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34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所给的信息,画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能借助线段图分析、推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要求:第一行画两个圆,第二行画第一行的3倍。
(学生动手画圆)
提问:第二行有多少个?两行一共有多少个?
2、根据问题说出所需要的条件。
(1)香皂和肥皂一共有多少块?
(2)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观察:(课件出示课本第43页的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出了哪些信息?(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一条裤子的价钱是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提问:(1)这样的题目,你能解答吗?为什么不能解答?
(2)你能给这道题补充一个用两步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问题二: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
三、探索交流,学画线段图
1.谈话:我们把从图中了解的信息,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组合成了这样的实际问题:一条裤子的价钱是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
提问:你能画线段图来反映数量之间的关系吗?你想怎样画呢?(学生讨论、交流)
引导 :大家想出了许多画线段图的办法,那么就请同学们试着画一画,好吗?
(学生试着在课本第43页上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1)如果用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裤子的价钱,28元怎么标在图上?
(2) 对着上面的线段左端,在下面再画一条线段表示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这条线段要画多长?为什么?3倍怎样标在图上?
(3)在图上怎样表示要求的问题?
28元
一套衣服要?元
裤子
上衣
是裤子的3倍
师生交流并在黑板上完成线段图:
归纳: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我们知道这个线段图由上下两条线段构成。上面的线段表示一条裤子的价钱28元,下面线段的长度应是上面线段的3倍,表示一件上衣的价钱。这样两部分线段的和就表示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
2.借助直观线段图,组织学生围绕下面的问题讨论,理清解题。
(1) 要求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2) 这两个条件中,哪个条件不知道?
(3) 解答这个实际问题,需要几步计算呢?
(4)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要求一套衣服的价钱,要先求出一件衣服的价钱,再算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
3.让学生把这道题独立解答出来,教师巡视指导,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解法。
解法一:先算买一件上衣多少元,再算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
283=84(元)
28+84=112(元)
解法二:先算一套衣服的价钱是几个28元,再算一套衣服的价钱。
1+3=4
284=112(元)
让多个学生说明两种解法不同的解题思路。
4.出示修改后的问题: 一条裤子的价钱是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
讨论:(1)你怎样根据题目的变化来改动这个线段图呢?(学生改画线段图)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28元
比裤子贵?元元
裤子
上衣
(2)独立列式解答,再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多个学生说)
5.引导:上面的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出相同点:
(1) 题目提供的条件和线段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相同;(2)都是用两步计算解答的实际问题,第一步都应求买一件上衣多少元或先算出所示问题有几份。
不同点:(1)两题所求的问题不同,表现在线段图上也不同;(2)第一题要求买一套衣服要多少 元,就是求上衣和裤子价钱的和,用加法计算。第二题要求买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 多少元,就是求上衣和裤子价钱的差,用减法计算。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教学想想做做第1~6题。
2.看线段图先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计算。
红布
花布
多?米
8米
(1)
26米
12米
一共修路?米
第一天
第二天
(2)
3、先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再列式计算。
(1)王奶奶养鸭有18只,养鸡的只数是鸭的4倍,王奶奶养鸡比鸭多多少只?
(2)李明每分钟走45米,比陈红多走8米。两人一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说明
只有两个条件的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本课设计力求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突破这个难点。
第一,重视知识铺垫。课始复习中,通过动手画圆的练习,提示了基本的倍数关系,为下一步学习画线段图作好准备;同时还安排了问题说出所需要的条件的练习,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途径。
第二,探索解答方法。让学生借助直观的线段图,理清数量关系,是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的重要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把握相关信息,主动提出问题,组合成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然后尝试画出线段图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线段图的画法,体会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合理性,重视借助线段图理清解题思路;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倡导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最后对改变后的问题与原问题进行比较与反思,从整体上把握这两个问题数量关系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的联系和区别,从而逐步学会合理地选择问题的方法。
第三,强化应用练习。有层次地安排一些针对性的练习,不仅巩固了例题中学习的基本解题方法和策略,而且通过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累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2篇:《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第五册第43页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想想做做”第1-4题。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学会解答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
难点: 理解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的不同解法。四.教学准备:
准备上衣、裤子的图片(裤子图片上标有28元的标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郭老师去商场为孩子买衣服,了解到了以下信息,(依次贴出图片):
裤子:28元
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或问:你能解决哪些问题?或是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一件上衣多少钱?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或: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多少钱?)
(二).探索新知,感知方法。
谈话:我们学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有时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数学画”来“画数学”,让“数学画”来帮助我们发现数量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想了解吗? 师生讨论“画数学”的方法:
一条裤子28元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 ————,线段可长可短,根据实际情况来画。上衣的价钱不知道,鼓励学生尝试画。通过讨论要明确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那么长的线段。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裤子 ————
上衣 ————————————
1、“一件上衣多少钱?”
提问: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怎样标?你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28×3=84(元)
师:你能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提问:谁来讲讲“一套衣服”指的是什么?那么“买一套衣服多少钱?”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为什么?(学生讨论,并标出问号)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4„„上衣和裤子一共是4个28元
28×4=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1)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标出表示问题的部分,并独立解答。
指名板演,组织学生交流,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线段图,问号为什么标在这儿,以及自己在解决问题时是怎样想的?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2„„上衣比裤子多2个28元
28×2=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综合算式是:28×(3-1)
4、比较:第2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在解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三)组织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2题
分别出示带子图,要求:先说说带子图所表示的意思以及问题各表示什么意思,然后独立解答,最后在小组里交流。汇报时要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信息我们不知道?你会解决吗?(学生独立填表,全班共同校对)提问:看着这张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四人小组合作,互相提问并解答)
3、独立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6题。(四)质疑问难,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获得的?还有
什么不懂的吗?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堂练习册和课课练上的习题
第3篇: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例如“今天我当家”这个情境就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班队的活动。其中,四个计划的设计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
第4篇:苏教版《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苏教版《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344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所给的信息,画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能借助线段图分析、推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要求:第一行画两个圆,第二行画第一行的3倍。(学生动手画圆)提问:第二行有多少个?两行一共有多少个?
2、根据问题说出所需要的条件。(1)香皂和肥皂一共有多少块?(2)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观察:(课件出示课本第43页的主题图)
第 1 页 从图中你看出了哪些信息?(学
第5篇:《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数学教学设计
《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弄清口算时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以及加与减在方法上的异同,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弄清口算时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以及加与减在方法上的异同,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基本题练习
1、完成P46(1)
口算卡片出示。
指名口算。
先比较前两组每组上下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再比较前两组每行左右两题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明白加、减法在算法上的共同之处。
2、完成P46(2)
同桌两人合作练习。
一人操作,一人口算,再交换角色继续练习。
三、综合题练习
1、完成P46(3)
先明确题目要求,再交流估算方法。
在书本上用“○”圈出得数比50小的算式,用“□”圈出得数比50大的算式。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