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登高》(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就是诗歌星空中最灿烂的银河!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思亲怀乡的诗歌。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那是一家人登高祈求长寿的欢快节日。可是有这样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满身疾病,年过半百,却只能漂泊异乡。他步履蹒跚地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面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共同来欣赏一千两百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二、品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一分钟)
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作一点评。(一位学生朗读,几位同学点评,教师补充做朗读指导)
2、听录音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3、“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刚才我们读了这首诗,它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凄凉、悲伤、孤独。
4请大家融入这种感受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登高》。(学生齐读《登高》)
三、赏析诗歌
1、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 明确:流浪他乡、疾病缠身、壮志未酬。明确:万、常、多、独、恨、停
万:写出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写出了流浪他乡时间之久。
多:写出了疾病缠身,当时杜甫身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右臂偏枯耳半聋”一只手已经无法动弹了。
独:感叹独自登台,无亲无友,孤苦伶仃。
恨:时世艰难,而自己命途多舛,两鬓苍苍,功业无成。停:穷困潦倒,没酒可喝,郁积在胸中的愁闷无法得到宣泄。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第2篇:登高教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登高》,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另外,同学们在“五四”活动中有朗诵的节目,看来同学们对朗诵很感兴趣,所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二、诵读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带着你对杜甫的理解,或者把自己当做杜甫听朗读。可以跟读。
1、 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
明确:理性的把握,理解作者,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注重运用语言,表情,动作,音乐烘托。学生还可能提到语调、停顿等。
2、诵读指导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小结:感情基调:悲壮诗眼: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语调:低沉、忧伤
3、跟上音乐集体再读
4、自读诗歌,说说读这首诗的感受。
小结: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同学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象。因而也就进入了老师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板书:不自觉)这些都是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三、对比阅读,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相同:景相同--秋景图不同:情不同,一为悲情,一为豪情。
境不同:一为悲凉肃杀,一为生机勃勃。
1、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象,诗人的诗句却给人不同的感受?
明确:不同的经历使人即使面对同样的景物所引发的感情不同,至于如何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再现人的丰富的情感那就由艺术家的艺术表现能力来决定了。
杜甫的经历和艺术表现力究竟怎样,两者之间究竟有着什么关系?为什么《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我们要解答的问题。
2、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其诗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誉其诗为“诗史”。在诗歌艺术上,他形成反复咏叹、沉郁顿挫的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律诗在唐代诗人中最为出色。
3、背景介绍: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4、什么是沉郁顿挫?
明确:一个人,他无论怎么写诗,大部分诗歌总是体现出相同的风格,风格即人。沉郁多指思想感情,顿挫多指笔法。本来要吐了,又咽回去了。先看沉郁。沉是指感情深沉深厚,说实话,中国古代诗人中,能够把诗歌写到沉郁的人极少--难度太大了!你想一想老杜的一生,他的心里郁积了多少东西?顿挫很多时候是指笔法上,以此诗为例,前面几句一直在蓄势,仿佛水库,已经聚了许多水,只要把闸门拉开,马上就‘飞流直下三千尺’,但他不拉,就聚在里面,盘呀旋呀,这叫沉郁。还有一种风格叫豪放,杜甫的诗歌显然不是豪放,豪放的是李白、苏东坡等,但豪放还不是他们的主打风格。李白的风格应该是飘逸,苏轼的特色则是旷达。无论是沉郁还是豪放,都指郁结了许多东西。打一个比方,沉郁就好比是海底的潜流,在下面盘旋,而豪放好比海底的火山,一下子爆发出来了。如果一腔的忧愤喷出来了,就叫豪放,喷不出来,就叫沉郁。所以杜甫的许多诗歌就是这样,前面写得很深厚,但是不完全地爆发出来,到最后往往绕了回去,就形成了沉郁的风格
4、带着对杜甫更深的理解,我们再朗读一次。
四、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与《沁园春长沙》对比赏析。
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风是什么样的风?天呢?其它呢?
明确:风、天、猿啸、渚、沙、鸟;急、高、哀、清、白、飞。
2、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明确:凝炼
小结: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清、白)、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渚)
3、这些景物给人造成什么感觉?
明确:急风:冷(心灵的和身体的;高天:人渺小、孤单;哀猿: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孤独痛苦、倦飞欲还。
4、登到高处,天应该比较近了,怎么反倒说高了?
明确:从两点来解释,天的高低是凭感觉判断的,而不是真实的距离。所以并不一定登上高处,天就低了。天高主要是点明季节是秋天,秋高气爽。作者登高是在夔州,是个风口,如果把这句诗改为‘风和天暖鸳鸯飞’,调子就不一样了。所以这一句很明白。
5、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
小结: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6: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落木如生命的晚秋,短暂悠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是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长江喻历史长河永不停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两者对比衬托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落木”与“落叶”对比小结:落木’与‘落叶’音韵都是一样的,“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落叶’比较轻飘。”“落木”很人感觉光秃秃的样子,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枯黄。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沉重的。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笔法多变,浑然一体。
7、颈联、尾联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抒情,后两联是写什么?
明确: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8、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说“万里”?“作客”与“做客”一样吗?
明确: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既有对家乡和亲人的眷念,也有为国家多难的忡忡忧心。
小结:
(1)结构
写景首联仰望云天秋风,俯视江水渚洲。颔联仰望无边落叶,俯视不尽江水。
抒情颈联悲秋作客,多病登台。尾联苦恨霜鬓,新停酒杯。
情景交融,气象宏伟。
(2)艺术特色
写景:凄凉萧条,抒情:忧国伤时。
(3)风格
苍凉、雄浑、沉郁、悲壮
读诗方法
理性的把握,理解作者,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注重运用语言、表情、动作、音乐烘托。
五、作业--研究学习
找有关杜甫的生平以及作品,结合课内所学,写一篇小论文。
参考题目:
(1)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2)谈杜甫诗歌的对仗艺术
(3)杜甫的后期诗歌创造
第3篇:《登高》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猿啸渚霜鬓潦倒作客做客
2分析诗作内容和主旨
3掌握本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200年前,也就是公元767年,正在大西南漂泊的55岁的杜甫在9月9日重阳节这天登上夔州山上的高台。瑟瑟秋风中,面对浩浩江水,诗人感慨万千,于是挥笔成篇《登高》。
二分析内容和主旨
1内容:
风急渚清冷
所见-秋景天高沙白→→ 渲染悲情
猿哀鸟回哀
木落水逝
离家:思乡之苦
身体:病痛之苦
自身无伴:孤独之苦
年龄:老弱之苦抒写悲情
所思事业:壮志未酬之苦
无酒:无计可消愁之苦
社会国运艰难
2主旨:
通过描写秋天景物的特点来抒发自身的哀苦之情
三分析表现方法:
近景远景收眼底
视觉听觉写感受
俯视仰视写宇宙
动景(风猿鸟木水)静景(渚天沙)相结合
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借景抒情(诗作开头对秋景的描绘)
四作业:
1选诗中的一
第4篇:《登高》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在掌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语的丰富内涵。
2.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1课时
一、学生齐背已学杜甫诗篇导入新课: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自学提纲
(一)朗读。
读出节奏、情感,读懂诗意。
(二)具体赏析
赏析诗歌,我们要学会抓住“此人、此时、此地、此景,此情”,请同学们根据这五点赏析
第5篇:《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西南大学 王霜
【学情分析】
这首诗是高一学生即将学习的一篇课文,他们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过去的学习更偏于感性片段,未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学习方法。高一学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够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往往会以偏概全。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充满了青春的热情。教师需利用这些特点,让学生理解诗歌,体验诗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3.朗读品味诗歌,着重理解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
4.品味杜诗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韵美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
二、教学重点
1.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借景抒
第6篇:师说教学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师说》李秀英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句式的多样(意动用法等),做到句句落实,学生得以正确运用。
2.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3、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