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越来越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摆在重要的位置。提倡学生从身边,生活中汲取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有效的运用于生活中去,成为生活中的数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兴趣,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起来。
镜子外的物体和镜子内物体的像左右对称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站在镜子前面做各种动作,请其他同学观察镜子里和镜子外的`人的动作有什么不同,通过观察学生们发现,镜子里的和镜子外的人的动作方向正好是相反的。然后为了让学生明白镜面对称,做了照镜子的游戏,一人当镜子里的人,一人照镜子进行表演,取得较好的效果。
《镜面对称》这节课学生始终在玩,在玩中体验了镜面对称,也是在玩中学到了镜面对称中所蕴含的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了解了镜面对称现象,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性质。课上学生学习与研究的兴趣浓厚,使学在活动中,感受镜面对称的趣味性,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2篇:“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教材中本课是通过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倒影和成像)来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环节设计,一是要让学生理解镜面对称的现象;二是体验镜面对称的性质(即人和像上下前后位置不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虽然学生有了“对称”的知识铺垫,但对于人和像也是对称的这一现象是较难感知体会的。因为这像毕竞是看得见却摸不着的。如何化解这一抽象知识?一定要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其直观化。于是,我设计故事引入倒影和成像,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这种现象(学生不一定都能说对这类现象,有学生就说到阳光、灯光下的影子这些现象)。接着让学生在欣赏图片中观察,发现这一现象的特点,教师抓住学生的发现,把“像”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贴出人和像图、山和倒影图),以此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并通过演示验证“对称”,引出对称轴。这样,人和像关于镜面对称,学生就能感知理解了。
如何突破“人和像上下前后位置不变,而左右相反”这一难点?
几次试讲,总觉得学生对于“照镜子时人和像左右相反”这一性质理解得不好。于是,我分层次让学生感知体验。先让学生经历猜测后,设计游戏验证,让学生在“镜子说话”的游戏中自主发现“人和像上下前后方向是不变”的这一特点,而“人和像在左右方向上是相反的”这一特点,仅凭学生观察镜中的像,是很难体会出来的。于是,在提出“人像左右方向一样吗”这一问题后,设计游戏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把人和像活生生的搬至课堂(请学生照镜,请学生模仿像),让学生在“实物”面前,丰富感官,深刻感知体验。我发现,当学生看到人和像手上的左右标记后,学生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左右是相反的。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白,我还紧接着与全班玩起了镜子说话的游戏(老师当照镜的人,学生表演出“像”的样子)。
这样的环节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经历、参与、自主、探究,是令我感到满意的。还有,课前的时间设疑,能激起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这也是这堂课不可少的点缀。也许是课前关于“对称”的知识铺垫过于匆忙,不够充分,学生在认识“人和像一样大小,完全重合,是对称的”这一知识后,在老师纠正其只是视觉上的影响后,仍几次说到“人大像小”的发现,这一问题是让我比较疑惑的。
再后来,我又有了新的疑问:看着学生在游戏中的那份热情,看着他们正确地做出像的样子,看着他们得心应手地解决课堂上的拓展题,学生上完课后我马上进行了小测。在小测中,对于“看镜中的钟面”,“看镜中的文字、数字”这些题目都做得不错,可是却在人和像的题目上“左右不反”了,还口口声声说“左右相反”!师生游戏中不是大家都做对了吗?游戏时我还一直强调:拍手时人和像都朝同一边了(不能说同一方向),正是因为朝同一边,他们才是左右相反的。没办法,小测后,我把学生带出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在礼仪镜前照照,说说:我拍左边,像朝同一边拍出,拍的是右边。又一次照镜后,学生竟都醒悟了,正确率几乎百分百。也许,课堂上游戏中的反复强调对于这一难点的突破还是不够吧,或者是学生只会死板的用公式似的搬用“左右相反”来解题?也许学生只有在错误后,更能把理论(左右相反)结合实践(照镜),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效?也许,虽然一年级时已提及左右相对性的概念,但学生还无法建立这样的表象?这一点真值得我再深究其原因。是呀,教中学,学中思,一堂即使是精心设计的课,总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无论如何,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第3篇:《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镜面对称》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镜面对称》教学反思1
前思:
“ 镜子中的数学”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镜面对称”的教学内容,它是前一课时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这部分内容是根据“课标”要求新增加的。教材首先通过“湖面的倒影”和“室内墙上镜子成像”两幅主题图情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倒影”、“镜子成像”现象,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即 “镜面对称”。再通过“做一做”的照镜子活动,让学生体会“镜面对称”的特征。从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看,“镜面对称”这部分内容不是纯粹的知识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性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目标。
第4篇: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镜面对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3课时的内容,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镜面对称》主要是让学生明白镜子里的人上下与前后位置不发生变化,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这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照镜子来体验镜面对称。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明白了镜外的物体与镜内物体的像是对称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镜子外的人和镜子内的人像对称来得出结论。这是本节课教学成功之处。
然而,本节课教学中学生遇到的困难——“钟面的镜面对称”教师即使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使所有学生完全解决,教学反思《镜面对称教学反思》。因为在一年级时,学生学习认识钟表特别是几时几分认识和表达困难。这样有难度的内容加上钟表的镜面对称就加重了学生认识上的难度。
在教学中,我自己制作了一个钟表模型贴于黑板上,先让学生复习顺时
第5篇:《镜面对称》的教学反思
《镜面对称》的教学反思
本课的知识相对来说是比较的抽象,单说什么是镜面对称学生可能很难理解,更不用说它的特点是什么了。所以教师前,为了避免学生学习起来迷糊,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适合本课的教具,同时让学生准备了相应的教具。教学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因为把抽象的知识通过一些形象的活动分解出来了,如照镜子,让学生自己照照,又让两人模仿照镜子的活动……学生很乐意参与。无形中,学生也明白了照镜子存在的学问,教师此时再引导思考就水到聚成了。因此,把抽象的知识通过形象的活动表现出来,对教师的'教学帮助是很大的。但在具体操作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操作中达不到课前预想的效果该如何改进?学生虽然动手操作了但依然不理解其中的道理怎么办?针对这些问题,我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