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四上语文颐和园的课件
四上语文颐和园的课件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下面小编收集了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课件,供大家参考。
篇一: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颐和园》课件
【教学目标】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⑴ 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⑵ 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 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
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 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ì)。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 用比较法记忆“栽、雕、赏”的字形:
(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
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⑶ 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
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课后小结〗
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没有感性认识。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还要求学生回家搜集颐和园的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然后把师生共同搜集的资料制作了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教学时,让学生边游览边谈体会与感受,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学生如临其境,对颐和园的景色优美就有了具体、形象的主观感受,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利用课件,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景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习的自主,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感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千万不可忽视与互动学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⑴ 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⑵ 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⑴ 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⑵ 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⑶ 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⑴ 学习第一层:
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⑵ 学习第二层:
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
提问:
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⑶ 学习第三层:
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提问: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
(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 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
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注意:
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课后小结〗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我重点设计了“读景”这个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划、说的教学方法。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看图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
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⑴ 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⑵ 十七孔桥是怎样的?
(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⑶ 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
(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⑴ 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⑵ 学生模仿练习。
⑶ 指名朗读、齐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课后小结〗
精心设计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复述课文,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所设计的小导游选拔赛更为全堂课增色不少,竞赛的激烈,情境的优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在游览的愉悦中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竞争意识。也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篇二:四年级上语文颐和园的课件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于读文中想象颐和园的景色,
2.运用网络查找颐和园的有关资料,懂得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课文的叙述顺序与点面描写结合
4.熟读课文,背诵自己认为写得好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目标2、3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及相关材料)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读毕小组内说说课文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一些景点,用笔在文中标出
2.说课文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从哪些词可以看出,用不同的记号标记
3.交流:读完课文,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说说自己如何记住生字的音形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理解词义:宫殿、神清气爽、耸立、金碧辉煌、朱红、远眺
3.齐读生字新词
四、交流、了解颐和园的有关资料
五、讨论学习方向
1.你最喜欢颐和园的什么地方?根据学生的兴趣不同划分学习小组
2.提出各个学习小组的学习目标
(1)读通描写你喜欢的景点的段落,结合资料理解它的内容 ,说说景点特征
(2)划出你喜欢的词句,和小组成员共同欣赏体会
(3)和小组成员共同设计本段文字的朗读,小组内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感情朗读课文
六、各小组独立学习,教师巡视辅导,引导想象感悟
七、课堂小结,鼓励继续自学。
八、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汇报学习所得
1.学习理解描写长廊一段
(1)齐读(或个别代表读)第二段,小组成员正音
(2)说说长廊的特征及体现这一特征的语句(长、美)
(3)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想象
(4)感情朗读本段
(5)其他小组讨论评价
2.学习理解描写万寿山的3、4自然段
(1)初读第3、4段,组内正音
(2)说万寿山的特征及相关语句
(3)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体会。
“抬头一看……闪闪发光。”
“葱郁的树丛……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不留一点儿痕迹。”
(4)感情朗读本段。
(5)其他小组讨论评价
3.学习理解第5段
三、学习、理解课文首尾相衔、前后呼应的写法。
读读课文开头与结尾,说说这样写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四、课文小结
1.根据板书简要复述作者在颐和园的所见所闻
2.说说学习课文后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2篇:四上《颐和园》教案
一、导入新课,解读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本单元的主题吗?——观赏我国的“世界遗产”。那今天,老师再带领大家,到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颐和园中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里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
1、读
2、能在图片上找到横槛吗?对,横槛就是指的镶嵌在柱子上方的长方形木板。
3、有了解画舫的吗?画舫就是装饰漂亮的船。
三、初读课文,拎抓脉络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作者写了颐和园中的哪些景点?(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
2、这么多的景点,作者是如何把它们介绍出来的呢?请朗读课文,画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指名说)
3、把这四个句子我们连起来读一读,体会整个游览路线。(画图)
4、从这个游览路线示意图上我们发现,作者的脚步是在不断移动的。每到一个地方,作者就参观了不同的景点。这种写作顺序就叫做移步换景。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来游览颐和园。
在游览之前,我们先通过几幅图片来认识一下这座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美吗?那我们就来看看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是如何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的。
四、学习“长廊”,体会特点。
1、首先,我们来到长廊。请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看到了怎样的长廊。
预设: 1)长:
引导:哪些词中看出了长?(七百多米,273间,一眼望不到头。)“七百多米、273”这是什么?你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捕捉到了这句话中的数字。七百多米究竟有多长呢?大概相当于我们西操场的三四圈那么长呢。是不是很震撼?你还从哪里读出了长廊的长?(一眼望不到头)
长廊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这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1992年他被认定为“世界吉尼斯记录”呢!
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它到底有多长,好吗?
我们一起来读,注意读出那份震撼。指导朗读(抽生读、齐读)。小结:通过你的朗读,长廊仿佛真的来到了我们的眼前,看来列数字的方法很有用。
2)长廊除了长,还有什么?(画)
他想带我们去看长廊里的画,那我们就跟着他去看一看。(出示文字)
如果说刚才作者通过列数字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廊的长的话,那
读读这句话,又有那些词语跳出来让你有所感悟呢?
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每一幅画都不一样。不止横槛上有,枋梁上,亭子内部都是,这样大大小小,加起来达到了14000多幅呢。长廊的画不仅多,而且内容丰富,你来看。(播放图片)
这里有神话故事,有民间传说,还有历史故事,“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这样的长廊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
长廊看似平常,却用它的长、它的画表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美。它是世界之最,也是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本段除了写到长廊内部的景色,还写到了什么?(两旁的花木和昆明湖)写长廊,为什么要提到这些呢?如果我们把后面这部分去掉,你读一读,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呢?(孤立、单调)因此在介绍主要景色时,又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它周围的景色,就使得主景不再单调、孤立,从而也会把主景打造、衬托的更美、更精彩。这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色。
5、此时,你是不是完全沉浸在颐和园的美景之中了呢?谁愿意通过朗读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长廊的魅力。(指明读,齐读)
五、运用学习上一自然段学习方法去感悟一下第三、四、五自然段的内容。
1、刚才,老师带着大家共同学习了“长廊”这一部分,我们既找出了描写长廊特点的词句进行分析,又总结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了这部分,同学们表现都十分积极。
下面请默读3-5自然段,找出你最感兴趣的那一段,想一想它主要写了什么景点,画出表现它特点的词句,一会儿我们请同学当小导游,带我们去游览一番。
指名介绍:
我想带大家到(),因为这里()。
重点分析: “滑过”用得对不对,能不能用“划过”代替。重点句子:①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造型精美、气势宏伟
②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用一个比喻句,写出了水的清、静、亮 这一处写的多美啊,我们都来读一读。
2、刚才大家默读的这部分,主要介绍了哪些景点?(佛香阁、昆明湖)在描写主景的同时,有没有简单的介绍一下旁边的景色呢?(排云殿、石桥、垂柳)这样的写法有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 品:
现在,我已经在颐和园中流连忘返了,我相信大家会跟我有同样的感觉。那我们在这悠扬的音乐伴奏下,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颐和园的美丽景观。
七、拓展阅读
颐和园这座昔日的皇家园林已经被记载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了人人可以去游赏的大公园,它的美丽说也说不尽,说不尽的又岂止是颐和园呢,我们再到另外一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莫高窟去看一看吧。
第3篇:颐和园课件
颐和园课件((整理13篇))由网友 “昵称长很长非常”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颐和园课件,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颐和园课件材料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隐隐约约、姿态不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交流:
交流“风景秀丽”的旅游景点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走进北京的颐和园,到那里去看一看。
板书课题:
第4篇:四上数学课件
四上数学课件(整理13篇)由网友 “只想和他搞姬” 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四上数学课件,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四上数学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大数
创设生活中的银行工作人员数钱的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出示1张100元人民币,让学生说出面值。如果有10张、100张百元人民币是多少元?
银行工作人员数钱时把100张百元人民币扎成一叠,是多少元?
二、认识“十万”,“百万”,“千万
第5篇:北师大版四上语文月光曲课件
北师大版四上语文月光曲课件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直视课题,找到文章的中心部分来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盲姑娘两次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读一读,说说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的感情有哪些变化?(默读回答: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快速浏览,找出哪自然段是写《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
3、默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想像,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1)展示学生的图画,找课文中的语句
第6篇:北师大版四上语文月光曲课件
北师大版四上语文月光曲课件
北师大版四上语文月光曲课件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直视课题,找到文章的中心部分来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盲姑娘两次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读一读,说说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的感情有哪些变化?(默读回答: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快速浏览,找出哪自然段是写《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
3、默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想像,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1)展示
第7篇:人教版颐和园课件
人教版颐和园课件
人教版颐和园课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10《颐和园》|人教版。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目标1
学习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