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数学探究活动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探究活动数学教学反思
海门市实验小学洪劲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思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其强烈。”《数学课程标准》关注对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培养,认为数学学习不只是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过程,更应该成为学生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内心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自觉地、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取新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1、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先“设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的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们可以设计一场别开生面的师生对抗赛。由学生任意报一些数,看谁能最快地说出它们能不能被2整除。尽管学生算得不慢,可老师更是脱口而出,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如此神速,这里面肯定有奥秘?”使得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探求其中的规律。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问题,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贴近学生自己的思维实践,更能引发其探究。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观察、实践、模拟、推断等探索性和挑战性活动。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出示例题13-5=?后,我没有按例题提供的算法直接讲解,而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结果发现了多种算法。(1)用小棒摆,先摆13根小棒,拿去5根小棒,得出13-5=8;(2)把13分成10+3,10-5=5,5+3=8;(3)把5分成3和2,13-3=10,10-2=8;(4)想5+()=13,答案是8。这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不仅大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自主探究都有所发现、创造,都有活动探索的体验,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3、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集体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互相讨论分析,质疑问难,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策略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同时还要使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特别是学会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方法做适当的评价。例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首先复习长方形的特点;通过图形演示,明确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讨论怎样求它的周长,学生分组探究,探索出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法:(1)按常规方法列出5+3+5+3=16(厘米);(2)由对边相等的特征,列出5×2+3×2=16(厘米);(3)把长方形的四条边分成相等的两组,列出(5+3)×2=16(厘米)的算式。学生又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思考探究:哪种方法最简便?通过比较、评价,将探究活动推向了较深层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地位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在讨论中享有充分的发言权,并能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将思维引向深入。这样一来,通过讨论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认识了所学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调控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
4、《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在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设计思考题,并鼓励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发现、关注数学问题,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最佳途径。例如,“六一”儿童节,同学们到公园去玩,公园的娱乐活动可多了!开火车2元/次,划船3元/次,坐飞机4元/次,碰碰车5元/次,骑马6元/次。如果给你20元钱,你打算怎么玩?由于学生本身的个性和每个学生的现实背景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会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他们有的独立思考,有的合作探究,得出了多种不同的答案。
1、五种项目都完,各玩一次,正好用玩20元钱。
2、玩其中的四个项目各一次,就可以有剩钱,另做打算。如,开火车(2元)+划船(3元)+坐飞机(4元)+碰碰车(5元)=14元,剩6元。
3、玩其中一种自己最喜欢的项目,多玩几遍,玩过瘾。如,单玩骑马:20÷6=3…2(元)。
4、玩两种或三种自己喜欢的项目,就更开心了,玩的方法也就更多了。如,开火车2次,划船3次,玩坐飞机1次:2×2+3×3+4=17(元),还剩3元。
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紧密相连,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索,有效地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去,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让学生在知识“消费”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同时,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还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有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总之,自主探究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做独立获得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这种学习过程是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因此,学生的探究活动应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做,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生学习的需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2篇:我们一起探究数学教学反思
我们一起探究数学教学反思
根据数学标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基本精神,本节课教师把各知识点教学用一系列的活动串联起来,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参与动手操作、合作实践、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全身心的参与数学活动,认识0,充分理解、体验0表示“什么都没有”“开始或起点”的实际意义,本节课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努力实现课堂上学生自身多种感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立体的多维互动的目标。所以这节课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成几项活动:
活动一:看,准确地找到探究的起点。
一看——认识0
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位新朋友,(出示0)你说说它是什么样子?在生活中什么时候用0来表示?
生1:鸡蛋。
生2:……
在探究教学之前,教师在学生已有的思维水平、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知识积累,
为学生设计适当的教学情境,准确地找到探究的起点。
二看——理解0的意义1:表示什么都没有
师:(出示盘子)盘子里有几个苹果?
生:2个。
师:拿走一个
生:一个苹果可以用1表示。
师:谁来变魔法,让盘子里可以用0来表示。
生:拿走盘子里的苹果。
教师为学生提供典型而又感性的.材料,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去发现、去认识、去理解0的含义。
活动二:听,突出学生对概念理解的体验与感悟。
出示两个盒子,两生上台分别摇盒子,其他同学猜用几来表示。
1、一个
2、0个
让学生多种感官动起来,体验0的含义,是学生想象能力的挑战和锻炼。这是本节课的亮点。
活动三:找——理解0的意义2及数的顺序
师:这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学具:尺子,找找0。(生找)
师:在这里的0表示什么?在这里表示起点,(电脑点出0、1、2、3、4、5),0在数字里最小,在数字的前面。
师:还可以怎样排列?
生:从大到小。
虽然学生找到了0,但不一定理解,在这里,老师的讲解恰倒好处。为学生解决了探究的疑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立体的多维互动得到充分的体现。
活动四:跳远比赛——加深理解0的意义:表示起点的意义
老师带大家看一场小兔跳远比赛,(起点不一样。)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不公平
师:(出示相同的起跳线)这个起跳线可以用几来表示?
生:0
师:0在这里表示起点
使学生再次了解自己的学习伙伴,对0的意义的研究地更加深入与透彻,发展了学生的认知结构,重建学生的认知体系,使探究过程更加完整与精彩。
整节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探究,让我们感受到探究活动在学生身上激发出的学习热情,更发现了在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身上焕发出的巨大的学习潜质。作为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要求我们不断引导和指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更期待着它能内化为学生经验系统的一部分,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
第3篇:数学活动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教学反思
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积极倡导他们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折出60°,30°,15°的角,了解黄金矩形的相关知识,折出黄金矩形,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在数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通过折纸活动,发现数学在折纸游戏和美化生活中也具有应用价值,发现数学好玩.应用数学知识,我们可以使自己玩得更好,应用数学知识,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
三、通过欣赏一些精美的图片:断臂维纳斯、国旗、生活中的纸、巴特农神庙等,感知黄金比,发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美,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本课从生活中的数学(折纸)入手,充分展示“观察、操作-猜想、探索-说理”的认识过程
第4篇:数学活动教学反思
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积极倡导他们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折出60°,30°,15°的角,了解黄金矩形的相关知识,折出黄金矩形,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在数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通过折纸活动,发现数学在折纸游戏和美化生活中也具有应用价值,发现数学好玩.应用数学知识,我们可以使自己玩得更好,应用数学知识,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
三、通过欣赏一些精美的图片:断臂维纳斯、国旗、生活中的纸、巴特农神庙等,感知黄金比,发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美,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本课从生活中的数学(折纸)入手,充分展示“观察、操作-猜想、探索-说理”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能在直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