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张孝祥《西江月》全文翻译赏析
张孝祥《西江月》全文翻译赏析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译文]如今世路艰辛我早已习惯,而湖光山色则令人心境恬然。
[出典]张孝祥《西江月》
注:
1、《西江月》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2、注释:
①湖:指三塔湖,在江苏溧阳县西。三塔寺,在三塔湖畔。
②世路:指人世间一切行动和经历的各种情态。这里指世路艰辛。
③寒光亭:在三塔寺内。
④沙鸥:水鸟,即鸥鸟。
3、“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寻访湖中的春水,水面上的春鸟,湖岸上的春花春草春树,生机盎然。这次重来,距离前次又隔三年时间了。
4、“东风吹过我湖船,杨柳丝丝拂面。”和煦的东风吹送着我的小船,驶过湖面,就抵达三塔寺了。堤边杨柳依依,如丝的绿柳轻轻柔柔地拂打着行人的脸。
5、“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经历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对于世事的成败得失,如今早已习惯了;达到如此超脱的人生境界,不论到任何地方,都是一片悠闲坦然。
6、“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寒光亭下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在天水相连辽阔深远的湖面上,飞起了一片一片的鸥鸟。
7、张孝祥(一一三二~一一七○),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第一。方第,即上疏言岳飞冤狱,忤秦桧,授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桧死,召为秘书省正字,累迁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为御史中丞汪彻劾罢。寻起知抚州。孝宗即位,知平江府。召为中书舍人,迁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军事。领建康留守。力赞张浚主战,为宰相汤思退所忌,以张浚党落职。思退罢,起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权荆湖南路提点刑狱,迁知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乾道五年(一一六九),因疾力请归养侍亲,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六年,卒。年三十九。
张孝祥是南宋时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作挥洒自如,气势豪迈,境界阔大。他是当时朝廷官员中主战派的一员,曾义正辞严的为民族英雄岳飞辩冤,积极支持张浚将军收复中原的主张,反对屈辱的“议和”.因此被两次降职贬官。他对现实不满,又感无力回天,便产生了消极避世的想法。
8、起句“问讯湖边春色”,“问讯”即问候。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江东》诗:“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问讯何如”就是问候起居。此词问候的对象不是某人,而是“湖边春色”.因为此前已经来过,重来如见故人,故尔致意问候。“湖边春色”者,不止于下文写到的丝丝绿柳,举凡湖中春水,岸上春花,堤边春草,林间春鸟,统在其中。词人对于“湖边”的情意如此殷切,“重来又是三年”一句说出了所以然。一是这样的地方,他本来就已经很喜欢,虽只是偶然路过,也说“不妨踪迹更迟留”,(《三塔寺阻雨》);如今重到,其喜悦可想而知,二是这次重来,距前次又隔三年了,几年未到,蕴积的感情自然深厚。一般人重游旧地时,往往也会有这样的情感冲动。这一句句子极平常,字面也不起眼,却是颇有意思,说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不一定能说出来的话。
9、上两句人还未到三塔寺,心却已先到了。下一句“东风吹我过湖船”,这才开始出场。“过湖船”是驶过湖面的船,是过湖而抵达三塔寺了。“东风”吹送,一应“春色”:“杨柳丝丝拂面”,再应“春色”.助兴东风,定知心意;拂面杨柳,似解人情,与词人重来问讯热切之心,互相映衬。这时也还不过是泊岸系舟耳,已写得如此神完气足。则当词人重入三塔寺以后,又将如何写景抒情呢?
10、“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出乎读者的意料,过片既不承接上片描写意脉,也全然换过了一副感情,以纯理性的笔墨,吐出了自从进入官场以来,痛感世路崎岖的一腔幽怨。“已惯”者,是经历过多次人生道路上浮沉曲折之后的感悟之言。词人有志于恢复中原。支持主战派但不赞成急功近利,要先以自治自强为根本,又谏言广开用才之路,颇得到宋高宗的嘉许。但政府中仍是主和派掌权,他们凭私见排斥异已,词人空有长才锐气,未得大用,反被一再谪迁,不由得意冷心灰,产生了离开污浊的官场斗争,向自然界寻求宁静的环境以解脱心中的烦恼的念头。“此心到处悠然”的“到处”便是这一类的去处,三塔湖也是其中一处。这样过片两句就与上文发生了内在的联系。其实,三塔湖并非词人所到过的风景最美的地方,三塔寺也只是一座颇为破败的寺宇。--《于湖文集》中有一篇《重修三塔偈》,其中说:“三塔虽在,四壁常空。仰众佛之尤奇,念残僧之益少。”《三塔寺阻雨》诗也说这里是“市迥薪刍少,僧残像教空”的。词人爱这里,岂不是因为它冷落衰败的`境况恰可引为同调,而壮阔纯美的湖上风光又正契合心怀么?所谓“悠然”,正是暂脱尘嚣试忘痛苦时的心境。
11、词人“悠然”之下,又见到了什么呢?是“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词人在三塔寺望湖所见之景多矣,有“苍山在烟外,高浪与天通”,有“凉风撼杨柳,晴日丽荷花”,有“钓艇未归饶夕照”(均见其有关三塔寺诗),而这里独拈出水天之间飞鸥一片之景,及作者特设之笔。
盖亦渊明“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之意。写景之中,即寓情感,与“世路”句作反照,又写出了此心的“悠然”.陶在“飞鸟相与还”之下续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词人也说过:“悠然心会,妙处与君说”(《念奴娇。过洞庭》)词写到“飞起沙鸥一片”便结末,那么结束两句的“真意”,我们也可于其无言处会之。
“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结尾二句,描写三塔湖寒光亭的景致。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天水相连辽阔深远,这是静的画面,飞翔的沙鸥又为这画面增添了活力,有动有静,更使“寒光亭下”的风景美不胜收,本词的意境也随之扩大,更具诗情画意。
12、上片写重访三塔湖,观赏优美的自然景象,怡然自乐。
下片由景及情,触景伤情,流露出对世事尘俗的厌恶,进一步抒写返归大自然的舒适和愉快。
13、湖光春色,确实美丽,只是作者少年的锐气,在历尽沧桑、饱经风霜之后,已经消磨殆尽。“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这两句,在经历了世俗的生活道路之后,对一切世事早已看惯,或者说对世事俗务、功名富贵都看得很淡薄了。张孝祥本来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政治才能的人,绝不同于南宋政权中那些庸庸碌碌的官员从他登上政治舞台起,就坚决站在主战派一边,积极支持收复中原的主张,反对“议和”.由于南宋政权腐败,朝廷昏庸,象张孝祥这样的忠勇爱国志士,很自然地受到排挤和倾轧,所以他两次受到投降派的弹劾,无端地被贬谪。他历经奔波,屡受挫折,深谙世态的炎凉,就难免产生超脱尘世、返归自然的思想。“悠然”的意思蕴藉含蓄,这是一个在人生的道路上几经颠簸的人发出的低沉的慨叹,他对世事已经淡漠,只好到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解脱,去追求舒畅闲适。
14、张孝祥是南宋时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作挥洒自如,气势豪迈,境界阔大。他是当时朝廷官员中主战派的一员,曾义正辞严的为民族英雄岳飞辩冤,积极支持张浚将军收复中原的主张,反对屈辱的“议和”.因此被两次降职贬官。他对现实不满,又感无力回天,便产生了消极避世的想法。这一次,他又来到三塔湖,抒发了这样的感想:
斗转星移,我第二次来寻访三塔湖的春色。两次来的时间已相隔三年了。旧地重游,别有一番感慨。习习的东风吹动着小船,送我飘过宁静的湖面;岸边杨柳的细叶,随风飘舞,轻柔的从我脸上拂过。这才叫:东风尽解人意,杨柳也含深情。此情此景,如何不叫人心醉?
猛然,有什么触动了词人,使他蓦然想到了自己眼下的处境。唉,经历了这么一段生活,他对炎凉的世态早就腻透了,也看穿了。想通了,对什么也就释然了,心境顿开,安闲自得,到大自然中去寻求解脱吧!的确,眼前的景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在寒光亭上向外望去,只见万顷湖水犹如一望无际的碧天,从湖中的沙洲上飞起一群沙鸥,竞相着冲向高空去,汇入了白云之端。
第2篇:西江月张孝祥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西江月张孝祥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西江月张孝祥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这是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张孝祥所创作的一首词,描写了张孝祥在离开长沙途中被风雨所阻的情景。
原文: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字词解释:
1、山峰:指黄陵山。(黄陵山在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边。湘水由此入湖。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庙,世称黄陵庙。词题一作“黄陵庙”。词句也稍有差异)
2、“波神”句“谓行船被风浪所阻。波神,水神。
3、鳞鳞:形容波纹细微如鱼鳞。
4、风回:指风向转为顺风。
5、水晶宫:古代传说水中的宫殿。
6、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舞名。
7、“准拟”句:意谓准顶岳阳楼上观赏湖光山色。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城西门上,面对洞庭湖。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翻译:
满载着一船的秋色,行驶在广阔平展的江面上。仿佛水神留我看夕阳,微风吹起粼粼波浪,泛起波光。明日风向转为顺风更加好,那么今夜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水中的宫殿像是在演奏霓裳羽衣曲,当到达岳阳时,一定在岳阳楼上观赏湖光山色。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阅读答案:
试题:
(1)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分)
(2)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2分)
(3)请结合上下阕的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词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答案:
(1)“满载”两句以工整的对偶描绘风未起时的秋色湖光,蕴含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波神”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微风忽起时斜阳照射下的鳞波美景,并交待作者停舟峰下的原因是波神多情,天公作美。
(2)作者实写“秋色”、“湖光”、“斜阳”、“细浪”,以及泊船后听到的涛声。作者想象与水神“看斜阳”;想象听到“水晶宫”奏乐;想象明日抵“岳阳楼”。这些积极奇特的想象为虚写。(要点:写出实景,1分;写出想象之景,1分。意思对即可)
(3)词的上阕描绘了行船受阻前后作者所见和感受,(1分)词的下阕写停船后作者的心理活动,露宿江边却设想着美好的明天,(1分)。流露出作者对山水美景的钟爱,以及作者随遇而安、旷达乐观的胸襟。(2分)(要点:写出上下阕内容各1分;写出作者情感2分。意思对即可)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创作背景:
张孝祥在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后被贬改官离开湖南,乘舟北上,途经洞庭湖畔的黄陵山,遇风受阻,写了这首词。《宋六十名家词》题作《黄陵庙》,个别语句亦稍有出入。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赏析:
宋孝宗乾道四年秋八月,张孝祥离开湖南长沙,到达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这首词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词题一作“阻风三峰下”。词句亦稍有差异。他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庙,故称黄陵庙。可见孝祥在赴任途中曾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因此词人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本词写航船遇风受阻的情景,写景、抒情,乃至对“明日”的设想,着笔轻松,无半点沮丧之处。全词语言浅易而意境幽雅,读来只觉作者对山水无限热爱,却不见船遇逆风受阻的懊恼,这是此词的特色,作者构思独到之处。
上片写行船遇风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见与感受。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可以想见,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这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远远望去,就象“平铺”在那儿。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此二句纯属写景,而作者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景中有情。
“波神”二句说,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这是写的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也是变天的前兆。有经验的船工势必要抛锚停舟,采取应急措施,因为这霞光辉映,“鳞鳞细浪”过后,将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的“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恶劣天气。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用“斜阳”点明时间是傍晚,以“细浪”说明天气变化,要起风,皆是妙笔。 下片写停船后作者的心理活动。“明日风回更好”,写他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何妨”,犹言“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是无可奈何的话,但也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水晶宫里奏霓裳”,“水晶宫”,俗谓“龙宫”;“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一支大型歌舞曲的名字。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作龙宫的音乐。龙宫既然奏欢庆之乐,明日准是好天气,航船正常前进,“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个人资料: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少时举家迁居芜湖。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为唐代诗人张籍之七世孙;父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张孝祥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状元及第,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宋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又为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颇有政绩。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乾道六年(1170年)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仅三十八岁。
有《于湖居士文集》40卷、《于湖词》1卷传世。《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第3篇:张孝祥词鉴赏:西江月
张孝祥词鉴赏:西江月
冉冉寒生碧树,盈盈露湿黄花。故人玉节有光华,高会仍逢戏马。 世事只今如梦,此身到处为家。与君相遇更天涯,拚了茱萸醉把。
乾道二年(1166)六月,三十五岁的张孝祥在广西桂林任上遭谗言而落职东归,应湖北蕲州仲弥性之邀于重九日来此逗留。是词冠题“重九”,作于知州仲弥性宴席上,上片写途经蕲州聚会重九的情景,下片借题发挥以抒怀达意。
开头二句中,“黄花”,谓菊花。“冉冉”和“盈盈”都是形容词,形容菊花枝条柔弱低垂、花瓣清澈端庄。加以诗语“寒生”和“露湿”修饰,短短十二字起句,工整对仗,生动活泼,一幅重阳自然景象。
其后二句旋即交代此时聚会人际背景。“故人”,这里指旧交、老朋友。仲弥性,扬州江都人,自少卓荦不群,当时出守蕲州。作者曾多次来到蕲州,此次应仲州守之邀再次逗留,曾作《点绛唇?赠袁
第4篇:张孝祥《西江月 黄陵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张孝祥《西江月 黄陵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译词]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着一船秋天的景色航行,开阔的水面平铺开明澈湖光。
是洞庭水神挽留我观赏斜阳,平湖上有意召唤起粼粼细浪。
明天风向改换将更利于航行,今夜何妨就露宿在湖面之上?
且听水晶宫里演奏霓裳乐曲,明天我准定能登到岳阳楼上。
【试题】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
第5篇:张孝祥《浣溪沙》赏析
张孝祥《浣溪沙》赏析
据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浣溪沙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观塞”即观望边塞。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张孝祥,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作品介绍】
此词为作者任知荆南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的作品。这首词抒写了因观塞而激起的对中原沧陷的悲痛之情,上阕写观塞,下阕抒悲感。
【原文】
浣溪沙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赏析】
据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观塞”即观望边塞。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首句
第6篇:《浣溪沙》张孝祥宋词赏析
《浣溪沙》张孝祥宋词赏析
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张孝祥词作鉴赏
据《于湖先生长短句》,本词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因此本词当为作者任知荆南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的作品。“观塞”即观望边塞。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这首词抒写了因观塞而激起的对中原沧陷的悲痛之情,上阕写观塞,下阕抒悲感。首句写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并点明时节。“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气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荆州城东有长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这句写得水天空阔,下下辉映,是荆州郊野平原地带的实景。次句切合观塞,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鞘为鞭梢。”绣旗“为绣有物状的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