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元史石普》原文及译文解析
《元史石普》原文及译文解析
石普,字元周,徐州人。至正五年进士,授国史院编修官,改经正监经历。淮东、西盗起,朝廷方用兵,普以将略称,同佥枢密院事董钥尝荐其材,会丞相脱脱讨徐州,以普从行。徐州平,录功,迁兵部主事,寻升枢密院都事,从枢密院官守淮安。
时张士诚据高邮,普诣丞相,面陈破贼之策,且曰:“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莫能前与普步兵三万保取之高邮既平则濠泗易破普请先驱为天下忠义倡。”丞相壮之,命权山东义兵万户府事,招义兵万人以行。而汝中柏方用事,阴阻之,减其军半。初令普便宜行事,及行,又使听淮南行省节制。
普行次范水寨,日未夕,普令军中具食,夜漏三刻,下令衔枚趋宝应县,其营中更鼓如平时。抵县,即登城,树帜城上,贼大惊溃,因抚安其民。由是诸将疾普功。水陆进兵,乘胜拔十余寨,斩贼数百。将抵高邮城,分兵三队:一趋城东,备水战;一为奇兵,虞后;一普自将,攻北门。遇贼与战,贼不能支,遁入城。普先士卒蹑之,纵火烧关门,贼惧,谋弃城走。而援军望之,按不进,且忌普成功。总兵者遣蒙古军千骑,突出普军前,欲收先入之功。而贼以死捍,蒙古军恇怯,即驰回,普止之不可,遂为贼所蹂践,率坠水中。
普军乱,贼乘之。普勒余兵,血战良久,仗剑大呼曰:“大丈夫当为国死;有不进前者,斩!”奋击,直入贼阵中,从者仅三十人。至日西,援绝,被创堕马,复步战数合。贼益至,贼指曰:“此必头目,不可使逸,须生致之。”普叱曰:“死贼奴,我即石都事,何云头目!”左胁为贼枪所中,犹手握其枪,斫贼死。贼众攒枪以刺普,普与从者皆力战,俱死之。
——选自《元史?石普》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普诣丞相,面陈破贼之策 诣:拜见
B.命权山东义兵万户府事 权:暂时代理
C.由是诸将疾普功 疾:嫉妒
D.被创堕马 被:恰逢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组是 ( )(3分)
A.普以将略称 舟遥遥以轻飏
B.而汝中柏方用事 觉今是而昨非
C.遂为贼所蹂践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D.欲收先入之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6.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莫能前/与普步兵三万/保取之/高邮既平/则濠、泗易破/普请先驱/为天下忠义倡。
B.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莫能前/与普步兵三万/保取之/高邮既平/则濠、泗易破/普请先驱/为天下忠义倡。
C.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莫能前/与普步兵三万/保取之高邮/既平/则濠、泗易破/普请先驱/为天下忠义倡。
D.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莫能前/与普步兵三万/保取之高邮/既平/则濠、泗易破/普请先驱/为天下忠义倡。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淮东、淮西盗贼兴起时,有大将谋略的石普得到董钥的推荐,并且凭借平定徐州的战功升任兵部主事。
B.张士诚占据高邮的时候,石普愿作讨伐高士诚的先锋,并向丞相请求给予步兵三万用以破敌,丞相同意了他的请求。
C.石普以突袭的方式很快攻下宝应,可是在攻打高邮的时候,却因为援兵不作为,致使石普功亏一篑。
D.在军队大乱之际,石普没有退缩,仍旧血战到底,在只有三十个士兵跟随和援兵断绝的情形下,英勇战死。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普先士卒蹑之,纵火烧关门,贼惧,谋弃城走。(5分)
(2) 左胁为贼枪所中,犹手握其枪,斫贼死。(5分)
参考答案
4.D(被:遭到,受到,遭受)
5.C(C都为介词,“被”。A普以将略称,介词,“凭借”;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连接修饰关系的词语。B而汝中柏方用事,转折连词,“但是”;觉今是而昨非,并列连词;D欲收先入之功,助词,“的”;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助词,取独。)
6.A
7. B(丞相只是同意了石普请战的要求,并没有给予步兵三万。)
8. 见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石普字元周,徐州人。至正五年考中进士,任命为国史院编修官,改经正监经历。淮东、西盗贼兴起,朝廷正当用兵之际,石普以有大将谋略著称,同佥枢密院事董钥曾推荐他,适逢丞相脱脱讨伐徐州,就让石普随从出行。徐州平定后记录战功,石普升任兵部主事,不久又升为枢密院都事,随从枢密院官镇守淮安。
这时高士诚占据高邮,石普拜见丞相,面陈破贼的计策,并说:“高邮凭借着大湖的险要,都是低洼的水塘,骑兵不能靠前,给我步兵三万,保证能够攻取它。高邮一平定,那么濠州、泗州就容易攻破了,我请求作先锋,为天下倡导忠义。”丞相赏识他的`豪壮,命令他临时负责山东义兵万户府事务,招募义兵万人出征。而当时汝中柏正当权,暗中阻挠,减少他一半军队。一开始命令石普遇事斟酌情况自行决定,等到出发了,又令他听从淮南行省节制。
石普行军到达范水寨,天还未黑,石普命令军中准备食物,夜漏三刻,下令士兵口含小木棍急行军去宝应,营地中仍和平常一样打更鼓。到达宝应县后,随即登城,在城上树起旗帜来,贼兵大惊溃退,石普于是安抚城中百姓。由此诸将嫉妒石普的功劳。石普从水陆两路进兵,乘胜攻下十几个寨子,斩杀贼兵数百人。快要抵达高邮城时,分兵三队:一队奔赴城东,准备水战;一队作为奇兵,防备后方;一队由石普自己率领,攻打北门。石普遭遇贼兵,与贼兵战斗,贼兵抵挡不住,逃入城中。石普冲在士卒前面追赶他们,放火焚烧城门,贼兵恐惧,想要弃城逃跑。可是援军看着他们交战,按兵不动,又害怕石普成功。总兵派遣蒙古骑兵一千人,冲到石普军前面,想抢到先进城的功劳。而贼兵拼死守卫,蒙古军惧怕,即奔驰而回,石普阻止不住,于是被贼兵所蹂躏践踏,大多坠落水中。
石普军队军阵大乱,贼兵乘机进攻。石普招集残兵,血战很久,他拿着剑大声呼叫道:“大丈夫应当为国而死,有不前进的,斩!”奋力搏斗,一直冲入贼兵阵地,跟随的只有三十人。到太阳偏西,援兵断绝,受伤落马,又步行交战几个回合,贼兵到的更多了,贼寇指着他说:“这一定是头目,不可让他跑掉,要活捉他。”石普叱骂道:“该死的贼奴,我就是石都事,说什么头目!”左肋被贼枪刺中,还握着自己的枪,将贼兵砍死。贼众一齐用枪刺石普,石普和跟从的人都奋力而战,全部战死。
第2篇:关于《元史》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关于《元史》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陈祐,一名天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世业农。祖忠,博究经史,乡党皆尊而师之。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岁癸丑,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赐其父母银十铤、锦衣一袭。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下车之日,首礼金[注]季名士李国维、杨杲,咨访治道,商议古今,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
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真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
三年,朝廷以祐降官无名,乃赐虎符,授嘉议大夫、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
六年,置提刑按察司,首以祐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
遣祐检覆庆元、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谥忠定。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祐能诗文,有《节斋集》。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六十八,有删改)
[注] 金,朝代名,曾建都汴京。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
B.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
C.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
D.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
5.根据《金版教程》P135-137附录的文化常识,请你判定下列文化常识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B.讳称:古人对“死”的别称,它根据不同身份有不同的说法。如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可称为薨、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父母之死可称为见背、孤露、弃养等;佛道徒之死可称为涅磐、圆寂、仙游等。而一般人的死可称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等。
C.劓刑:为古代刑罚之一,意为割鼻子。古代刑罚有多种,如在额颊上刺字涂墨叫“墨刑”,将人的`脚砍掉称为“刖刑”,把人的膝盖骨剔去叫“膑刑”,从腰部斩断称为“大辟”,被 “五马分尸”的商鞅受的是“车裂”之刑。
D.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在这里用来形容战士们互相友爱、同心同德的品质,因此“袍泽”就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陈祐受封为河南西路总管时,做官独守清廉;任卫辉路总管时,在号称难于治理的地方,申明法令,注重教化百姓,深得百姓爱戴。
B.陈祐出身耕读之家,年少好学,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发愤学习,长大后博通经史,因而为朝廷所用,父母也受到恩赐。
C.陈祐为官,无论是请求朝廷减免赋税,还是释放温、台两地被俘虏的百姓,总是把百姓放在心上,尽力为百姓谋福利。
D.陈祐考查核实庆元、台州百姓的土地,回来时在新昌遇上强盗被杀害;当地百姓请求把他留下葬在会稽,没能成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下车之日,首礼金季名士李国维、杨杲,咨访治道,商议古今,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5分)
(2)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5分)
参考答案
4. D【解析】一是学会比对信息,明确选项区别点。二是抓住句子中的谓语成分及其他重要标志词。谓语动词如“给”字后应接“俸”作宾语。“见+称”为被动句式。“至元二年”中“至元”为忽必烈的年号。
附:翻译--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翻译:当时州县官吏因为未给俸禄,大多贪婪暴虐,而唯有陈祐以清廉谨慎著称,在此为官八年,始终如一。至元二年,选调官员,推行法令,调任南京路治中。)
5.C【解析】“大辟”之刑为砍头,从腰部斩断称为“腰斩”
6.B【解析】B项,陈祐父母受到恩赐,并非“为朝廷所用”之时,而是被“穆王”征召为官属时,为张冠李戴。
7.(1)到任那天,(陈祐)首先拜会金末名士李国维、杨杲,(向他们)咨询访求治理政事的方法(请教治世之道),研究议论古今得失,上书请求免去征西军几百家的各种赋税。
(关键词“下车”“礼”“咨访”“商议”各1分,语句通畅1分)
(2)捕捉蝗虫是担心蝗虫会损伤庄稼,如今蝗虫虽多,但谷物已经成熟,不如让(百姓)早点收割庄稼,也许可以省力而有收成。
(关键词“虑”“盛”“刈”“庶”各1分,语句通畅1分)
附文言文翻译:
陈祐,又名天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其家世代以农为业。祖父陈忠,精通经史,乡里皆尊他为师。陈祐自幼好学,家里贫困,母亲张氏曾剪发换书让他读,他长大后博通经史。当时诸王可自己征召官属,宪宗三年,穆王府任命陈祐为该府尚书,赐给他父母十铤银、一套锦衣。穆王的封地在陕、洛,上表推荐陈祐为河南总管。到任那天,(陈祐)首先拜会金末名士李国维、杨杲,(向他们)咨询访求治理政事的方法(请教治世之道),研究议论古今得失,上书请求免去征西军几百家的各种赋税,提出二十余件有利于人民的事,请朝廷施行,都得到朝廷的采纳。
世祖即位,将陕、洛地区划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任命陈祐为河南西路总管。当时州县官吏因为未给俸禄,大多贪婪暴虐,而唯有陈祐以清廉谨慎著称,在此为官八年,始终如一。至元二年,选调官员,推行法令,调任南京路治中。恰逢河南东部发生蝗灾,徐州、邳州尤为严重,官府急切令百姓捕捉。陈祐部署几万民丁来到那里,对左右官员说:“捕捉蝗虫是担心蝗虫会损伤庄稼,如今蝗虫虽多,但谷物已经成熟,不如让(百姓)早点收割庄稼,也许可以省力而有收成。”有人认为不经上级批准而擅自行动,不能(这样)做。陈祐说:“为救民而获罪,我也甘心。”当即命令捕蝗的人回去收割,两地百姓都依赖他而受益。
至元三年,朝廷因为给陈祐降职没有理由,就赐给陈祐虎符,授嘉议大夫、卫辉路总管。卫辉是四方交通必经之地,一向号称难以统治。陈祐到任后,申明法令,建立孔子庙,修比干墓,而且请求朝廷列入典章中记录。等到他离任后,这里的百姓为他立碑以歌颂他的德行。
至元六年,设置提刑按察司,首先任命陈祐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朝廷大举伐宋,派陈祐征调军队,山东百姓多逃避,听说陈祐来,都说:“陈按察来到这里,一定不徇私情。”百姓都出来应征,征调如期完成。十三年,授陈祐为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官吏多惊慌失措,陈祐于是对他们说:“何必如此惊慌!你们以前是盗跖,而今做颜渊一样的人,我就把你们当颜渊对待;若以前为颜渊,而今做盗跖,我就会把你们当盗跖对待。”于是这些官吏安分守己,谨言慎行,不敢违法。十四年,调浙东道宣慰使。当时江南刚刚平定,元军俘虏温州、台州百姓男女数千口为奴,陈祐全都强行释放归家。不久,行省征收百姓和商人的酒税,陈祐提出:“战争之后,对于遭受兵力之苦的百姓,应宽大怜恤。”朝廷未回复。
朝廷派陈祐去查核庆元、台州的民田。回来行至新昌,遇到玉山乡盗贼,他猝不及防,被杀害,享年五十六岁。朝廷赐给他“忠定”的谥号。江浙父老请求葬他于会稽,未获批准,便立祠纪念。陈祐能诗能文,著有《节斋集》。
第3篇:《元史·郭侃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元史·郭侃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侃字仲和,幼为丞相史天泽所器重,留于家而教养之。弱冠为百户,鸷勇有谋略。壬辰,金将伯撒复取卫州,侃拒之,破其兵四万于新卫州。遂渡河,袭金主,至归德,败其兵于阏伯台,即从速不台攻汴西门,金元帅崔立降。以功授总把。丙辰,至乞都卜。其城在担寒山上,悬梯上下,守以精兵悍卒,乃筑夹城围之,莫能克。侃架炮攻之,守将火者纳失儿开门降。丁巳正月至兀里儿城伏兵下令闻钲声则起敌兵果来伏发尽杀之海牙算滩降算摊华言王也。至乞石迷部,忽里算滩降。又西至报答国。西戎大国也,地方八千里,父子相传四十二世,胜兵数十万。侃兵至。又破其兵七万,屠西城,破其东城。东城殿宇,皆构以沉檀木,举火焚之,香闻百里。两城间有大河,侃预造浮梁以防其遁。城破,合里法算滩登舟,睹河有浮梁扼之,乃自缚诣军门降。其将纣答
第4篇:《元史》卷199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元史》卷199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杜瑛字文玉,其先霸州信安人。瑛长七尺,美须髯,气貌魁伟。金将亡,士犹以文辞规进取,瑛独避地河南缑氏山中。时兵后,文物凋丧,瑛搜访诸书,尽读之,读辄不忘,而究其指趣,古今得失如指诸掌。间关转徙,教授汾、晋间。中书粘合珪开府于相,瑛赴其聘,遂家焉。与良田千亩,辞不受。术者言其所居下有藏金,家人欲发视,辄止之。后来居者果得黄金百斤,其不苟取如此。
岁己未,世祖南伐至相, 召见问计,瑛从容对曰:“汉、唐以还,人君所恃以为国者,法与兵、食三事而已。国无法不立,人无食不生,乱无兵不守。今宋皆蔑之,殆将亡矣,兴之在圣主。若控襄樊之师,委戈下流,以捣其背,大业可定矣。”帝悦,曰:“儒者中乃有此人乎!”瑛复劝帝数事,以谓事不如此,后当如彼。帝纳之,心贤瑛,谓可大用,命从行,以疾弗果
第5篇:《元史·列传第二十七》原文及译文解析
《元史·列传第二十七》原文及译文解析
别儿怯不花,字大用。蚤孤,八岁,以兴圣太后命,侍明宗于籓邸。寻入国子学为诸生。 八番宣抚司长乃其世职,英宗遂授八番宣抚司长。既至,宣布国家恩信,峒民感悦。有累岁不服者,皆喜曰:“吾故贤帅子孙也,其敢违命。”率其十四部来受约束。
至顺元年,丁内艰还京。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浙岁漕米由海道达京师,别儿怯不花董其事。寻除礼部尚书,特命领宿卫。凡宿卫士有从掌领官荐用者,往往所举多其亲昵。至别儿怯不花独推择岁久者举之,众论翕服。
至正二年,拜江浙行省左丞相。行至淮东,闻杭城大火烧官廨民庐几尽,仰天挥涕曰:“杭,浙省所治,吾被命出镇,而火如此,是我不德累杭人也。”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