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文言文常见知识
文言文常见知识
一、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二、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三、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五、疑问句式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六、否定句式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四、倒装句式(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第2篇:文言文常见通假字
文言文常见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以下是文言文常见通假字,欢迎阅读。
文言文常见通假字
《<论语>十则》: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 汤(tàng)通烫,意思是用热水焐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齐(jì)通剂
《乐羊子妻》:
日知其所亡 亡通无
《为学》:
屏弃而不用 屏通摒
《卖油翁》:
但手熟尔 尔通耳
《西江月》:
路转溪头忽见 见通现
(以上出自第一册)
《桃花源记》: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口技》:
满坐寂然 坐通座
《伤仲永》: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愚公移山》:
河曲知叟亡以应 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还,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cuò)通措,放置
《观书有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 那通哪,怎么
(以上出自第二册)
《三峡》:
略无阙处 阙通缺
《闲情记趣》:
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
《晏子故事两篇》:
傧者更道 道通导,引导
缚者曷为者也 曷通何
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通嬉
《寓言四则》:
辑以羽翠 辑通缉,连缀
宣王说之 说通悦,高兴
此何遽不为福乎 遽通讵,岂
(以上出自第三册)
《公输》:
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抵抗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通御,防守,抵挡
公输盘诎 诎通屈,理屈
《桃花记》: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
右手攀右趾 攀通扳,往里拉
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通父,男子美称
《唐雎不辱使命》:
寡人谕矣 谕(yù)通喻,知晓,明白
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筹划
轻寡人与 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
《荔枝图序》:
华如橘 华通花
《山市》:
裁如星点 裁通才,仅仅
《陈涉世家》: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通谪,意思是远调,这里是强迫去守边
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 以能已,已经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
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图
《马说》: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能力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食通饲,喂养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
(以上出自第四册)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 僇通戳,遭到贬谪
《峡江寺飞泉亭记》:
而游者皆暴日中 暴通曝,晒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通现,出现
《〈孟子〉二章》: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衡通横,意思是梗塞,指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岳阳楼记》: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俱,全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
《越巫》:
持其赀去 赀通资,资财
《<世说新语>三则》:
尊君在不 不通否
《行路难》:
玉盘珍馐直万钱 直通值
(以上出自第五册)
《鱼我所欲也》:
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隆中对》: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墨池记》: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章通彰,显著
《曹刿论战》:
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
《送东阳马生序》: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
《君子于役》:
鸡栖于桀 桀通橛,指为鸡做的木架
(以上出自六册)
《大道之行也》:
选贤与能 与(jǔ)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杜甫诗三首》:
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
第3篇:小学常见文言文
1、守株待兔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韩非子》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④冀——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翻译: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这个故事的寓意: 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2、揠苗助长
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芒芒然②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
第4篇:文言文常见代词
文言文常见代词
一、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第5篇:常见文言文虚词
常见文言文虚词
中考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复习重点
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