理由。
在这首诗中诗人对鲁迅先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和赞美,那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鲁迅自传》来深入的了解一下鲁迅先生吧。
二、初读课文 自主学习(10分钟14:35)
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1——5小题的答案。(完成板书)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2分钟14:47)
这篇自传从1881年写到1930年,前后达50年之长的时间,应该说可以写的事件有很多很多,但是作者只选取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主体事件来记叙。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作者记叙这些事件的原因。
(1)面对家庭变故,少年鲁迅为什么不愿选择一般人常走的两条路?从中可以看出少年鲁迅怎样的思想? “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中“总”字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钟)
明确:做官老爷的师爷,为虎作伥,欺压百姓,让作者厌恶;做商人,贪心钱财,唯利是图,让作者不齿。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胸怀大志、卓然不群,表现他敢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气魄。
“总”字既写出了家人的反复劝说,又表明了作者拒绝走这两条路的坚决态度。
(2)鲁迅在人生的求学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每一次转折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救国思想?(4分钟)(14:41)
过渡语: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饱受屈辱的历史,为了富国强民,最先觉醒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断的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跨出国门的鲁迅也是这样。
第一次转折:从水师学堂转到矿路学堂(实业救国)
第二次转折:到日本学医(医学救国)
第三次转折:弃医从文(文艺救国)
从实业救国到医学救国,再到文艺救国。所学专业几度变化,不变的是救国救民的爱国之心。
这种爱国的决心在他的诗《自题小像》有所体现。齐读《自题小像》加以体会。诗的大意是:尽管祖国在黑暗之中,但是我没有办法不爱她。虽然勉强热情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献我青春的热血。表现了诗人上下求索,艰难奋进的精神和眷恋祖国,报效祖国的决心。
(3)鲁迅为什么会弃医从文?请结合教材28页《自序》弄清前因后果。(4分钟)(14:45)
明确:作者“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期间,看到一部反映日俄战争的时事影片,影片上有日军屠杀中国人,竟有一些中国人在旁围观,争看“热闹”。这一幕深深的刺痛了作者的爱国心,使作者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决心弃医从文,用文艺来唤醒沉睡的民众。因此,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想提倡文艺运
动。”
(4)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第四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2分钟)(14:47)
明确:不可删除。不可删除。第一:因为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文学创作是他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
第二:作者正是以文艺救国为己任,激励着他勤奋创作,笔耕不辍,才有如此丰富的创作成果。
四、精段阅读,拓展延伸(10分钟14:57)
学成归国的鲁迅,是否有用武之地呢?他救国救民的理想能实现吗?请同学朗读第三段,完成导学案“精读课文,巩固延伸”。
1、按时间顺序给本段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被拒绝了。)写“我”刚回国的任职情况;
第二层(„„国文系讲师。)革命发生后“我”的任职情况;
第三层:一九二六年后“我”的任职情况。
2、作者为多次提到“走出”,说明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明确:说明政治混乱,社会黑暗,道路虽多,却无路可走;天地虽宽,却无容身之所。
表达了鲁迅先生无可奈何、失落、惆怅的心情。
3、体会文中加点的“不好”一词,有怎样的感情色彩?
重话轻说,作者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表达了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动文人的蔑视。
4、四月辞职”暗含了一个什么重大事件?作者的辞职说明了什么? 明确:它暗含了蒋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
他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不愿与反动派为伍,因而毅然决然地“辞职”。
五、重温课文,写作借鉴(5分钟14:52)
以本文为例,说说自传的写作特点。
(1)语言要高度概括
仅用千字左右,便将自己近五十年的经历,包括了家庭、求学、工作和创作尽收笔底。
(2)注意详略
求学经历的三个转折,详写弃医从文。
(3)注意过渡
(4)客观叙述事实,评价公允
六、吟诵经典催人奋进(2分钟14:54)
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催我们奋进。最后让我们一起高声吟诵鲁迅先生的一些经典语句,获取精神的力量吧!
第2篇:鲁迅自传 教案
鲁迅自传 教学目的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教学要点
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2.解读鲁迅精神。
3.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4.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
1.重读适讲,学练结合。
2、设疑激起,自读求解,讨论总结。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想不想更好地了解鲁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
(这样既可唤起学生对鲁迅的敬慕之情,激发阅读兴趣,又提示了学习重点。)
二、解题
要说自传,该从传记说起。传记是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传记文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写他人.也可以写自己,写自己的叫“自传”。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敕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 的小传。(自传文常识是一个新知识点,需要讲解。将“小传”“自传”传记”等相关概念一块儿介绍,可以形成一个小体系,让学生 多增加点语文知识储备。“题解”中 不简介作者,一是因为以前教学中已多次涉及鲁迅的作品;二是因为这篇课文本方就是介绍鲁迅的。背景材料对本文教学很重要,但也未列入“题解”。这是因为本文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集中介绍难度太大,且显得知赞,并不好,会使语文课走味变形,变得像历史课。拟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酌情穿插一些背景简介。)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l)初读课文(读全篇)。
①要求: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②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试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 4段写著述概况。
③提问: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
(这样安排程序,循序渐进,既有助于学生构建材内容的整体感性认识,又能对结构形式产生一定的理性认识。)(2)再读课文(读第2、3段)。
①要求:依次给这两段中的活动经历编上序号;记下这些经历。
18岁――29岁
在南京1 水师学堂学洋务 2 在日本3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
4回东京从事文学活动5 29岁作传时回国后6杭州两师范
7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8做校长 9南京做部员 l0做部员兼讲师 11夏门大学 做教授 12 做教授 13定居
③集体检查项表结果。
(第2、3两段是文章重心所在,包含的经历丰富复杂。通过上述操作,学生对这些经历的记忆得以强化,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务实基础。)2具体研习,理解人物。
①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了解了鲁迅从出生到作传前的主要经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些经历能表明作者是怎样的人。
(过渡,使上下环节连贯;提出下阶段的大目标,使学生不过失方向。)
②要求。a.以课后练习二和三中的第1小题引路,参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断,即写不肯做幕友和商人与弃医从文经过的片断,思考习题中提出的问题。b.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练习二及统习三中的第1小题,求大同。存小异,形成答案,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C.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口头回答,让其他有异议的小组代表发言(没有则罢)。③学生自读揣摩及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堂,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就事情的背景、过程及细节等方面作一些补充介绍。待小组代表答题结束,教师给予简评,纠偏救失。
(如此可抓住重中之重,凸现人物精神面貌;研习课文,落实课后练习,收到增效减负的效果;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既兼顾全体,又不会失控;提供咨询服务,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及时排解困惑。)
④简述: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又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鲁迅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件事真令人感动。事实上,鲁迅一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就本文而言,其中记录的每段经历都很不寻常。如文中写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与反动派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和革命精神。不过这些内容都写得很简约,同学们一时还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后不断丰富阅历,逐渐了解。
(研习先聚焦后发仪,辐射整体,做到了点面结合,能使学生获得深刻而全面的理解。)⑤研读第4段。a.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b.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让学生在认识第4段作用的同时,进一步认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3.欣赏品味,领悟特色。
①简述:常言道,文如其人。这话用在鲁迅先生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他的每篇文章几乎都像他的人生一样精彩。本文堪称自传的典范:区区千字文,涉及了他大半生的主要活动,篇幅虽小,容量很大;语言简省,又略中有详,恰到好处。此外,本文的语言平实中又不乏含蓄幽默。
②要求:阅读课后统习三中的第3、4题,结合语境,体会第3题中“学者”“说我不好”
等词句的味道,再比较一下第4题中的“不好”
与第3题中的“不好”有什么不同,相互交流体会。明确:a.第3题:将那种欲量我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能表达对敌人的蔑视,也体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不无调侃嘲弄之味。b.第再题:不同。上句中的“不好”是、坏”,用在句中有轻蔑的语气;本句中的‘“不好”则是自谦之辞。4.课堂小结,整理收藏。
本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和著作概况,进一步认识了鲁迅先生,感受了他精神的崇高和贡献的伟大,这将会使我们终生受益。再则,课文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小传范冽,从中,同学们了解了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对今后的写作应该有所帮助。
(呼应开头,梳理纲目,加深印象,以便学生收藏学习所得。)
四、布置作业
作业:1.为自己写一篇小传。字数在700字左右。
2.《鲁迅自传》是1930年写的,他要是在去逝前不久又为自己写小传,可能还要写到哪些内容?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主要以“阅读——谈感想”的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小组合作探讨,将各自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写在纸上,互相交流和讨论,进而深入把握文本,理解人物主要经历的改变中思想的变化,加深对人物高贵品质的认识和学习。学生在对问题的研究时,激烈的争议,兴趣盎然的探讨,思维火花的碰撞,充分展示了他们学语文的热情和激情,这是我们渴望看到的。
其次,课堂上学生敢于说真话,吐真言,表明个人不同于别人的见解,这正是有灵性思维头脑的学生积极学习的表现。阅读与表达紧密相连,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所有人思维都在快速地运转,这是因为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总之,课上学生积极动脑思维,流利的口头和书面表达,充分展示了他们灵性的思维头脑和火热的学习激情,这样的语文课,我想,有气氛,有思考。
第3篇:鲁迅自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鲁迅生平及其思想变化过程
2、了解小传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品味语言的能力
2、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感受鲁迅的人格和精神
2、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探究鲁迅的思想变化原因
2、感受并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
2、设疑点拨法 学 法
1、合作探究法
2、朗读感受法 教 具 多媒体 教 程
一、导语
公元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中国文坛上一颗巨星陨落了。这颗巨星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先生。噩耗传来,国人痛惜。在上海万国殡仪馆内,宋庆龄亲自主持葬礼。鲁迅的棺木上,覆盖着一面白旗,旗上绣着“民-族-魂”三个大字。“鲁迅------民-族-魂”,这是中国人民对他的最高褒奖。试问:鲁迅何以如此赢得国人的尊重?
第4篇:鲁迅自传教案
鲁迅自传教案
导语:鲁迅自传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篇课文的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鲁迅自传教案
教学设想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
第5篇:鲁迅自传的教案
鲁迅自传的教案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以下是鲁迅自传的教案,欢迎阅读。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解词。
2、学习运用朴素平实而又蕴含深情的语言来写作。
3、学习传记文体把握人物精神实质的写作方法。
4、学习传记文体高度的概括性。
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自传(zhuàn):
学力: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变故:意外发生的事情。
乞食者:要饭的人。乞:乞讨。
筹办:筹划办理。
幕友:旧时军队或行政部门里由长官私人聘请的人员,协助办理文案、诉讼、钱粮等事物、俗称师爷。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维新:wéixīn反对旧的,提倡新的。通常指变旧法,行新政。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绍(shào)兴
第6篇:鲁迅自传教学教案
鲁迅自传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以时间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的写法。
2.积累“筹办、维新、污蔑”等词语,学习鲁迅严谨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能恰当运用辐射阅读资料,辅助学习,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重大转折。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鲁迅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
重点
1.学习以时间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的写法。
2.学习鲁迅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
难点
学习名人传记的写法,写“凡人”小传。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在小学我们学习过不少有关鲁迅先生的故事,今天我们先以讲故事的方式,说说你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帮助学生把小学学过或课外阅读的有关鲁迅的故事组织起来,通过讲述故事说出自己? 对鲁迅的认识,为新课的教学设置情境)
2.导人课文,板书课题。
从故事中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的经历是复杂的,他于
第7篇:《鲁迅自传》教案范文
《鲁迅自传》教案范文
6 教学设想: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
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
第8篇:鲁迅自传免费教案
鲁迅自传免费教案
教学要点:
1、了解自传的写作特点。
2、了解鲁迅生平,学习鲁迅为救国救民奋斗一生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了解自传的写作特点。
1、自读“单元提示”
2、简单讲解
传记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传记可分为两类:一是自述生平,叫做“自传”;一是由别人撰写的,叫做“传”(包括小传、评传等)。
自传,一般要写出自己的姓名、生年、籍贯、家庭、爱好和主要经历,还可以写出自己的理想,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为别人写的传记,除了记述其主要经历外,还可以有简要评论;也有侧重记人一生中几件典型事情的。记述较全面、篇幅较长的,叫做“传”或“传略”;记述简略、篇幅较短的.,叫做“小传”。
写传记要实事求是,内容真实准确;语言可以简明、平实,也可以生动活泼,富于文学色彩。
二、初读课文,体会自传的特点
三、精读课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