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古诗两首课文理解
古诗两首课文理解
教材简析
《四时田园杂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两首古诗描写的都是夏日情景。读着这些诗句,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夏日情景洋溢在字里行间。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范成大晚年退居家乡吴县(今属江苏)时,以农村一年四季的生活和农民的甘苦哀乐为题材,写了总题为《四时田园杂兴》七绝组诗六十首,描写了田园生活之乐。本文选自其中一首,描写了农村恬淡祥和的自然风光。初夏正是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时节,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夏天日长,篱落边无人过往,大家都在田间忙碌,只有蜻蜓和蝴蝶在款款飞舞。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是苏轼。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来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时,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去感受夏日的田园生活,欣赏夏日的美景。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古诗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诵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能力。预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借助拼音把两首诗多读几遍,说说通过预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以利于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字词。如,可通过、看插图理解,用揣摩诗句的方法理解,或联系已知解决疑难。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把古诗的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感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感情。
《四时田园杂兴》中描写了四种植物:梅子、杏子、麦子和油菜。从这些植物的长势和蜻蜓、蝴蝶的活动中,可以知道这是初夏季节。麦花:麦子抽穗叫吐花,呈白色、绿色,在江南苏州一带是农历四五月间。菜花:指油菜花,鲜黄色,农历四五月间落花结子,所以说“稀”。日长:夏至白昼最长。篱落:篱笆。蛱蝶:蝴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遮:遮盖,掩盖。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课后练习第1题: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力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学生学习诗文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诵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中让学生记诵积累。应当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朗读古诗,要读出诗的节奏、韵脚和感情,要求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感受到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指导背诵,可运用形象的记忆方法。课后练习第2题:带点词语的理解,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肥”指梅子果实硕大、饱满。“稀”是指油菜花稀少,这是因农历四五月间菜花落花结子。这样的“肥”和“稀”,皆因植物的成熟。在“肥”、“稀”的静态对比中,我们看到初夏丰收在望的景象。)“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黑云翻墨”指墨黑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白雨跳珠”指雨点就像跳跃的白色珍珠。黑色的云和白珍珠似的雨点的动态对比,使我们感受到暴雨来得快,看到暴雨中西湖的美景。)课后练习第3题:让学生积累描写夏日的诗句。记背时,可以让学生记记作者。
第2篇:爱莲说课文理解
爱莲说课文理解
1. 概括文章主旨(概括作者所言之志)。
课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2. 概括课文段意。
第一段——细致描绘莲的形象,说明自己爱莲的原因。 第二段——以花喻人,点明中心。
3. 本文的感情线索:爱
4. 本文的写法:托物言志、衬托(菊是正衬,代表隐逸者;牡丹是反衬,代表富贵者;而莲代表君子)。
5. 课文三次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请找到这些句子并总结它们的作用:
① 晋陶渊明独爱菊……濯清涟而不妖——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
② 予谓菊……花之君子者也——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
③ 菊之爱……宜乎众矣——表现作者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6. 作者一开始就写与陶渊明、世人不同的爱好,说明了什么?
衬托自己爱莲,不愿隐逸,不谈富贵,在污浊的世间,能够坚贞不屈地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生活态度。
7. 本文除了描写莲花之外,还描写了菊和牡丹花。这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是衬托手法。写菊、牡丹是为了衬托莲的高尚品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也表达了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8. 作者写莲的具体内容(作者爱莲的原因):
第3篇:麻雀课文理解
麻雀课文理解
●重点生字
嗅:xiù
闻,用鼻子辨别气味:嗅觉。嗅神经。
笔画数:13;部首:口;
笔顺编号:2513251111344
造句:狗的嗅觉非常灵敏
撼:hàn
搬动:撼顿(搬动颠仆)。撼天动地。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用言语打动人:微言撼之。摇
笔画数:16;部首:扌;
笔顺编号:1211312515344544
造句:他的英雄事迹震撼了每个人的内心。
奈:nài
如何,怎样:奈何。怎奈。无奈何(无可如何)。奈何(中间加代词,如奈我何)。
笔画数:8;部首:大;
笔顺编号:13411234
造句:妈妈无奈的神情深深刺痛了我。
绒:(絨)róng
柔软细小的毛:鸭绒。羽绒。驼绒。棉、丝或毛制成的上面有一层细毛的纺织品:绒布。绒毯。绒衣。丝绒。细布。刺绣用的细丝:红绿绒儿。
笔画数:9;部首:纟;
笔顺编号:5511135
第4篇:《桃花源记》课文理解
《桃花源记》课文理解
《桃花源记》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虚写、实写相结合,增添了神秘感。
一、整体把握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极狭,仅容一人进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发源地,长达数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尽。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楚。
故事颇有传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