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6-06 07:16:5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

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

《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是吴厚元先生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为蓝本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乐曲的主标题为“诉”,而这个“诉”字,最为恰当地刻画了原诗当中主人翁的内心世界:琵琶女用琴声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对诗人诉说着平生的坎坷;而这旋律,也一丝丝地流到了诗人的心里,才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绝唱。

《诉》属于单乐章多段体的曲式结构,开始有引子,最后有尾声。《诉》曲的整体构思分为8个段落,多段体使内容合情合理。诗的表现特点,曲作者予以重新概括和发挥,使诗的内容转化和音乐作品乐思发展的规律相适应,而形成新的音乐作品内容[1]

乐曲一开始的引子部分,作者便在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在音区的选择上,作者多选取相把位,音色低沉婉转,像是在模仿古琴沉吟声。两次大的虚滑犹如秋风卷落了枝头的花朵,而在这秋风之后的泛音像是高悬的`明月,远离尘世的喧嚣,静静地看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事无常。这也就与诗中“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2]的惨淡不谋而合。也正是因为在引子部分做了良好的铺陈,当第二段主题出现时,就更显得飘逸和洒脱。仿佛船上传来的琵琶声并不属于这尘世,但却声声扣人心弦。这段主题旋律一出现,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诗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时的惊喜了。作者选择了柔版和慢板的速度,鲜亮的旋律进行好似少女挥动着长长的水袖在舞蹈。那个时候,仿佛时空都凝固住了,这天籁般的琴声似乎是一把穿过记忆之门的钥匙,讲诗人和客人都带回了往日那歌舞升平的日子。本段末尾的泛音,既是上一段的结束,又是下一段的开始。“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泛音就像这句诗一样,既承袭上文,又引出下文中琵琶女与诗人相见,相识。

之后的第四段,是从相把位开始,到主题第二次出现为止。这一段虽然简略,却情深。“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作曲家虚实结合,没有一一与原诗做对应,但是却是为后文中主题的再次出现埋下了伏笔,张弛有度。通过由二弦到一弦遮分音阶式的级进进行,将情绪推到高潮,使乐曲自然而然地走向了主题的再现。主题再现的段落,作曲家将调式转到了原调的下属调上,这便使主题多了几分明朗和热情,而且既加深了听众对主题的印象,又不会显得单调乏味。这一段似乎是在讲述琵琶女青年时期那种光鲜,亮丽的生活。“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那些个不知愁的岁月。音乐情绪随着音区的变高而慢慢积淀,从敲击面板的那一刻起,琵琶女的生活便突然间陷入了另一个状态。在之后对主题稍作回忆之后,便进入了第六段。这一段便是“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此时的她,已经风华不再,但是那些灿烂的回忆却始终在脑海里挥之不去。而她的这些经历与诗人左迁之前后的经历刚刚好类似。所以,便更能引起与诗人间的共鸣。然而,这共鸣,又何止是她与诗人之间的呢?

之后的快板便是第七段。诗人和琵琶女在经历过这一系列的变故和痛苦之后,想要挣脱开,却又未果,只能做内心高声的呐喊。笔者认为,这一段快速练习的重点,一是重音所带来的强烈的节奏感,不然会将演奏变得非常混乱不清,分不出主次;另外不能够忽视左手的音乐感觉和旋律线条,否则会使听众觉得机械和紧张。再本段的结束部分,又是由相把位开始,进行了情绪激烈的扫弦,然后是四线的重复,这似乎是琵琶女与诗人心灵契合的对话,你一言我一语地将情绪推到了最高潮。随着全曲最高音的出现,不论是琵琶女还是诗人的情绪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想这便是尾声部分最想表达的情绪吧!

乐曲的末尾,一连串跳动的泛音之后,音区便又回到相把位,这与引子部分遥相呼应。一切归于平静,好似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但是相信那段隽永的旋律和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境却永久的留在了每一位听众的心中。

第2篇:读《琵琶行》有感

读《琵琶行》有感

读《琵琶行》有感1

湓浦口闻琵琶,后江中听琵琶女诉世之苦,同是天涯沦落人,江州司马作此篇,以歌赠之。

看,转轴拨弦已有情;听,大弦小弦错杂弹;知,琵琶女身世之苦。她以高超演技弹奏琵琶,琴声是那样的低沉抑郁,是那样的轻细急促,是那样的清脆圆滑。诗人为她再次演奏而流泪,从琴声中呈现出她凄苦哀怨的形象,使人为之哀,为之伤。

回想少时欢乐,常于梦中落泪;晚年沉沦,商人重利轻离别;如今她漂泊沦落。她年少是那么的快乐,轻松随意打发时光,是一位娇美的琵琶女,使人诚服与嫉妒。晚年,弟弟当兵,家人逝去,都弃她而去,随后那个负心郎又弃她而去。无依靠,守空船,心中凄凉悲伤之情时常涌现心头,夜中难寐,使人为之哀鸣。恰如《窦娥冤》中,“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不知琵琶女的情由,她多次于梦中哭醒,心中满腹闲愁,难以挥去。吾读之,欲落泪,双眼浸湿,好似身临其境,亲耳闻之诉说。吾同情于她,却束手无策。

江州司马也有同样的遭遇,他借琵琶女塑造自身横遭贬谪。他抑郁寡欢,在政治上的坎坷失意,是因遭受政治迫害而感伤、愤懑。他感伤有多少人知?官场的黑暗令多数失意者气愤,就因为有多数的“小人”存在,那是无法想象的压迫,曾伤过多少人,害过多少人,数也数不清。幸逢知己-----琵琶女,她感伤诉忠,诗人感伤于己,同情于她,悲愤于官场,在那一夜回想那么多不幸的经历,怎不叫人皆掩泣呢?

哎,一位衷心于国,却未被重用,反而被贬,真叫人心痛。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睛,想想多悲哀啊!

追溯上千年历史,别说当日有,今日无。

如今,失意人也有不少。农村青年,苦苦奋斗十几年,本来看到前方的道路那么的明亮宽敞,憋了十几年是该松口气了。可步入社会,那么有才的一位年轻人,被眼前一幕惊呆,有才还不行,有条件有背景能“优先”,真让人心痛。还有,头条新闻中,本来两口子带着生重病的儿子到医院治疗,谁会知道他丈夫弃妻而去,那个负心郎后从医院消失,再也没回来。可想而知,只留下一位09后的女子照顾孩子,想想她受了多大的打击啊!真令人同情,令人伤感,令人愤怒。

哎,其实上社会并不是十全十美,但你不得不适应这样的社会,适应这样的环境,也就好像适者生存一般,那样的残酷,那样的令人心寒。有些人有些事,也许每天都在上演,众人的同情、愤怒也不在少数,关注人数慢慢增多,我相信社会也会变得更美好更和谐。席慕容《野生百合》有一言“生命也许就是这样的吧,无论是欢喜或是悲伤,总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地来走上一趟。”无论生命怎样的悲欢离合,我们都要认真地走。说不定哪一天会有机会在众人面前光彩夺目呢。

感之情,也感之写作特色。

不得不惊叹,落笔的巧妙,就在“送客”,续而通过“寻声”“邀弹”“询问”等一系列相关联,一层层地推进情节。每个情节都是一个场面,惊心动魄,这样的结构让人身临其境。不仅仅是结构美,形象类比及音乐描写也美 ,它们散发出一种强大的感染力。诗人的怀才不遇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进行了类比,最后融为一体,还能突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你看,那精彩的音乐描写,用了许多比喻句,也用了形象感很强的拟声词,反衬了音乐效果的渲染。

这样的写作特点,使作品自始自终沉浸在一种悲凉的氛围。语言又生动形象,吸引了读者,互融的情感也令人怜爱。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后世不断的深入了解,感知其情感。

当年她红颜琵琶,使人也有一时盛名;如今两者都落为失意之人。今朝有幸相逢恨晚同是天涯沦落人,岂不令人悲伤凄切呢?倘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为其伤,何况我们呢?江州司马与风尘缠身的琵琶女同病相怜,这样的生命悲哀,真叫人落泪两行。

一歌一曲,一句一段;一言一行,一人一情。层层深入,人心感之,意味深长。身入其中,久而不拔。

读《琵琶行》有感2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曲有终而情无尽。当人生失意的白乐天遇到沦落天涯的琵琶女时,其心中之失意如同排山倒海一般滔滔不绝。记得晚唐落第秀才罗隐在《赠妓云英》中写到:“我未出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可是,白乐天二十几岁便扬名于朝野,琵琶女也曾“名属教坊第一部”。当初的春风得意红极一时成为今天的辛酸历史;当初的锦衣玉食、荣华富贵成为今天的痛苦回忆,曾经的一切都已烟消云散,如同这如怨如诉的'琵琶声随风飘逝。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当人生得意之时,每天浑浑噩噩地度过。而当失意之时,方能感受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感受到度日如年。然而失意也未必都是一件坏事,经历失意的人会成熟起来,会领悟到以前不能了解的东西,没有失意,就不会有《琵琶行》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如果白居易始终平步青云,高高在上,又怎能理解琵琶女的不幸,又怎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与妓女之间似乎有着一种说不清的默契。有人说:“才子轻薄,文人无行。”又哪知他们之间的不解之缘。白居易与琵琶女是失意知己,柳永与歌妓们是精神之交——太多太多的文人骚客都在红尘的最底层找到了自己的红颜知己。苏小小的墓前留下多少诗文,柳如是和钱谦益的一段佳话,候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恨情缘——文人骚客为她们的命运感叹、哭泣,同时也抒发着自己的失意、伤感。

也许相同的遭遇让他们有相逢恨晚的感叹,也许对人生的无可奈何让他们走到一起,相互慰勉。

当初,钟子期去世,俞伯牙断琴以慰知音,现在,琵琶女遇到一个真心爱她的琴声,同情她的白居易,是否也产生了那种得遇知音的心情?“感我此言良久立”,也许真的感到了。当她年轻貌美时,那些达官贵人爱的不是她的才艺,而是她的容貌,而在年老色衰之时,能遇到一个真正懂她的人,也可以得到安慰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夫复何求!

曲终情未了,言尽意无穷。

读《琵琶行》有感3

《琵琶行》是一长篇叙事诗,但是这首叙事诗的目的不在于给我们讲述一个故事,而在于抒发心中的感情,浇心中的块垒。

这首诗一开篇就渲染了一种气氛,这是琵琶女出场的气氛,也是整个故事展开的气氛。

送客的情形,本来就够悲凉了。而这情形又恰恰发生“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季——这是一个让人没有好心绪的季节。寂寞秋江,四顾寥落,举杯相对,醉不成欢。喝酒没有管弦相配,那叫做什么来着?叫做“喝闷酒”。

琵琶声和琵琶女就是在这个时候出场的,在最需要音乐的时刻,它就来了。

描写音乐的声音是很困难的,它不像视觉形象易于描写和展现。作者是怎样将这些声音描写出来的呢?

“转轴拨弦三两声”,你看,仅仅一个调弦校音定调的动作,“三两声”里,就已经使人察觉出她的感情了;“弦弦掩抑声声思”,起初的演奏传达出了她低沉、抑郁的情调,流露出她不得志的哀怨之情;“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写她演奏的神态,在一种不经意中她已流露出了对往事的伤怀。

作者听出了这是一首沉重的心曲,这倾注感情的演奏,已经暗示了琵琶女的悲惨的身世。她通过演奏琵琶,哀哀怨怨之中,把自己的身世给寄托出来了。

这首诗的写作是作者内心调适的过程。他通过这个故事的叙述,舒缓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当时白居易的文章仍然是第一流的,但他失去了皇帝的宠爱。而在皇帝面前了失了宠,你就什么都不是了。

诗人从琵琶女的厄运联系到自己。一个弹,一个听;一个是年老色衰,一个是仕途坎坷。诗人抚今追昔,命运与这位女艺人多么酷似!

另外,白居易的诗是很通俗的,他有一种强烈的底层关怀意识,他的诗歌都是世俗化的、大众化的。在面向民间这一点上,他做得比谁都彻底。

如果我们能够给白居易授一个名号的话,真可以叫他“民歌手”。

第3篇:读唐诗有感

读唐诗有感

南辛镇尼山中学

刘亚男

唐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小的时候,妈妈就告诉我,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的故乡。在我还没上学时,妈妈就教我读唐诗。古诗,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却可以表达许多事物、景物,就这么几个屈指可数的字,就可以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尝到是苦的,愉快时品到是甜的。如果你想喝上一杯好茶,就得入情入心,细细品尝。每每品唐诗,我的心情总会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在忧中学会思考,在乐中学会享受。

在唐诗中,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知道了不少历史,也找到了无数的乐趣,认识了许多扬名中外的诗人。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诗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十分热爱自己的国家,自秦汉以来,异族一直不停地侵犯内地,战事十分频繁。许多爱国将士来不及与家人告别就奔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读《唐诗》有感

读《唐诗》有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唐诗》有感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唐诗》有感 1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两颗美丽的明珠,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两个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传承唐诗、宋词的魅力。

一首首动人的唐诗,一句句慷慨激昂的宋词,让每个人都为其珍贵的语言艺术和意境所打动。

走入古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的美丽的画卷,我们可以领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乡之情,还可以领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赴到海不复回”的气势磅礴。其中,也有宋词的美,如,李之仪的“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表示了他对友人的思念。还有岳飞对国家的忠心耿耿:“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读唐诗有感

读唐诗有感

近来又读了唐诗三百首,其中大部分都是朗朗上口,表意深刻,似乎天成,令人感慨良多。

“诗以言志”,唐代诗人因为当时社会的各种因素,都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趣。这种社会环境成就了许多著名的诗人。这些诗人或宽博、或细腻、或纯洁、或豪迈,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歌。有人精选出其中的约三百篇,编成《唐诗三百首》,几百年来,中国人几乎都曾吟诵过,因此像成语一样慢慢地变成了的中国文化的共同语言。交流时,只要用一句诗就能表达很深的含义,或者一段很长的故事,也可以描写一副很美的画面。可以说,诗歌是感情的集中体现。许多人都会遇到词语无法表达时,突然会想到某句诗歌,正好可以表达心中的意思,诗歌便会自然从胸中发出。可见诗歌对人的情感感受甚至精神启发是非常有作用的。比如:遇到绝境就会希望柳暗花明,春风得意便会马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琵琶行唐诗

琵琶行唐诗

《琵琶行·并序》作者:白居易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令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